魚肉是很多葷菜當中比較有營養價值的一種食物之一,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和健康飲食問題都用很大的幫助。尤其是現在冬季到來,人們就需要更加註意身體的滋補,那麼冬季吃什麼魚才比較好呢?看看小編為大傢推薦的。

4種吃魚方式等於慢性自殺

危害,甚至惹上致命重疾。趕緊來看看幾個常見的錯誤吃法,防患於未然。

活殺現吃殘留毒素危害身體

一般人都認為吃魚越新鮮越好,因此喜歡活殺現吃,認為這樣才能保證魚的鮮美和營養。但這實際上是一個認識誤區。無論是人工飼養的魚類或野生的魚類,體內都含有一定的有毒物質。

活殺現吃,魚體內的有毒物質往往來不及完全排除,魚身上的寄生蟲和細菌也沒有完全死亡,這些殘留毒素很可能對身體造成危害。

此外,活殺現吃的魚蛋白沒有完全分解,營養成分不充分,口感也並非最好。

建議:

購買活魚回傢後可以用清水養上一兩天再殺,已經殺死的魚則最好用清水浸泡一小時左右,以盡量揮發魚身上的剩餘毒素,降低有毒物質對身體的危害。

而烹飪最好在魚死亡數小時後進行,因為放置一段時間後,魚肉的結締組織開始逐漸軟化,肉品也變得味美鮮香,此時烹飪,味道最好。

不可否認,魚的確是很好的健康食品,但食魚有道,才能對你的健康真正有益。

生吃魚片易得“肝吸蟲病”

很多人都喜歡生魚片的鮮嫩美味,殊不知生吃魚片對肝臟很不利,極易感染肝吸蟲病,甚至誘發肝癌。

據營養、健康方面的專傢介紹,肝吸蟲病是以肝膽病變為主的一種寄生蟲病,人通過吃生的或半熟的含肝吸蟲活囊蚴的淡水魚蝦和淡水螺類被感染的幾率極高,目前我國僅在廣東省就有數以百萬計的肝吸蟲患者,其中不少人正是因為生吃魚蝦而染病。>>吃魚吃肉能幫助保護大腦

其臨床癥狀以疲乏、上腹不適、消化不良、腹痛、腹瀉、肝區隱痛、肝腫大、頭暈等較為常見,嚴重感染者在晚期可造成肝硬變腹水,甚至死亡。

提醒:

不少人以為生魚片用醬料和醋拌過,就能殺死其中的肝吸蟲,可以放心食用,但事實上一般的調味品,如醬油、醋、芥末、酒精等都很難殺死它們,就算把魚片投入90℃熱水中,煮的時間不足也不能將之殺死。

因此生魚片還是少吃為妙。另外值得註意的是,肝吸蟲寄生在人體內,剛開始幾乎沒有任何癥狀,有些人甚至十幾年都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等到發現時往往為時已晚,建議長期嗜吃生魚片的人最好到醫院檢查,確診是否感染。

擅吃魚膽解毒不成反中毒

魚膽是一味中藥,中醫常用它來治療目赤膽痛、喉痹、惡瘡等癥。

民間也因此流傳吃魚膽可以清熱解毒、明目止咳的說法,所以盡管魚膽味苦,總有人躍躍欲試。擅吃魚膽極其危險,極易引發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專傢指出,魚的膽汁中含有水溶性“鯉醇硫酸酯鈉”等具有極強毒性的毒素,這些毒素既耐熱,又不會被酒精所破壞,因而無論將魚膽烹熟、生吞,或是用酒送服,均可發生中毒。

魚膽中毒發病快,病情險惡,病死率高。中毒較輕者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嚴重者會出現肝大、黃疸、肝區壓痛、少尿或無尿、腎區叩痛等癥狀,如果搶救不及時,可造成肝腎功能衰竭直至死亡。

而患者中毒程度一般與魚膽的膽汁多少有關,因此吞食較大魚的膽更易發生中毒。

提醒:

個人千萬不能擅吃魚膽,有食用要求的患者應在中醫指導下合理攝入。

空腹吃魚可能導致“痛風”

在減肥風潮日盛的今天,不少人喜歡隻吃菜不吃飯,空腹吃魚更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這卻很可能導致痛風發作。痛風是由於嘌呤代謝紊亂導致血尿酸增加而引起組織損傷的疾病。

而絕大多數魚本身富含嘌呤,如果空腹大量攝入含嘌呤的魚肉,卻沒有足夠的碳水化合物來分解,人體酸堿平衡就會失調,容易誘發痛風或加重痛風病患者的病情。

建議:個人在吃魚肉前可先吃一些含碳水化合物的低脂食品,如雜糧粥、蕎麥粉、芋頭等墊底,用餐中間也可食用一些含淀粉的菜肴,如蒸甘薯、甜玉米、馬鈴薯等,以此平衡體內酸堿度,減輕嘌呤的危害,起到保護身體健康的作用。

冬季吃哪些魚養生效果好

俗話說“冬鯽夏鯉”,冬季以後,正值鯽魚產卵期,肉肥籽多,滋味鮮美。

鯽魚紅燒、幹燒、清蒸、做湯均可,但尤以燉湯最為普遍。說到燉湯,鯽魚有3個好搭檔,那就是白蘿卜、豆腐和冬筍,用它們分別與鯽魚燉湯,不但味道鮮,而且營養好。白蘿卜和鯽魚燉湯有溫中下氣、健脾利濕的功效。這道湯還妙在“二白”食材上,白蘿卜浸在奶白色的魚湯裡,讓人看著就很有食欲。鯽魚富含動物蛋白質、維生素D和鈣,豆腐含大量植物蛋白質和鈣,兩者一起燉湯,不但味道好,營養還互補。冬筍體積肥大,美味爽口,低熱量、低脂肪、高纖維,用冬筍配肥美的鯽魚燉湯,湯鮮醇濃,肉嫩筍脆。

最後,需要提醒的是,鯽魚雖好,但並不適合所有的人,感冒發熱期間不宜多食鯽魚,陽虛體質和有內熱癥狀的人也不能食用。

吃魚能使大腦免受汞毒傷害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魚含有的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幫助保護大腦,使大腦免於汞毒傷害。這項30年的研究發現,懷孕女性即使每周有12餐吃魚,孩子出生也不會出現異常。

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由於生物演化競賽所造成的,為瞭避免大海汞毒傷害身體,魚類體內會產生一些營養成分,保護身體免受汞毒之害。而這項研究更是發現,魚類體內的特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化合物也許可有效抵消、減緩汞毒對大腦的傷害。

這些研究顯示,孕婦生產前通過吃魚接觸重金屬汞,似乎與孩子神經發展好壞沒有關聯性。證據越來越明顯,吃魚說不定還可以減少汞毒的負面傷害。

美國研究人員以1500多對母子為研究對象,在孩子出生20個月後,測量他們的溝通能力、行為與動作技巧,並搜集其母親懷孕時的尿液樣本,以檢測產前尿液中的汞濃度,研究追蹤這些孩子到20歲。研究結果顯示,孕婦的汞暴露量、魚類攝取量與孩子神經發展的好壞沒有關聯性。

研究還發現,孕婦體內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濃度較高時,孩子也會產生一樣情況,而這樣的孩子接受一些測試時,成績反而比較好。

寶寶吃什麼魚好

從食用安全性的角度來說,一些無肌間刺(俗稱刺少)的魚類比較適合孩子食用,比如大黃魚、三文魚、鯧魚、帶魚等。從受環境污染程度的角度看,一般自然生長的海魚類要比人工養殖的海、淡水魚類污染更少,尤其是在人工養殖地環境污染比較嚴重的情況下,更應該避免給孩子食用這些魚類。從生物鏈重金屬富集來看,最好是選擇中等以下個頭的魚類,魚的個頭越大,生長期越長,體內所積累的污染元素越多。

因此,傢長在給孩子選擇魚類時,不必專挑名貴的魚,可以就地取材,選擇價格相對實惠的魚,如鮐魚(青鮎)、藍圓鰺(竹莢魚、池魚、黃鮎)、馬鮫魚(鮁魚)、沙丁魚等魚類,DHA含量都很高、蛋白質含量也高,而且肉多味美。另外,魚的種類豐富,產地也很多,給孩子吃魚時沒必要拘泥於某一種或幾種魚類,要註意多給孩子嘗試不同品種的魚,這樣可以讓孩子品嘗不同的口味,綜合攝取不同營養特點的魚肉,並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

怕魚刺卡著寶寶的傢長可以給寶寶選擇羅非魚、銀魚、鱈魚、青魚、鯰魚、黃花魚、比目魚、馬面魚等。這些魚肉中幾乎沒有小刺。吃帶魚時先去掉兩側的刺,就隻剩中間與脊椎骨連著的大刺瞭,也很好剔。吃鱸魚、鯽魚、鰱魚、胖頭魚、武昌魚時,可讓寶寶吃沒有小刺的魚腹肉。還有,魚肉買回傢後最好采用清蒸的方式,避免油炸,以保留最多的營養。

吃魚應該註意什麼

1、空腹吃魚——導致“痛風”

在減肥風潮日盛的今天,不少人喜歡隻吃菜不吃飯,空腹吃魚更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這卻很可能導致痛風發作。痛風是由於嘌呤代謝紊亂導致血尿酸增加而引起組織損傷的疾病。

而絕大多數魚本身富含嘌呤,如果空腹大量攝入含嘌呤的魚肉,卻沒有足夠的碳水化合物來分解,人體酸堿平衡就會失調,容易誘發痛風或加重痛風病患者的病情。

2、吃生魚片——得“肝吸蟲病”

很多人都喜歡生魚片的鮮嫩美味,殊不知生吃魚片對肝臟很不利,極易感染肝吸蟲病,甚至誘發肝癌。

據營養、健康方面的專傢介紹,肝吸蟲病是以肝膽病變為主的一種寄生蟲病,人通過吃生的或半熟的含肝吸蟲活囊蚴的淡水魚蝦和淡水螺類被感染的幾率極高,目前我國僅在廣東省就有數以百萬計的肝吸蟲患者,其中不少人正是因為生吃魚蝦而染病。

其臨床癥狀以疲乏、上腹不適、消化不良、腹痛、腹瀉、肝區隱痛、肝腫大、頭暈等較為常見,嚴重感染者在晚期可造成肝硬變腹水,甚至死亡。

3、活殺現吃——殘留毒素危害身體

一般人都認為吃魚越新鮮越好,因此喜歡活殺現吃,認為這樣才能保證魚的鮮美和營養。但這實際上是一個認識誤區。無論是人工飼養的魚類或野生的魚類,體內都含有一定的有毒物質。

活殺現吃,魚體內的有毒物質往往來不及完全排除,魚身上的寄生蟲和細菌也沒有完全死亡,這些殘留毒素很可能對身體造成危害。

此外,活殺現吃的魚蛋白沒有完全分解,營養成分不充分,口感也並非最好。

4、擅吃魚膽——解毒不成反中毒

魚膽是一味中藥,中醫常用它來治療目赤膽痛、喉痹、惡瘡等癥。

民間也因此流傳吃魚膽可以清熱解毒、明目止咳的說法,所以盡管魚膽味苦,總有人躍躍欲試。擅吃魚膽極其危險,極易引發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專傢指出,魚的膽汁中含有水溶性“鯉醇硫酸酯鈉”等具有極強毒性的毒素,這些毒素既耐熱,又不會被酒精所破壞,因而無論將魚膽烹熟、生吞,或是用酒送服,均可發生中毒。

魚膽中毒發病快,病情險惡,病死率高。中毒較輕者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嚴重者會出現肝大、黃疸、肝區壓痛、少尿或無尿、腎區叩痛等癥狀,如果搶救不及時,可造成肝腎功能衰竭直至死亡。

而患者中毒程度一般與魚膽的膽汁多少有關,因此吞食較大魚的膽更易發生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