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由於某種原因患瞭中耳炎,傢長是不容易發現的。因為寶寶中耳炎癥狀和感冒發燒極為相似,所以還要學會從其他方面來判斷孩子是否患瞭中耳炎哦。那麼寶寶中耳炎的征兆有哪些呢?寶寶中耳炎預防方法有什麼呢?我們一起看看吧。

寶寶中耳炎的征兆

疼痛:這是典型的中耳炎癥狀,因為吸吮和吞咽動作會壓迫感染部位,使患兒感到疼痛。因此,寶寶可能會在吃東西時煩躁、哭鬧,也可能不願意入睡,因為一旦中耳發炎,臥姿反而會加劇疼痛和不舒適的感覺。

發燒:中耳炎往往伴隨著突然出現的發燒,體溫可升至37.8℃至40℃。

化膿:如果耳朵中流出黃色、白色或者含有血跡的液體,那麼你的寶寶肯定是患上瞭中耳炎。流出的膿液說明原本留存於中耳的液體已經沖破瞭耳鼓。雖然這種癥狀對身體的危害並不像表面看起來那麼可怕,但仍然需要到醫院請醫生做專業處理,以防止不必要的意外感染。

聽力障礙:由於液體大量存留於中耳部位,因此中耳炎可能給寶寶造成暫時性的聽力障礙。具體的表現為,他/她可能會把電視機的音量放得比平時更大,或者經常會要求你重復剛剛講過的話。

寶寶中耳炎預防方法

1、及時將寶寶耳朵擦拭幹凈

寶寶躺著哭時,眼淚常可流入耳朵裡,媽媽要用消毒棉棒及時將耳朵擦拭幹凈,給寶寶洗澡或洗頭時,要用手堵住外耳道口,防止污水流入耳道。

2、使用正確方法擤鼻涕

媽媽應教會大寶寶正確擤鼻涕的方法:用手指按住一側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對側鼻孔的鼻涕,再用同法擤出另一側。不可使用猛力擤鼻涕,如果鼻涕不易擤出,可先用濃度淡的麻黃素滴鼻液滴鼻,待鼻腔通氣後再擤。

3、防止寶寶感冒

中耳炎常在寶寶感冒或者咽喉感染等病癥時發生,是一種並發癥,90%的寶寶患上中耳炎都是感冒惹的禍。

4、媽媽喂奶體位要正確

媽媽如果躺著喂奶,容易使少量的乳汁流入寶寶耳中,從而導致寶寶患上中耳炎。在喂奶的時候,可以選擇斜抱位、半臥位或者坐位等,切忌躺著喂奶。

寶寶中耳炎治療誤區

1、非化膿性中耳炎發病率低、危害小

專傢觀點:非化膿性中耳炎的危害不亞於化膿性中耳炎。專傢分析:非化膿性中耳炎因為癥狀不明顯,常在不知不覺”中導致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害,與“顯而易見”化膿性中耳炎相比,患者的早期就診率低,治療不當或延誤治療容易發展成慢性中耳炎,危害更大。隱匿性膽脂瘤型中耳炎還會引起面癱、腦膜炎、腦膿腫等並發癥,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2、治療中耳炎,隻要吃抗生素就可以瞭

專傢觀點:抗生素僅是中耳炎的治療方法之一。專傢分析:這種觀點比較片面,中耳炎的治療方法很多,並非吃吃抗生素那麼簡單。比如,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主要針對病因(如鼻炎、鼻竇炎、上呼吸道感染等)進行治療,可選用滴鼻劑、中成藥、抗生素等藥物;急性中耳炎患者除用抗生素外,有耳痛的患者還需要用滴耳劑;綜合治療是主流,片面服用抗生素治療是一種中耳炎的治療誤區。

3、沒有耳痛、耳道流膿,就不是中耳炎

專傢觀點:並非所有中耳炎都有耳痛和耳道流膿。專傢分析:中耳炎包括急性、慢性細菌性(化膿性)中耳炎,卡他性(分泌性)中耳炎,膽脂瘤型中耳炎等類型。耳道溢膿,急性期有耳痛是化膿性中耳炎的主要癥狀。分泌性中耳炎一般無耳道流膿癥狀,也較少出現耳痛,可僅有耳悶、聽力下降等問題。部分膽脂瘤型中耳炎也可無耳道流膿癥狀。

4、隻要有耳道“出水、流膿”就是中耳炎

專傢觀點:耳道“出水、流膿”原因很多。專傢分析:除中耳炎外,不少耳科疾病也有“出水”癥狀。比如外耳道炎,有時可表現為耳道“出水”伴細菌感染時,會有流膿。其與中耳炎的主要區別是前者鼓膜完整,無穿孔。此外,外耳道毛囊癤腫破潰、外耳道腫瘤繼發細菌感染時,也可有流膿的表現。

5、中耳炎屢治屢發,無法有效治療

專傢觀點:部分中耳炎可被有效治療。 專傢分析:中耳炎反復發作、遷延不愈的主要原因是藥物治療不能有效清除炎性病灶,鼓膜未修復導致中耳鼓室進水、繼發炎癥。隨著耳科顯微技術的發展,部分中耳炎,如慢性中耳乳突炎和膽脂瘤型中耳炎,可通過手術達到有效治療的目的。

專傢提醒:臨床中已經發現瞭很多中耳炎治療上的誤區,因此,患者在確診為病癥後,最好到正規醫院及時進行科學的治療。

寶寶中耳炎是什麼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竇及乳突氣房)全部或部分結構的炎性病變,是由於耳咽管功能不良或阻塞,引起繼發性細菌感染所造成的,好發於兒童。可分為非化膿性及化膿性兩大類。非化膿性者包括分泌性中耳炎、氣壓損傷性中耳炎等,化膿性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特異性炎癥太少見,如結核性中耳炎等。

中耳炎是寶寶發生耳痛的一種常見病因,寶寶常會感覺到耳朵跳痛或刺痛,在吸吮、吞咽及咳嗽時耳痛就會加劇。

這主要與寶寶的耳部解剖特點有關。與成人相比,寶寶的咽鼓管位置呈水平狀,且較寬、直、短,故寶寶患上呼吸道感染時,鼻咽部的細菌或病毒容易通過咽鼓管侵及中耳,引起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寶寶耳內滲出的積液如果留存達3個月患兒就可能喪失部分聽力。因此,不論是急、慢性中耳炎,傢長都應帶寶寶積極治療,不可拖延。

寶寶為什麼會患中耳炎

一直以來人們都相信“七竅相通”。醫院專傢介紹,耳朵通過咽鼓管與鼻咽部相通,咽鼓管可以調節耳內的壓力,以此保持與大氣壓的平衡。此外,咽鼓管還有防禦、清潔的功能。

秋季日夜溫差大,常會誘發上呼吸道感染,炎癥波及咽鼓管時,耳內往往會形成負壓,就會產生耳悶的感覺,所以常有患者感覺耳朵嗡嗡的,聽力也沒以前好。

除瞭感冒,鼻炎、鼻竇炎發作,過敏性鼻炎,鼻咽部占位性病變,兒童腺樣體肥大、感染,頭頸部放療等因素也會誘發分泌性中耳炎。

雖然分泌性中耳炎發生比較隱蔽,嬰幼兒的語言表述能力差不容易被發現,但傢長隻要多留個心眼,還是可以發現很多蛛絲馬跡的。

而且,分泌性中耳炎如果未能得到及時治療,耳內的液體沒有被吸收,則會導致鼓室硬化、粘連性中耳炎、膽固醇性肉芽腫等繼發疾病,造成永久性聽力下降,治療非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