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南方又出現瞭回南天,回南天空氣潮濕,到處濕漉漉,人們也忽覺得身體黏膩黏膩的,而且吃飯沒有食欲,這個時候說明身體濕氣重,要祛濕,其實,許多慢性病都是倚仗濕氣而存活的,因此我們必須重視祛濕。那麼,春季男性吃什麼祛濕?來看看吧。

春季喝7款祛濕湯不再濕漉漉

1、黃瓜去濕湯

材料:老黃瓜800克(去核囊)陳皮25克,粳米25克,鴨腎2個,清水適量。

做法:老黃瓜去核囊、切大塊,陳皮略浸泡、刮囊、洗凈,鴨腎洗凈、飛水、切片,粳米淘洗幹凈。砂鍋加清水,放入老黃瓜、陳皮、粳米、鴨腎,先猛火煲開,然後轉小火煲2小時即可調味飲用。

有清熱解之效,適應煩熱,咽喉痛,小便赤熱等癥。

2、健脾祛濕湯(2~3人分量)

材料:淮山(幹品)10克,土茯苓10克,溪黃草10克,豬胰(豬橫月利)300克,清水適量。

做法:淮山、土茯苓、溪黃草、豬橫月利洗凈一同放進砂煲中,加適量清水煲開,然後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飲用。

適合脾胃差者飲用。

3、和中化濕湯(3~4人分量)

材料:木棉花30克,雞蛋花30克,槐花30克,薏米30克,瘦肉100克,炒扁豆30克,陳皮或砂仁12克。

做法:木棉花、雞蛋花、槐花、薏米、瘦肉、炒扁豆、陳皮或砂仁洗凈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清水適量,用大火煲開,再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

適合濕熱脾虛者飲用。

4、清熱去濕湯(2~3人分量)

材料:“土伏苓250克,粉葛2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陳皮半個,水8碗。

做法:土伏苓去皮切段,粉葛去皮切塊,將材料放入煲內,水滾轉慢火煲3小時即可。

適合去骨火,去濕,清熱毒。

5、鵪鶉去濕湯(2~3人分量)

材料:鵪鶉4隻,薏米、百合各50克,薑3片。

做法:鵪鶉、薏米、百合、薑一同放入砂鍋中,加清水適量煲1個半小時即可。

適合清熱去濕,潤肺化痰。

春季男性吃什麼祛濕

一、鐵棍山藥

味甘,性平,入脾、肺、腎三經。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功效。春天時節食用鐵棍山藥有很好的健脾祛濕功效。

怎麼吃

多汗、反復感冒的人可適度增加食用鐵棍山藥。生的鐵棍山藥含有毒素,切勿生吃。值得一提的是,山藥的種類很多,並不是所有山藥都有補脾養胃功效,普通山藥僅可單純作為菜肴的食材。鐵棍山藥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等多種營養物質,能提高人的脾胃功能,達到很好的祛濕效果。烹飪時,可根據自己口味的喜好去炒、蒸或者煲湯、煮粥,甚至做成甜品或飲料。無論哪種做法,均可達到補脾養胃,祛除體內濕氣的功效。若想效果更佳,可將眉豆與鐵棍山藥搭配食用,此外,也可搭配杏仁、紅棗、蓮子等。

怎麼選

鐵棍山藥直徑一般是2-2.5厘米,單支重量不超五兩(250克),表皮顏色略深,根莖有鐵紅色斑痕。若直徑太粗或表皮過於光滑,則說明是普通山藥;將鐵棍山藥折斷,可以感到其肉質較硬,粉性足,其斷面細膩,呈白色或略顯牙黃色,黏液少;由於鐵棍山藥富含糖分,因此其液汁較普通山藥濃,口感較幹膩、甜香。

怎麼煮

鐵棍山藥眉豆筒骨湯

做法:豬筒骨、鐵棍山藥、眉豆、生薑2片、清水10碗。先將筒骨飛水;洗凈眉豆;將鐵棍山藥切片(削皮時手部容易發癢,可用清水加少許醋洗手或戴手套);然後將全部材料放進湯鍋,倒入清水,大火煲至水開後繼續大火10分鐘,再轉中小火煲2個小時,放鹽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去濕為主,促進體內水濕排出

適宜人群:多數人適合,尤其是體內濕氣偏重者

禁忌人群:無特殊禁忌者

二、苡仁

又名“薏仁米”,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滲透,健脾祛濕,除痹,清熱排膿的作用。現代研究稱苡仁具有抗腫瘤的功效。

怎麼吃

苡仁有生、熟之分,生苡仁性偏寒,腎弱多夜尿者、脾胃虛寒者和早期孕婦不宜食用。另外,體質虛弱,晚上睡覺容易盜汗,身體水分不足,常出現嘴唇幹裂、口渴的人,也不適宜常吃生苡仁。而熟苡仁偏溫性,健脾和胃。若傢有老少,可將生、熟苡仁混用,能達到去弊取利的效果。烹飪上,苡仁除瞭用來煲湯,也可以煮粥。吃苡仁粥時加點胡椒粉,可抵制苡仁的寒性,祛濕的同時也有美容功效。苡仁和赤小豆、淮山等搭配食用,健脾和胃、祛濕的功效更佳。通常來說,苡仁的作用較為緩和,每周食用2-3次亦可。

怎麼選

質量好的苡仁顆粒飽滿,呈白色或黃白色且有光澤;苡仁一般沒什麼味道,若聞到發黴的味道則不宜購買;咬起來聽是否有破碎的響聲,若沒有則說明是受潮的苡仁,不新鮮。

怎麼煮

苡仁赤小豆粥

做法:將苡仁和赤小豆按照1:1的分量(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洗幹凈,泡兩三個小時後;將它們放進鍋裡煮,待赤小豆煮開;接著放紅棗、百合、蓮子進去;再煮15分鐘,放入冰糖或者紅糖;等糖塊溶解便可以食用。

功效:清熱祛濕、消腫利水

適宜人群:一般人皆可食用,尤其適宜體內濕氣重的人

禁忌人群:無特殊禁忌者

三、砂仁

味辛,性溫。主要作用於人體的胃、腎和脾,能夠行氣調味,和胃醒脾,有化濕行氣,溫中止瀉,安胎的功效。

怎麼吃

砂仁有春砂、殼砂和縮砂密三種。常見的是產於廣東陽江的春砂。砂仁偏溫性,陰虛燥熱者食用會引起口腔潰瘍、失眠等癥狀。同時,砂仁化濕、安胎的功效使其成為孕婦祛濕的最佳選擇。另外,平時食用砂仁過多會上火,建議控制用量。烹飪方面,砂仁一般用來煲湯,先用大火煮開,然後用文火(小火)煮30至40分鐘。值得註意的是,清洗砂仁時應先將砂仁殼去掉,搗碎砂仁後再添加到湯中。用砂仁制成的蜜餞幹果,雖然味道美,但含有大量糖和食品添加劑,不宜多吃。

怎麼選

真砂仁呈圓形或卵圓形,外表棕褐色,有密生刺狀突起;假砂仁往往是球形或長倒卵形,外觀為橙黃色或棕紅色,無密生刺狀突起,而是有一層短柔毛或扁形柔刺;再聞聞,若味微苦辛而澀則為假砂仁;最後搓果皮,果皮容易脫落,則不宜購買。

怎麼煮

砂仁陳皮鯽魚湯

做法:砂仁、陳皮、鯽魚、芫荽、生薑。先將砂仁打碎,陳皮浸泡去瓤,芫荽洗凈;鯽魚宰凈,去鱗、腸雜後,置油鍋慢火煎至兩邊微黃。然後將砂仁、陳皮、生薑和鯽魚一起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煲沸後改文火煲2個小時,最後調入適量芫荽及食鹽和生油便可。

功效:健脾利胃、祛濕

適宜人群:多數人適宜,特別是脾胃不好、體內濕氣重的人

禁忌人群:陰虛體質者

春天濕氣重吃什麼祛濕?上面為大傢介紹瞭春季祛濕的3種食物及相關食譜做法,感覺自己身體濕氣重的話就可以試試上面的食物,另外,傢裡要做好防潮工作,衣物要晾曬幹之後在收起來,最好是下午太陽下山前收起來,不要在晚上起霧的時候收衣服。

男人濕氣重的表現有哪些

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中,中醫最怕濕邪。寒、熱都好辦,寒則溫之,熱則寒之;有風咱就驅風,有燥咱就潤燥,有暑咱就清暑。用燥濕的方法,十有八九會傷瞭津液,濕邪還是除不去,所以中醫裡除瞭燥濕,還有利濕、化濕、滲濕等對付濕邪的方法 濕是最容易滲透的。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濕氣遇寒則成為寒濕,濕氣遇熱則成為濕熱,濕氣遇風則成為風濕,濕氣在皮下,就形成肥胖。

最便捷的方式是看大便: 如果大便不成形,長期便溏,必然體內有濕。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瞭之後總會有一些粘在馬桶上,很難沖下去,這也是體內有濕的一種表現,因為濕氣有黏膩的特點。

如果有便秘,並且解出來的大便不成形,那說明體內的濕氣已經很重很重瞭。如果你實在不願意觀察大便,吐出舌頭觀察一下黃中帶膩,那是體內有濕的表現。黃得越厲害,或者膩得越厲害,說明濕邪越厲害。

有的人,每天早上七點該起床的時候還覺得很困,覺得頭上有種東西再裹著,讓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覺得身上有種東西在包著,讓人懶得動彈,也能判斷他體內濕氣很重。中醫裡講濕重如裹,這種被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好像穿著一件洗過沒幹的襯衫似的那麼別扭。

男人體內濕氣重怎樣祛除

1、飲食調理

腸胃系統關系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

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經常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薑,降低蔬菜的寒涼性質。

薏米紅豆粥最去濕氣,薏米50克,紅小豆25克,白糖適量。薏米、紅小豆洗凈後放入鍋中,加適量水浸泡3-4小時後同煮至熟。加入適量白糖,冷卻後食用。年輕人容易出現煩躁、失眠,或者臉上起紅疹、痘痘,這都是心火過旺、濕熱內擾所致,可以在薏米紅豆粥中加上百合或蓮子同煮,或者兩種都加。

也可以嘗試在傢裡煮一碗熱辣辣的薑湯,用薑湯的絕妙效用將體內的濕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過汗以後,病癥就會有所緩解。

2、運動祛濕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病癥。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遊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3、日常防濕

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濕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

房間內的濕氣如果很重,建議多開窗透氣。如果外界濕氣也很重,還可以打開風扇、空調,借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對流。

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不要穿潮濕未幹的衣服,不要蓋潮濕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幹身體,吹幹頭發。

男性濕氣重的危害

1、體內濕氣大=油性大火氣不暢易長痘

人一般長痘痘的原因有二:一是體外因素;二是體內環境因素,體外因素一般對痘痘隻是起到瞭秀發的作用,而體內環境才是長痘痘的決定因素。

從中醫角度看,長痘痘是因為身體油性變大,油的粘性抑制瞭火氣的排泄,從而導致體內熱氣堆積,從而誘發痘痘。而油性大,則是我們所說的“濕氣重”。

2、肥胖+浮腫

濕氣入皮下,會影響皮膚細胞的新陳代謝,降低脂肪燃燒效率,從而導致肥胖。過多的濕氣滯留在體內,加重脾運化水濕的負擔,就像馬車超載一樣,有時甚至會影響腎的利尿功能,嚴重的可繼發全身浮腫。

3、傷害關節

濕氣進入關節,與“寒”相遇,會形成寒濕,是引發炎癥,導致關節疼痛的重要原因。

4、影響排泄

濕氣過重,會造成“濕氣黏腸”,大便次數增多,且有拉不幹凈的感覺。中醫說,“濕氣如裹”,濕氣重會影響細胞間的通透性,就像一床濕棉被蓋在人的身上一樣,會讓你常常有頭沉、無精打采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