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因為治愈率太低,成為大傢聞之色變的疾病類型,那麼男人身上的癌癥信號有哪些?如何判斷男人是否患有癌癥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有問必答網專傢說說男人身上的14個癌癥信號吧,希望這些知識能夠對你們的生活有所幫助。

科學飲食可以讓你遠離癌癥

部分癌癥的發生與生活習慣,特別是吸煙、喝酒有關,癌癥的出現嚴重的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危害瞭我們的生命,因此為瞭遠離癌癥我們要學會科學飲食。

1、食物多樣化

註意食物多樣化,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應占每餐的2/3以上,植物性飲食應含有新鮮的蔬菜、水果、豆類和粗糧等。

2、控制體重

避免體重過重或過輕,成年後要限制體重增幅不超過5公斤,超重或過度肥胖容易導致子宮內膜癌、腎癌、腸癌的危險性增高。

3、不吃燒焦的食物

烤魚、烤肉時應避免肉汁燒焦。直接在火上燒烤的魚、肉及熏肉隻能偶爾食用。最好煮、蒸、炒食物。

4、多吃淀粉類食物

每天吃600—800克各種谷類、豆類、植物類根莖,加工越少越好。要限制精制糖的攝入。食物中的淀粉有預防結腸癌和直腸癌的作用,高纖維飲食有可能預防結腸癌、直腸癌、乳腺癌、胰腺癌的發生。

5、多吃蔬菜、水果

堅持每天吃400—800克各種蔬菜、水果,可使患癌癥的危險性下降20%,每天吃五種或五種以上的蔬菜和水果。

男人身上的14個癌癥信號

1、身體疼痛

隨著年齡增加,身體疼痛會增多。但是身體某部位莫名出現疼痛並持續一周以上時,應盡快查明原因,因為無緣無故的疼痛可能是癌癥征兆。

比如,長期腹痛是大腸癌的癥狀,胸部疼痛可能是肺癌引起的,骨頭酸痛則可能是癌癥轉移的癥狀。胰腺癌會表現在上腹區,如臍周或右上腹出現頑固性鈍痛或絞痛,可陣發,也可呈持續性,通常會逐漸加重,向腰背部放射。

專傢稱,雖然絕大多數疼痛不是癌癥,但局部持續疼痛,應該就診。即使醫生診斷不是癌癥,其他疾患也都得到治療,是值得的。

2、睪丸變化

睪丸癌多發年齡段為20-39歲。男性每月應自我檢查睪丸情況,包括睪丸大小變化、出現明顯的腫大或縮小、陰囊內出現包塊、陰囊墜痛感等,有問題應及時就醫。

特別是感到陰囊墜脹,感覺裡面像是放瞭一個煤球,並持續一周以上,要馬上找醫生診斷。這是睪丸癌最典型的前兆,需要進行血液檢測和陰囊超聲檢測。

當睪丸有任何癥狀時都應請醫生檢查。例如睪丸增大或萎縮,或者有塊,或者陰囊有沉重感等。有時睪丸腫瘤生長極快,所以早期發現是關鍵。

3、感覺疲勞

一般來說,感覺疲勞,是癌癥已有所發展的征兆,但對於白血病、腸癌和胃癌來說,可能發病初期就會感到疲勞。癌癥的疲勞和普通疲勞有什麼區別呢?普通疲勞休息一下就會消失,而癌癥的疲勞不論怎麼休息,都會覺得很難改善。

4、皮膚變化

皮膚突然出現包塊或者色素沉著,並且變化明顯,都可能是皮膚癌的征兆。觀察幾周後就應該立即就醫。另外,無論年老年輕,一旦皮膚突然出血或者出現異常剝落,也應該去看醫生。

5、吞咽困難

所謂吞咽困難,一般指進食時出現胸骨後疼痛、食管內有異物感,有人即使不進食,也會感到食管壁像有菜葉、碎片或米粒樣物貼附,吞咽下食物後會感到食物下行緩慢,甚至停留在食管內。長期的吞咽困難,可能是喉癌、食道癌和胃癌的征兆,應該盡早接受X光胸透或胃鏡檢查。

6、小便問題

隨著年齡增加,男性小便問題日漸普遍,尿頻、尿急或尿不凈較常見。如果癥狀加重,特別是小便有強烈的緊迫感,應警惕前列腺癌。通常應做直腸指檢,醫生會告訴你是否前列腺肥大,它是前列腺癌的主要癥狀。

7、乳房硬塊

乳腺癌不是女人的專利,男人應該積極預防。男性來說,如果乳房皮膚起皺、乳頭收縮或不對稱、乳頭大小和形狀改變、乳房紅腫、出現硬塊等,都是乳頭發炎的表現,也是乳癌的癥狀。這種乳房腫塊一般不疼,但會逐漸變大。

8、體重突減

不用費勁就能減肥的確令人高興,但是如果一個月內既沒增加運動量,又沒減少飲食,體重卻莫名其妙下降10%,那就應該及時就醫。體重急劇下降、厭食、反復腹瀉和便秘是最常見的肺癌、胃癌、腎癌及大腸癌癥狀,對女性而言也可能是甲亢。

9、大便出血

男人平常的飲食過於辛辣,容易引起上火,但是大便出血不容忽視,大便出血有可能是上火,也有可能是結腸癌的征兆。便血除瞭痔瘡外,很可能是腸癌的癥狀,必要時應該接受結腸鏡腸癌篩查。

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如出現無痛尿血或排尿困難,應警惕膀胱癌或腎癌。腸癌除瞭便血以外,如果腫瘤生長在靠近肛門處,還可能出現大便變細、次數增多等癥狀,甚至引起大便困難。

10、腹痛抑鬱

如果腹部持續疼痛且伴有抑鬱癥狀,極可能得瞭胰腺癌。因為專傢發現,抑鬱與胰腺癌關系極大。其他癥狀還包括:黃疸或大便呈反常的灰色。

11、口腔變化

如果你吸煙,應特別註意口腔內有無白斑或舌上白點,這些改變表示有血斑病。這是癌前病變,可能進展為口腔癌。應請醫生或牙醫診治。

12、咳嗽不止

如果莫名其妙的咳嗽持續不斷,超過3-4周,就應該及時看醫生,有可能是肺癌或喉癌的征兆。

13、排尿問題

有排尿問題,如尿頻、尿急、排尿不盡等。這些癥狀嚴重時應看泌尿外科醫生,以排除前列腺癌或者前列腺增生。

14、消化不良

男性,尤其是老年男性,長時間不明原因持續消化不良,可能是食道癌、喉癌、胃癌的癥狀。

如何正確診斷癌癥

絕大多數癌癥患者都是在出現嚴重癥狀時才去檢查,從而失去瞭最佳的治療時機。防癌體檢的設置就是為瞭發現早期癌癥。專傢介紹,很多人至今還有一個誤區,認為常規體檢沒有發現什麼問題,就不可能得癌癥,“實際上常規健康體檢的項目,隻能在檢查項目涵蓋范圍的基礎上,發現一些慢性疾病及少部分腫瘤,所以用健康體檢代替防癌體檢是不全面的。”

1、非特異性檢查:絕大多數血液檢查是非特異性的。這意味著它們能顯示血液中的異常,表示有某些疾病,但不能明確具體是哪一種。

例如,血常規檢查可查出貧血。為什麼會貧血?原因許多,其中包括癌癥。貧血可能與腫瘤無關,但需排除有腸道出血史,並且X線檢查未發現結腸癌。肝臟功能檢查顯示肝功能的異常,原因可能是膽石、肝炎、腫瘤或藥物毒性所致。一些檢驗指標提示腫瘤或其他原因的膽汁阻塞。而另一些指標提示肝炎,但這些指標實際上隻是重要的線索。但不能解決診斷問題。

有如此多的用於全身各器官系統的檢查方法,使醫生能獲得完善的檢查結果,如血常規檢查,新陳代謝的檢測(包括電解質的水平,如鈣)及肝、腎、甲狀腺功能檢查等。檢查結果可提示某類型的腫瘤,但不能單獨根據檢查做出確切的診斷。

2、特異性檢查:另一些血液檢查是專門針對特殊種類的癌癥,常常是幾種,如果醫生高度懷疑這些腫瘤中的某一個,就會下醫囑檢查。

最重要的是對稱作腫瘤標志物的化學物質的檢測。這些物質由於不同類型的腫瘤產生。例如,乳腺、肺及腸道腫瘤產生一種稱作癌胚抗原的蛋白質(CEA)。同樣地,前列腺癌及許多睪丸癌和卵巢也會產生大傢所熟知的化學物質。也可以應用這種檢查。

3、其他血液學檢查:當癌癥起源於血細胞本身,做出診斷最必須的是檢查血液造血器官。白細胞的癌癥——白血癥,常常能通過指頭或手臂的血樣檢查診斷,然後通過檢查制造這些細胞的骨髓細胞,以明確診斷。骨髓分析也用於診斷多發性骨髓瘤,多發性骨髓瘤是骨髓內原生質細胞占主要的惡性腫瘤。

此外,許多人基於對癌癥的恐懼認為檢查項目越多、體檢間隔時間越短越好,殊不知某些檢查項目也會帶來健康風險。很多人認為,腫瘤體檢僅僅隻是通過儀器檢查判斷是否罹患腫瘤,而不重視向醫生告知個人的生活習慣、疾病史以及傢族史等,其實這些信息正是決定被體檢者腫瘤發病風險的重要因素,對醫生重點篩查某一系統或器官有重要的判定意義。

癌癥的原因

得癌癥的原因一、遺傳因素

遺傳是引起癌癥的一個因素,往往有傢族癌癥史的人群患癌癥的幾率要高於沒有傢族遺傳史的人群。

得癌癥的原因二、生活不規律

生活不規律會造成生理功能的紊亂引起癌癥的發生,所以建議睡眠方面晚上十點至一點是滋陰水時辰,最好十點左右即可上床,尤其青少年此時辰正是生長的時點,也就是所謂養元氣之時,不可熬夜,忌上大夜班。運動方面運動對四十歲以上的中年人是絕對必須的,而運動的最佳時段是早上五點至八點,背向太陽做運動,或傍晚五點至七點面向太陽做運動。

得癌癥的原因三、長期煙酒

長期煙酒非常容易引發癌癥,化療是非手術治療癌癥的常用方法之一,但它存在著“敵我不分”(癌細胞和正常細胞一起被殺死)、有效劑量和中毒劑量非常接近(藥量少瞭不起作用,藥量多瞭又容易出現毒性反應)、毒副作用等嚴重不足,其中以消化功能受損和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等反應最為明顯,往往使癌癥患者因反應嚴重而難以接受化療或不能堅持完成整個療程。

得癌癥的原因四、輻射因素

輻射也是引起癌癥的原因之一,平時多吃茭白、芹菜類食物富含纖維,食物進入腸道後,可加快其中食物殘渣的排空速度,縮短食物中有毒物質在腸道內滯留的時間,促進膽汁酸的排泄,對預防大腸癌極為有效。此外,經常食用大蒜,也可使患結腸癌的風險降低40%。同時,紅薯、卷心菜、麥麩也是極其重要的預防腸癌的食物。

為啥是我得癌癥?以上就是康網小編給大傢介紹的引起癌癥的原因,通過這些介紹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更加重視生活的細節,合理的飲食,少煙酒,多多進行體育活動。保持良好的心理,遠離癌癥的病痛。

傢裡有人得瞭癌癥怎麼辦

傢裡有人得瞭癌癥怎麼辦?

原以為遙不可及的癌癥突然從天而降,自然亂瞭手腳,但“亂中有序”:先奔外科,看能不能切;再奔腫瘤內科,看要不要化療。但人們對放療的印象卻是“放射線危險”。這是醫患專業知識不對稱造成的誤區。

不知者無罪,但不知者遭罪!挨瞭一刀,臟器切掉一塊還不算完,化療一兩個療程“試試看”,罪照受,錢照花,腫瘤照長,身體已垮,機會已盡最後才輪到放療科“姑息治療”瞭。以影像技術為“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計算機技術為“制導系統”、伽瑪刀設備為“巡航導彈”的現代放療竟然被用作“姑息”!

癌癥患者走彎路,源於癌癥治療的傲慢與偏見。

手術常遭遇“下不去手”的尷尬

癌癥無所不侵,從顱內到全身各個部位和各個臟器都有可能發生。癌細胞生性貪婪,表現為無限增殖;行為勇猛,表現為浸潤生長;心懷狡詐,潛伏性強表現為全身轉移。

如果把治癌過程比作戰爭,那麼手術刀便是“冷兵器”——大刀、闊斧、銳劍、長矛。手術切除癌腫的過程和結果,就像把敵人大卸八塊一樣大快人心。以手術為主導的“漫漫治癌路”延續瞭100多年,“深入人心”也“深得人心”。然而,長期處於“龍頭老大”地位的手術刀常遭遇“下不去手”的尷尬,卻“手下不留情”——癌細胞侵犯血管時怎麼切?腫瘤生長在重要器官和特殊管道部位時怎麼切?腫瘤生長在復雜解剖部位和重要功能部位時怎麼切?年紀較大的和相當一部分有內科疾病的癌癥患者不能承受怎麼辦?勉為其難手術,換來半年復發轉移,那麼挨一刀的意義何在?

殺敵一萬自損三千,常規放療不給力

放射治療為治療腫瘤而誕生,發展瞭100多年,大體可分為“跑龍套”的初級放療時代、“配角”的常規放療時代和“主角”的現代放療時代。多數人對常規放療心有餘悸,對放療並發癥的印象多於對其治療效果的印象。常規放療“不給力”的原因有三:一是影像診斷和定位技術落後,靶區顯示不清、定位不準。二是放療設備和治療技術落後,無法實施大劑量聚焦而采用二維平面大面積照射,使過多的正常組織在照射范圍內而不敢提高劑量。三是劑量分割模式不合理,分次劑量低,治療時間長,殺傷效率低;而且“平均主義”——不論部位和腫瘤類型均采用統一模式,不論腫瘤組織和正常組織均采用同一劑量,不論腫瘤體積大小均采用同一劑量。常規放療“不給力”的結果是:療效一般,毒副作用大,不能根治多數早期腫瘤,多用於晚期癌癥的姑息治療,或術前術後的輔助治療。綜上所述,常規放療身陷看不清、射程短、能量低、療效差、反應大等局限,身處治癌戰爭中的“火炮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