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場合,常有這樣的情形:有的人輕松自然,談吐自如;有的人卻手足無措,言談舉止都顯得緊張失常。後一種情況在青年男女的交往中更為常見。在心理學上,這種心理現象叫做羞怯心理。一般說來,羞怯心理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一是因為它帶有普遍性,許多人都可能有過這種體驗;二是羞怯心理引起的生理反應是短暫的,反應過後,生理功能又恢復正常狀態,因此無損於身心健康。

羞怯心理是因為涉世未深嗎

人在職場,就必然要參與社會交往,社交的范圍與每個人的職業、愛好、生活方式及地理位置有很大關系。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在社交中總交不上朋友,或者是交瞭朋友沒多久,朋友又離他而去,平時和同事的關系也不融洽。究其原因,社交中的不良心理狀態阻礙瞭人際關系的正常發展,也就是心理醫生所談到的社交病態心理。較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應努力避免:

1、自卑心理

有些人容易產生自卑感,甚至自己瞧不起自己,缺乏自信,辦事無膽量,畏首畏尾,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這種心理如不克服,會磨損人的獨特個性。

2、怯懦心理

主要見於涉世不深、閱歷較淺、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的人,由於怯懦,在社交中即使自己認為正確的事,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卻不敢表達出來。這種心理別人也能觀察出來,結果對自己產生看法,不願成為好朋友。

3、猜疑心理

有些人在社交中或是托朋友辦事,往往愛用不信任的目光審視對方,無端猜疑,捕風捉影,說三道四,如有些人托朋友辦事,卻又向其他人打聽朋友辦事時說瞭些什麼,結果影響瞭朋友之間的關系。

4、逆反心理

有些人總愛與別人抬杠,以說明自己標新立異,對任何一件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說好,我就認為壞;你說對,我就說它錯,使別人對自己產生反感。

5、做戲心理

有的人把交朋友當作逢場作戲,朝秦暮楚,見異思遷,處處應付,愛吹牛,愛說漂亮話,與某人見過一面,就會說與某人交往有多深。這種人與人交往隻是做表面文章,因而沒有感情深厚的朋友。

6、貪財心理

有的人認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為瞭“互相利用”,見到對自己有用、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朋友才交往,而且常是“過河拆橋”。這種貪圖財利、沾別人光的不良心理,會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損害。

如何擺脫內心的羞怯心理

去除心理上的孤獨感。相信自己在陌生的環境中也能找到真正的朋友,而且還應看到其他人也同樣在尋找朋友,尋找依托和幫助。當你確信自己與他人處於同樣位置的時候,你就會消除孤獨,由不安走向坦然。

克服自卑感,增強自信心。羞怯是內心不安的一種反映,它也是人的自卑感在作怪。羞怯者應認識到,人人都有其優勢和長處,也有劣勢和短處。那麼不妨畫一張表,標明自己的優缺點,牢記自己比他人優越的地方,確認自己是有才能的,然後充滿自信地去參加社交活動。記住,要讓別人認可自己,必須先得到自己的認可。不要對別人如何評價自己過於敏感、介意,要學會正確、客觀地評價自己。

多參加社交活動和文體活動,擴大人際交往的圈子,要學會與人交談,特別是學會如何與陌生人交談,千萬不要采取回避態度。

羞怯妨礙您的進步和發展

羞怯是一種逃避行為的最常見形式,其表現是多種多樣的。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有的人在路上碰到熟人因怕羞故意躲避;有的人不敢在大庭廣眾之下講話,一講就會臉紅舌硬。上述情況在心理學上稱為怕羞心理。

怕羞心理的形成與兒童時期缺乏父母的撫愛或很少與外界環境接觸有關。這類人的性格大多內向,氣質屬於粘液質型、抑鬱質型或兩種類型的混合型,神經系統較脆弱,女性多於男性。怕羞心理產生的原因,除瞭與人的氣質特點有關外,主要是環境和教育的作用。例如,有成績時得不到獎勵,而無成績時受到懲罰的男孩是最羞怯的;如果父母在社交上是積極的,則他們的孩子大多不會羞怯,這就說明瞭傢庭環境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過分怕羞有礙於工作、學習和人際交往。這是因為有怕羞心理的人過多地約束和拘謹自己,而難與人建立親密的關系;因沮喪、焦慮和孤獨則導致性格上的軟弱和冷漠;因怕羞而怯懦、膽小和意志薄弱。怕羞心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交往的增多,可以逐漸減輕。如果到瞭婚戀年齡還怕見生人,不敢與人接觸和交往,這就變成一種病態心理瞭。如何克服怕羞心理呢?

要有自信心

英國哲學傢黑格爾說過:“人應尊重自己,並應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對於怕羞的人來說,千萬不要為自己的短處而緊張,恰恰相反,應經常想到自己的長處,要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要培養自信心,相信隻要興致勃勃地幹,自己的能力必定能發揮出來。

不要害怕別人的議論

仔細分析那些怕在大庭廣眾中講話,羞於與人打交道的人,便不難發現,他們最怕別人否定的評價。這樣越怕越羞,越羞越怕,形成惡性循環。其實,“哪個人後無人說”,被人評論是正常的事,不必過分看重。有時,否定的評價還有可能成為激勵自己的動力呢。

講究鍛煉方法

開始可以先在熟人范圍裡多發言,然後在熟人多、生人少的范圍內練習,再發展到生人多、熟人少的場合,循序漸進,逐步增加對羞怯的心理抗力。每到一個新場合之前,事先作好充分準備,增強信心,提高勇氣。

學會自我暗示法

每到陌生場合自感緊張時,可用暗示法鎮靜情緒,例如把生人當熟人一樣看待,怕羞心理就能減少大半。當怕羞者在陌生場合勇敢地講出第一句話之後,隨之而來的很可能就是流利的語言瞭。用自我暗示法突破起初的阻力,是克服羞怯的一種有效措施。

隻要你敢於對怕羞說“不怕”,並敢於在實踐中克服它,就會走出羞怯的低谷,成為落落大方的人。

如何別受羞怯心理籠罩

每個人都有羞怯的時候,偶爾的羞怯在所難免,但若在社交中經常為羞怯的心理所籠罩,就需要加以克服瞭。

據《心理與健康》報道,羞怯心理產生的原因,緣於神經活動過分敏感和後來形成的消極性自我防禦機制。一般情況下,過於內向和抑鬱氣質的人,特別在大庭廣眾下不善於自我表露;自卑感較強和過分敏感的人也會由於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而顯得縮手縮腳,表現得不自在。

接納羞怯羞怯的人想擺脫羞怯,其結果是越想擺脫,反而表現越明顯,逐漸形成惡性循環。因此,要接納羞怯的表現,就采取“隨它去”的態度,帶著羞怯去做事,認識到羞怯隻是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都可能有這種體驗,這樣反而有助於使自己放松下來,克服羞怯心理。

增強自信羞怯的根源部分在於看不到自己的優點,總認為自己無能,害怕不能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實際上,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隻要學會欣賞自己,增加交往的勇氣,就會表現得更加出色,也會博得更多人的喜愛和肯定。一味地在意別人的看法,往往會限制瞭自己,使羞怯心理越來越嚴重。

多爭取鍛煉機會針對自己怕羞膽怯的心理,可以有計劃地采取一些訓練方法。例如在大庭廣眾的場合,全神貫註地做自己的事情;多結交個性開朗、外向的朋友,學習他們泰然自若的風度舉止。當出現不安時,可以不斷地給自己積極的暗示:“沒什麼可怕的。”采用這種方法克服羞怯也十分有效。克服羞怯的訓練可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先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鍛煉與人交往,然後再逐步增加情境的陌生性與難度。

孩子見人羞怯責任在父母

社交是生活中人人不可缺少的活動,但有的孩子怕見生人,甚至與熟人談話時都感到緊張、臉紅、羞怯,不願到人多熱鬧的場合。有時還會口齒不清、口吃、不敢抬頭看人。嚴重時,在與人交往中出現惶恐不安、出汗、心跳加快、手足無措等現象。這些現象稱之為“社交恐懼”。這些孩子常常被某些傢長誤認為孩子老實、聽話、不頑皮。其實,這些都是孩子自卑的外部表現。

這些孩子在生活中常受到父母的批評,有時隻是因為一個小小的過錯而遭到父母過分嚴厲的訓斥,甚至受體罰;有時則因為父母情緒不好而毫無道理地發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這種傢庭裡,心裡便產生懼怕心理,孩子甚至不能辨別該做什麼,該說什麼,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孩子大多數時間生活在恐懼和焦慮之中,他們從父母的行為中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自己很無能,總是做錯事,是個一無是處的孩子。這類孩子長大後,可能會有程度不等的社交恐懼傾向,嚴重者會成為社交恐懼癥患者。患瞭此病,孩子會變得內向、孤獨,人生觀也變得消極、悲觀。那麼,如何才能防止孩子患上“社交恐懼”呢?

作為父母,應重視並註意觀察孩子是否有社交恐懼傾向。及時審視自己對待孩子的行為是否恰當,並盡早糾正不恰當的教育行為。對孩子給予更多愛護、表揚和鼓勵。有必要時則帶孩子進行心理咨詢,在醫生幫助下查找孩子的心理問題。

孩子在交往中出現上述癥狀時,強迫自己做數次深而長的有節奏的呼吸。心裡要想著自己與對方是平等的地位,這可以使緊張心情得以緩解。平時註意訓練用大膽而自信的眼光看別人,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礎。也可教孩子做一些克服羞怯的運動。如將兩腳平穩站立,然後輕輕地把腳跟提起,堅持幾秒鐘後放下,每次反復做30次,每日做3次,可以消除心神不定的感覺。

有時人的羞怯不完全是由於過分緊張,而是由於知識領域過於狹窄,或對當前發生的事情知道得太少。因此,平時要求孩子加強對文學、音樂、藝術等方面知識的學習,多看課外書籍、報刊,廣泛地吸收各方面的常識,有瞭知識就會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克服羞怯。 (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