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觀念認為,得瞭心臟病就該靜養,特別是心肌梗死以後,運動一度被認為是禁忌。其實,支架手術僅完成瞭心肌梗死治療的一半,另一半則是長期的藥物治療和心臟康復治療。心臟病康復治療要註意什麼?下面一起來看一下。

心臟病的護理

心臟病的出現在生活中是很多見的,心臟病對於心臟部位的傷害也是巨大的。那麼,常見的幾大對於心臟病的護理措施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從下面的文章中來瞭解下吧。

1、最常見的心臟病的護理就是多食素,很多人認為我們人類是食肉動物,因為我們基本上天天吃肉。但是人類進化和人類歷史研究卻證明,人類的身體結構及生理功能更像食草動物。

2、適宜運動也是心臟病的護理方法。心臟發病的重要原因還有一個是缺乏運動。在同一環境裡生活的人,經常坐著不動的,心臟病的患冠心病比經常活動者高出2倍。

3、心態平和也是心臟病的護理措施之一。情緒與健康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無論對什麼年紀的人來說,不良的情緒都是非常不利的。

4、心臟病的護理最關鍵的就是要堅持服藥。還要提醒大傢的是,心臟有病不能等到發作時才去醫院,平時就要堅持服藥。隻有常服藥,才是控制心臟病的病情的最佳手段。

心臟病康復治療四步走

住院期。在醫生監護下,可進行以下7個步驟的運動:1。床邊坐位;2。關節運動;3。慢走15米往返;4。中速行走22米往返;5。上下幾個臺階,行走91米,每日兩次;6。下一段樓梯,坐電梯上來,行走152米,每日兩次;7。重復6。另外,在病房中,可自己進餐、剃須等生活料理。

出院後早期。出院後2—12周,患者可在密切監護下逐漸增加活動級別,這一階段主要推薦健身車運動。此外,還可以選擇其他形式的運動作為輔助,最佳方式是步行,逐漸達到10—15分鐘/次,3—4次/周。

後期恢復期。一般在出院後6—12周開始,持續3—6個月。患者可以在醫學監護下鍛煉,並繼續接受營養、生活方式、控制體重方面的健康教育和咨詢。

終身維持期。患者學會瞭正確的鍛煉方法及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後,不再需要醫學監護,隻需終身維持健康狀態,並定期接受隨訪。

心臟病有哪些癥狀

一、癥狀

常見的心臟病表現:

1、先天性心臟病:輕者無癥狀,查體時發現,蹲踞體征、杵狀指(趾)、肺動脈高壓、年長兒可有生長發育遲緩。患兒面色蒼白,憋氣,呼吸困難和心動過速,在鼻尖、口唇、指(趾)甲床明顯紫紺。患兒往往發育不正常,表現為瘦弱、營養不良、發育遲緩等。部分有胸痛、暈厥。部分排汗量異常。

2、冠心病: 癥狀表現胸腔中央發生一種壓榨性的疼痛,並可遷延至頸、頷、手臂、後背及胃部。發作的其他可能癥狀有眩暈、氣促、出汗、寒顫、惡心及昏厥。嚴重患者可能因為心力衰竭而死亡。

3、風濕性心臟病:患病初期常常無明顯癥狀,後期則表現為心慌氣短、乏力、咳嗽、肢體水腫、咳粉紅色泡沫痰,直至心力衰竭而死亡。

二、肺性心臟病:

1.慢性肺原性心臟病:病程漫長,基礎病變不同,病情輕重不一,又往往伴有多種疾病,使其癥狀不典型,常被掩蓋或與其他疾病混淆,易造成誤診或漏診。本病發展緩慢,臨床上除原有肺、胸疾病的各種癥狀和體征外,主要是逐步出現肺、心功能衰竭以及其他器官損害的征象。

2.急性肺源性心臟病 :患者常突感呼吸困難、明顯發紺、窒息、心悸、劇烈咳嗽和咯血。多有中等程度發熱。嚴重者常致猝死,或因心力衰竭、休克、心臟停搏或心室纖顫而死亡。肺大塊梗塞區域叩診濁音,呼吸音減弱或伴有濕囉音。如病變累及胸膜可出現胸膜摩擦音或胸腔積液的體征。

3、心肌病:發癥狀通常是活動後氣促以及易於疲乏等,當心肌病是由感染引起時,患者的首發癥狀可以是突然發熱和類流感樣癥狀。患者的心率增快,同時伴有血壓下降或正常、在大腿和腹部有液體瀦留以及肺中液體淤積。借助於聽診器常能聞及心臟雜音。

4、 腫瘤性心臟病:可有胸痛、昏厥、充血性左心和(或)右心衰竭、瓣膜狹窄或關閉不全、心律失常、傳導障礙、心內分流、縮窄性心包炎、血性心包積液或心包填塞。可產生廣泛的非心臟性全身表現:發熱、惡液質、全身不適、關節痛、雷諾現象、皮疹、杵狀指、發作性古怪行為、全身及肺栓塞。由於心臟表現常呈非特異性,並且可能很輕微、甚至缺乏,以致心臟腫瘤的全身表現有時可誤診為結締組織血管病變、感染、或非心臟性惡性腫瘤。

三、其他疾病導致的心臟病:

1.高血壓性心臟病:在心功能代償期,病人可無明顯自覺癥狀,在心功能失代償期,則逐漸出現左心衰竭的癥狀,開始時僅在勞累、飽食或說話過多時感心悸、氣喘、咳嗽,以後癥狀逐漸加重,上述癥狀呈陣發性發作,多表現為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並痰中帶血,嚴重時可發生急性肺水腫。

2.甲亢性心臟病:甲亢時心律失常最常見,包括竇性心動過速、房性期前收縮、陣發性心動過速、心室撲動、心房纖顫,其中最常見者為房顫。久而未治的甲亢可引起突出的心臟形狀改變,包括心房或心室擴大、心臟重量增加、心肌細胞肥大、心肌纖維間隙增寬,這些改變在甲狀腺功能恢復正常後可以改善或逆轉。甲亢患者充血性心衰的發生率大約6%,年齡大於60歲,病程長者更易發生。

3.糖尿性心臟病:糖尿病早期心率常有增快傾向。無痛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較高,可達24%~42%,病人僅有惡心、嘔吐、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表現為心律不齊,心源性休克,有些僅出現疲乏無力、頭暈等癥狀,無明顯心前區疼痛,故易於漏診與誤診。直立性低血壓,常伴頭暈、軟弱、心悸、大汗、視力障礙、昏厥,甚至休克。

心臟病吃什麼好

患有心臟病的孩子宜吃易於消化的食物、維生素和適量的無機鹽。維生素B1及維生素C,以保護心肌。忌食生冷、堅硬、油膩等不易消化的食物,適當限制蛋白質和熱能的攝入。

1、控制熱能供應量,心臟病患者應多食用含熱量低的食物。因總熱能過高時,血清膽固醇通常升高。如患兒體重過重,應節制飲食。

2、限制脂肪量和膽固醇量,每日膳食中,盡量避免食用含動物性脂肪及膽固醇較高的食物,如動物油脂、肥肉、肝、腎、腦、肺、蛋黃、魚子等。以食用植物油及豆制品為宜。但植物油也不可過多,因過多的植物油也會促使患者肥胖。

3、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常吃一些新鮮蔬菜、瓜果、豆芽、海帶、紫菜、木耳等食物,有防止血管硬化的作用。經常食用芹菜、草莽、西紅柿等食物,可降低血壓。心臟病患者宜多食山楂、金櫻子、草萄果等水果。

4、控制食鹽量,食鹽的主要成分為氯和鈉。如鈉鹽攝入過多,在某些內分泌素的作用下,能引起小動脈痙攣,使血壓升高。同時,鈉鹽還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如果食入鈉鹽過量,體內水分儲留,就會增加心臟負擔。因此,每日飲食中鈉鹽供應量以低於3克為宜;咸菜、榨菜、醬豆腐等過咸的食品以少吃、不吃為佳。

5、忌食刺激性食物,飲食中盡量少用生薑、辣椒、胡椒面等辛辣調味品。

心臟病檢查

確定是否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可根據病史、癥狀、體征和一些特殊檢查來綜合判斷。

1、病史追蹤:

(1)母親的妊娠史:妊娠最初3個月有無病毒感染,放射線接觸,服藥史,糖尿病史,營養障礙,環境與遺傳因素等。

(2)傢族遺傳:傢族是否患心臟病的人。5%先心病患者發生於同一傢族,其病種相同或近似,可能由於基因異常或染色體畸變所致。

心力衰竭癥狀:心率增快(可達180次/分),呼吸急促(50次/分-100次/分),煩躁不安,吃奶時因呼吸困難和哮喘樣發作而停頓等。反覆發作或遷延不愈的上呼吸道感染,面色蒼白、哭聲低、呻吟、聲音嘶啞等,也提示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可能。

(3)發育情況: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往往營養不良,軀體瘦小,體重不增,發育遲緩等,並可有蹲踞現象。

2、體格檢查:如體格檢查發現有心臟典型的器質性雜音,心音低鈍,心臟增大,心律失常,肝大時,應進一步檢查排除先天性心臟病。

3、特殊檢查:

(1)X線檢查:可有肺紋理增加或減少、心臟增大。但是肺紋理正常,心臟大小正常,並不能排除先天性心臟病。

(2)超聲檢查:對心臟各腔室和血管大小進行定量測定, 用以診斷心臟解剖上的異常及其嚴重程度,是目前最常用的先天性心臟病的診斷方法之一。

(3)心電圖檢查:能反映心臟位置、心房、心室有無肥厚及心臟傳導系統的情況。

(4)心臟導管檢查:是先天性心臟病進一步明確診斷和決定手術前的重要檢查方法之一。通過導管檢查,瞭解心腔及大血管不同部位的血氧含量和壓力變化,明確有無分流及分流的部位。

(5)心血管造影:通過導管檢查仍不能明確診斷而又需考慮手術治療的患者,可作心血管造影。將含碘造影劑通過心導管在機械的高壓下,迅速地註入心臟或大血管,同時進行連續快速攝片,或拍攝電影,觀察造影劑所示心房、心室及大血管的形態、大小、位置以及有無異常通道或狹窄、閉鎖不全等。

(6)色素稀釋曲線測定:將各種染料(如伊文思藍、美藍等),通過心導管註入循環系統的不同部位,然後測定指示劑在動脈或靜脈血中稀釋過程形成的濃度曲線變化,根據此曲線的變化可判斷分流的方向和位置,進一步計算出心排血量和肺血容量等。

根據以上的病史、體檢及特殊檢查得出的陽性體征,加以綜合分析判斷,以明確先天性心臟病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