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腎虛吃什麼?隨著年齡的增加,不少老年人會出現夜尿多、腰膝酸軟、特別怕冷、四肢無力等腎虛的癥狀,那麼老年人腎虛吃什麼呢?大傢肯定很好奇吧,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有問必答網的專傢是怎麼說的吧,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老人腎虛癥狀

中醫表示“腎乃先天之本”,主宰著人的生長、發育、生殖,對我們的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出現腎虛,那麼就會體弱多病,尤其是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生理功能由強盛轉變為衰弱,而腎虛則是中老年人常見病之一。

腎虛其一般癥狀是眩暈、耳鳴、腰痛、失眠、健忘、頭發花白、牙齒松動、尿頻、性欲減退、陽痿、遺精、滑精等。

腎虛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呢?據醫學臨床所見,凡是先天不足、後天營養不良、精神緊張、心情抑鬱、睡眠不足、過度疲勞、患慢性病、房事頻繁和嚴重手淫者,均會導致腎虛,從而造成未老先衰。

如何預防腎虛呢?預防腎虛首先須順應自然規律、勞逸適度、節制房事、治療已患慢性病,可服用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此外還可采取食療方法,根據藥食同源、醫養同理的原則,充分發揮各種食物的保健功效,以達到促進健康、防病養生、抗衰延壽的目的。食物療法具有安全、方便、經濟、味美、有效的顯著特點。

老人腎虛吃什麼比較好

老年人腎虛吃什麼?

中醫認為,先天不足、後天失養,長期勞累、生活緊張,或久病傷腎、年老體衰等原因都會使老人的腎的功能失調,出現一系列腎虛癥狀。

黑色食物是補腎佳品,富含微量元素和維生素,老人可常吃黑米、栗子、黑豆、黑芝麻、黑棗、黑枸杞、黑松子等。此外,我們補腎時,要根據腎虛的不同癥狀,采取不同的補腎方法。

1、腎氣不足腿軟臂無力。除腿軟外,上肢也沒勁,主要是由於年高體弱,腎氣不能佈達四肢引起的。栗子有補腎氣的功效,對治療腿軟乏力十分有效。將生栗子去殼,細細咀嚼栗仁,每日3—5顆,長期堅持。

2、腎陰虛損腿軟膝蓋痛。腿軟乏力,並伴有膝蓋疼痛、潮熱盜汗、小便黃等癥狀。多由陰虛體質、陰精不足或虛勞久病,耗損腎陰所致。枸杞子30克,冬蟲夏草10克,百合50克,洗凈後加水燉開,文火慢煮約20分鐘,加入豬肝或羊肝50克及調料適量,再煮約30分鐘即可,分次吃肝喝湯。

3、腎陽虧虛腿軟怕冷。此類患者常表現為腿軟乏力且特別怕冷,夜尿頻多、大便偏稀。患者可多食“肉桂蒸羊肉”。鮮羊肉150克,冷水下鍋煮熟後取出,切成小塊,加上肉桂6克及料酒、蔥段、薑片、食鹽少許,隔水蒸半小時後佐餐食用。每周3次,連食3周。

4、腎氣不納腿軟喘息。腿軟乏力伴有喘息氣短、呼多吸少的癥狀,是由於久病喘咳、肺腎氣虛、腎不納氣所致。多見於老慢支、肺氣腫等患者。將山藥100克與五味子3克、大米50克熬粥食用。此粥具有肺腎雙補、納氣平喘的功效。

5、心腎不交腿軟失眠。患者常表現為腰酸腿軟、失眠、煩躁等癥狀,這是腎陰虧損、心火偏亢、心腎不交所致。可將蓮子心3克、女貞子6克,開水沖泡,當茶飲,每日一劑,連服7日。

老人要註意防止腎陰虛

老人要註意防止腎陰虛

古往今來的醫傢都認為腎陰虛證是老年人患病,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中醫認為健康的本質在於“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也就是指人體在正常的情況下,五臟、六腑的功能,營衛氣血,四肢百骸,十四經絡都能陰陽協調,達到相對平衡。平衡就是健康的象征。

人到老年之所以衰老的原因,是因為人的機體出現瞭:氣血虛衰,精神耗損,先天不足,後天失養,腎陰不足,肝火上亢,經絡不通的不平衡生理狀態。有人曾對20歲以上的235人進行調查,其中30歲的腎虛率為58%,40歲為71%,50歲為80%,60歲為90%,70歲為95%,由此可見,腎虛百分率隨年齡的增加而遞增。

所以早期有效地調補人體的陰陽、氣血、臟腑功能的失調,及時糾正腎陰虛證是延緩衰老,預防老年病的關健所在。《內經》中認為,“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可以造成人體的衰老。著名老中醫嶽美中認為:“人之衰老,腎臟先枯,累及諸臟。”朱丹溪在《格致餘論》中說:“人生至六十、七十以後,精血俱耗,平居無事,已有熱證,何者?頭昏目眩,肌癢溺數,鼻涕牙落,涎多寢少,足弱耳聵,健忘眩運,腸燥面垢,發脫眼花……但是老境,無不有此……所述前證,皆是血少。”說明精血衰耗是人體衰老的原因。

腎陰虛證表現出瞭老年人腎精虧乏的自然規律。要促使老上人走向健康長壽之路,必須早期調補腎虛之證。研究老年病的專傢認為:防老宜從30歲開始,抗老宜從40歲開始,延齡宜從60歲開始。針對腎陰虛證,一般可以服用半年六味地黃丸;有盜汗、耳鳴、五心煩熱者服用知柏地黃丸,頭暈目眩的服用杞菊地黃丸;夜晚口幹的服用麥味地黃丸。若服用後自覺癥狀減輕的,可以堅持服用一年時間;若服用無效或出現其他癥狀,應及時找醫生診治。現在已是初冬季節,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道理,從冬至起,是補腎陰的最佳時節。在迎接21世紀到來的今天,願我們共同開辟人類長壽的幸福之路,讓每一個人都能樂享天年。

男人為什麼會腎虛

腎虛的病因如下: 先天不足:“腎為先天之本”,先天不足是導致腎虛的重要原因,父母腎精不足,可導致子女腎虛(主要指腎精虛:發育遲緩,智力動作遲鈍,骨骼瘦弱等) 衰老:機體衰老,人體經絡血脈,腑臟功能減退,是腎虛陽衰的重要因素。 房勞過度:房勞過度腎精流失過多,腎陰因之廣損而致腎虛。《素問·痿論》:“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 精神因素:《素問》“左臟為腎,在志為恐,恐傷腎”,恐即指的是不良的精神刺激如恐嚇、憂鬱、煩躁等,而精神恍惚、意志不寧、遇事多疑,妄見妄聞等多與腎虛有關。

久病及腎:久病則氣虛,體力不濟,神疲力乏。補腎是指用補益腎臟的藥物,治療腎臟虛癥的方法。腎虛包括:腎氣虛、腎陽虛、腎陰虛、腎精虛等。 腎氣虛:常見癥狀表現為神疲力乏、腰膝酸軟、尿有餘瀝或夜尿頻多或遺尿失禁、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帶清稀、胎易滑。 腎陰虛:表現為耳鳴、視力減退、健忘、腰膝酸軟、形體消瘦,五心煩熱或午後潮熱、盜汗、咽幹舌燥,男子遺精,女子經少經閉,或見崩漏。 腎陽虛:面色蒼白、精神不振、腰膝酸軟,陽痿,婦女宮寒不育。 腎精虛:男子精少不育,女子閉經不育,發育遲緩,智力動作遲鈍,骨骼瘦弱,成人早衰,發脫齒搖,健忘足痿,精神呆鈍,動作遲緩。 在中醫藥學中“壯陽”又稱“助陽”,泛指溫補藥強壯肌體陽氣;

一般而言,主要指強壯腎陽(即治療腎陽虛)或興陽事,即恢復或亢奮性機能。 中醫學對腎虧的治療,是有較多辦法,並常能獲得頗為滿意的療效。所用之藥根據前述證型特點,大致可分成四大類:1.補益腎中精氣之品,如冬蟲夏草、黃精、山萸肉、何首烏、女貞子、人參、黃芪、紫河車(人胞)、山藥等,其中人參以後諸藥,偏於補腎氣;2.溫助腎陽之品,如鹿茸、仙靈

腎虛是什麼意思

生理學名詞。又稱乙癸同源。含義有三:

①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同生,故肝陰和腎陰相互滋養,肝腎相生。

②肝和腎均內藏相火,相火源於命門。

③肝和腎虛實密切相關,相互制約,治療上多兼顧二臟。《醫宗必讀》:“東方之木,無虛不可補,補腎即所以補肝;北方之水,無實不可瀉,瀉肝即所以瀉腎。”

“肝腎同源”理論源於《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雲:“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揭示瞭肝腎兩臟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密切關系,體現瞭祖國醫學的整體觀念。

1 “肝腎同源”的理論淵源

“肝腎同源”的哲學思想淵源於《易經》,醫學基礎根源於《內經》,臨床實踐豐富於漢唐金元,理論體系形成於明代,實驗研究發展於現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腎生骨髓,髓生肝。”吳昆註曰:“髓生肝,即腎生肝,水生木也。”可見《內經》認為,“腎”是通過“髓”生養“肝”而體現“母子”聯系的。“腦為髓海”,“腎生肝”的生理功能,必然受到“腦髓”的調控。不但“肝腎”生理聯系如此,而且病理影響亦然。《靈樞.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恐懼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故有“恐傷腎”之說。唐·孫思邈在《千金要方》指出下焦病的治療應“熱則瀉於肝,寒則補於腎”。此說原指肝腎寒熱,以後逐步發展到指肝腎相火與真陰。北宋·錢仲陽在其《小兒藥證直訣》中指出:“肝有相火,有瀉而無補;腎有真水,有補而無瀉。”至明·李中梓運用《易經》哲學思想,根據《內經》醫學理論,參考歷代醫傢的認識,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在其《醫宗必讀》中提出著名的“乙癸同源,腎肝同治”的理論觀點。“腎應北方壬癸”,“肝應東方甲乙”,腎藏精,肝藏血,精聚為髓,精髓化生為血(精血同源),由於肝腎同源於精血,故曰:“乙癸同源”,“東方之木,無虛不可補,補腎即所以補肝;北方之水,無實不可瀉,瀉肝即所以瀉腎。……故曰:腎肝同治。……然木既無虛,又言補肝者,肝氣不可犯,肝血當自養也。血不足者濡之,水之屬也。壯水之源,木賴以榮。水既無實,又言瀉腎者,腎陰不可虧,而腎氣不可亢也。氣有餘者伐之,木之屬也。代木之幹,水賴以安。夫一補一瀉,氣血攸分;即瀉即補,水木同府。”程文囿在《醫述》引《醫參》論述瞭腦與腎的關系,“腦為髓海,……髓本精生,下通督脈,命火溫養,則髓益充。……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皆上行至腦,以為生化之源,安可不為之珍惜!”錢鏡湖在《辨證奇聞》中則論述瞭“腦氣不足治在肝”的觀點,“蓋目之系,下通於肝,而上實屬於腦。腦氣不足,則肝之氣應之,肝氣太虛,不能應腦,……治之法,必須大補其肝氣,使肝足以應腦,則肝氣足而腦氣亦足也。”由此可見,肝腎又同源於腦。

2 “肝腎同源”概念的含義

“肝腎同源”是指肝腎的結構和功能雖有差異,但其起源相同,生理病理密切相關,可采用“腎肝同治”的治療法則。在先天,肝腎共同起源於生殖之精;在後天,肝腎共同受腎所藏的先後天綜合之精的充養。“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靈樞.經脈》),“腎生骨髓,髓生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肝腎同源”又即肝腎的結構和功能體系通過某些中心環節而密切相關。“肝腎同源於精血”意即肝腎的結構和功能體系通過“精血”這一中心環節而密切相關。

(1)母子相生,精血同源 腎藏精,肝藏血,腎為肝之母。《張氏醫通》曰:“氣不耗,歸精於腎而為精,精不泄,歸精於肝而為清血。”此言肝血為腎精所化生,厥陰必待少陰之精足方能血充氣暢,疏泄條達。正所謂母子相生,精血同源。

(2)經氣互通,八脈共隸 張介賓《類經·藏象類》雲:“肝腎為子母,其氣相通也”,指出肝腎通過經氣相互灌註而溝通聯系。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陰腎經均循行於身體內側,並在經脈循行上通過肝、膈、肺、腎相互直接聯系;還通過交會於足太陰脾經的三陰交和任脈的關元、中極穴間接聯系。肝腎又和奇經八脈密切相關,肝腎同隸奇經,沖任督三脈均起胞中,胞胎為肝腎所主,故有“八脈隸於肝腎”之說。

(3)同居下焦,共寄相火肝腎同居下焦,內寄相火,相火源於命門。朱丹溪《相火論》雲:“(相火)見於人者寄於肝腎二部,肝屬木,而腎屬水也。”肝腎所寄相火,言其常為肝腎之動氣,推動肝與腎完成各自生理功能。相火之源在命門,何夢瑤曰:“腎水為命門之氣所蒸化上升,肝先受其益。”但相火內寄於肝腎,發揮其動氣之功能全賴肝腎陰血的滋涵。若肝腎陰虧則相火易亢而為“邪火”、“元氣之賊”而出現一系列病變。

3 “肝腎同源”研究進展

盡管過去對藏象本質(包括肝、腎)的研究,多隻註重單一臟器(肝或腎)的功能及其物質基礎的探討,對“肝腎同源”的相關機制尚缺乏系統而深入地研究;但有的研究客觀上為“肝腎同源”提供瞭初步實驗依據。將“肝腎同源於精血”的認識推進到“肝腎同源於腦”,“肝腎同源於下丘腦-垂體-肝軸”,“肝腎同源於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中醫傳統的肝腎概念經歷瞭“實體賦予功能”到“功能脫離實體”的演變過程,作為描述生命表現形式的肝腎概念,其功能表現必然有其明確的物質基礎,脫離具體組織結構的功能系統是難以想象的,這既不符合中醫“形神同一”和現代醫學“結構決定功能”的基本概念,也違背瞭“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唯物辯證法的哲學思想。當然,如將腎單純定位在下丘腦有嫌片面,將肝簡單定位在神經— 內分泌— 免疫網絡又有嫌籠統。這就需要將中醫功能系統的肝腎概念與現代醫學的功能和結構知識進行系統而深入的相關性研究。在此基礎上,將肝腎的功能系統和組織結構進行重新組合(“實體功能重組”),提出新的功能系統和組織結構統一的比較確切而科學的肝腎概念。而循著整體聯系的研究思路研究“肝腎同源”,就必然首先解決將肝、腎兩臟結合起來研究的方法學問題。有瞭切實可行的整體聯系的研究方法,通過系統而深入研究,就有可能從中醫藥尋找出調節神經— 內分泌— 免疫網絡功能紊亂的手段和方法,為醫學的進步和人類的健康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