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寶寶容易腹瀉、大人容易感冒,可謂是“多事之秋”,在秋季一定要註意預防疾病。入秋之後,天氣逐漸轉涼,謂是“多事之秋”,在秋季一定要註意預防疾病,6種疾病最喜歡在這個時間段內發生,如何防護呢?趕緊進入下文吧。

秋季三大高發皮膚病

聚焦一:皮膚瘙癢癥

天氣轉涼後,人體皮脂腺分泌開始減少,皮膚容易幹燥,引起瘙癢,特別對於老年人來說,他們的皮脂腺分泌功能有所減退,皮膚更幹燥,因此這種病常見於老年人。與此同時,如果再加上一些外部的刺激,例如過多使用肥皂、洗衣粉等,這就更容易引起瘙癢。

完好、健康的皮膚是身體對抗各種外界侵擾的第一道防護墻。皮膚上面覆蓋瞭一層薄薄的天然油脂或者脂肪的物質,它們是一道屏障,對內可以保住身體的水分,對外可以防止感染。如果破壞瞭這一層天然的屏障,皮膚易出現幹燥問題。

皮膚瘙癢癥為在外觀看似正常的皮膚上出現瘙癢,可以是全身皮膚發生廣泛性的瘙癢,也有局部的,位置不固定,但常見的部位為小腿、前臂、背部、腰腹部。瘙癢為持續性或陣發性,程度輕重不一,一般較輕者癢感可以忍耐,不抓即可過去;重者劇癢難忍,一旦發生難以遏止,常不停地猛烈抓撓,到瞭晚上難以入睡。

專傢支招:

1.皮膚自身有個自我保護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過度幹預。洗澡時間過長,沐浴液使用過多等這些行為,極易降低皮膚的屏障功能,因此,預防皮膚瘙癢癥,其中一個方法就是不要太勤洗澡,特別是入秋後不要天天都洗澡,而且洗澡時盡量少用沐浴液。腺體多的地方可適當使用,例如腋窩。

2.在飲食方面,多吃水果蔬菜,養成定時喝水的習慣。註意“忌嘴”,對於辛辣、刺激等食物盡量不要食用,以免加重病情。

秋天預防疾病的四個方法

一防燥

燥邪侵襲,很容易造成水分的流失、人體津液的減少,人的體征也會出現口唇幹裂、舌幹少津、大便幹燥以及皮膚幹裂等狀況,這樣一來,體內水分減少,人的肺部功能必然會受到影響,容易誘發肺部疾病等。預防秋燥可以從飲食起居上著手,秋天應該多吃芝麻、蜂蜜、銀耳、青菜之類的柔潤食物以及葡萄、香蕉、梨等水分豐富、滋陰潤肺的水果。同時,要做到早睡早起,多補充水分,以保證人體津液充分,精力充沛。

二防濕

秋季既有“燥”,有時也無法避免“濕”。因為秋季雨水逐漸增多,濕氣侵襲人體會造成水腫、腹瀉等疾病,而且,早秋之時如果人體被濕氣侵襲的話,還會為冬季誘發慢性支氣管炎埋下病根。秋季防濕,主要可以從飲食上著手預防,應多吃蓮子、薏苡仁、冬瓜、蓮藕、山藥等祛濕化滯、和胃健脾的食物。

三防風

秋季早晚溫差很大,氣候多變,賊風常常會乘虛而入,使人致病。人們夜間受到賊風侵襲,第二天就會感覺到全身酸痛、發困乏力,還會引起咽炎、氣管炎、口歪眼斜、面部神經麻痹等病癥。因此,在秋季人們應當註意適當穿衣、蓋被,不要隨意減衣,另一方面也不宜過早穿上太厚的衣服,適當秋凍,才會增強人體的抵抗力。

四防鬱

人們在秋季要學會如何預防抑鬱等消極心理。具體的方法是一方面不要輕易打破生活規律,做到早睡早起,精力充足;另一方面要適當多吃一些高蛋白的食物,例如瘦肉、雞蛋、豆腐、牛奶等,增強人體免疫力,此外要多做運動,以此增強人的呼吸和血液循環功能,提高人體免疫力。

秋季養生要預防6種疾病

1、防心腦血管病

當氣溫升至32℃以上時,一方面人體汗液大量蒸發,散熱降暑,其代謝是通過皮下血液循環比平時高出數倍的血流量來完成的。這種超常的血液循環下,可因情緒不穩定造成血管痙攣,血壓升高;體液丟失使血液粘度增高;血管為散熱而擴張,誘發出血。

另一方面,人體有限的血液在短期內紛紛湧向皮膚,勢必造成大腦血流驟然減少,對心血管調節功能不良及腦動脈硬化的老年人來說,也易誘發心腦梗死性卒中。

2、防熱傷風

立秋之後,溫差大,中午熱,早晚涼。人體免疫和抗病能力下降,稍一著涼,就容易鼻塞、流涕、鼻癢、打噴嚏,發燒,俗稱熱傷風。

熱傷風發熱重、惡寒輕,一般病人沒有寒冷的感覺,隻是發熱,出汗多但是熱不退。

3、防中暑

當人在高溫(一般指室溫超過35℃)環境中或烈日暴曬下從事一定時間的勞動或活動,無足夠的防暑降溫措施,體內積蓄的熱量不能向外散發,以致體溫調節發生障礙,如過多出汗,身體失去大量水分和鹽分,很容易引起中暑。

有時氣溫雖未達到高溫,但由於濕度較高和通風不暢,亦可發生中暑。年老、體弱、疲勞、肥胖、飲酒、饑餓、失水、失鹽、穿著緊身不透風的衣褲以及發熱、糖尿病、心血管病等,常為中暑的高危因素。

4、防冰箱腸炎

由於氣候炎熱,許多人喜歡吃冰箱中的食物。吃時似乎冰涼透心,渾身舒坦,令人愜意。但好景不長,往往幾小時後即出現耶爾氏菌中毒癥狀,俗稱“電冰箱腸炎”。

臨床上的表現為:腹部隱痛,畏寒、發熱、渾身乏力,惡心嘔吐,厭油、納差和輕中度腹瀉,嚴重者可致中毒性腸麻痹。

5、防缺鉀性軟癱

氣候炎熱,人體大量出汗,大量的鉀離子隨汗液排泄而丟失。同時,人體在炎熱的環境中,新陳代謝加快,血漿中的鉀容易轉入到細胞內,從而發生低血鉀癥。

此癥最突出的表現是:四肢酸軟無力,出現程度不同的神經肌肉系統的松弛軟癱,尤以下肢最為明顯,肌張力減弱,腱反射減退。

病情嚴重時,還會伴有心血管系統的功能障礙,如胸悶、心悸、腹脹、惡心等,甚至可出現呼吸肌麻痹,呼吸困難以及嚴重心律失常。

6、防乙腦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是由蚊子叮咬傳播的急性病毒性傳染病。7、8、9月是乙腦流行季節,帶有乙腦病毒的蚊子在叮人時,就把病毒種到瞭人體內,病毒進入人體,使腦組織發炎。

當心這4種“假感冒”迷惑瞭你

一 流感

普通感冒起病較急,早期癥狀有咽部幹癢或灼熱感、打噴嚏、鼻塞、流涕,開始為清水樣鼻涕,2~3天後變稠,可伴有咽痛;一般無發熱及全身癥狀,或僅有低熱、頭痛。如無並發細菌感染,病程一般在5~7天可痊愈。

而流行性感冒主要特征為突發高熱,頭痛不適,少有腹痛,全身癥狀較重而呼吸癥狀較輕。開始可表現為畏寒、發熱,體溫可高達39℃~40℃,同時患者感到頭痛、全身酸痛、軟弱無力,且常感眼幹、咽幹、輕度咽痛。

部分患者可有打噴嚏、流涕、鼻塞、幹咳、胸痛、惡心等癥狀。有時可見胃腸道癥狀,如嘔吐、腹瀉等。它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主要措施采取對癥治療、抗病毒、保護易感人群等。

二 過敏性鼻炎

中國工程院鐘南山院士曾經表示,70%以上的患者長期將過敏性鼻炎當成感冒來治療,常常誤診、誤治,貽誤最佳治療時機。過敏性鼻炎是鼻炎疾病中最常見的一類,所有鼻炎疾病中,過敏性鼻炎就占瞭40%。

得瞭過敏性鼻炎後,往往會伴有鼻癢、打噴嚏、流清鼻涕、鼻塞、眼癢和眼角膜充血等癥狀,而這些癥狀與感冒表現出的癥狀具有很大的相似度,導致很多人患病時將其誤當成感冒來治療。

判斷感冒和過敏性鼻炎的區別,主要有四點。一是鼻癢:過敏性鼻炎患者鼻腔與咽喉部位會非常癢,還可能伴有眼、耳、咽喉等多處發癢;感冒主要表現為鼻塞。二是打噴嚏:過敏性鼻炎的癥狀之一就是連續打噴嚏;感冒也會打噴嚏,但次數不多。

三是流清鼻涕:過敏性鼻炎伴隨著打噴嚏還會有大量鼻涕;感冒初期一般也會流清鼻涕,但量不會很多。四是全身癥狀:過敏性鼻炎無全身癥狀;感冒則有全身癥狀,如全身無力、肌肉酸痛等。

三 小兒肺炎

冬天,不少兒童易患感冒。普通感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並發支氣管肺炎。因為二者癥狀相似,一些父母習慣按照癥狀自行給孩子服用感冒藥,不見好轉才把孩子送到醫院,很容易延誤病情。

普通感冒出現的打噴嚏、流涕、咳嗽、發燒等癥狀,輕者持續三五天,重者一周左右就會逐漸好轉。如果發現孩子病情不見減輕,並且精神不振、沒有食欲、呼吸加快,就應當考慮有發展成肺炎的可能性。

半歲以下的孩子,每分鐘呼吸次數應在30~40次,如果超過40次甚至達到50次,父母應立即帶孩子就診。1歲左右的孩子,每分鐘呼吸次數在30次左右為正常,超過就有患肺炎的可能。1歲以上的兒童正常呼吸為每分鐘二十幾次。

一旦有呼吸頻率過快的癥狀,應考慮為小兒肺炎。感冒發展成肺炎的具體時間一般很難預料,慢的在感冒兩三天後出現,快的一天內就會出現變化,父母和醫生應高度警惕。

四 病毒性心肌炎

臨床上,經常有十幾歲的孩子“感冒”十來天,吃什麼藥都不好,直到孩子突然感覺到心慌、氣促,傢長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送醫後被診斷為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與早期或病毒性感冒、腹瀉癥狀相似,之後會出現胸悶、心悸、氣急、乏力等癥狀,嚴重的會出現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如果在感冒早期,出現胸悶、氣急、心悸、乏力等癥狀,要及時到醫院檢查,如果心電圖、生化檢查顯示異常,就要提高警惕,以免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期。

秋季養生食譜

一、五行養肺粥

配料:黑豆、綠色、紅豆、小米、粳米等量。枸杞子18克、百合30克。白木耳10克、紅棗8-10個。

說明:黑豆黑色入腎、綠豆綠色入肝、紅豆紅色入心、小米黃色入脾、粳米白色入肺。百合入肺,安魄養神。枸杞入肝。木耳入肺,紅棗養脾胃。

二、天門冬粳米粥

材料:天門冬15-20克,先煎取濃汁,然後和粳米30-60克合煮成粥,再加入冰糖少許。

說明:天門冬實際是歸肺經和腎經,養陰潤燥,清火生津,味甘苦,是寒性的。它可以調合五臟胃氣。

三、養顏冬瓜湯

材料:沙參12-15克,黃芪30克,麥冬10克,先煎取汁。加入冬瓜約300-400克,再燉約半小時,早晚各服一碗。

說明:沙參是養陰清肺,益胃生津。黃芪補氣升陽、利水消腫,治療肺氣虛、氣血兩不足。麥冬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

四、當歸燉仔雞

當歸30克、沙參12克,枸杞子15克,香菇4-6個,母雞一隻,鮮薑3-5片。母雞先用熱水汆燙以後,再與中藥一起燉煮兩個小時。

說明:當歸是歸心、脾、肝經,補血活血,止痛潤腸,補血養氣,和胃止痛。沙參能夠入肺。

五、秋收保健茶

枸杞子15克、沙參10克,麥冬12克,木香6克,山楂12克,烏白一個,滾水沖泡。

功效:潤肺補腎,開胃補氣,養顏降壓,降膽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