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裡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自然界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因此,春季養生宜順應陽氣自然升發舒暢的特點,以養肝為要務。春季養生要養護肝臟,那麼該怎麼做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

好的睡眠就是護肝良藥

臨床觀察發現,多數脂肪肝患者伴有失眠、情緒不穩定、倦怠、乏力等癥狀。

因此,對於脂肪肝,尤其是重度脂肪肝的治療,應著重強調睡眠的重要性。

休息能減少機體體力的消耗,而且能減少活動後的糖原分解、蛋白質分解及乳酸的產生,減輕肝臟的生理負擔。因為臥床休息可以增加肝臟的血流量,使肝臟得到更多的血液、氧氣及營養的供給,促進肝細胞的康復。

據日本學者觀察,肝臟的血流量在立位時比臥位時減少40%,立位伴有運動時,肝血流量比臥位時減少80%~85%。肝血流量減少,可直接影響肝臟的營養及氧氣的供給。

但對所有的肝病患者過分強調臥床休息與睡眠反而會加重病人的精神負擔,影響大腦的調節功能和內臟功能的協調,也不利於機體的新陳代謝。

每晚睡眠不足4小時者,他的免疫系統功能要下降50%,42名乙肝病毒攜帶者早晨3~7點不睡覺,白天檢查這些受試者,發現他們體內的免疫細胞的活動能力減弱31%,當這些志願者獲得充足的睡眠,他們的免疫力完全恢復。

全天候養肝時間表

一、春季養肝護肝正當時

關於養肝,專傢指出,在中國傳統的醫學理論中,肝屬木,喜條達,與春令升發之陽氣相應。春季是養肝護肝的最佳時節,也是肝病的多發時節。如果不註意情志調攝,肝氣抑鬱,則會生出許多病來。如情志不遂,肝陽上亢,血壓升高,有心腦血管病者還容易發生中風。而各大醫院的統計數據也表明,每到春天,發生肝病或肝病復發的病人就會較其他季節多。

專傢表示,作為自然界中的生物,隨著氣候節氣等環境狀況改變,人體的五臟六腑的運行狀態也會隨之改變,因此,人的飲食起居也要作出相應的調整,這就是所謂的“天人合一”。在春天,肝氣旺盛而升發,人的精神煥發。可是如果肝氣升發太過或是肝氣鬱結,都易損傷肝臟,到夏季就會發生寒性病變。此外,中國近五千年燦爛的醫藥文化在保健養生方面早已精辟地提出瞭“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等經典思想。因此,順應天時變化,對自己的日常飲食起居及精神攝養進行相應調整,“未病先防,有病防變”加強對肝臟的保健正當其時。

二、肝臟“呼救”五大征兆

征兆1、容易喝醉

有些人,平時酒量很大,然而現在變得喝一點之後就感覺“醉瞭”,這種征兆提醒您肝臟功能下降,肝受損瞭,肝臟不能完全分解酒精代謝物乙醛。

征兆2、粉刺增多

人體內黃體荷爾蒙起著促進分泌皮脂的作用。而肝臟則能破壞黃體荷爾蒙,調整荷爾蒙平衡。因此肝臟功能降低會使皮脂分泌增多,最終導致粉刺叢生。

征兆3、傷口容易化膿感染

肝臟對人體代謝起著重要的作用,肝臟功能受損的話,皮膚再生就會受到阻礙。另外,肝臟的解毒功能下降容易引起傷口感染細菌。

征兆4、鼻頭發紅

所謂“紅鼻子”就是鼻頭部分的毛細血管擴張形成的。雖然“紅鼻子”並不一定是肝臟受損導致的,但女性在肝臟功能降低、荷爾蒙紊亂時容易出現“紅鼻子”。

征兆5、臉色發黑

肝臟對鐵的代謝起著重要作用,平時肝臟內積蓄有鐵成份。肝細胞遭到破壞的話,肝細胞內的鐵會流入血管,使血液內鐵成份增加,導致臉色發黑。這種癥狀最容易在男性和閉經後的女性身上出現。因此,當出現臉色發黑征兆時,一定要警惕是否肝受損瞭,並要及時護肝。

三、養生舒肝:按摩7大“撒氣穴”

每個人都有脾氣大的時候,然而脾氣大易傷肝,不利於養生保健。中醫認為,脾氣大易引起肝氣鬱結,按摩身上的7大“撒氣穴位”,即能緩解情緒波動,又能達到舒肝養肝的養生保健作用。

中醫認為,肝氣鬱結是由肝失疏泄或情緒抑鬱不舒引起的,可表現為脾氣大,臉部長斑,黑眼圈等癥狀。其中情緒問題大多來自工作和生活。要想保健養生,必須改掉脾氣大的毛病,以避免傷肝。除瞭調解心情養生外,還可通過按摩身上的7大“撒氣穴位”來舒壓。

1、角孫穴、風池穴和太陽穴:3大穴位是頭上的“撒氣穴”。按壓這些穴位能起到明目醒腦、舒緩疲勞、焦慮的養生保健作用,可治療頭痛,眩暈等病癥。有些人在按摩完角孫穴後會打嗝,說明按摩養生起到瞭一定的作用,這個穴位對於著急生氣後兩肋脹痛、乳房脹痛的人更有益。

2、膻中穴和肩井穴:是胸肩部的2個“撒氣穴”。前者(位於兩乳之間)有寧心神、除悶的養生作用。按摩時用大拇指腹稍用力揉壓穴位,每次揉壓5秒,休息3秒。生氣時往下捋100下,可以順氣,對岔氣也有很好的養生作用。

用拳頭敲打肩井穴可緩解頸疲勞、使大腦供血充足、治療頭痛。按摩肩井穴位還可以改善乳房脹痛、乳腺增生、乳腺炎。

3、太沖穴和足三裡:是下肢的2個“撒氣穴”。按摩太沖穴對愛發火和憂鬱的人都有舒緩作用,尤其對高血壓、頭痛、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等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療養生功效。如果配合著按摩足三裡,在舒肝理氣的同時,還對便秘、腹瀉和胃病等疾病有所改善。

春夏之交吃12種蔬菜最護肝

大蒜:屬百合科植物,性辛、溫,味辣。肝病病人宜熟用,含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C等,其提取物具有抗菌、抗病毒、軟化血管等作用。

空心菜:又名蕹菜,性甘、平,含蛋白、脂肪、無機鹽、煙酸、胡蘿卜素等,具有解毒、清熱涼血等作用。

薺菜:為十字花科植物,性平、味甘,含維生素B、維生素C、胡蘿卜素、煙酸及無機鹽。動物實驗表明,可縮短凝血時間,具有止血功效,適合於慢性肝病有鼻出血、齒齦出血等癥。

包菜:即圓白菜、卷心菜、甘藍,性平、味甘,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還含有胡蘿卜素、維生素E,生用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和疼痛有效。

蘑菇:種類較多,現多為人工培植,包括菜蘑、口蘑、香菇等,同為蕈類。性平、味甘,含多糖類、維生素類、蛋白、脂肪和無機鹽等。實驗證明其多糖有調節免疫、抗腫瘤的作用,肝病病人宜常食用之。

木耳:有黑色與白色之分,性平而味甘,含脂肪、蛋白質、多糖。可益胃養血,具有滋養作用。

海藻:性寒、味咸,含大量碘、藻酸、維生素、蛋白和脂肪等。具有化痰散結之功效。據研究其提取物能較好地抑制血小板凝集和脂質氧化以及抗潰瘍。

百合:性平、味甘,含蛋白質、脂肪、脫甲秋水仙堿。具有益氣補中、益肺止咳的作用,並可軟堅安神。秋水仙堿具有抗肝纖維化和肝硬化作用,常食百合可防治肝硬化。

胡蘿卜:性微溫,味甘、辛,富含維生素A原(胡蘿卜素),亦含揮發油。本品富有營養,健胃消食,生熟均可食,對於提高肝病病人維生素A水平,間接預防癌變的發生具有較好作用。

西紅柿:茄科植物,性平,味酸微甘,富含蛋白質、脂肪、無機鹽、煙酸、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及胡蘿卜素。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平肝之功效,生熟食用均可。

冬瓜:性微寒,味甘,含蛋白質、維生素、腺嘌呤、煙酸,瓜皮可利水消腫;瓜子可消癰腫,化痰止咳;瓜肉可清熱止渴,並可解魚蟹毒。

黃瓜:性寒、味甘,含戊糖、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蛋白質。其細纖維具有促進腸道毒素排泄和降膽固醇作用,其所含丙醇二酸可以抑制糖類物質轉化為脂肪,尤其適合脂肪肝的防治。

養肝即為養命

肝臟是人體“化工廠”。肝臟的主要生理功能大概有1500多種,它是人體的“化工廠”,會合成蛋白質、酶和各種身體所需的物質。肝臟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器官,會通過肝細胞分泌膽汁幫助人體的消化功能。肝臟還有儲備功能,存儲維生素、脂肪、糖等人體必需的能量和物質。

肝臟“出錯”概率高。幹的活越多,“出錯”的概率就越大,肝臟功能多、任務重,是一個容易“生病”的器官。大傢最熟知的就是肝炎,除甲肝、乙肝、丙肝、戊肝等病毒性肝炎外,還有酒精性肝炎、脂肪性肝炎、藥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中醫認為“養肝就是養命”。如果肝臟代謝不正常,人體所需的養分得不到及時供應,身體各個器官都無法正常工作:本應明亮的眼睛會由於肝血不足而 幹澀 呆滯,本應光滑堅韌的指甲也會幹枯變形。如果肝臟無法正常排毒,毒素就會滯留在體內,再美的女人也會變成“黃臉婆”,再強壯的男人也會萎靡不振。要想身體 好,首先要保護好肝臟,這就是中醫所說的“養肝就是養命”。

肝臟出現病理變化,第一就是肝氣鬱結,表現為總是心情不好、愛嘆氣。這時出去轉一轉,調整下心情,可能就會好轉。如果不重視,就會造成血瘀,導致病情加重。醫生在臨床用藥時,除瞭會給患者開些舒肝藥外,還會用點活血藥,以緩解病情。

肝臟對脾胃的功能也有很大影響。肝氣不足會影響消化功能,胃功能不正常,食物就無法消化,人總會感覺腹脹。此時,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舒肝和養胃的中藥。平時還可以多走動,讓氣機運行起來,活躍肝氣。

另外,肝氣不正常會影響脾,導致肝鬱脾虛,出現腹痛、腹瀉等問題,脂肪肝就屬於脾虛。此時,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疏肝健脾的藥物。

重視肝臟的日常調養:

第一,飲食有度。養護肝臟可吃一些含維生素、蛋白質豐富的食物,比如新鮮的果蔬。前提是一定要控制食用量,若攝入的熱量太高,消耗不瞭,也會得肝病。第二,晨起動一動。古人講“聞雞起舞”,可見晨起鍛煉對身體大有裨益。早晨是肝氣最活躍的時候,此時可以走一走,動一動,將氣機調 動起來,將肝臟功能調整到最佳狀態。如果老睡懶覺,肝臟功能也會受到影響,人也沒力氣。第三,定時活動。感覺疲勞時,伸個懶腰,活動活動筋骨,就可以讓氣 血活躍起來。偶爾騎車下班,看似簡單的活動,卻都是養肝的好方法。第四,按摩穴位。可以每天敲敲膽經,膽經位於身體外側,用雙手握拳稍微用點勁敲打左右大 腿外側各50次。敲膽經能加速膽汁分泌,提升人體的吸收能力,且同時具有調理情志、緩解緊張情緒等作用。

春季養生要先養肝

首先,應有良好的自我調控和駕馭情緒的能力。

中醫認為,肝屬木,喜條達,與春令升發之陽氣相應。如果不註意情志調控,使肝氣抑鬱,則會生出許多病來。如情志不遂,肝陽上亢,就會有血壓升高的危險;有心腦血管病者還容易發生中風。患有精神分裂癥的人,到瞭春天易復發。因此,春天應順應陽氣升發的自然規律,方可使肝氣順暢。擁有良好的自我調控和駕馭情緒的能力,就能在遇到不快的事情時免於沖動暴躁,並及時進行宣泄,這樣方可防止肝氣鬱結。此外,培養多種興趣愛好,對建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也有很大好處。

清代畫傢高桐軒有耕耘之樂、把帚之樂、敦子之樂、知足之樂、安居之樂、暢談之樂、漫步之樂、沐浴之樂、高臥之樂、曝背之樂。學學古人的“十樂”,對春天養肝大有裨益。

其次,要保證睡眠質量。

曾國藩說過:“養生之道,莫大於眠食。”研究表明,睡眠是人類自身對腦和整個神經系統的有效調節。在高質量睡眠狀態下,體內會出現一系列有利於生理、生化的變化,起到祛病延年的作用。《黃帝內經》中說:“人臥血歸於肝。”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睡眠時進入肝臟的血流量是站立時的7倍。流經肝臟血流量的增加,有利於增強肝細胞的功能,提高解毒能力,並加快蛋白質、氨基酸、糖、脂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代謝,從而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抵禦春季多種傳染病的侵襲。

再次,宜吃溫補食物。

春天飲食應遵從《黃帝內經》裡說的“春夏養陽”的原則,適當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韭葉熱根溫,功用相同.生則辛而散血,熟則甘而補中,乃肝之菜也。”春天適量吃些性溫的韭菜,可起到補人體陽氣,增強肝和脾胃功能的作用。蔥一身都是藥,其葉能利五臟,消水腫;蔥白可通陽發汗、解毒消腫;蔥汁可解毒,活血止痛:蔥根能治痔瘡及便血。大蒜有解毒去瘀之功,每天吃幾瓣大蒜,對預防春天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染病有良好作用,並能清潔血液,有益於心血管健康。大棗、山藥最宜於春季食用,李時珍稱贊大棗“氣味甘平,安中,養睥氣,平胃氣,通九竅,助十二經,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久服輕身延年”。山藥味甘性平,具有健脾養肝、滋肺益氣、補腎固精等功效。棗、山藥與大米、小米、豇豆煮粥食用,可以健脾養肝益胃,滋陰潤燥。春天應多吃的蔬菜和野菜,有黃豆芽、綠豆芽、香菜、春筍、萵筍、菠菜、香椿、薺菜、芹菜、油菜、蒲公英、柳芽等,多攝入這些食物既能補充多種維生素、無機鹽及微量元素,又可清熱潤燥,有利於體內積熱的散發。應少吃油膩、生冷、黏硬食物,以免傷及肝脾。

第四,堅持運動。

萬木吐翠的春天,正是采納自然陽氣養肝的好時機,而運動則是絕好的方法。中醫認為,肝主筋,堅持鍛煉能舒筋活絡,有益肝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