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一到,相信有一大部分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困擾:手腳冰涼,不管穿多少,不管怎麼焐都不暖。冰冰的雙手,整天隻能放在口袋裡,讓它稍微暖一下,尤其是女性朋友們,都會出現手腳冰涼的癥狀。那麼冬季如何驅寒暖身,趕走手腳冰涼呢?下面小編推薦5個調理方,全面驅寒暖身,讓你冬季不再手腳冰涼。

五個調理方驅寒暖身

一、保持身體中心部分溫暖:

腹部受寒時,會影響全身的血液循環,手腳更容易冰冷。衣物要蓋過肚臍,在室內時,腹部圍上圍巾、蓋小毯子,或利用懷爐讓腹部周圍暖和。

胃部保暖——可避免胃痛

冬天,因寒冷刺激,胃腸道消化功能在天涼時較為薄弱,加之低溫下食物易受涼,這就使得原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等疾病的患者極易出現胃痛、腹瀉等癥狀,甚至加重病情。

即使沒有胃病的人,此時如果免疫力低下,也易發作胃痛。此時已進入初冬但尚未供暖,室內溫度較低,因此一定要註意飲食溫度,少吃生冷食物,尤其是體質較弱者要多吃熟食和暖食,不要吃從冰箱剛拿出來的水果和飲品等。

同時,睡眠影響胃液的分泌,若過度疲勞會導致胃酸分泌增加,容易引起胃痛。

另外,過甜食物產酸氣,要少吃。煙酒會讓腸胃受到過度刺激,如果一定要喝酒,最好喝紅酒和加溫的黃酒,切勿再飲冰啤酒,以避免加重潰瘍。

小腹保暖——可避免宮寒痛經

經血從子宮中來,子宮保護得好不好,直接影響月經的正常與否。中醫說,冬天最容易寒邪入表,如不註意保暖,寒氣走竄入裡,就會導致“宮寒”,引起月經推遲、痛經等疾病。

而在天氣變冷、氣溫急降之下,仍有不少愛美的女性衣著單薄,隻穿短裙、絲襪出門,又或貪吃生冷食物,這樣極易使身體受寒,寒邪傷陽,影響氣血運行,痛經則隨之而來。

若本身是虛寒體質,平日就怕冷,更經不起寒氣的侵襲,痛經的發作也往往更加劇烈。有甚者還可能會引起關節炎、月經不調、不孕等嚴重後果的出現。

專傢提醒:女性做好保暖工作很必要,特別是腹部保暖。冬天,特別是例假期間,女性不要長坐冰冷的凳子,不吃生冷食物,要根據氣溫及時添加衣服,保證前心後背、腰部、腹部等重要部位的溫暖。

穿裙子的話,最好要穿厚羊毛襪打底,平時多吃熱性的食物,比如羊肉,多吃山藥、紅棗等補氣養血的食物。

腰部保暖——可避免腰肌勞損

腰部支撐人的上半身,帶動下半身,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旦腰部受涼,很容易發生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等。

平時站立、行走、坐臥姿勢不正確,也容易使薄弱的腰肌發生勞損。這個時候,女性朋友千萬不要為瞭時髦還穿著一抬胳膊、一彎腰就露出腰背的衣服,否則寒氣鬱結,風濕痹痛都會緊隨而來。

天氣轉涼後多吃些洋蔥、番茄、胡蘿卜等食物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環。出外一定要註意腰部保暖,不要讓風吹著前胸和後背,否則年紀稍大就會渾身不舒服,腰肌勞損等疾病都會找上門來。

腳部保暖——避免刺骨冰涼

俗話說“寒從腳生”,氣溫低時,女性的血液循環降低,手足末梢因供血差是最容易冷冰的部位。還有一些人的關節炎也開始復發,出現怕冷、怕風甚至刺痛的癥狀。

此時女性不宜再穿露腳面的春秋鞋,應當穿上球鞋等夾層鞋,墊上棉墊,但鞋要寬松,不宜過緊。

吃黑木耳、洋蔥等食物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降低血液黏度。根據身體情況,也可燉些魚湯、紅豆湯、排骨湯、西洋參湯增加免疫力。

每天泡腳後,用手指搓揉腳跟、腳掌、腳趾和腳背,睡覺時可先將腳抬高,可改善血液循環。

二、多吃溫暖的陽性食物

可以幫助因寒冷的肢體放松,幫助血液流動順暢,消除疲勞。

1、含水分少的根莖類,紅色及黑色的蔬菜水果。例如南瓜、紅蘿卜、牛蒡、洋蔥、蘋果、葡萄等。

2、紅茶、烏龍茶、日本煎茶:發酵過的茶比起未發酵的綠茶,更有溫暖身體的效果。綠茶、咖啡則要少喝。

3、黑糖、糙米、全谷類:未精制的食物,含有較高維生素及礦物質,有助營養均衡。

4、生薑、香辛料:生薑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又具有發汗、驅寒的效果,可以說是廚房裡的良藥。

就寢前可以將1小杯熱紅茶配上一小匙生薑末,加上適量黑糖飲用,迅速溫暖身體、進入好眠。或將10片薑放入400㏄水,煮沸後加入蜂蜜混合,熄火再擠入檸檬汁(檸檬切片放入亦可),除瞭解消冰冷感,對著涼傷風也很有效。

如人參茶、薑母鴨、桂圓茶、黑芝麻、甜湯圓...等,冬天吃不僅讓身子暖,可以達到補身漸效,手腳也能不再冰冷。

中藥中有許多藥物可改善及預防手腳冰冷,如人參、黨參、當歸、丹參、北耆、鹿茸、兔絲子、巴戟天、玉桂、肉蓯蓉、仙茅、玉桂子、桂枝、麻黃、幹薑、花椒、胡椒、肉豆蔻、草豆蔻...等,不論是泡茶、熬煮、入菜,多多食用就對啦。

三、鍛煉肌肉:

肌肉能促使熱能產生,現代人運動不足,肌肉量減少,是冰冷癥狀發生的原因之一。別因為怕冷放棄運動,就算在室內也可以經常活動足部,增加足部肌肉力量,促進血液循環,例如:

1、轉動腳踝,向左向右畫圓圈,約2、3分鐘。

2、腳尖朝上拉緊腿部肌肉,腳趾反復用力張開、縮緊至少30下。

3、坐在椅子約三分之一處,背挺直,一腿先向前伸直,吐氣緩緩向前彎,感覺大腿內側肌肉拉緊,氣吐盡後回復原狀再換腳做。

四、按摩穴位

1、揉搓湧泉穴:湧泉穴位於腳心部,用手掌快速揉搓,直到有熱感為佳,每天早晚揉搓湧泉穴100下,接著揉搓各腳趾100下。

中醫學認為,人體諸多經脈都匯集於足底,與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都有密切關系。東方虹提醒尤其是刺激湧泉穴,有益於補腎壯陽、強筋壯骨。堅持揉搓此穴會促使手腳冰涼癥狀減輕。

2、揉搓勞宮穴:勞宮穴位於手心部。一手握拳,揉搓另一隻手的手心部,直到感到手心微熱,再換另一隻手,交替進行。

3、按揉氣沖穴:氣沖穴位於大腿根裡側,此穴下邊有一根動脈。先按揉氣沖穴,後按揉動脈,一松一按,交替進行,一直按揉到腿腳有熱氣下流的感覺為佳。

4、按揉、拍打腎俞穴:腎俞穴位於兩邊腰眼,輕輕用力,兩邊各拍打100餘次。

五、精油泡澡

有空時,可多泡澡,並在熱水中加入生薑或甘菊、迷迭香等精油、辣椒入浴劑等,皆可促進血液循環,讓身體暖和起來。

洗澡時,可用冷水和熱水交替沖淋手腳,在血管一冷一熱間的縮放,達到暢通血液的目的。在睡前用熱水泡泡手腳,也可促進末梢血液循環,幫助入睡。

別忘瞭,泡腳後,要立刻用毛巾擦幹,並趕快穿上保暖襪子。

12種調味料最驅寒暖身

吃什麼可以禦寒?

調料不但給菜肴增添瞭酸、甜、咸、鮮等誘人食欲的味道,合理使用更對人的健康有益。生薑、幹辣椒等有助於人體驅逐感冒病毒,止咳化痰,還有暖身的功效。在烹調菜肴時多加點佐料,可使感冒早愈,抵抗風寒。具體吃什麼可以禦寒呢?下面小編介紹12種暖身的香料。

1、生薑

“冬吃生薑,不怕風霜”。生薑有溫中止嘔、解表散寒等保健養生功效。能治療濕痛及受冷之腹痛腹瀉。此外,生薑含人體所需的氨基酸、淀粉、磷、鐵等成分,有助促進血液循環,並加速人體的新陳代謝功能。除此之外,生薑是助陽之品,自古以來中醫素有“男子不可百日無薑”之語。因此,冬季養生可適量多吃些薑。

2、蔥

一般人習慣隻取蔥中間部份食用。但蔥白含有揮發油,主要成分為蒜素,有抗氧化、抑制細菌與發汗的特性。而蔥須性平,有助緩解呼吸道、腸胃道疾病等癥狀。怕冷、冬天容易肩背酸痛的人,可將蔥須入湯,或煮水後加點蜂蜜或冰糖,可達到治感冒、緩解肌肉酸疼的效果。

3、大蒜

大蒜是不錯的調味品,性偏溫熱,能驅寒;大蒜也有一定的殺菌效果,比如在外吃飯時有人習慣吃兩瓣蒜,科學研究也證明大蒜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大蒜中所含的硫化合物具有奇強的抗菌消炎作用,對多種球菌、桿菌、真菌和病毒等均有抑制和殺滅作用,是目前發現的天然植物中抗菌作用最強的一種。

4、香菜

香菜性味辛、溫,入肺、脾經,有發汗透疹,消食下氣之功,適用於感冒、小兒麻疹或風疹透發不暢、飲食積滯、消化不良等。《食經》言其“調食下氣”。《食療本草》言其“利五臟,補筋脈,主消谷能食,治腸風”。

5、薑黃

薑黃不是薑,是一種草本植物,類似於生薑,卻沒有生薑的辣味和極度刺激。它本身是一種香料,也是中藥材,具有很好的暖身效果。做菜時加點薑黃,既可以促進食欲,又可以通經止痛、活血行氣、驅寒暖身,讓你的活力立即回歸。

6、肉桂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肉桂的確是“香料中的藥”。肉桂性熱,有暖胃、驅寒、止痛、發汗、溫通經脈和促進血液循環的功效,能夠讓身體暖和起來,因而能夠緩解經痛和感冒。肉桂所含的揮發油對胃黏膜有緩和的刺激作用,能夠促進胃黏膜分泌和胃的蠕動,幫助體虛的女性改善代謝,消除便秘、肉桂中含有桂皮醇,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明顯的鎮靜作用,可改善失眠。

7、花椒

花椒的主要功效是暖胃驅寒,比如冬天人們吃麻辣火鍋,就有驅寒的效果。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花椒堅齒、烏發、明目,久服,好顏色,耐老、增年、健神。”中醫稱花椒味辛性熱,入歸脾、胃、腎經,有芳香健胃、溫中散寒、除濕止痛、殺蟲解毒、止癢解腥等功效,主要治療嘔吐、風寒濕痹、齒痛等癥。

8、茴香

茴香性溫,味辛。歸肝、腎、脾、胃經。開胃進食,理氣散寒。茴香有大、小茴香之分,小茴香的主要成分是小茴香醚和茴香醛,都是揮發性產熱的成分,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加腸胃蠕動,排除腸道積氣,同時能緩解腸胃道痙攣,減輕疼痛。因為小茴香性熱,有溫陽散寒的功效,用來治療胃寒腰痛時效果顯著。

9、胡椒

胡椒味辛、性熱,有溫化寒痰、排氣的作用,可治療胃寒所致的胃痛、嘔吐以及受涼引起的腹痛腹瀉、食欲不振等癥狀,是健胃、暖胃的上好食材。胡椒能升高血壓,血壓偏低的患者可多服用胡椒。但是,由於血壓高而導致眼底動脈出血、痙攣的患者則最好不要服用胡椒。

10、辣椒

辣椒中的維生素種類和含量異常豐富。小小一棵辣椒中,維生素A、B、C、E、K、胡蘿卜素、葉酸等全都包括瞭。其次,辣椒中還含有鈣和鐵等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吃辣椒可以開胃消食、暖胃驅寒,同時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怕冷、凍傷。此外,吃辣椒還有肌膚美容、降脂減肥的作用。

11、陳皮

陳皮,其實是我們平時所吃的橘子的皮,放置的時間越久,其藥效越強,故名陳皮。中醫認為陳皮味辛苦、性溫,具有溫胃散寒、理氣健脾的功效,適合胃部脹滿、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咳嗽多痰等癥狀的人食用。現代研究表明,陳皮中含有大量揮發油、橙皮甙等成分,它所含的揮發油對胃腸道有溫和刺激作用,可促進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腸道內積氣,增加食欲。煲湯時放入10克左右的陳皮即可。

12、芥末

芥末辣味強烈,具有較強的刺激作用,能刺激血管擴張,增強面部氣血運行,使臉色更紅潤。同時還具有發汗、利尿、解毒、清血等食療功效;對增進食欲、促進血液循環也有不錯的幫助作用。此外,芥末還有預防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降低血液黏稠度等功效。

小編提示,不要過量、單一使用某一種香料。超量使用香料有較強刺激性,反而影響健康。少量、多樣才健康。

冬季驅寒保暖的四大食譜

中醫四大食譜驅寒保暖:

無花果杏仁湯

材料:瘦肉四,南北杏各三錢,蜜棗五枚,無花果十粒,瘦肉洗凈,成塊落煲,加放以上各藥材,放六碗水,煲二小時已成。

功能:無花果清熱,利呼吸道系統等器官;南北杏清痰止咳,潤肺養顏;加蜜棗滋潤成方。此湯乃保健平安之湯劑,偶然感冒傷風,咳嗽,痰多,亦可以飲此湯,有益加速療效。

蓮子百合湯

材料:瘦肉半斤,蓮子一兩,百合五錢,蜜棗四枚。將以上各食物藥物洗凈,一齊放入煲,加瘦肉,水六碗,煲三至四小時,蓮子松化,百合出味。

功能:蓮子乃著名滋養藥食物,養神安寧,降血壓。百合能補中益氣,溫肺止咳;鮮品有鎮咳,止慢性支氣管炎,療肺病止咯血之效;乾品作粉煮食,有滋補多營養之功效。以上兩藥一齊再加上瘦肉,組成一湯,既滋補中氣,健肺養顏,養神平壓,而且味道相當可口。

冬菇螺肉湯

材料:冬菇六粒(中等大),響螺肉一隻,雞腳六隻,生薑兩片,冬菇先浸軟;響螺用滾水拖過,取肉切片,加雞腳生薑,放水四至五碗,煲四小時即可。

功能:滋潤溫補,健肺清痰,補膝腳力。

百合鵪鶉湯

材料:鵪鶉兩至四隻,紅蘿卜半斤,百合四錢,蜜棗六枚。將鵪鶉托雞鴨檔代切洗凈,去腸雜;紅蘿卜去皮洗凈切件,加百合,蜜棗,放水五碗,煲三小時即可。

功能:滋陰健肺,止咳補氣,久咳虛喘者為合。而且清潤滋補,適合冬季飲用。

冬至怕冷要及時補充含鈣和含鐵的食物,來提高禦寒能力,適量吃一些含鐵含鈣的食物進行改善。

冬季多喝這種養生茶驅寒

11月8日立冬,開始進入冬季。早在立冬前,京城就提前感受瞭冬天的寒意。上周,京城迎來初雪,氣溫驟降。俗話說,“立冬補冬,補嘴空”,我國自古就有進補以度嚴冬的食俗。初雪的“炸雞啤酒”隻能算是應景兒,冬季如想防寒暖身、滋補調養,其實並不難,在日常飲食中補充即可。

“凜冬將至”,很多常見的時蔬,例如白菜、白蘿卜、黑木耳等,都可化身“守夜人”兄弟,抵禦從長城外撲面而來的寒氣。除此之外,多喝紅茶薑茶、多泡腳都是防寒不錯的養生習慣。

怕冷多食常見時蔬

“霜打過的青菜味更甜”,這是因為低溫時青菜裡的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使得細胞液內糖分濃度增加,所以使得蔬菜甜度和口感更好。以冬季的菠菜為例,不僅口味甜糯,營養含量也比夏季菠菜多8倍。隨著種植技術的發展,反季節蔬菜常見,但冬季防寒應多食時令蔬菜為宜,可選擇性質較溫和或黑色的食物如黑木耳、黑豆等,還可多吃辛香蔬菜如蔥、生薑、洋蔥等。

立冬時節天氣變冷,此時人的手腳易涼,後背易冷,這是氣血遇寒循環不暢所致。這段時間應盡量吃些生的白蘿卜。民諺有“立冬蘿卜賽參湯,不勞醫生開藥方”的說法,除瞭說明白蘿卜是冬天的應季蔬菜外,還道出瞭它的食療功效。白蘿卜生吃促消化,熟吃補氣。生吃時其辛辣的成分可促胃液分泌,調整胃腸機能,還有消炎作用。需要註意的是,白蘿卜屬於寒涼性蔬菜,體質偏寒的,脾胃虛寒的人不宜多吃。對於輕度的肺熱咳嗽患者不妨吃一些“冰糖蘿卜飲”。

除瞭白蘿卜,大白菜是北方人過冬常屯的蔬菜之一,性溫味甘,入脾胃經。有溫胃益氣、驅寒防風的作用。對於胃脘冷痛,腹部怕涼,小腹疼痛,排便不暢有改善作用。大蔥更是傢傢戶戶炒菜必備的蔬菜之一,味辛,性溫,具有發汗解表,溫中祛寒的作用。主要用於外感風寒,發熱寒戰,頭痛鼻塞,咳嗽,咳白痰,胸悶氣短等呼吸道癥狀。

此外,冬季飲食應防寒助陽,要少吃生魚片、海鮮等生冷食物。初冬時節還是心血管病的高發期,這個時候要多吃清潤甘酸的食物,不宜多吃麻辣類的火鍋,飲食中適當多吃些醋,能起到軟化血管、預防心血管病的發生。

驅寒保暖健康法

1.規律運動不偷懶

對冷要適應,首先必須提高自己的抗寒能力。運動是最好的方式。持續規律的運動習慣,可讓怕冷體質得到改善。

中國有句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運動確實可以刺激肌肉、血液循環,提升免疫力。尤其國人通常飲食過剩,因此也有人提出「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動補」的重要性。

但是冬季運動不宜太激烈,一般練到身體微微出汗就好,在傢打太極、做做柔軟運動或瑜伽,練練甩手功(兩腿張開與肩同寬,膝蓋微彎曲,兩臂自然垂直,掌心向後,輕松自然前後擺動),都可以增加血液循環。

賴榮年主任鼓勵大傢多走路,隻要走到會喘就好,而且還有強健腸胃功效。

做做傢事、掃掃地也都是一個很好的運動。

●貼心叮嚀:外出運動時要記得保暖,隨身攜帶毛巾擦汗;運動前要先做點暖身運動,以免溫差過大造成身體不適。

2.溫暖食物要補充

食物也是最快可以讓身體感到暖和的一招,尤其是熱騰騰的飲品。

含高蛋白質的熱牛奶、溫補功效的紅糖薑茶,或是西洋的迷迭香茶、肉桂茶,都是取暖的好來源。

陳建霖醫生喜歡帶自制的茶包上班,便宜簡單,內容口味隨季節及個人喜好變換(茶包袋在中藥器材行可以買到):容易上火的人(平日口幹舌燥)可用麥門冬或沙蔘切小片泡水飲用;一般則可選枸杞加紅棗,有補氣作用;市面上常見的桂圓茶補血,適合勞心勞力的上班族。

芝麻、花生中含維生素E和豐富煙堿酸,可以幫助維生素B的吸收,加強神經對抗寒冷的能力。維生素E具有擴張血管作用,可以加強末梢血液循環。

補氣養血的核桃,營養價值豐富,適合長期咳喘的患者在冬天食用,陳建霖醫師建議。

一些辛辣的辛香料等,如蔥薑蒜等,也會使體內產生溫熱感覺,但高血壓、躁熱及皮膚過敏者盡量少用。

特別提醒冬天飲食最好清淡少油膩,以免增加腸胃負擔。

另外,在冬天可以略增加孩童的主食份量。因為天冷容易消耗熱量,而小孩在冬天的活動量並不會減少,因此需要較多熱量補充。

●貼心叮嚀:老薑的作用是保暖,多用在孕婦坐月子時;生薑則是發汗,因此感冒初期驅寒,以生薑為宜。

3.吃補因人而異

冬令進補原是為瞭調理虛弱病癥體質,增強體力抵抗寒冷,但現代人營養豐富,其實並非每個人都需要進補。

一般容易手腳冰冷的人,可以補充一些溫補的藥膳如四物湯、麻油雞、十全大補湯等,加速血液循環。

若平時容易口幹舌燥、口臭、便秘或是高血壓患者,進補如同火上加油,應該適可而止。

如果有感冒、發熱及腹瀉情形產生,最好停止各類補品,以免加重病情。

●貼心小叮嚀:有些慢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患者,吃補會使病情惡化,應找中醫師做體質辯證,針對個人的弱點進補。

4.紓解壓力好心情

壓力是讓血液循環惡化的原因。日本的研究發現,將近七成的女性有手腳冰冷的困擾。這些新女性睡眠時間少,工作時間不規律,在這種24小時隨時緊繃的情況下,血管持續收縮,血液循環變得愈來愈差。

因此專傢建議,最好強迫自己把一天時間分成3份:8小時工作、8小時睡覺、8小時做自己喜歡的事。比方說跟朋友聚聚、聽音樂、學會放輕松。這些都有助於改善手腳冰冷。

●貼心小叮嚀:

寒冷氣候很容易讓人覺得憂鬱和情緒不穩。不妨以肢體帶動心靈,簡單的運動,可以分泌腦內啡,使人心情愉快。

5.充足睡眠養陽氣

中醫提到陽氣可以推動五臟六腑的運作,是人體溫暖的來源,陽氣不足時容易精神倦怠和怕冷。

充足睡眠,正好可以補充陽氣的不足。尤其冬日宜早睡晚起,晚上10點就寢,太陽出來之後再起床,一來可以避開清晨的嚴寒,也可以減少慢性病患因溫差過大而造成血管急速收縮,導致心臟病、中風發作的危險。

盡量不要熬夜。清晨1點時,人體腎上腺素分泌最低,此時抵抗力特別弱,隻要溫度降低一點,「一些氣喘的病患最易在此時發作,」陳建霖醫師提醒,充足睡眠及休息,身體才有足夠的能力去抵抗外來寒冷及壓力。

●貼心小叮嚀:如果一時覺得寒冷,可以按壓手背虎口中央的合谷穴,加強血液循環。

6.溫水足浴好入眠

足部是離心臟最遠的地方,先天血液供給不良,加上足部皮下脂肪少,保暖能力差,冷冰冰的雙腳是相當常見的情況。尤其足部有許多穴道與上呼吸道黏膜有關,足部受涼,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引發上呼吸道感染。

睡前足浴泡腳和按摩,可以引氣下行,使足部即刻暖和起來,幫助入眠。

準備一盆30~40度左右的溫熱水泡腳,一般約20~30分鐘即可。

足浴的材料可用2兩幹艾草或桂枝(可在中藥房購得)加水煮滾,或是放點老薑片或酒均可。

足浴時順便做足部按摩,可以加速血液循環。比方說按壓腳底板彎曲時出現的凹處(湧泉穴),身體也會很快暖起來。

足部穴位豐富且與身體各部位器官相連,因此經常進行足浴及按摩,可以刺激穴位,促進血液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