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的到來,氣溫開始降低,雨量減少,空氣濕度相對降低,氣候偏於幹燥。秋氣應肺,而秋季幹燥的氣候極易傷損肺陰,從而產生口幹咽燥,幹咳少痰,皮膚幹燥,便秘等癥狀,重者還會咳中帶血,所以秋季養生要防燥。秋季養生的註意點有哪些?秋季養生著重四方面調養?一起來看下。

五法應對“秋老虎”

調起居 解秋乏 適當多睡一小時

處暑節氣正是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中陰氣增強,陽氣減弱,人體的陽氣也隨之內收,“秋乏”也就隨之出現。

中醫理論支持秋季“陰精收藏,收斂神氣”的養生法則,適當增加睡眠有利於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和腦力,而早睡和午休是增加睡眠的最佳方法。增加睡眠一小時並且保證有質量的午覺,可以讓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來臨之前保存能量、養精蓄銳。尤其對於老年人,建議晚上提早入睡,並且培養午睡的好習慣,即使睡不著,閉目養神對身體也是極有好處的。對於年輕人來說,適當增加睡眠可以讓學習、工作更精力充沛,同時減少“秋困”的出現。

春天捂 秋天凍 避免過早添衣物

“春捂秋凍”是古人一條非常實用的生活諺語,“春捂”是為瞭幫助氣血走表散熱,促進陽氣生發。“秋凍”是為瞭促進陽氣潛降。

在季節剛開始轉換時,氣溫尚不穩定,暑熱尚未退盡,過多過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氣溫回升,出汗後吹風,也很容易傷風感冒。因此,處暑後要使身體有一些涼意,不要天一冷就馬上全副武裝,穿很厚的衣服。而且初秋是“冷”並沒有感覺到“寒”,“皮肉之冷”是可以忍耐的,而采取“秋凍”對於適應與抗禦冬天的嚴寒都有很大的好處。

多喝水 多喝粥 多吃潤燥生津食物

初秋之際的氣候特點是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大、降水少、空氣濕度低。處暑也是“熱燥”的開始,比夏天的幹燥還要明顯,因此人們往往有這種感覺:皮膚變得緊繃繃的,甚至起皮脫屑,毛發枯燥而無光澤,頭皮屑增多,口唇幹燥或裂口,鼻喉燥得冒火,大便幹結等癥狀。

對付“秋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喝水,可在白開水中加少量鹽或蜂蜜,還可多吃新鮮果蔬,尤其是梨子和蓮藕,還可喝一些銀耳、百合、蓮子、鴨子等一些滋陰養肺、潤燥生津的粥湯。

多開窗 少開空調 保護肚臍很重要

白天隻要室溫不高,不宜開空調,可開窗使空氣流動。建議室內外溫差保持在5℃左右,避免著涼感冒,還應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避免將傢中門窗緊閉,導致室內空氣混濁、潮熱。還可以在室內養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蘭、文竹等綠色植物,可以調節室內空氣,增加氧含量。有慢性病不敢使用空調的老人,要物理降溫,如電扇前放盆水,常用水擦洗身體。老年人出汗多,更易發熱,要註意個人及環境衛生,應勤洗澡、換衣服。

吳興華強調,寒從腳下生、養生先養腳的道理,大傢普遍瞭解,卻較少註意到肚臍也很容易受寒。肚臍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沒有脂肪組織,但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和神經叢,如果對臍部防護不當,寒氣都很容易通過肚臍侵入人體,引發身體不適。而寒氣如果在小腹部位積聚太多,還會導致各種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方面的疾病。

別偷懶 勤鍛煉 輕松運動身體棒

鍛煉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適量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秋季養生不能離開“收、養”原則,要把保養體內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運動也要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以“不累”為標準,量不宜過大,宜選擇輕松平緩的項目。尤其是體質虛弱者,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

運動的時間最好在早上和晚上,可選擇快走、打太極拳、爬山等運動方式,既能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又可使老年人一天保持良好的精氣神。但中午氣溫偏高,應盡量避免室外活動,特別是患有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的老年人,室外炎熱的天氣,會增加心腦血管意外的發生率。

秋季養生的註意點有哪些

起居:要早睡早起,註意添加衣物,防止因受涼傷及肺部。

鍛煉:要增加戶外運動。秋季是外出鍛煉的大好季節,每人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不同的項目,如登山、太極、遊泳、單車等,可促進心肺功能。

飲食:要少辛多酸。多吃酸的,如蘋果、橘子、山楂、獼猴桃等,能收斂肺氣;少吃蔥、薑等辛辣食物,可避免發散瀉肺。銀耳、豆腐、百合、蜂蜜、糯米、粳米、豆芽等,也有潤肺作用。此外,秋季主養收,可適當進補,經常吃些山藥、雞湯、骨湯等,但切忌進補過量,傷害脾胃。

喝水:每天至少600毫升。幹燥的秋天使人的皮膚日蒸發的水分在600毫升以上,秋天必須補水。通常,秋季每天要比其他季節多喝水500毫升以上,才能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但要註意多次少量。

練功:拍胸練呼吸。每晚臨睡前,坐在椅子上,身體直立,兩膝自然分開,雙手放在大腿上,全身放松,吸氣於胸中,同時抬手用掌從兩側胸部由上至下輕拍,呼氣時從下向上輕拍,持續約10分鐘。

知道瞭秋季養生註意事項有哪些,此外,秋季主養收,可適當進補,經常吃些山藥、雞湯、骨湯等,但切忌進補過量,傷害脾胃。

秋季養生著重四方面調養

精神調養 秋天的蕭瑟之景,往往使人觸景生情,多愁善感,難免情緒低落,甚至悲憂。中醫認為,肺外應於秋,在志為憂,悲憂最易傷肺。《黃帝內經》指出:“秋三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秋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意即秋天要使意志保持安逸寧靜,借以緩和秋天肅殺之氣候對人體的影響。也就是說,人們為瞭適應秋天的“容平”之氣,減輕秋季對人心理上的不良反應,關鍵在於培養樂觀情緒,以使神志安定。經常參加一些娛樂活動,培養廣泛的業餘興趣愛好,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這些對精神健康都大有裨益。此時,最好外出旅遊,去遊山玩水,因為臨水使人開朗,遊山使人幽靜,年齡大的泛舟水中,怡然自得;年紀輕的攀山登巖,礪煉意志。當處於“秋風秋雨秋愁”時,可以聽一聽音樂,欣賞一下戲曲,或觀賞一場幽默的相聲,這樣,苦悶的情緒也隨之而消。

飲食調養 伴隨自然萬物水分蒸發、幹枯萎黃,秋天人體也會出現口鼻咽喉幹燥、皮膚幹裂、大便幹結等津幹少液的“燥”象。因此,秋日飲食應以清潤甘酸為宜。根據“燥者潤之”和“少辛增酸”的原則,可適當多吃具有滋陰潤燥功效的食物,如芝麻、核桃、蜂蜜、梨、甘蔗、柿子、香蕉、荸薺、橄欖、百合、銀耳、蘿卜、鱉肉、烏骨雞、鴨蛋、豆漿、乳品等,以養肺陰;另外酸甘化陰,還宜進食一些帶有酸味的食品,如葡萄、石榴、蘋果、芒果、楊桃、柚子、獼猴桃、檸檬、山楂等,既可化燥,還能防止肺金過甚對肝木的克伐。此時,應少吃辣椒、花椒、胡椒以及蔥薑等辛辣食物,尤忌如麻辣火鍋之類大辛大熱之品,以防助“燥”為虐,化熱生火,加重秋燥。秋天除適食時令蔬果之外,尤其提倡食粥,最好是將上述潤燥之品與粳米或糯米同煮,既可補充營養,又能增液去燥,實乃一舉兩得。

起居調養 入秋後,因夏天過度的消耗未能及時補償,人體常出現渾身酥軟、精神疲憊、飲食不化,睡意綿綿等“秋乏”表現。這時應根據“秋冬養陰”的法則,適當調整“生物鐘”,將夏天晚睡早起的作息時間調整為早睡早起,做到起居有時,勞逸適度,保證充足的休息,註意不要熬夜,以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需要註意的是,心臟病患者不宜“起早”,肝病、腎病、胃病患者莫要“貪黑”,切忌過勞。室內可盆栽些花草,以調節空氣濕度。中、晚秋入寢時要註意關好門窗,適加薄被,以防虛邪賊風侵入,發生傷風和中風。秋天溫差較大,早秋濕熱,晚秋寒冷。在中秋前後較長時間,雖涼風習習,卻不甚寒冷,根據我國傳統養生“秋不忙添衣”的觀點,可適當讓身體“凍一凍”。這樣既順應瞭秋天陰精內蓄、陽氣內守的需要,防止厚衣覆蓋而致身熱汗出,損陰傷陽,同時也有助於提高人體禦寒能力。但“秋凍”要因人、因天氣變化而異,到瞭深秋要註意保暖,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因生理功能相對較差,抗病能力較弱,不可一味追求“秋凍”,應適時增衣。

運動調養 金秋時節,天高氣爽,輕風陣陣,菊黃楓紅,景色宜人,既是運動鍛煉健身的好時期,又是飽覽大自然綺麗風光的好季節。我國民間素有九九重陽登高的習俗,在此季節,宜外出登山旅遊,不但“練腿腳防衰老”,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提高機體耐寒及抗病能力,還能增添雅趣,陶冶情操。同時,應多出戶外開展力所能及的體育活動,如快走、慢跑、騎行、遊泳、打乒羽、太極劍、交誼舞等,在室內宜練呬字功、吐音導引功、健鼻功,並洗冷水浴等。需要註意的是,在室外運動後,要及時擦汗、穿衣,以防感冒。

秋季保健“三拒絕”

秋天氣候涼爽,人們的飲食、睡眠、精神都好瞭起來。此時,秋乏、秋燥、秋膘”也正向我們走來,如果保養不當,也會增添許多新的煩惱。

1.拒絕秋乏 告別瞭炎夏,迎來瞭天清氣爽的秋天,人們感到比夏天要舒服得多瞭。可是,一些人會有困倦疲乏的感覺,這種現象被人們稱之為秋乏。秋乏是補償夏季人體超常消耗的保護性反應。雖然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與適應,秋乏會自然而然地消除,但為瞭不因此影響工作和生活,最好還是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首先,要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如散步、爬山等都是很好的選擇,但開始時強度不宜太大,應逐漸增加運動量,如果過度運動,將會增加身體的疲憊感,反而不利於身體恢復。其次,盡可能充足睡眠。第三,要調整飲食,飲食宜清淡,避免油膩;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如胡蘿卜、藕、梨、蜂蜜、芝麻、木耳等;多吃含鉀的食物。第四,要適當多吃含咖啡因的食物。

2.拒絕秋燥 秋天幹燥的氣候,使人常感到口鼻咽喉幹燥以及發生燥咳,又因肺與大腸相表裡,秋令還可出現大便燥結。此外,秋燥還可導致口唇幹燥、皮膚幹裂以及毛發脫落。防止秋燥,首先要註意補充水分,每天最好喝3~4杯開水。秋季飲食應以滋陰潤肺,防燥護陰為基本原則,可多吃梨、蘋果、葡萄、香蕉、蘿卜及綠葉蔬菜以助生津防燥,少吃辣椒、蔥、薑、蒜等辛辣燥烈之物。中老年人在秋季洗澡不宜過勤,每周洗1~2次為宜,每次不超過半小時,水溫在25℃左右。不宜用堿性肥皂洗澡,應選用刺激性較小的肥皂等。秋季還應笑口常開,經常笑,不但能保養肺氣,還可以驅除抑鬱、消除疲勞、解除胸悶、恢復體力。

3.拒絕秋膘 夏天天氣炎熱,能量消耗較大,人們普遍食欲不振,造成體內熱量供給不足。到瞭秋天,天氣轉涼,飲食會不知不覺地過量,使熱量的攝入大大增加。再加上宜人氣候,讓人睡眠充足,汗液減少。另外,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來,人體內還會積極地儲存禦寒的脂肪,因此,身體攝取的熱量多於散發的熱量。在秋天人們稍不小心,體重就會增加,這對於本來就肥胖的人來說更是一種威脅,所以,肥胖者秋季更應註意減肥。首先,應註意飲食的調節,多吃一些低熱量的減肥食品,如赤小豆、蘿卜、薏米、海帶、蘑菇等。其次,在秋季還應註意提高熱量的消耗,有計劃地增加活動。秋高氣爽,正是外出旅遊的大好時節,既可遊山玩水,使心情舒暢,又能增加活動量,達到減肥的目的。

秋季精神調養

秋季,在精神調養上也應順應季節特點,以收”為要,做到心境寧靜”,這樣才會減輕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才能適應秋天的特征。如何才能保持心境清靜呢?簡單地說,就是要清心寡欲”。私心太重、嗜欲不止會破壞神氣的清靜。在現實生活中,則要求人們把精力多用在工作上,而不要爭名在朝,爭利於市”,多做好事,多做奉獻。

另外,秋天固然天高雲淡,碩果累累,令人愉悅,但難免也有淒風苦雨”。自然界的秋風、秋雨常令人心生秋愁。尤其是老年人,他們常有蕭條、淒涼、垂暮之感,如果遇上不稱心的事,極易導致心情抑鬱。研究證明,在人的大腦中,有個稱作松果體的腺體,分泌一種褪黑激素”。這種激素能誘人入睡,可使人產生消沉抑鬱之感,而陽光可使褪黑激素分泌減少。同時,褪黑激素還有抑制人體內其他激素(如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的作用,甲狀腺素和腎上腺素的相對減少,會使細胞懶散癱瘓,從而使人們情緒低沉,多愁善感。

為此,古人認為秋季的精神養生應做到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也就是說,以一顆平常心看待自然界的變化,或外出秋遊,登高賞,令心曠神怡;或靜練氣,收斂心神,保持內心寧靜;或多接受陽光照射,轉移低落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