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聞瘤色變,但是卻不知道它是什麼時候悄聲無息的侵襲瞭我們的身體,而且等到我們發現腫瘤的時候就已經不是早起瞭,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瞭腫瘤呢?腫瘤的病發往往是一些不好習慣經年累月的累積造成的。詳細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的介紹吧。

腫瘤患者有哪些康復措施

一.定期復查,長期隨訪

由於手術、放化療後,仍存在殘餘的腫瘤細胞和產生腫瘤的機體內環境,在合適條件下,腫瘤細胞又會“卷土重來”,因此,為防止復發和轉移,鞏固療效,保證康復,定期檢查就顯得非常必要。一般治療期結束一年內,每2—3個月應復查一次,一年以後可每半年復查一次,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治療。對於正在治療中的病人更是有必要進行定期的檢查。復查內容包括腫瘤相關抗原、X線片、B超、CT 、肝腎功能等。這對於發現微小、潛在的病變很有意義,以利於及時控制病變,防止復發。對所有患者來講,都應長期隨訪,使醫生隨時可以掌握患者的生活、工作情況,以便醫生及時提出治療建議和生活指導。

二. 運用中醫中藥,調整、促進機體臟腑陰陽氣血的平衡。

中醫認為,機體之所以產生腫瘤,是因為體內臟腑氣血陰陽的衰弱、紊亂不平衡,導致一系列病理變化而產生的。因此,運用中醫中藥治療,以平衡臟腑氣血陰陽,調整機體臟腑的功能,也就是要改變產生腫瘤的機體內環境,消除產生腫瘤的條件,達到治愈腫瘤的目的。據我們的臨床觀察和研究結果來看,這是較為有效的康復措施,也是目前病人采用的主要康復手段。

三.調理飲食:

飲食調理對疾病康復非常重要,包括避免不合理飲食和飲食治療二方面。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多食醃、熏、曬、炸等方法加工的食品與口咽、食管、胃以及鼻腔、喉的癌癥有密切關系;攝入黃曲黴素污染的食物與肝癌有關;飲食不定時、進食過快、和暴飲暴食等不良飲食習慣與胃癌有關。對於康復期的病人以及正常人,這些不合理的飲食習慣都必須改變,避免癌癥的發生或新的腫瘤的產生。

其次,癌癥病人通過飲食治療,可以加強營養,改善機體的一般情況,扶正祛邪,提高機體免疫力,防止癌癥的復發和再患其他癌癥。

飲食治療應根據病人的不同體質與飲食習慣而有所差別,每日膳食中各種營養素的要求是:

蛋白質食品要略高於正常人,如奶、魚、蛋、肉類。

脂肪的用量應與正常人相似,不宜增加。

糖類食品的多少能影響總熱量的攝入的多少,不宜過高,可略低於正常人。

含纖維素的食品要多食用,可減少腸內有毒物質的吸收。

某些無機鹽、維生素以及微量元素對抑制腫瘤有利,要比正常攝入量多些。

繼續保持以谷物為主的傳統飲食習慣,減少鹽的攝入,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及豆制品,將會有助於癌癥的控制。

四.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許多腫瘤的發生都與不良生活習慣有關,如吸煙、起居無規律、過度疲勞,以及上述喜食醃、熏、油炸食品以及偏食等都是癌癥發生的潛在因素。因此,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是我們目前最有效的預防癌癥的措施,是21世紀預防癌癥的首要任務,其中最為緊迫的是要大力戒煙。香煙煙霧中含有幾十種有害物質,包括煙焦油、3,4-苯並芘等致癌物。吸煙者的肺癌、肝癌、頭頸部腫瘤發病率均較不吸煙者為高。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肺癌發病率,吸煙者可為不吸煙者的10.8倍。因此,必須戒掉吸煙的不良習慣。其次,在癌癥康復過程中,每個病人都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起居,保證充足的睡眠,按時起居;可參加一定的戶外活動,一般以散步、做操、氣功等並不劇烈的運動為主,以不感到疲乏為度。運動可調節免疫、促進代謝,促進體力的恢復,還可以改善氣血循環、加快有毒物質排泄,從而減少癌癥復發和轉移的可能。

五. 正視生命,正視人生,保持豁達、樂觀、勇敢和頑強的精神面貌,調整不良情緒。

癌癥不是不治之癥,要克服得瞭癌癥帶來的恐懼感、失望感、孤獨、憂鬱、怨恨等不良心理反應。如果長時間陷於這種不良情緒中,隻能使自己的免疫功能更趨抑制,促使病情進一步發展。因此,病人可通過琴棋書畫等,陶冶情趣,轉移對疾病的註意力;或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公益活動等,使自己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愉快的精神狀態,從而調動和激發機體內在的抗病能力,達到預防復發和轉移的目的。

總之,隻要大傢以積極的生活態度,科學的生活方式來對待,癌癥康復並不是高不可及的。

是什麼原因導致腫瘤

1.化學因素

凡是能引起人或動物腫瘤形成的化學物質,稱為化學致癌物。隨著現代工業的迅速發展,新的化學物質與日俱增,現在已知可誘發癌癥的化學物質已有一千多種。包括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日常生活常見的有:

(1)多環芳香烴類:又稱多環碳氫化合物,廣泛存在於外環境中,如煤焦油、瀝青、粗石蠟、雜酚油、蒽油等,此外,煙草燃燒的煙霧中、烤制和熏制的魚肉中有。

(2)芳香胺和偶氮染料:主要存在於各種著色劑、除草劑、防氧化劑、人工合成的染料中,如偶氮染料、乙苯胺、聯苯胺等,均有較強的致癌作用。

(3)亞硝胺類:存在於空氣、水、煙草的煙霧中、熏烤的肉類、咸魚、油煎食品、酸菜中。環境中還存在很多可合成致癌性的亞硝胺的前提物質,在人體內可以合成大量的亞硝胺,是消化系統癌癥的重要致癌物質。

(4)黴菌毒素 是某些黴菌的代謝產物,可以致癌,如黃曲黴毒素等。

(5)其它無機物 如砷、鉻、鎳等及其化合物,以及石棉均有致癌作用。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和自然界廣泛存在著化學致癌物質,但不能說接觸化學致癌質都會引起癌癥。因為,即使有的化學致癌物在癌癥的發生過程中起瞭主導作用,但是它也必須遵循量變到質變的原則,隻有在一定條件下,化學致癌物質長期反復作用之後,達到瞭一定的量,才能夠發生質的變化而誘發癌癥。

2.物理因素

可以引起癌癥的物理因素主要有:紫外線、放射性物質、慢性機械刺激、燒傷等,這些物理因素都和癌癥的發生有一定的關系。如人體體表長期接受陽光(紫外線)照射後,可以引起皮膚癌。放射性致癌物質如鐳、鈾、氡、鈷、鍶等有致癌作用,最明顯的例子是日本長崎、廣島兩地的原子彈爆炸後的幸存者,白血病和皮膚癌的發病率明顯增高。實驗證明,一次大劑量放射線照射後,常可誘發白血病。長期小劑量放射後,常可誘發肝癌、肺癌、乳腺癌以及其它軟組織的惡性腫瘤。此外,義齒和齲齒的長期機械刺激,可以引起口腔和舌癌。男性生殖器包皮過長,易患陰莖癌;女性宮頸慢性炎癥,易發生宮頸癌等,均和慢性刺激有一定的關系。

一般來說,物理性的致癌因素,是容易預防的,隻要人們有一定的認識,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防癌的效果是相當顯著的。

3.生物因素

生物性致癌因素包括病毒、細菌、寄生蟲。盡管病毒與人類惡性腫瘤的關系還未完全闡明,但是目前研究表明某些病毒確實與人類某些惡性腫瘤有關。如乳頭狀瘤病毒與子宮頸癌有關,EB 病毒與Burkitt 淋巴瘤和鼻咽癌有關;乙型肝炎病毒與原發性肝癌有關;人類T 細胞白血病病毒I 型與成人T 細胞白血病有關;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發生艾滋病時,易發生Kaposi 肉瘤,B 淋巴細胞白血病、口腔和肛門附近 的鱗形細胞癌等惡性腫瘤。目前研究表明,病毒致癌機理可能是病毒的遺傳物質(DNA)嵌入到人體正常細胞的DNA 中(稱整合),致使正常細胞發生畸變而導致癌的發生。大約有十餘種黴菌可能引起癌癥,黴菌產生的毒素有很強的致癌或促癌作用,其中以黃曲黴素致癌能力最強,以白地黴菌毒素的促癌作用最強。黃曲黴素廣泛存在於黴變的花生、玉米、大米、豆類食品中,可以誘發肝癌及腎、肺、胃、皮下組織的腫瘤。

臨床觀察表明,中華分支睪吸蟲與原發性肝膽管癌的發生有關,動物實驗也成功地誘發瞭肝膽管癌,其致病機理可能與蟲體的機械刺激及蟲體產生的有毒代謝產物有關。血吸蟲病與大腸癌密切有關,原因是血吸蟲病在病人的大腸粘膜下產卵,局部形成卵包,刺激組織增生,誘發腸癌。

4.遺傳因素

惡性腫瘤的種族分佈差異、癌的傢族聚集現象、遺傳性缺陷易致腫瘤形成都提示遺傳因素在腫瘤發生中的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腫瘤流行病學調查、傢族分析、細胞遺傳學與分子遺傳學研究的進展,為人們瞭解腫瘤的遺傳機制提供瞭新的證據。在視網膜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等單基因遺傳腫瘤,觀察到一種腫瘤細胞特有的遺傳失調,從細胞水平說明腫瘤是可以遺傳的。結腸癌、皮膚癌、乳腺癌、卵巢癌及原發性肝癌等惡性腫瘤的遺傳傾向比較顯著。

因此,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傢族中有很多人生同一種癌的現象,醫學上稱做腫瘤的傢族聚集性。但是惡性腫瘤的遺傳規律頗為特殊,目前認為,惡性腫瘤並不直接遺傳,所遺傳的是對惡性腫瘤的易感性,而並不是腫瘤的本身,而且惡性腫瘤的發生是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5.免疫功能狀態

免疫系統是機體重要的功能系統,擔負著免疫防禦、免疫監視與免疫自穩的功能,保衛人體的健康。研究表明,機體的免疫功能與腫瘤的發生有密切的關系,正常機體每天有許多細胞可能在各種內外因素的作用下,發生突變,並產生具有惡性表型的瘤細胞,但一般都不會發生腫瘤。因為,人體免疫系統能夠通過細胞免疫機制,識別並特異地殺傷異常突變的細胞,使突變的細胞在未形成腫瘤之前即被清除,以防止腫瘤的發生,這就是免疫監視功能。但如果免疫監視功能低下或抑制時,機體就不能將異常突變的細胞消滅或破壞,腫瘤細胞就會趁機不斷生長繁殖,這樣,人體就會生腫瘤。

引起機體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很多,如營養不良,身體衰弱,長期過度疲勞,精神緊張,精神創傷等,此外,長期應用免疫抑制劑,大量化療、放療引起的免疫抑制等患者,腫瘤的發病率明顯增高。可見,保持人體的免疫防衛和監視功能系統的正常和完善,是腫瘤預防的關鍵所在。

6.內分泌因素

正常情況下,內分泌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和神經系統的調控作用,總是處於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但是由於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內分泌功能紊亂,激素失調,從而導致某些組織的細胞發生癌變。因此,內分泌功能的紊亂和失調可能是多種腫瘤發生的內在因素。現代研究也表明乳腺癌的發生與雌激素中的雌酮及雌二醇直接相關,催乳素在乳腺癌的發展過程中有促進作用。動物實驗中已證實,雌激素能誘導小鼠鱗癌的發生。前列腺癌在性活力較高的人群中,發病率較高,而在睪丸切除後的病例中很少有此病發生,表明前列腺癌與性激素有關。

此外,卵巢癌、子宮癌、甲狀腺癌、睪丸癌等都與內分泌紊亂有關。

7.精神因素

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精神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腫瘤的發生也與精神因素有一定的關系。中醫十分重視情志因素在腫瘤發生中的作用,早在明代陳實功著《外科正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認為乳腺癌是由於“憂鬱傷肝,思慮傷脾,積想在心,所願不得志者,致經絡痞澀,結聚成核。”等。臨床上觀察到不少腫瘤患者在發病過程中都有長期不正常的精神狀態,如憂慮、緊張、過度抑鬱等精神創傷史;在乳腺癌中,神經質的婦女或長期抑鬱而不能宣泄的婦女比快樂型的婦女更易患病;在腫瘤手術後的病人中也觀察到,復發或患重復癌者,往往是性格壓抑的人。雖然不良的精神、情緒在腫瘤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機理,目前還不十分清楚,但是精神因素在腫瘤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態,調節好自己的精神、情緒,豁達、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對於預防腫瘤的發生和腫瘤患者的康復都有一定的作用。

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的有什麼區別

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一般來講有如下區別。

良性腫瘤

1. 成長特性

(1)生長方式:往往膨脹性或外生性生長。(2)生長速度:通常緩慢生長。(3)邊界與包膜:邊界清晰,常有包膜。(4)質地與色澤:質地與色澤接近正常組織。(5)侵

襲性:一般不侵襲,少數局部侵襲。(6)轉移性:不轉移。(7)復發:完整切除,一般不復發。

2. 組織學特點

(1)分化與異型性:分化良好,無明顯異型性。(2)排列與極性:排列規則,極性保持良好。(3)細胞數量:稀散,較少。(4)核膜:通常較薄。(5)染色質:細膩,較少。(6)核仁:不增多,不變大。(7)核分裂相:不易見到。

功能代謝:除分泌性腫瘤以外,一般代謝正常。

對機體影響:除生長在要害部位外,一般影響不大。

惡性腫瘤

1. 成長特性

(1)生長方式:多為侵襲性生長。(2)生長速度:生長較快,常無止境。(3)邊界與包膜:邊界不清,常無包膜。(4)質地與色澤:通常與正常組織差別較大。(5)侵襲性:一般者有侵襲與蔓延現象。(6)轉移性:一般多有轉移。(7)復發:治療不及時,常易復發。

2. 組織學特點

(1)分化與異型性:分化不良,常有異型性。(2)排列與極性:極性紊亂,排列不規則。(3)細胞數量:豐富而致密。(4)核膜:通增厚。(5)染色質:通深染,增多。(6)核仁:粗大,數量增多。(7)核分裂相:核分裂增多,或出現不典型核分裂。

功能代謝:核酸代謝旺盛,酶譜改變,常產生異常代謝。

對機體影響:無論發生在何處,對機體影響很大,甚至導致人死亡。

全身腫瘤檢查最好的儀器

1、早期

PET-CT能早期診斷腫瘤等疾病。由於腫瘤細胞代謝活躍,攝取顯像劑能力為正常細胞的2-10倍,形成圖像上明顯的“光點”,因此在腫瘤早期尚未產生解剖結構變化前,即能發現隱匿的微小病灶(大於5mm)。

2、安全

檢查安全無創。檢查所采用的核素大多數是構成人體生命的基本元素或極為相似的核素,且半衰期很短,所接受的劑量相當於一次胸部CT掃描的劑量,安全高效,短時間可以重復檢查。

3、準確

檢查結果更準確。通過定性和定量分析,能提供有價值的功能和代謝方面的信息,同時提供精確的解剖信息,能幫助確定和查找腫瘤的精確位置,其檢查結果比單獨的PET或CT有更高的準確性,特別是顯著提高瞭對小病灶的診斷能力。

4、快速

進行全身快速檢查。其它影像學檢查是對選定的身體某些部位進行掃描,而PET-CT一次全身掃描(頸、胸、腹、盆腔)僅需近20分鐘左右,能分別獲得PET、CT及兩者融合的全身橫斷面、矢狀面和冠狀面圖像,可直觀的看到疾病在全身的受累部位及情況。

5、性價比高

可早期發現腫瘤,確定性質,其治療費用較晚發現減少1-5倍,生存時間提高1-5倍,甚至10倍;一次檢查就可準確判斷大多數腫瘤的良惡性、是否有轉移,避免瞭多種檢查延誤疾病診斷或者制定錯誤的治療方案;可準確對於腫瘤進行分期,評價治療效果,減少不必要的治療方法和劑量;能準確判定腫瘤治療後的腫瘤復發,雖單一檢查費用略高,但實際上避免瞭不必要的手術、放化療和住院,總體性價比突出。

怎麼理解腫瘤指標偏高

1.甲胎蛋白(AFP)

AFP是早期診斷原發性肝癌最敏感、最特異的指標,適用於大規模普查,如果成人血AFP值升高,則表示有患肝癌的可能。含量顯著升高一般提示原發性肝細胞癌,70~95%患者的AFP升高,越是晚期,AFP含量越高,但陰性並不能排除原發性肝癌。AFP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應腫瘤的大小,其動態變化與病情有一定的關系,是顯示治療效果和預後判斷的一項敏感指標。AFP值異常高者一般提示預後不佳,其含量上升則提示病情惡化。通常手術切除肝癌後二個月,AFP值應降至20ng/ml以下,若降的不多或降而復升,除不徹底或有復發、轉移的可能。在轉移性肝癌中,AFP值般低於350-400ng/ml。

2.癌胚抗原(CEA)

在正常成人的血液中CEA很難測出。CEA是一種重要的腫瘤相關抗原,70-90%的結腸腺癌患者CEA高度陽性,在其它惡性腫瘤中的陽性率順序為胃癌。(60-90%)、胰腺癌(70-80%)、小腸腺癌(60-83%)、肺癌(56-80%)、肝癌(62-75%)、乳腺癌(40-68%)、泌尿系癌。腫(31-46%)。胃液(胃癌)、唾液(口腔癌、鼻咽癌)以及胸腹水(肺癌、肝癌)中CEA的陽性檢測率更高,因為這些腫瘤“浸泡液”中的CEA可先於血中存在。

3.癌抗原125(CA125是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首選標志物,如果以65U/ml為陽性界限,Ⅲ-Ⅳ期癌變準確率可達100%。CA125迄今為止是用於卵巢癌的早期診斷、療效觀察、預後判斷、監測復發及轉移的最重要指標。CA125測定和盆腔檢查的結合可提高試驗的特異性。4.癌抗原15-3(CA15-3)是乳腺癌的最重要的特異性標志物。30%-50%的乳腺癌患者的CA15-3明顯升高,其含量的變化與治療效果密切相關,是乳腺癌患者診斷和監測術後復發、觀察療效的最佳指標。CA15-3動態測定有助於II期和III期乳腺癌病人治療後復發的早期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