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養生須要註意補心,健脾胃,祛濕,其中健脾胃和祛濕有所關聯。有很多食物和谷類都能祛濕,但吃東西畢竟不那麼方便。那麼,有什麼適合隨時隨地祛濕呢?那就是喝茶瞭,不管你在辦公室還是傢裡,不管你是上班還是休息。喝茶都是沒問題的!下面小編為你介紹幾款祛濕明目的茶。

體內濕氣重多吃16種祛濕食物

1、綠豆

是最常用的清熱、解毒食品,還有降脂、保肝的作用,是濕熱體質者的天然良藥。

2、紅豆

是利水、消腫、清熱佳品,尤其適合夏季食用,能散熱燥濕、補心健脾、養肝益腎。

3、扁豆

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濕等功效,適用於暑濕吐瀉,脾虛嘔吐、食少便溏、泄瀉水腫、赤白帶下等病癥。

4、薏仁

是緩和的清熱祛濕之品,中醫常用其來治療脾虛腹瀉、肌肉酸重、關節疼痛、水腫、腳氣等病癥。

5、黃瓜

能清熱解毒、生津止渴,並且富含多種維生素、纖維,是難得的排毒食品。黃瓜還能促進新陳代謝、美白皮膚、抑制脂肪形成。

6、苦瓜

具有清涼解渴、清熱解毒、清心明目、益氣解乏、益腎利尿的作用。苦瓜中含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含有清脂、減肥的特效成分,可以加速排毒。據研究發現,它還具有良好的降血糖、抗病毒和防癌功效。

7、冬瓜

有利水消痰、清熱解毒的功效。濕熱體質者若有水腫、脹滿、痰多、暑熱煩悶、消渴、濕疹、癤腫等均可食用,並可解酒。

8、玉米

具有調中開胃、降濁利尿等功效,適用於尿路結石或慢性腎炎水腫、高血壓、食欲不振等癥。

9、洋蔥

具有和胃下氣、化濕祛痰、解毒殺蟲等功效,適用於胸悶脘痞、咳嗽痰多、小便不利等病癥。

10、水芹

有清熱利水的功效,適用於小便淋痛、小便出血、帶下等病證。

11、鯽魚

有健脾利濕的功效,適用於脾虛食少、虛弱乏力、消渴引飲、浮腫、小便不利等病癥。

12、馬齒莧

具有清熱祛濕、散血消腫等功效,適用於急性腸炎、痢疾、尿血、小便熱淋、黃疸、牙齦炎等病癥。

13、芹菜

可清肝熱、養血。此外,芹菜還有清胃熱、通血脈、健齒潤喉、明目醒腦、潤肺止咳的效果。因此,體內熱盛、食欲不佳、疲倦無力的濕熱體質者可常食用。

14、芥藍

有利水化痰、解毒祛風、消暑解熱、解勞乏、清心明目等功效,能潤腸祛熱氣、下虛火、止牙齦出血,對腸胃熱重、熬夜失眠、虛火上升、牙齦腫脹出血等也有輔助治療效果。

15、茅根

甘寒,歸肺、胃、膀胱經。有涼血止血、清熱利尿、清肺胃熱的功效。可以用於胃中煩熱不適、惡心、肺熱咳喘、心中煩躁、口苦、口渴、牙齦出血等,其清熱利濕解毒作用較緩和,除濕熱體質之人外,也適合普通人群在夏季桑拿天食用。

16、荷葉

有清暑利濕、升發清陽、涼血止血等功效。現代研究表明,荷葉也有降血脂作用,所以很多減肥、降脂、祛痘產品中都含有荷葉。

12款養生茶祛濕明目

1、金銀花茶

做法:配制時選金銀花10克,滾水沖泡頻飲。

功效:金銀花有清熱解毒、疏利咽喉、消暑除煩的效用;中醫臨床可治療暑熱癥、瀉痢、流感、瘡癤腫毒、急慢性扁桃體炎、牙周炎等病。

2、陳皮薑茶

做法:陳皮20克,生薑片10克,甘草5克,茶葉5克,配水1000毫升。按此比例,先將水燒開,再將陳皮、薑片、甘草與茶葉投入,沖泡10分鐘左右,去渣飲服。

功效:具有解渴消暑、止咳化痰、健胃消食的保健功能。

3、薄荷甘草茶

做法:鮮薄荷葉10餘片,甘草5克,綠茶5克,太子參10克,熱水500毫升。按此比例,沖泡10餘分鐘後,濾去殘餘,加白糖適量,調勻飲服。

功效:有解熱消暑、涼爽解毒、發汗解表的效用,重新痛紅眼、咽喉腫痛、風熱傷風等癥也療效甚佳。

4、生脈補氣茶

藥材:黨參3錢,龍眼肉1錢。

做法:加水1000毫升煮沸10分鐘後即可當茶飲用。

適用:氣血兩虛型(面色蒼白較無血色、容易疲倦、四肢無力、心悸、失眠、語聲細微、胃口差、舌淡苔少、脈細無力者)。

5、補腎益陽茶

藥材:肉桂粉適量,甘草3錢,附子3錢。

做法:甘草、附子加水1000毫升煮沸10分鐘後,喝時撒一點肉桂粉即可當茶飲用。

適用:腎陽虧虛型(斑疹淡白、臉色較暗無光澤,容易怕冷怕吹風怕吹冷氣、四肢手腳冰冷、腰易酸軟無力、易疲倦乏力,舌淡質胖、脈象沉遲)。

6、健脾茶

藥材:薏苡仁、蓮子、茯苓各3錢,白扁豆1錢。

做法:加水1000毫升煮沸10分鐘後即可當茶飲用。

適用:脾虛濕困型(面色萎黃、易吃不下或吃一點便有飽脹不適感,大便較軟稀、容易腹脹、舌胖苔膩,脈象沉軟)。

7、疏肝逍遙茶

藥材:柴胡3錢,香附2錢,甘草1錢,玫瑰花2錢。

做法:加水1000毫升煮沸10分鐘後即可當茶飲用。

適用:肝氣鬱滯型(心煩易怒、口幹口苦怕熱、頭暈目眩、顏面容易長黃褐斑、月經來時胸部脹痛不適、舌苔黃、脈弦)。

8、菊花茶

做法:逐日餐後,用五六朵杭菊花沖泡飲服,能解渴生津。久服可防治高血壓、偏頭痛、急性結膜炎等,並可抗朽邁,駐顏容。沖泡時加少許蜂蜜,口感會更好。

功效:菊花有散風清熱、清肝明目息爭毒消炎等效用;對眼睛勞損、頭痛、高血壓等均有一定作用。

9、枸杞茶

做法:配制時隻需十幾粒枸杞,加開水沖泡頻飲即可。

功效:枸杞具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潤肺燥的功效。可降壓、降脂和防備動脈硬化。對肝腎不敷引起的頭昏耳鳴、目力隱約、印象力減退具有保健治療功效,對恒久利用謀略機而引起的眼睛疲憊,尤為適宜。

10、紅花茶

做法:紅花、檀香各5克,綠茶2克,紅糖30克,滾水沖泡後,加蓋悶5分鐘即可飲用。逐日一劑,會讓你的皮膚變得潔凈透亮。但需註意睡前少飲,以免興奮影響就寢。

功效:紅花,味甘、無毒,能行男人血脈,通女子經水,多則行血,少則養血。紅花和紅花子富含維生素族和生物活性成分,能養血、活血、降壓、降脂、克制血栓形成、保護心臟、美容美發等。

11、大黃茶

做法:取生大黃3~9克放入杯內,用開水沖泡,加蓋悶10分鐘即可服用。長期飲服大黃,可保持大便通暢,減少腸中有毒有害物質的再吸收。

功效:每日少量飲服,可健胃、助消化、瀉胃火、增進食欲、調和氣血、健壯體質、防病治病、抗衰老。用於便秘腹痛、目赤喉痛、麥粒腫等。

12、荸薺茅根茶

做法:鮮荸薺100克洗凈切碎,鮮茅根100克,配水1000毫升。按此比例,先將水燒開,投入荸薺、茅根,煮20分鐘左右,去渣,加白糖適量,飲服。

功效:能清熱化痰,生津止渴,降壓利尿。

八款煲湯食譜祛除濕氣

1、茯苓骨頭湯

材料:豬脊骨500克 、茨實50克、薏米30克、土茯苓(幹)30克。

做法: 將豬骨頭沖洗幹凈備用。茨實、薏米、土茯苓洗凈備用。瓦煲內放適量水,將豬骨頭倒入。倒入茨實、薏米、土茯苓。開大火燒開。用湯勺將浮沫撇去,再開小火慢慢煲1.5個小左右,關火前5分鐘加鹽即可。

2、淮山豬骨湯

材料:茯苓、淮山各15克,炒扁豆、薏米、谷牙、麥芽各10克,陳皮1/4個,豬骨500克。

做法:豬骨斬件焯水。各種藥材用熱水洗凈,陳皮刮去囊。除豬骨外所有材料加適量清水煲滾,後放豬骨再煲滾,小火煲至扁豆軟爛(大概1.5~2個小時左右)即可。

3、砂仁陳皮鯽魚湯

材料:砂仁6克、陳皮1/4個、鯽魚300~400克、芫荽4棵、生薑3片。

做法:砂仁打碎;陳皮浸泡去瓤;芫荽洗凈;鯽魚宰凈,去鱗、腸雜,置油鍋慢火煎至兩邊微黃。一起與生薑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煲沸後改文火煲2個小時,調入適量芫荽及食鹽和生油便可。

4、咖喱雞絲羹

材料:雞肉400克,紅蘿卜、薯仔各150克、洋蔥100克,青豆仁50克,蒜茸、辣椒絲、薑絲各10克,咖喱粉20克,鮮奶250毫升。

做法:雞肉洗凈切細絲,馬蹄粉芡拌勻,起油鑊炒至剛熟就鏟起;紅蘿卜、薯仔、洋蔥去皮切絲。起油鑊下蒜茸、辣椒絲、薑絲炒香,濺入紹酒後下水1500毫升(6碗水量),滾後下紅蘿卜絲和薯仔絲至熟,下雞絲、青豆仁、洋蔥、鮮奶、咖喱粉和適量食鹽少許、胡椒粉白糖,推入馬蹄粉40克拌均的芡,下少許生油便可。為3~4人量。

5、拍薑韭菜滾豬紅

材料:生薑60克、韭菜100克、豬紅500克。

做法:生薑去皮切塊,拍裂;韭菜洗凈切段;豬紅清水漂洗。在鑊中下清水1250毫升(5碗量)和薑,武火滾沸後,下豬紅滾熟後,下韭菜,下鹽、油便好,為3~4人量。

6、狗肚魚大芥菜湯

材料:大芥菜500克、狗肚魚500克、生薑2~3片。

做法:狗肚魚宰凈,去頭、內臟,然後切為兩段,用少許魚露醃5~6分鐘;大芥菜洗凈,切段狀。在鐵鑊內加入清水1500毫升(約6碗水量),並投入適量食鹽和生油,武火煮沸後,加入大芥菜,滾腍後,再加入狗肚魚,滾熟後便可。快捷簡單,可供3~4人用,亦湯亦菜。

7、藕絲百合湯

材料:蓮藕、百合、冰糖。

做法:將蓮藕清洗幹凈,然後去除外皮之後切成細絲備用;新鮮的百合剝片之後也是切絲備用;在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水,煮開之後加入準備好的蓮藕絲以及百合絲;大火燒開之後小火熬煮,等到蓮藕和百合變得軟爛之後加入準備好的冰糖,攪拌均勻之後就可以直接起鍋服用瞭。

8、絲瓜咸蛋麥片粥

材料:絲瓜、咸蛋、麥片、粳米、麻油、料酒、食鹽、味精以及蔥末。

做法:將絲瓜去皮之後清洗幹凈,然後切丁備用;將咸蛋清洗幹凈住瞭之後去殼,切丁備用;粳米淘洗幹凈之後浸泡二十分鐘備用;在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水以及粳米,大火燒開之後小火慢燉直到開花;隨後放入準備好的麥片、絲瓜以及咸蛋;熬煮成粥起鍋之前加入準備好的食鹽、料酒、麻油、蔥末以及味精,然後就可以直接起鍋服用瞭。

祛濕明目穴位按摩

1、百會穴

位置:頭頂正中線與兩耳間聯線的交點處,大致在頭頂正中央處。

按摩方法:手握成拳狀敲打或來回揉搓百會穴3-5分鐘,最好有發熱之感。此外還可以點燃艾柱,灸熏此穴位。

功效:該穴若受濕氣入侵,則容易導致頭痛頭脹,出現頭暈,腦袋也有如戴帽一般的沉重感。刺激該穴位能幫助理順行氣,消除積滯,還可健腦寧神。

2、大椎穴

位置:頸後正中,位於頸部和背部交接處突出的骨頭即第七頸椎棘突的下緣。取穴時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上方即是。

按摩方法:低頭,雙手十指交叉放到大椎穴的部位,用雙手大拇指同時用力來回揉擦大椎穴,直至大椎穴發熱。

功效:大椎穴受濕氣入侵,易造成肩頸病癥如肩膀頸椎酸痛不適等。刺激該穴位可避免風寒濕邪的侵襲,提高免疫力。

3、神闕穴

位置:臍中部,即肚臍眼處。

按摩方法:順時針揉動腹部,也可點燃艾炷來灸熏穴位;或者塗抹艾草精油於腹部後用熱水袋溫敷;或使用艾盒,將其點燃後固定在腹部20分鐘,註意溫度不要太燙。

功效:該穴位受濕氣入侵,則脾胃不適、腹脹、大便粘膩,女性還容易引發婦科炎癥如白帶增多、經血不暢等。腹部本身就要以保暖為主,刺激神闕穴有助於健脾祛濕、強健身體。

4、湧泉穴

位置:足底,足前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於足底掌心前面正中之凹陷處來找到穴位。

按摩方法:點按早晚各一次,每次點揉3-5分鐘,以有酸痛感為佳,兩側交替進行。也可用溫熱水泡腳後艾灸,雙足穴位各灸15-20分鐘。

功效:湧泉穴受濕氣入侵,會導致膝關節痛、風濕及全身疲勞、浮腫。常按此穴有助促進睡眠,對腎虧引起的眩暈、失眠、耳鳴、頭痛、腰痛等有一定的療效。

5、陰陵泉穴

位置:陰陵泉穴為祛濕要穴,位於小腿內側,在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采用正坐或仰臥姿勢,由膝蓋下方往膝蓋方向摸索,在膝蓋內側碰到大骨的部分。

按摩方法:點按為主,每次按摩100~160下,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用艾柱熏灸此處3-5分鐘。

功效:若該穴位受濕氣入侵,則會出現膝蓋疼痛、兩腳笨重、行走不暢之感。刺激該穴位可達到清利濕熱,通經活絡的效果,幫助緩解腹脹、膝痛等不適之感。

體內有濕氣的表現

1、頭部:當時期首先侵蝕的時候,頭部是首先會反應出來的部位,當濕邪最初侵襲身體時,可呈現頭昏沉重地,像裹著一塊佈;身體困重,四肢沉重,渾身不舒適,似乎身上附著重物。此外,還會有發熱、微微怕冷怕風,流清鼻涕等表濕證,除濕氣,祛濕健脾,是冬季女性和中老年人最熱門的話題。

2、關節:如果體內已經侵蝕到關節的時候,關節也會出現一定的病癥,部分氣血運行不暢,會有四肢關節酸痛沉重,關節屈伸不利等表現。

3、消化效果:濕邪困擾脾臟,危害其正常運化效果,會表現出胸悶腹脹、食欲欠佳、飯量降到、不成形等。而因脾虛運化不利而致使“內濕”時,還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卻不想飲水、倦怠乏力等氣虛、濕困的表現。

4、小便及婦女帶下,而且大便也會表現的比較稀:濕邪還有一個特征也是“趨下”,輕易傷及人的腰以下部位,中醫養生,健脾“化濕”。小便混濁、大便溏泄、婦女白帶過多、陰部瘙癢等特征都相對經典。

5、舌苔:舌苔厚膩是濕病的經典表現,它常在機體還沒有表現出突出病態態勢時就有所表現。看舌苔以清晨剛起床的最為準確。

6、大便不成形:長期便溏,體內肯定是有濕氣在侵蝕。大便後總有某些粘在馬桶上,很難沖下去,這也是有濕的一種表現,因為濕氣有黏膩的特征。體內有濕的人,大便後一張紙是不夠用的,得多用幾張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