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監測是每個糖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糖友監測血糖的時間點和頻率需依據自身血糖的控制程度以及低血糖的發生頻率來定。那麼如何讀懂不同時間點的血糖呢,想必很多人還並未瞭解這個問題吧,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你會檢測血糖嗎

作為糖尿病患者,你是否會自我檢測血糖呢?如果不會,請詳看下文,我們將會教會你如何自我檢測

20世紀70年代,糖尿病治療領域一項最為重要的進展就是自我血糖監測(Self 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SMBG)的出現,國外有學者將SMBG技術稱為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進展。SMBG是使用方便、快速、幾乎無痛的技術,由糖尿病患者本人完成。血糖監測幫助血糖更容易、更安全地達到治療目標,是保證糖尿病治療達標的最基本的手段。

快速血糖測定註意事項

快速血糖測定儀的優點:

①取血量少,大約一滴血;

②所需的測定時間短,通常1min內出結果;

③價格便宜,每次測定需一條血糖試紙,約人民幣5元。

快速血糖測定儀的不足:

采用的是毛細血管血,如指血,也就是全血,由於全血中含有有形的細胞成分,因此,快速血糖測定儀測得的血糖值一般要比血漿糖或血清糖的數值低15%左右。但血糖測定儀監測的是同一患者自身的血糖,這種全血與靜脈血之間的系統誤差已經得到瞭避免。診斷糖尿病要依靠靜脈血糖,而不是快速血糖儀的測定值,所以,作為監測手段,這一點差別對指導臨床用藥的實際意義不大。另外,有的血糖儀制造商為瞭減少對血糖儀檢測的血糖值與靜脈血糖值的差異,在血糖儀計算系統中把結果進行瞭調整,使顯示的數值為“血漿血糖值”。還有的血糖儀改進瞭試紙,增加一層濾膜,使檢測數值即為血漿血糖值。所以在使用前應先瞭解該血糖儀的功能。

在快速血糖測定儀的可測定范圍內(一般是3~20mmol/L),測得的血糖值比較準確可靠。超過這個范圍,測定值與實際血糖值的差距很大,測定儀甚至不顯示血糖值,而隻顯示L或H來表示低於或高於可測定值。此時,應該抽血送檢以瞭解確切的血糖值。其他註意事項包括儀器的校正、血糖試紙是否過期和儲存是否合適、試紙編號與儀器的密碼是否配套、血樣采集和滴血是否準確等。

血糖測定時間

測定血糖的時間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可以一天測4次,也可以測7次,甚至8次。4次指的是早餐前、午餐前、晚餐前和晚上睡前,或者是空腹血糖和三餐後2h血糖;7次指的是三餐前後加睡前,必要時加測凌晨2:00~3:00的血糖。對於未用胰島素的血糖相對穩定的患者,空腹和早餐後2h的血糖基本上可以代表全天的血糖。

使用胰島素治療的1型糖尿病患者,由於血糖主要受外源性胰島素控制,不同時間的血糖變化很大。空腹血糖不能代表全天血糖水平,因此,要進行多點血糖監測。可先測定凌晨4:00的血糖,在此基礎上調整胰島素用量。三餐前和睡前血糖控制均較為滿意瞭,再加測餐後血糖,使全天血糖得到良好控制。如果患者白天血糖控制良好,而清晨有高血糖,則須測定夜間血糖,排除夜間高血糖(“黎明現象”)或夜間低血糖引起的高血糖(“蘇木傑反應”),一般建議患者檢測凌晨2:00左右的血糖。

使用胰島素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監測血糖的次數可以相對少一些,因為這些患者體內有一定量的胰島素分泌,這些自身分泌的胰島素在避免發生酮癥和穩定血糖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我檢測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必須要會的,希望以上內容對你有所幫助,讓你更好的治療糖尿病

如何讀懂不同時間點的血糖

血糖監測的頻率

確定血糖檢測頻率的一般原則是: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易於波動,低血糖相對頻發,因而需要較密集地監測;2型糖尿病患者中,易發生低血糖者、血糖控制不好 者、剛調整治療方案,或想瞭解治療方案效果者也要密集地監測血糖值。可根據需要每日觀察三餐前血糖、三餐後2小時血糖以及睡前血糖,必要時加測夜間血糖, 甚至一天內測量7~8次。

對於糖化血紅蛋白基本達標、血糖波動小、血糖控制較好、治療方案已確定有效的糖友,可每周觀察一次空腹血糖及餐後血糖;如果有相對較大的生活方式調整,或有不適感覺時應增加監測頻率。

空腹血糖

指從前一天晚上10點起禁食禁水,次日清早6~8點未進餐時所測得的血糖值。

空腹血糖所反映的未進餐時血糖水平可用於判斷降糖藥物是否有效,降糖方案是否合理,同時它也是糖尿病的診斷指標之一。空腹高血糖的發生一般有三個主要原 因,首先是睡前用藥不足或進食過多。第二是所謂的“黎明現象”,即夜間血糖水平良好,也未出現低血糖,而早晨測出空腹血糖值偏高。這一般與生長激素、糖皮 質激素等激素的分泌節律有關系,這些有升糖作用的激素分泌變化可引起空腹血糖升高。另外就是“蘇木傑現象”,也叫做低血糖後高血糖反應,即夜間發生過低血 糖,低血糖刺激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從而引起反跳性血糖升高。加測夜間血糖可以幫助甄別空腹高血糖的原因。

餐後2小時血糖

一般指從進食第一口食物開始計時2小時測得的血糖值;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時的餐後2小時血糖是從喝第一口葡萄糖水開始計時。

餐後2小時血糖可以反映胰島素分泌能力(尤其是進食後早期胰島素分泌能力)是否良好、餐時胰島素或口服藥劑量是否合適。糖尿病早期患者中,70%~80% 都是先有餐後血糖高,隨後才開始空腹血糖高。這是由於糖友存在胰島素抵抗的現象以及進食後早期胰島素分泌不足,胰島素分泌高峰後延。

餐前血糖

指進餐前所測的血糖值。

餐前血糖與肝臟葡萄糖生成增加有關,這個值高說明長效胰島素或降糖藥劑量不足,對於多數的糖友,建議餐前血糖應控制在4.4~7.0毫摩爾/升之間。

睡前血糖

夜間臨睡前所測得的血糖值。

睡前血糖的影響因素很多,這個值高可能代表基礎胰島素、長效降糖藥劑量不足,或是晚餐前降糖藥、胰島素劑量不足,也可能是由於晚餐前血糖過高、晚餐量大、進晚餐太晚或存在低血糖後的高血糖反應。睡前血糖太低就需要適度加餐,以防夜間發生低血糖。

夜間血糖

根據治療方案不同選擇測定時間,一般是午夜0點~凌晨3點之間監測。

夜間血糖主要用於判斷夜間是否有低血糖、用藥方案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調整治療以及空腹高血糖的原因。空腹血糖高時,夜間血糖小於4.5毫摩爾/升提示可能 是由於夜間低血糖引起的空腹高血糖;夜間血糖大於5.5毫摩爾/升,空腹血糖高可能是黎明現象。介於兩者之間則需綜合判斷。

隨機血糖

指任意時間點測得的血糖值。

如果過去沒有診斷過糖尿病,任一時間點的靜脈血糖測出大於或等於11.1毫摩爾/升,加上“三多一少”典型癥狀即可診斷糖尿病。

血糖監測註意事項

糖友在傢使用血糖儀時,必須掌握正確的血糖監測方法,並做出記錄。十個手指都可測量,不存在哪個手指測得更準的問題。需要註意,測量時不要擠壓手指,因為 如果紮得較淺,擠壓可能造成組織液進入血液並將之稀釋,導致測出值比實際偏低。為瞭減輕疼痛,可紮指腹兩側。

控制基礎血糖與餐後血糖的藥物選擇

糖尿病患者在服藥前先要分清是基礎血糖高還是餐後血糖高,才能選擇合適的降糖藥。應根據一天測7次血糖的檢測結果,搞清楚一天中自己是哪個時間段的血糖高。

降糖藥不能亂用

糖尿病患者在服藥前先要分清是基礎血糖高還是餐後血糖高,才能選擇合適的降糖藥。應根據一天測7次血糖的檢測結果,搞清楚一天中自己是哪個時間段的血糖高。如果是基礎血糖高,應選擇降基礎血糖的藥物;如果是餐後血糖高,則應選擇降餐後血糖的藥物,而且降餐後血糖的藥物不能用在降基礎血糖上。

那麼,三餐前和睡前血糖高,三餐後2小時血糖正常首選什麼藥

三餐前和睡前血糖高說明基礎血糖高,三餐後2小時血糖正常說明餐後胰島素分泌高峰尚能控制餐後血糖,應當首選降低基礎血糖的藥物。

三餐前和睡前血糖正常,三餐後2小時血糖高首選什麼藥

三餐前和睡前血糖正常說明基礎血糖正常,三餐後2小時血糖高說明餐後胰島素分泌高峰不能控制餐後血糖,需首選降低餐後血糖的藥物。

三餐前和睡前血糖高,三餐後2小時血糖也高首選什麼藥

三餐前和睡前血糖高說明基礎血糖高,三餐後2小時血糖也高說明餐後胰島素分泌高峰不能控制餐後血糖,應首選降低基礎血糖的藥物,基礎血糖降低後餐後血糖也會隨之降低。如果基礎血糖正常後,餐後血糖仍高,再聯合應用降低餐後血糖的藥物。

降基礎血糖的藥物

★二甲雙胍;

★中效胰島素(如諾和靈N、優泌林N、甘舒霖N、萬邦林N);

★長效胰島素;

★長效胰島素類似物(如來得時、長秀霖)。

降餐後血糖的藥物

α-糖苷酶抑制劑(如拜唐蘋、卡博平、倍欣);

磺脲類藥(如優降糖、達美康、美吡達、糖適平、亞莫利),因磺脲類藥物的作用時間長,所以也有一定降低基礎血糖的作用,但主要作用是針對餐後血糖的。

格列奈類藥物(如諾和龍、唐力)

短效胰島素(如諾和靈R、優泌林R、甘舒霖R、萬邦林R);

超短效胰島素類似物(如諾和銳、優泌樂、速秀霖)。

如何正確控制血糖

現在,糖尿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也逐漸向年輕化發展。糖尿病本身不可怕,但如果患者輕視它,就會引發慢性或急性並發癥而危及生命,所以必須重視它。那麼如何才能抓住關鍵點,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如何正確控制血糖---接受糖尿病教育

兩年前,我被確診為糖尿病。當時對糖尿病隻是道聽途說知道一點。剛開始我也隻是吃點藥,飲食照舊。三個月後,血糖沒降下來。醫生著急地說:“你這樣下去可不行,時間長瞭,會出現並發癥的。到那時,花錢多,還不易治好……”同時他還提示一些需註意之處。我就嚴格控制飲食,半個月下來,時常感到全身乏力、頭昏眼花、心慌手抖,筆都抓不住。為瞭健康,我決心去接受糖尿病教育。於是聽講座,跑書店,查閱醫學報刊,並摘錄有關資料裝訂成冊。三個月後,我的血糖降到正常,再之後連血壓、血脂等指標也回到正常范圍,我和傢人都很高興。從而也認識到五駕馬車療法中接受糖尿病教育至關重要。

如何正確控制血糖---保持心態平和

影響血糖波動的因素很多,除飲食、運動和藥物外,焦慮、急躁、壓抑、恐懼等情緒都會促使內分泌系統紊亂而使血糖升高。病友一定要心平氣和地對待糖尿病,既來之則安之。我剛開始時視糖尿病為惡魔,現在將它作為我的”好友”對待。糖尿病時時提醒我,一切行為準則要符合健康的生活標準,不能隨心所欲。

如何正確控制血糖---菜進口前先過水

合理控制飲食是治療糖尿病的基礎。一開始我不把它放在心上,什麼食品都亂吃,後來又嚴加控制,這兩種做法都不利於治療糖尿病。通過聽講座和深入地學習,我初步掌握瞭控制飲食的方法,根據自己的身高計算出每日需攝入的總熱量,再換算成食物份數,合理分配到三餐中,各種食物都可以吃,不過需要限量。要長期堅持,把好進口關,不能開禁。如今,我連宴會都敢參加。我的辦法是菜在進口前先過熱開水關,洗去菜表面的鹽、糖和油。別人說,這樣吃萊還有什麼味道,我的回答是我吃的是健康,不是品菜味。

持之以恒做運動

運動能鍛煉全身各器官的功能,還可糾正體內的內分泌功能紊亂。病友一定要堅持運動,雨天也要堅持在室內做運動。我每天起身前在床上進行20分鐘的按摩,6:00之前吃半份食物,然後外出快走30分鐘,15:00以後再出去走30分鐘。隻要感到微微出汗即可,不能累著。我現在精力充沛,血糖值正常,連感冒都沒得過,這和堅持運動有一定關系。

看固定的醫生

要相信醫生。糖尿病一旦上身,想治愈現在還是不可能的。它是終身病,也是全身性疾病。有些病友不知情就亂投醫。今天這傢醫院,明天那傢醫院,這次張醫師,下次李大夫,頻繁更換。要知道,醫生在接診新患者時,都得從頭瞭解患者的病史,重復很多檢查。花許多冤枉錢不說,還延誤治療最佳時機。病友應該找內分泌專傢看病,和專傢建立長期聯系,時常將自己的病情和有關數據告訴醫生,聽從醫生的指導、嚴格遵照醫囑調整藥量,就會少走彎路,以最短的時間和最經濟的方式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不迷信保健品

要相信科學。近百年來,全世界的醫學專傢尚未攻克糖尿病這個難關,但現狀是病友必須終身服藥。某些惟利是圖的商人,打出“服xx藥,糖尿病病人不用控制飲食,不用吃其他藥”、“可以根治”等口號來蒙騙病友。病友千萬不要輕信。他們推銷的一般都是保健品,絕非藥品。有一位病友,不重視醫院診治,偏聽偏信這類廣告和小傳單的宣傳,每年都要花上兩萬多元冤枉錢,多少年來空腹血糖總在12mmol/L以上,最近他認識到自己走瞭大彎路,才去大醫院找專傢看病。假如病友想試一試廣告上宣傳的產品,最好先去咨詢一下專傢。

常監測常小結

病情稍有變化,病友自己是感覺不到的,就需要經常監測並做記錄。時常跑醫院找醫生費時費事,這就需要在傢中配備血糖儀、血壓計、聽診器、人體秤、記錄本,經常小結,及時提供給醫生參考。醫患之間緊密配合,就能掌握主動權,就能有效地控制住糖尿病。

總之,要控制好血糖,關鍵還在病友自己,以接受糖尿病教育為首要任務。五駕馬車療法缺一不可,長年堅持,才能提高綜合治療水平,才能控制並發癥的發生,與傢人過上和和美美的幸福生活。

血糖是什麼

空腹血糖≥7.8毫摩/升,或餐後2小時血糖≥11.1毫摩/升,稱為高血糖狀態。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一旦發現自己的血糖升高瞭,首先想到的是可能患瞭糖尿病,然而非糖尿病性高血糖也很常見。那麼,引起高血糖的因素都有哪些呢?

1. 應激性高血糖強烈的應激因素,如嚴重燒傷、大手術、腦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休克等所致應激狀態,使體內升糖激素分泌增加,拮抗胰島素,而出現血糖升高。一般應激後7~10天空腹血糖恢復正常。

2. 藥物性高血糖能引起血糖升高的藥物很多,包括利尿劑、抗癌藥、降壓藥、女性避孕藥、三環類抗抑鬱藥、糖皮質激素、苯妥英鈉、消炎痛、氨茶堿、甲氰咪胍、甲狀腺素等。

3. 妊娠性高血糖胎盤分泌生長泌乳激素可使血糖增高,分娩後血糖逐漸恢復正常,但仍有30%左右的產婦發展為真性糖尿病。

4. 胰原性高血糖由於胰腺切除、胰癌、胰腺急性炎癥反應等,直接使胰島受損,抗體應激反應大,胰高血糖素過度釋放,都可以導致一過性高血糖。

5.肝源性高血糖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臟廣泛性損害,使肝臟合成糖原功能障礙,肝糖原儲備能力下降,易發生餐後高血糖。

6. 甲亢性高血糖由於甲狀腺激素過多,胃腸吸收葡萄糖增加,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導致胰島素分泌減少,肝糖原產生增加,組織吸收葡萄糖減少,糖原分解增加等原因而致血糖升高。

7.內分泌腫瘤引起高血糖柯興氏綜合征、胰高血糖素瘤、胰島A細胞瘤、胰島D細胞瘤、嗜鉻細胞瘤等,都可引起血糖升高,主要與各種激素使體內糖代謝異常有關。

8. 垂體性高血糖由於生長激素分泌過多,拮抗胰島素的作用而引起糖代謝異常,發生高血糖,主要表現為身材高大、肢端肥大。

9. 血色病古銅色面容、肝硬化、心血管病變、性功能減退患者血糖增高,應懷疑血色病。系鐵沉著於胰腺,胰島β細胞受破壞所致繼發性高血糖。

10. 某些遺傳疾病常伴有高血糖狀態的遺傳病,如I型肝糖原沉著癥、急性陣發性血卟啉病、脂肪萎縮綜合征、早老綜合征、Down綜合征、Tumer綜合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