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會引發各種身體問題:四肢身體不溫,怕冷又怕熱,溏便(大便軟,不成形),皮膚黃、松弛、暗啞、多油、多斑、沒彈性、新陳代謝和消耗減慢、內臟功能衰退、失眠多夢、食欲強、多汗、容易疲倦、懶動、水腫以及中氣下陷(內臟下垂)等。脾虛是怎麼回事?面部三特征提示你脾虛?一起來看下。

脾虛是怎麼回事

脾在五行中屬土,在五臟陰陽中屬陰中之至陰。脾主運化,統血,升清,輸佈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人體出生後,各臟腑組織器官皆依賴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養,故稱脾為“後天之本”。專傢提示:一旦發現身邊的有此病情,應盡早去醫院做詳細的檢查,確定其病因才可對癥下藥。

脾虛內濕阻滯的病理。脾主運化水濕,為胃行其津液,脾虛則運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濕停滯;水濕的停滯,又反過來妨礙脾的運化。主要癥狀有飲食減少,胃脘滿悶,大便泄瀉,甚或惡心欲吐,口粘不渴 或渴喜熱飲,肢體困倦,甚或浮腫,舌苔厚膩,脈緩等。多見於慢性胃腸炎,慢性痢疾,慢性肝炎等疾病。

多因脾氣虛衰進一步發展而成,也可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或因寒涼藥物太過,損傷脾陽,或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脾虛的五個常見癥狀

癥狀一:食欲下降

因為在中醫理論中,當濕氣進入體內後最容易傷脾。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吃到體內的各種食物和液體,把這些物質轉化為能夠被人體利用的營養物質,為人體新陳代謝提供新的能量。

大多數人在夏季濕熱的環境中,都會出現食欲和消化功能下降。但也有一些人食欲不受影響,有較強的饑餓感,可是吃瞭東西後卻有飽脹的感覺,這也是胃強脾弱的表現。

癥狀二:舌苔有變化

舌頭的變化是脾的外在表現。健康的舌頭表面應為紅色,看上去很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輕薄且非常幹凈。如果舌頭邊緣已經出現明顯的齒痕,那說明身體機能已經出現問題瞭。

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濕潤,則說明體內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則說明體內有濕熱;如果舌質赤紅無苔,則說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的程度傷陰瞭。同時,在夏季,脾濕的人也常常感覺口內粘膩,面色晦暗發黃。

癥狀三:濕氣重

濕氣重的人還可能在短期內體重明顯增加,嚴重時會出現下肢水腫等問題。

身體肥胖的人,90%都是體質虛弱者。體虛是身體脾胃功能減弱衰退導致的。體虛會導致新陳代謝減慢,機體活力減弱,從而消耗營養的能力減低,營養不能消耗掉於是堆積在體內,形成肥胖。

癥狀四:早起不適

清晨起床,如果感覺胸悶氣短、頭暈腦漲時,說明我們的脾胃功能較為虛弱。

中醫認為,脾氣一虛,肺氣先絕。也就是說脾與肺的功能是相互影響的。脾虛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肺金失養,就容易出現氣短,動則氣促等肺氣虛的表現。

癥狀五:入廁宿便異常

如果出現宿便形狀軟爛、黏膩即為脾濕的癥狀,說明消化功能出現異常現象。

面部三特征提示你脾虛

脾胃負責運化水谷,人吃飯喝水以後,就是通過脾胃消化吸收裡面的精華,轉變為氣血,所以說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脾一旦有毛病,身體就不能實現這種轉化,人吃進去的飯、喝進去的水,不能正常運化,無法供給五臟六腑營養,於是血液減少瞭,其結果就是臉色變白變黃。

脾胃出瞭毛病,癥狀主要可概括成8個字:納呆、腹脹、腹瀉、便溏。“納呆”的意思就是不想吃飯,也吃不多、吃不香,這是脾胃功能減退最明顯的特征;腹脹的特點是不吃不脹,吃一點東西就發脹;腹瀉就是拉肚子,如果水和糞能分開叫“腹瀉”,水和糞均勻混合在一起叫做“便溏”。如果發現自己有這幾種情況,就該懷疑自己的脾胃是不是出瞭問題,盡快就醫。

臉色發黃還分好幾種。一個人脾虛瞭,面色淡黃,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就會逐漸出現“萎黃”,即臉頰發黃、消瘦枯萎,這是因為脾的氣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營養身體造成的。與萎黃相反是黃胖,即面色發黃且有虛腫。這種表現一般源於兩種情況,一是既有脾虛又有濕邪,二是體內有寄生蟲。比起萎黃和黃胖,黃疸要嚴重得多。黃疸屬於一色獨顯,又是病色太過,病人往往臉黃、身體黃、尿黃,連白眼珠都是黃的。很多肝病病人都會出現黃疸,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臉色發黃,且不太明亮,不太潤澤,基本就能判斷這個人脾虛。這時候還應該看兩個地方,一是看看嘴唇,特別是嘴唇四周的“唇四白”,就是嘴周圍一圈黃白無毛的部位,大約1毫米寬。中醫認為,脾開竅於口,脾之華在唇和唇四白。如果唇四白不明顯瞭,那脾胃功能肯定衰退瞭;如果唇四白的顏色特別幹黃,說明脾胃功能衰退嚴重;如果唇四白發黑發青瞭,這個人就有生命危險瞭。

脾虛的病人還要看一個地方,那就是鼻尖,鼻尖的情況能提示病情的發展。實際上人的鼻尖不是尖的,而是有一個小坑。以這個小坑為中心,周圍就是反映脾臟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最明顯的區域。病重的時候,比如有的人臉上發青發黑瞭,一點光澤都沒有,但隻要他的鼻尖是明亮、潤澤的,就說明他的脾胃運化功能還在,就還能吃飯、吃藥,所以就有救,所謂“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另外,如果患病時黃色代替瞭其他病色出現在臉上,比如由黑轉黃,而且變得明亮、潤澤,說明脾胃恢復瞭,病情出現瞭轉機。

脾胃一生都在辛辛苦苦為我們工作,輸送營養,生化氣血,所以飲食應當適量,多吃易於消化的食物,不暴飲暴食、忽冷忽熱,不偏食,註意調整情緒,這些都是保養脾胃的要訣。

中醫如何對脾虛患者進行準確的診斷

脾是中醫臟象學中的五臟之一,它與現代解剖學所指的“脾臟”不是同一概念。中醫診斷“脾虛”,是以脾的生理功能減退所出現的一系列癥狀為依據。

1、脾虛屬臟腑辨證中常見之證型。主要指脾氣、脾陽或脾陰不足所呈現之各種癥候。《脈經》卷二,“脾虛,……病苦泄註,腹滿,氣逆,霍亂,嘔吐,黃疸,心煩不得臥,腸鳴。”一說“脾氣……若虛則生寒,令人心腹脹滿,水谷不消,噫氣吞酸,食輒嘔吐,霍亂泄利,四肢沉重,多思氣結,惡聞人聲”(見《聖濟總錄》卷四十四)。

2、鄒澍《本草經疏》歸納“脾虛十二證,飲食勞倦,傷脾發熱,飲食不消化,屬脾氣虛;傷食必惡食,停食,為恣飲湯水或冷茶、冷酒所致。水腫屬脾氣虛,兼脾陰虛;噎膈屬氣血兩虛,由於血液衰少,而非痰氣壅逆所成。脾虛屬氣虛,健忘屬氣血兩虛,倦怠、嗜臥屬脾氣不足。脾虛腹痛,按之則止,屬血虛;痞氣,屬脾氣虛及氣鬱所致。”

3、從臨床現實分析,脾虛中又以脾氣虛、脾陽虛更為常見,每有腹脹、痞滿、消瘦、肢乏、泄瀉(或大便先硬後溏,亦有表現為脾虛便秘者)、食減、水腫等癥。

脾虛怎麼調理

1、栗子粥

原料:山藥300克,熟栗子100克,大米40克,糯米60克,枸杞10克,紅棗7枚;

制作:山藥去皮,紅棗洗凈,栗子去皮;山藥切成均勻大小的塊;鍋裡放水,把大米和糯米淘洗幹凈後放入鍋中;放入山藥和紅棗;煮到40分鐘時放入栗子和枸杞再煮10多分鐘即熟。

功效:本品具有健脾補腎的功效。

2、胡桃粥

原料:粳米30克,核桃30克,蓮子15克,山藥15克,巴戟天10克,鎖陽10克。

制作:將核桃仁搗碎備用;粳米淘凈備用;蓮子去心;山藥洗凈去皮,切小塊備用;巴戟天和鎖陽用紗佈包好備用。在大砂鍋中加適量清水,放入全部主料煮粥,加紅糖適量調味即可。

功效:本品具有補腎壯陽、健脾益氣之功效,適於脾腎兩虧型骨質疏松癥患者食用。

3、大棗粥

原料:大棗10枚、粳米100克、冰糖汁適量。

制作:將粳米、大棗淘洗幹凈,放入鋁鍋內,加水適量先用武火燒開,後移文火上煎熬至爛成粥,再加入冰糖汁,攪拌均勻,盛碗內。

功效:健脾益氣。適用於脾胃虛弱、貧血、胃虛食少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