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在這個“胖紙輩出”(編者註:“胖紙”是網絡用語,與“胖子”諧音)的時代,能擁有健康的體重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幾乎所有健康領域的專傢都在提醒我們:管好嘴、邁開腿,控制住體重,才能擁有健康。這個理論在醫學上被稱為“肥胖悖論”。但是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又該如何控制自己體重呢?具體來瞭解一下。

四種難吃食物卻能延壽

一碗香米飯和一個糙窩頭擺在面前,你會選擇哪一樣?在一塊西瓜和一瓣柚子之間,你會選擇哪個做餐後水果?餐桌上看到洋蔥和大蒜,你會忽略它們嗎?生活中,我們往往熱愛那些甜美、精細、香濃的食物,不喜歡苦澀、粗糙、味淡的食物。而恰恰在這些口感差的食物當中,存在著令人意想不到的營養和健康元素。

粗糙的食物

有些人偏愛精細的香米和白面制品,不喜歡糙米和窩頭,因為它們吃著“紮嗓子”。其實“紮嗓子”的正是寶貴的膳食纖維,它能刺激腸道蠕動,幫助排便,並改變腸道微生物的種類及數目,降低致癌物生成。膳食纖維廣泛存在於口感粗糙的食物當中,包括全谷類的米、麥及雜豆,如糙米、燕麥、紅豆等。為預防便秘和腸癌,每日應保證攝入20—30克的膳食纖維。建議早餐放棄傳統的白米粥,改喝雜糧粥,精細白米飯改為全麥饅頭。

發澀的食物

單寧、植酸和草酸的存在會讓食物發澀,這是因為它們會和口中的唾液蛋白結合並沉淀,使唾液失去潤滑性,舌上皮組織收縮,產生澀味。但這些物質都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性,對預防糖尿病和高血脂有益。比如橄欖、紫葡萄皮、蘋果皮、核桃仁皮,它們都比果肉具有更強的抗氧化作用。建議蘋果和葡萄最好帶皮一起吃,吃核桃仁時不要把那層褐色的皮去掉。

味酸的食物

和甜橙、西瓜、香蕉相比,愛吃沙果、山楂等酸味水果的人相對要少。其實,這類水果的酸味主要來自於檸檬酸、蘋果酸等有機酸,這些天然的酸性物質能促進鐵等礦物質的吸收。如果感覺酸味食物口感不好,可以把它們做成水果羹,加少量冰糖,放入冰箱冷凍,口感會大有改善。

發苦的食物

食物中的天然苦味物質也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如檸檬和柚子當中的柚皮甙,茶裡面的茶多酚,紅酒裡面的多酚以及巧克力裡面的多酚,都是有助預防癌癥和心臟病的成分。苦瓜中的奎寧精,還能提高人體免疫力,幫助控制血糖。所以,水果一定要搭配著吃,不能光吃甜的,還要適當吃點苦的、酸的。吃過的柚子皮,不要扔掉,可以切成條後做成蜂蜜柚子茶。對於苦瓜而言,將其用熱水焯一下,冰鎮後可蘸蜂蜜食用。

8種食物是長壽法寶

一、大白菜

冬天萬物凋零,白菜卻仍如同松樹一樣青翠,受到人們普遍歡迎。在中醫看來,白菜可以退燒解熱、止咳化痰。現代科學發現,白菜的營養價值高,種類多,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是最熱門的抗癌明星。冬天是吃白菜的好季節,白菜豐富的纖維和維生素C,可以補足冬天蔬果攝取的不足。但虛寒體質的人,不適合大量吃生冷的白菜,如泡菜。

怎麼吃最健康: 吃火鍋時,別忘瞭盡可能多加點白菜,消解燥熱之氣。

二、粥

粥在熬煮過程中,已將食物中的有效成份釋放溶解在湯水中,因此很容易被消化吸收,適合胃口不好、身體虛弱的人。粥的食療功效千變萬化,蔥白粥有殺菌效果、芹菜粥可以讓大小便順暢,在滾燙粥裡撒上青蔥,能預防感冒……此外,粥還可以協助藥物達到更好的療效,例如杏仁、茯苓等中藥材,必須與粥一起食用,才能讓藥效持續,達到更好的效果。

怎麼吃最健康: 熱粥最好,配合肉湯、菜湯或蔬菜熬煮咸粥更好,可以讓食物營養精華一次被吸收。

三、松子

珍珠般的松子,在傳統禦膳中運用廣泛,向來被視為有滋補強身功效。松子豐富的油脂成份,不但可以幫助排便,還可以滋潤皮膚。同時,松子是優質的油脂來源,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緩解發炎反應。

怎麼吃最健康: 松子熱量較高,平時撒點在飯菜上,每次一小把。

四、豆腐

“魚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隨息居飲食譜謂:“處處能造,貧富攸易,詢素食中廣大教主也,亦可入葷饌,冬月凍透者味尤美。”豆腐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和異黃酮。豆腐具有益氣、補虛、降低血鉛濃度,保護肝臟,促使機體代謝的功效,常吃豆腐有利於健康美和智力發育。老人常吃豆腐對於血管硬化、骨質疏松等癥有良好的食療作用。

怎麼吃最健康:制作豆腐粥。豆腐150克,大米100克,調味品適量。將豆腐切細;大米淘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後,文火煮粥,待沸後,下豆腐、調味品等,煮至粥熟即成,每日1劑。可清熱解毒。適於脾胃積熱、痤瘡粉刺、口幹咽燥、肺熱及肺燥咳嗽、脘腹脹滿、痢疾等。

五、小米

小米是谷子去皮後的顆粒狀糧食,歷來就有“五谷雜糧,谷子為首”的美稱。體弱有病的老人常用小米滋補身體。祖國醫學認為,小米益五臟,厚腸胃,充津液,壯筋骨,長肌肉。清代有位名醫說:“小米最養人。熬米粥時的米油勝過人參湯。”

怎麼吃最健康:小米熬粥營養豐富,是婦女產後調養之佳品,素有“代參湯”之美稱。小米忌與杏仁同食;宜與大豆或肉類食物混合食用。小米粥是健康食品。可單獨煮熬,亦可添加大棗、紅豆、紅薯、蓮子、百合等,熬成風味各異的營養品。小米還可磨成粉,制成糕點,亦美味可口。

六、蘋果

每日吃一個蘋果可以大幅降低患老年癡呆癥的風險。蘋果含有的櫟精不僅具有消炎作用,還能阻止癌細胞發展。蘋果同時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能夠提高人體免疫力,改善心血管功能。

怎麼吃最健康:可以用鍋熬點兒蘋果水。切成丁然後泡著熱開水喝,也可以加點糖或者蜂蜜,可以養胃。也可以放進微波爐叮1-2分鐘,還可以用烤箱,可以先挖核再在裡面放黃糖很好吃的。

七、大蒜

在沒有抗生素的年代裡,大蒜扮演著重要的救命角色。以往行軍時必備鹽跟大蒜,鹽用來補充礦物質,大蒜則用來殺菌和預防疾病。近來,大蒜也被發現可以降低膽固醇。但生大蒜辣刺激性強,因此胃炎、喉嚨痛、痔瘡、眼睛紅、長青春痘的人,不宜生吃大蒜。

怎麼吃最健康: 避免空腹食用大蒜,可以利用煮、炒或做泡菜,減少它的辛辣刺激。或是搭配水餃、面食一塊吃,不容易傷胃。

八、蕎麥

蕎麥含有強力抗氧化物,可以降血脂、增強血管彈性、防止血液凝結,是很好的護心食物。此外,其降血壓和助眠的效果也很好。蕎麥還是很好的大腸清道夫,纖維含量是一般白米的6倍,所以有“凈腸草”之稱。

胖子可能會更長壽

就在最近,加拿大研究者的一項研究,被發表於《內科學年鑒》上,其中又提到,較低的體重指數(BMI)與男性和女性死亡率的增加獨立相關。

體重指數,也就是用體重(單位:公斤)除以身高(單位:米)的平方,所得出的一個數值。這也是最常用來衡量體重情況的一項數據。通常我們認為,BMI>24即為超重,BMI>28即為肥胖。

此前在醫學界,就已經發現一種被稱為肥胖悖論的現象。比如對於很多慢性病患者來說,保持正常體重應該更為健康,畢竟超重和肥胖都不是什麼好事,甚至可能本身就是一些慢性病的風險因素。但就是在這些患者裡,那些體重正常者的死亡風險反而高於那些超重或輕中度肥胖者。

用通俗的話來說,這不科學。

加拿大研究者的這項實驗,同樣也存在這一現象。不過他們又對比瞭另外一項數據:體脂百分比,也就是人體內脂肪所占的比重。

而加入這一項後,研究結果顯示,低BMI和高體脂百分比,都會增加死亡率。而且在BMI數值同樣時,體質百分比高的人死亡率更高; 在體脂百分比保持一致時,BMI低的人死亡率更高。

有一種瘦是假瘦

體內脂肪超標比高BMI還可怕

“體脂率高,就意味著一個人體內藏著更多脂肪。在超過一定比值後,體內脂肪比重越高,肯定越不健康。至於那些體重指數正常而體脂超標的人,我們有時候會通俗稱之為‘隱性肥胖’。”江蘇省人民醫院營養科主任李群教授告訴記者。

國內曾有機構進行調查,發現除瞭那些明顯超重和肥胖的“胖紙”外,那些體重指數正常的隱性肥胖者也並不少,體重正常的人群中,有將近四成都處於隱性肥胖狀態。

符合這八種性格通常都長壽

1 認真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傢劉易斯·特曼進行瞭一項涉及1500名兒童的長壽研究。結果發現,認真是長壽的一大標志。

認真品格具體包括:做事井井有條,深謀遠慮,持之以恒,責任心強。認真的人會設立目標並完成目標,因而生活滿意度更高。

但是專傢同時告誡,認真固然重要,但是千萬不要隻對某一種行為過於癡迷專註,而忽略瞭生活的其他方面。

2 擅交往

充滿愛意的人際關系可促進積極情緒,孤僻性格則易導致消極情緒,增加壓力、炎癥和心血管疾病危險。

專傢建議,通過興趣愛好交友,參加讀書俱樂部等,有助於擴大社會交往,有益長壽。

3 樂觀

美國葉史瓦大學的尼爾·巴茲萊博士及其同事完成的研究發現,百歲老人雖然生活不同,但都對人生有樂觀或者積極的態度。

4 愛幫助人

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傢薩拉·康拉思博士研究發現,真心實意地幫助他人可以增壽4年。但是如果是為瞭個人利益而幫助他人,則沒有增壽效應。

康拉思博士表示,給他人無私的幫助可以激發自身體內的“護理行為系統”,進而降低壓力激素,促進“親密激素”等有益身體恢復的激素分泌。

5 勤奮

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弗裡德曼的研究發現,工作勤奮並在工作中體現人生意義的人壽命最長。

過早退休而無所事事不利於延年益壽。事實上,一些退而不休的人更長壽,但是退休後工作不宜太過努力或投入。

6 適度“神經過敏”

日本東京都立老年醫學研究所針對70名100~106歲東京居民的研究發現,最具神經質的老人心理健康問題和抑鬱癥危險更大,但適度“神經過敏”,即有點小擔心的人更加長壽。有些小憂愁的人比伴侶早亡危險低50%。

7 對新事物持開放心態

美國一項調查發現,很多百歲老人能夠使用電子郵件,通過網絡搜索舊日老友,甚至在網上約會。新事物、新科技有助於老人鍛煉大腦,同時增強老人社交。

8 對衰老坦然接受

美國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貝卡·萊維博士最新研究發現,對衰老持積極態度的人更長壽。18歲之前對衰老表現出負面態度的人,60歲後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會增加兩倍。

這十種人註定和長壽無緣

孤僻

“性格孤僻,不與他人交往”,位列早亡特征第一位。研究顯示,性格孤僻的人沒有同伴傾訴,缺少社會支持,精神壓力大,容易深陷負面情緒,從而提高炎癥和心腦血管疾病危險。英國倫敦大學研究發現,無論內心是否孤獨,隻要沒有社交就會增加老人死亡風險。相反,人際交往可帶來好心情,能增壽。澳大利亞研究證實,社交廣泛的人比缺少朋友的人平均多活10年。石川善樹建議,性格孤僻的人應嘗試走出自己的世界,以興趣愛好為出發點多結交新朋友。

不善於微笑

相對西方人而言,東方人似乎比較嚴肅,不善於微笑。殊不知,微笑和人的壽命長短有關。美國韋恩州立大學研究發現,愛笑的人平均壽命是79.9歲,比美國人均壽命多兩歲,而不愛笑的人平均壽命隻有72.9歲,比美國人均壽命少5歲。這是因為愛笑的人更容易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利於身心和諧。研究發現,笑能降低腎上腺素水平,緩解疲勞,降低血壓。中國女醫師協會健康教育專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韓萍呼籲,別再吝嗇微笑,一個自然流露的微笑,能快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當微笑漸漸變成習慣,煩心事也會遠離你。

過於積極

過於積極的人往往喜歡競爭,願意為取得成就努力奮鬥,事事要求盡善盡美,但這類人容易早亡。石川善樹解釋說,過於積極的人往往過度透支身體,壽命較短。德國研究發現,過於積極的人更可能做出高危行為,比如抽煙、酗酒、飆車等。另外,他們常抱有美好的設想,一旦現實與預期差距很大,就會產生悲觀、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韓萍指出,這類人應找回一顆平常心,調整心態,提高抗壓能力。做事盡力而為,不要把結果當成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不妨在接受任務時把掛在嘴邊的“我必須”換成“我盡力”,狀態會更平和。

學歷低

石川善樹稱,一項專門針對學歷高低與壽命的研究顯示,低學歷人群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相對更低,背負的生存壓力更大,從而影響壽命。《英國醫學委員會公共健康》雜志刊登的一項研究稱,接受良好教育有助於平穩血壓,降低患心臟病、腦卒中的幾率。韓萍表示,人在一生中都要積極學習新知識和技能,不斷提高自身能力,這樣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心應手。

肥胖朋友多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調查發現,如一個人體重增加7.7公斤,那麼他朋友的體重也會增加2.3公斤。相反,一個體重超標的學生,如果交瞭一個體型較瘦的朋友,他日後瘦下來的可能性高達40%。對此,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社會醫學與健康教育系教授鈕文異表示,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習慣的確會互相影響,常與擁有健康生活方式的人在一起,自身生活習慣也會變得更健康,反之亦然。

坐得久

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全球每年有200多萬人因久坐而死亡。衛計委首席健康教育專傢洪昭光教授提醒,長期伏案工作或學習的人,最好每半小時到1小時就起來運動5~10分鐘。可通過聳肩、掰手、握拳、轉體、抬臂、伸腰等動作緩解手腕酸痛、腰酸背痛等問題。

沒有興趣愛好

老人退休後,如無所事事,沒生活目標,精神和身體狀況會快速下滑。相比之下,退休後有追求的老人壽命更長。研究顯示,沒有興趣愛好的老人和有2種興趣愛好的老人相比,患認知障礙風險高6.3倍。韓萍建議,老人應培養多種興趣,比如寫字、繪畫、朗讀、打拳、釣魚、下棋等,愉悅身心。

品行不端正

美國調查顯示,善惡會影響壽命長短。樂於助人者預期壽命顯著延長,相反,心懷惡意者,死亡率比正常人高1.5~2倍。專傢認為,人做善事後,會得到尊重、贊許等,心裡產生愉悅感,利於降低壓力激素水平,促進有益激素分泌。韓萍建議,不妨多做善事,熱心助人,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回饋”。

與鄰居相處不好

英國研究發現,穩定平和的生活環境,比如社區氛圍和諧、與鄰居關系相處融洽等,能顯著提高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進而延長壽命。美國一項研究表明,好鄰居可使心臟病發病風險降低50%。韓萍建議,應和年齡相仿的鄰裡多交流,多帶孩子和鄰裡的孩子一起玩耍,增加相互間的聯系。

生活頹廢

生活頹廢的人往往內心迷茫、沒有目標。加拿大研究發現,生活有目標的人更長壽,尤其是老人,更需要生活的方向感。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發現,認真的人更長壽,這類人有合理的生活規劃,並能付諸實施,往往生活更規律、有節制,更容易保持定期鍛煉、均衡飲食等良好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