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冬春兩季為高發期,小兒又是感冒的高發人群。感冒的特點是用藥與否都將走完7~10天的病程,用藥僅能緩解癥狀。因而生活中有不少人,一發現自己或孩子有感冒癥狀,便認為小病,不去醫院,等病自愈。但殊不知,感冒不治能釀大疾。那麼,可怕的小兒感冒後遺癥都有哪些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的介紹吧。

正確防治小兒感冒的方法

1、經常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2、根據氣溫變化,及時給小兒增減衣服。由於小兒活潑好動,容易出汗,所以不要給小兒穿得太多。

3、對大一點的孩子要適當增加室外活動,增強體質。

4、在感冒流行期間,不帶孩子到人多、空氣混濁的公共場所。

5、讓孩子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

6、哺乳期母親患瞭感冒,應在洗凈雙手和戴上口罩後給嬰兒喂奶。母親若有發熱,可將奶水擠出,煮沸後再喂或改喂配方奶。

7、傢人患感冒時,可以把傢中的門窗關緊後用醋熏蒸,有條件的傢庭也可以使用空氣加濕及清潔設備。病人應盡量少與小兒接觸。

8、對發生上呼吸道感染的小兒主要應加強護理,包括多飲水、註意休息、保證營養、保暖和呼吸新鮮空氣等。在確定繼發瞭細菌感染的情況下,才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選用抗生素。

可怕的小兒感冒後遺癥

小兒感冒並發心肌炎一開始往往呈現出感冒癥狀,然後可能會侵害心肌,引發心肌炎。輕者可無自覺癥狀,隻在醫生做心臟聽診,化驗檢或做心電圖檢查時才發現有異常。有的患兒表現為有頭暈、疲倦、食欲不振、胸悶氣促或心前區疼痛癥狀。隨著病情的發展,患兒可出現惡心、嘔吐、心動過速、心律不齊等癥狀表現。病情可在數小時內急劇變化,引起心力衰竭、休克或暈厥。如不及時搶救,可危及生命。

小兒感冒引發肺炎在患感冒的小兒中,特別是早產兒、低體重兒或有先天性心臟病、營養不良、貧血、佝僂病患兒,由於體弱,一旦得瞭肺炎,往往病情危急生命或遷延不愈。多數患兒出現發熱、咳嗽、氣急癥狀,也可有鼻翼煽動、口唇青紫等表現。小嬰兒患感冒、氣管炎時,若在安靜時呼吸持續增快,大於50次/分,同時出現胸廓凹陷,應疑為肺炎,要立即送醫院診治。

小兒感冒可導致急性喉炎本病常見於5歲以下的兒童,患兒往往出現咳嗽聲嘶啞,甚至出現犬吠樣咳嗽聲,吸氣時有痰鳴音,同時伴有精神倦怠、煩躁哭鬧等。嚴重者可導致喉腔堵塞,發生窒息而死亡,俗稱為“鎖喉風”。

小兒感冒可誘發急性腎炎急性腎小球腎炎是一種多發病、常見病,以學齡兒童為多見。此病多發於冬春季節感冒或夏秋季皮膚化膿感染後,具有一定的潛伏期,通常為1~2周,平均為10天左右,一般在感冒或其他急性感染癥狀減輕或消退後,才出現腎炎癥狀。主要表現為:血尿(尿為混濁紅棕色,或洗肉水樣)、水腫(多先出現於顏面部,特別以眼瞼為著)、血壓升高、還可出現頭痛、惡心、嘔吐、疲乏無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癥狀。急性腎小球腎炎,如治療不及時很容易並發急性腎炎腎病綜合征、急進型腎小球腎炎、急性腎功能衰竭等,應引起高度重視。

小兒感冒可引起耳鼻喉科疾病1.鼻竇炎。感冒時最易並發上頜竇炎,表現為鼻塞、膿涕,伴有頭痛、發熱、精神不振。此時應抓緊治療防止延誤變成慢性;2.分泌性中耳炎。患兒常出現耳閉、耳鳴、耳痛和聽力下降。遇此情況,傢長應帶患兒到醫院做耳喉管吹長張、鼓膜穿刺和藥物治療;3.小兒中耳炎。小兒的耳咽管呈水平位,粗而短,感冒時鼻腔分泌物容易經此管進入耳腔導致中耳炎,流水流膿,而且第一次流膿後,以後每當感冒仍會出現耳朵流膿的情況。一旦形成慢性中耳炎可能終生煩惱,切不可輕看瞭感冒這一“小病”。

小兒感冒發病後有哪些癥狀呢

1、輕癥,隻有鼻部癥狀,如流清鼻涕、鼻塞、噴嚏等,也可用流淚、微咳或咽部不適,可在3~4天內自然痊愈。如感染,涉及鼻咽及咽部,常有發熱、咽痛,扁桃體炎及咽後壁淋巴組織充血和增生,有時淋巴結可稍腫大。發熱可持續2~3日至1周左右。在嬰幼兒容易引起嘔吐及腹瀉。

2、重癥,體溫可達39~40℃或理高,伴有冷感,頭痛、全身無力、食欲銳減、睡眠不安等,不久即可因部微紅,發生皰疹和潰瘍,稱泡疹性咽炎。有時紅腫明顯,波及扁桃體,出現濾泡性膿性滲出物,咽痛和全身癥狀均加征,鼻咽分泌物從稀薄變成粘稠。頜下淋巴結顯著腫大,壓痛也明顯。如炎癥波及鼻竇、中耳或氣管,則發生其它癥狀,全身癥狀也較嚴重。較嚴重癥狀中,要註意高熱驚厥和急性腹痛,並與其它疾病作鑒別診斷。

3、急性扁桃體炎是急性咽炎的一部分,其病程及並發癥與急性咽炎不全相同,因此可以單獨作為一個病,也可並入咽炎。由病毒所致者,有時在扁桃體表面可見白色斑點狀滲出物,同時軟腭及咽後壁可見小潰瘍,雙側頰粘膜充血伴散在出血點,但粘膜表現光滑,可與麻疹鑒別。發熱是身體的一種防禦性反應,既有利於殲滅入侵的病菌,又有利於孩子的正常生長發育。但高熱時(39℃以上)應在醫生指導下退熱。退熱的最好辦法是物理降溫,如冷敷、酒精擦浴等。如物理方法不能使體溫下降,可配合使用退熱藥。

小兒感冒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1、與流感鑒別 流感有明顯流行病史,多有全身癥狀如高熱、四肢酸痛、頭痛等,可有衰竭狀態,一般鼻、咽癥狀如鼻分泌物多和咳嗽等,則較全身中毒癥狀為輕。

2、與消化系統疾病鑒別 嬰幼兒時期的上呼吸感染,往往有消化道癥狀,如嘔吐、腹痛、腹瀉等,可誤診為原發性胃腸病。

3、與過敏性鼻炎鑒別 有些“感冒”患兒的全身癥狀不重,常打噴嚏、流清涕、鼻粘膜蒼白水腫,則應考慮過敏性鼻炎,在鼻拭塗片檢查時,如見嗜酸粒細胞增多,可助診斷。此病在學齡前及學齡兒童多見。

4、從血象鑒別 發熱較高。白細胞數較低時,應考慮常見的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並根據當地流行情況及患兒接觸史,排除流感、麻疹、瘧疾、傷寒、結核病等。白細胞持續性增高時,一般考慮細菌感染,但在病毒感染早期也可高達15×109L左右,但中性粒細胞則很少超過75%。白細胞特別高時,則須排除細菌性肺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和百日咳等。急性咽炎伴有皮疹、全身淋巴結腫及肝脾腫大者,應檢查異常淋巴細胞除外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小兒感冒病因

1、常見病毒:自組織培養法問世以來,對病毒瞭解漸多,簡述如下:

(1)鼻病毒(rhino virus):包括100多種不同血清型,可致上感、支氣管炎及中耳炎。冠狀病毒(Coronavirus)也是上感的常見病原,但分離需用特殊方法。

(2)柯薩基(Coxsackie)及埃可(ECHO)病毒:此類病毒均甚微小,屬於微小病毒(Picornavirus)均可引起呼吸道癥狀。

(3)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分甲、乙、丙三種血清型。甲型可因其抗原結構發生較劇烈的變異而導致大流行,估計每隔10~15年一次。乙型流行規模較小且局限。丙型一般隻造成散發流行,病情也較輕。以上三型小兒呼吸道疾病中,主要引起上感,也可引起喉、氣管、支氣管炎、毛細支氣管炎和肺炎。

(4)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分1、2、3、4四種血清型。Ⅰ型又稱“紅細胞吸附病毒2型”(HA2),2型稱“哮吼類病毒”Ⅰ型(HA1),往往引起細支氣管炎和肺炎,也常出現哮吼。4型又稱M-25,似較少見,可在兒童及成人中發生上呼吸道感染。

(5)呼吸道全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僅有一型,對嬰幼兒呼吸道有很強的致病力,可引起小流行。1歲以內嬰兒約75%左右可發生毛細支氣管炎,30%左右可致喉、氣管、支氣管炎及肺炎等。2歲以後上述疾病漸少,5歲以後下呼吸道感染明顯減少,僅表現為輕型上感。

以上所述後三類病毒均屬於粘液病毒。在上呼吸疲乏感染中以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及冠狀病毒較為常見。

(6)腺病毒(adenovirus):有30餘種不同血清型,可致輕重不策的上呼吸道感染,如鼻咽炎、咽炎、咽結膜炎濾泡性結膜炎,也可引起肺炎的流行。3、7型腺病毒可持續存在於上呼吸道腺體中,且可引起致死性肺炎。第8型腺病毒易在學齡兒童中引起流行性角膜結膜炎。第3、7、11型可致咽、結膜炎,1979~1983年夏季曾由於遊泳,在北京引起3、7型腺病毒咽、結膜熱流行。

(7)肺炎支原體(mycophlasma pneumoniae):又名肺炎原漿菌或胸膜肺炎樣微生物(簡稱PPLO),不但引起肺炎,也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多見於5~14歲小兒。

2、常見細菌:僅為的性上呼吸道感染的10%左右。侵入上呼吸道的繼發性細菌感染大多屬於β溶血性鏈球菌A組,肺炎球菌、嗜血流感桿菌及葡萄球菌,其中鏈球菌往往引起原發性咽炎。近年國外文獻提到卡他佈蘭漢氏菌(Branhamelis catarrhails)原名卡他奈瑟氏球菌,是鼻咽部常住菌菌群之一,有時在呼吸道可發展為致病菌感染,且有增多趨勢,但次於肺炎球菌和流感桿菌感染。

病因學:

包括兩部分:

1、病原體(在病原學中已述)

2、誘發因素 營養不良和缺乏鍛煉,以及有過敏體質的小兒,因身體防禦能力降低,容易發生上呼吸道感染,特別在消化不良、佝僂病等,以及有原發性免疫缺陷病或後天獲得性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兒,並發這類感染時,往往出現嚴重癥狀,在氣候改變較多的冬春季節,更易造成流行。必須著重指出,上呼吸道感染的發生和發展,不但取決於侵入的病原體種類、毒性及數量,且與宿主防禦能力及環境因素有密切關系。如居住擁擠、大氣污染、被動吸煙,間接吸入煙霧,均可降低呼吸道局部防禦能力,促使病原體生長繁殖。故加強鍛煉,改善營養狀況與環境衛生等對預防上感甚為生要。

早期僅有呼吸道粘膜下層水腫,主要是血管擴張和單核細胞浸潤,以後轉成中性粒細胞浸潤。上皮細胞受損後剝脫,到痊愈時重新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