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是小兒時期常見的癥狀,但是當小兒發熱時傢長往往特別緊張,為瞭能使小兒盡快退熱,有時采用一些不當方法,反而影響瞭治療效果。那麼,小兒發燒治療護理誤區都有哪些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的介紹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小兒發燒原因

⑴創面感染:常表現局部潮濕、積膿或有臭味等,早期創緣峰窩組織炎明顯,嚴重的表現為創面膿毒癥。

⑵敗血癥:體溫驟升或持續高燒常常是敗血癥的早期癥狀之一,應予註意。除高熱外,一般多有敗血癥的其它癥狀。

⑶創面包紮過多過厚:致散熱不良,特別是夏天。一般改為暴露療法後,體溫可迅速下降。

⑷換藥熱:常因換藥面積太大,致使毒素吸收較多所致。這種高燒多為一次性,與換藥有明顯的因素關系。

⑸環境溫度過高:多見於夏天或冬季保暖溫度過高時。常見於年齡較小的兒童,但有時也見於年齡較大的兒童。

⑹合並肺部感染者:常有呼吸道癥狀,如咳嗽、氣急、肺部有濕羅音等。x線透視多可證實。

⑺合並顱腦損傷:是指影響到體溫調節中樞引起的中樞性高熱。

⑻輸液輸血反應:多為一過性,持續4~6小時。若是嚴重血液污染所致,則可能有持續高熱。

⑼過敏性反應:由某些藥物過敏引起。

⑽藥物熱:尤其多在持續應用大量抗菌藥物以後出現。

⑾脫水熱:主要是高滲性脫水,系腦脫水所致。除高燒外,有時尚可出現驚厥或昏迷。糾正脫水後,癥狀可以緩解,體溫下降。

小兒發燒治療護理誤區多

當小兒發熱時有的傢長將小兒裹得太嚴實,生怕小孩再受風。殊不知,這樣做不僅影響瞭散熱降溫,而且還會誘發小兒高熱驚厥,正確的做法是沒有冷風直吹的情況下,脫去過多的衣服或松開衣服有利於散熱。

人們通常認為選用酒精或冷水擦浴可以起到迅速退熱的作用,實際上,這種方法往往會事與願違,因為當孩子發熱時,皮膚的血管擴張,體溫與冷水的溫差較大,會引起小兒的血管強烈收縮,引起小兒畏寒、渾身發抖等不適癥狀,甚至加重小兒的缺氧出現低氧血癥。有的傢長用酒精的濃度過高,如用95%的濃度,這樣不但不能起到退熱作用,而且有可能造成小兒皮膚脫水,加重病情。正確的方法是,給小兒使用35%—45%的酒精或溫水進行擦浴,主要是在大血管分佈的地方,如前額、頸部、腋窩、腹股溝及大腿根部,這樣能達到退溫的效果。

當小兒發熱時有的傢長不正確使用退熱藥,從而造成小兒不必要的傷害。有許多的傢長一看到小孩發熱恨不得用退熱藥物快速退溫,殊不知,降溫過快並不表示有病情的好轉,若是應用不當,還可以引起小兒大汗淋漓,出現虛脫反應。正確的做法是,當孩子體溫低於38.5℃時,可以不用退熱藥,最好是多喝開水,同時密切註意病情變化,或者應用物理降溫方法,若是體溫超過38.5℃時,可以服用退熱藥。目前常用的退熱藥有撲熱息痛、小兒泰諾林,但是最好在兒科醫生指導下使用。

由於小兒發熱是常見的癥狀,多見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有一些醫生和傢長一見小兒發熱就盲目地喂消炎藥物。其實,引起小兒發熱的病因有很多,在病原菌不明時最好不要濫用消炎藥物。因為“是藥三分毒”,若是濫用消炎藥物可引起小兒肝腎功能的損害,增加病原菌對藥物的耐藥性,不利於身體康復。小兒發熱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病情對癥下藥,才能起到病除的效果。

還有一些病人在發熱時,小病大治,有一些小病就統統打點滴,有不少傢長認為打點滴的降溫效果好,可以補充水分,但是這種治療方法也有不少不良反應及交叉感染。其實,對於有發熱的病人,最好是根據病情選擇用藥的方式,首先要讓孩子保證充分的休息,多喝開水,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同時配合藥物的治療,若是出現體溫持續不退,飲食欠佳時,可以使用靜脈輸液。

還有的傢長為圖方便,常上藥店自購藥物給孩子吃,但是由於小兒的病情變化快,對藥物的耐受性差,加上小兒的肝臟解毒功能不足,腎臟發育不完善,易受藥物的影響,易造成臟器的損害,我曾診治過一個小兒,因為母親感冒瞭,傢長為防止小兒感染,就將自己服的藥物感冒通給小兒服,想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可是孩子服藥後出現血尿。因此,希望傢長們為瞭孩子的健康,不要隨便地使用藥物,以免造成小兒不必要的傷害。

小兒發燒的處理

通常,嬰幼兒比成人體溫高0.5-0.8度,37度可以認為是正常體溫。而平常要瞭解孩子的體溫是多少。

在孩子發燒時,不僅要測量體溫的高低,還要註意發燒的初期和經過,以及同時出現的各種癥狀。如果孩子的神智清楚,逗她還樂,精神好,就不要慌張,不哭不鬧就沒事。而面色倦怠,表示病情較重,要及早治療。

小兒發燒,水分的損失很大,容易脫水,特別是腹泄,要及時補充水分。可給孩子喝米湯、果汁等,冷敷頭面要註意全身保暖。

孩子有病時往往穿的很多,這樣會影響散熱效果。除發冷外要避免多穿衣服,穿一些容易吸汗的棉毛內衣,每次出汗後要及時換下。在飲食上,要給予易消化、營養多的食物。

另外,要經常帶孩子去活動,鍛煉孩子的體質。

小兒發燒哪種體溫計最準確

玻璃水銀體溫計最準。傳統的玻璃水銀溫度計,既可以測腋下體溫,也可以用來測量口腔和直腸內的溫度。“如果是用來測量口腔或直腸溫度,要做到給孩子專表專用,且使用前後要用酒精消毒。”董麗娟說。腋下的溫度通常以超過37攝氏度視為發燒,而測口腔和直腸的發燒標準為超過38攝氏度(大齡兒童超過37.5攝氏度)。需要提醒的是,5歲以下的孩子,不推薦測量口腔和直腸溫度,因為孩子太小,體溫計放在嘴裡易被咬破,不僅會紮傷孩子,泄露的水銀對孩子傷害更大。測直腸溫度時,用力的輕重及插入的深淺都不好掌握,也比較危險。

電子體溫計要經常校準。電子體溫計使用方便,測量時間短,1分鐘左右就能出結果,比較適合愛動的孩子。但這類產品也有一個問題,就是需要經常校準。對於不能做到這一點的傢庭,最重要的是傢長自己掌握好用這個體溫計量出的基礎體溫,比如,孩子的正常體溫是36.5攝氏度,但用電子體溫計基礎體溫變成瞭37攝氏度,那麼每天隻要孩子不超過這個溫度就都是正常。

紅外線耳道體溫儀不適合嬰兒。紅外線耳道體溫儀與電子體溫計類似,隻不過測量的是耳道溫度,超過37攝氏度算發燒。“需要提醒的是,3個月以下嬰兒不推薦耳道測溫,因為孩子耳道嬌嫩,弄不好會傷著孩子。”董麗娟說。

紅外線額溫儀受環境溫度影響大。額溫儀測量的是額頭的溫度。理論上說,也是超過37攝氏度算發燒。雖然額頭溫度測起來方便,但卻受周圍環境溫度影響很大,比如冬天剛從外面回來,測額頭的溫度肯定很低;夏天剛在陽光下做完運動,額溫肯定會高些。

額頭體溫貼測溫不具體。液晶額頭體溫貼這類產品屬於化學標點測溫計,直接貼在孩子額頭上,1分鐘左右,就會通過顏色變化顯示出體溫變化。但這種體溫計不能顯示準確溫度,隻能提供一個大概范圍,而且是一次性的,不主張采用。

兒童發燒用藥四大原則

一首先,孩子腋下溫度如果在38.5℃以下,精神狀態尚好,學習、工作未受影響,是沒有必要用藥的,可以試試用物理降溫方法,包括洗溫水澡或用溫水浸過濕熱的毛巾擦拭身體。

二其次,如果是普通發熱建議隻用1種藥。可首選安全性高的退燒藥乙酰氨基酚,適用於3月以上的兒童及成人,合理使用安全性高,但過量使用可能造成肝臟損害。佈洛芬有較強的退燒作用,會導致大量出汗,不適用於有脫水癥狀者,腎功能不好者也要慎用。

三此外,當隻需要服2到3次退燒藥癥狀就能緩解時,用一種藥就好瞭。每增加一種藥品,就會使吃錯藥的風險增加一倍。同時,一旦出現藥品不良反應,很難鑒別是哪種藥物導致的,會增大治療的難度。退燒藥起效的時間因人而異,一般0.5-2小時內見效。

四最後,高燒不退需要交替使用退燒藥時註意時間。退燒藥大約需要2小時才能達到有效治療效果,如果2小時後體溫仍然維持在38.5℃以上,可以理解為其中的一種藥還不能有效退燒,這時可以試試和另一種藥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