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在早期其癥狀和感冒是很相似的,患兒通常都會出現咳嗽、發燒、流鼻涕、精神食欲差,有的會出現拉肚子、疲憊、煩躁等。川崎病若不及時治療,會損傷心臟、血管,嚴重的會引起心衰、猝死。所以川崎病易誤診為感冒,詳細的讓我們以來看看下面的介紹吧。

川崎病的治療措施有哪些

急性期治療

1.丙種球蛋白研究已證實早期靜脈輸入丙種球蛋白加口服阿司匹林治療可降低川崎病冠狀動脈瘤的發生率。必須強調在發病後10天之內用藥。用法為每日靜脈滴註丙種球蛋白400mg/kg,2~4小時輸入,連續4天;同時加口服阿司匹林50~100mg/kg·d,分3~4次,連續4天,以後閏至5mg/kg·d,頓服。

2.阿司匹林早期口服阿司匹林可控制急性炎癥過程,減輕冠狀動脈病變,但尚無對照研究表明阿司匹林治療能降低冠狀動脈瘤的發生率。服用劑量每天30~100mg·kg,分3~4次。日本醫生傾向於用小劑量,其依據是在是在川崎病急性期服大劑量者認為急性患者對阿司匹林吸收減低和清除增加,用大劑量才能達到抗炎效果。服用14天,熱退後減至每日3~5mg/kg,一次頓服,豐收到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3.皮質激素一向認為腎上腺皮質激素有較強的抗炎作用,可緩解癥狀,但以後發現皮質激素易致血栓形成,並妨礙冠狀動脈病變修復,促進動脈瘤形成,故不宜單用強地松等皮質激素治療。除非並發嚴重心肌炎或持續高熱重癥病例,可聯合應用強地松和阿司匹林治療,為控制川崎病的早期炎癥反應一般不單用皮質激素。

恢復期及隨後治療

1.抗凝治療恢復期病例用阿司匹林每日3~5mg/kg,1次服用,至血沉、血小板恢復正常,如無冠狀動脈異常,一般在發病後6~8周停藥。此後6個月、1年復查超聲心動圖。對遺留冠狀動脈慢性期病人,需長期服用抗凝藥物並密切隨訪。有小的單發冠狀動脈瘤病人,應長期服用阿司匹林3~5mg/kg·d,直到動脈瘤消退。對阿司匹林不耐受者,可用潘生丁每日3~6mg/kg,分2~3次服。每年心臟情況。如超聲心動圖,臨床資料或運動試驗提示心肌缺血,應做冠狀動脈造影。患者有多發或較大的冠脈瘤,應長期口服造影。患者有多發或較大的冠脈瘤,應長期口服阿司匹林及潘生丁。有巨瘤的患者易形成血栓、發生冠狀動脈狹窄或閉塞,可用口服法華令抗凝劑。這些病人應限制活動,不參加體育運動。每3~6月檢查心臟情況,如有心肌缺血表現或運動試驗陽性,應作冠狀動脈造影,瞭解狹窄病變進展情況。患有1支或多支主要冠狀動脈閉塞的病人,應長期接受抗凝治療,反復檢查心臟情況,包括心肌掃描、運動試驗、冠狀血管造影等,並考慮外科治療。

2.溶栓治療對心有梗塞及血栓形成的病人采用靜脈或導管經皮穿刺冠狀動脈內給藥,促使冠脈再通,心肌再灌註。靜脈溶栓1小時內輸入尿激酶20000u/kg,繼之以每小時3000~4000u/kg輸入。冠狀動脈給藥1小時內輸入尿激酶 1000u/kg。也可用鏈激酶,靜脈溶栓1小時內輸入鏈激酶10000u/kg,半小時後可再用1次。以上藥物快速溶解纖維蛋白,效果較好,無不良反應。

3.冠狀動脈成形術應用氣囊導管對冠狀動脈狹窄病例進行擴張,已獲成功。

4.外科治療冠狀動脈搭橋術的適應證為:①左主幹高度閉塞;②多枝高度閉塞;③左前降支近高度閉塞。對嚴重二尖瓣關閉不全病例,內科治療無效,可行瓣膜成形術或瓣膜置換術。日本報道接受冠狀動脈分流術的62例川崎病患者,其中7例同時做二尖瓣手術。術前70%病人有心絞痛、心力衰竭或其他癥狀。術後4年存活率87%,10年存活率45%,大多數死於後期心肌梗塞或猝死。

川崎病易誤診為感冒

重慶一名不到3歲的兒童出現咳嗽、發燒等癥狀,被當作感冒治療瞭5天不見好轉,結果冠狀動脈受損。專傢提醒,川崎病的早期癥狀和感冒非常相似,若不及時治療,可引起後天性冠心病。

特別需要傢長註意的是兒童川崎病。這一以日本醫生名字命名的疾病,發病增長趨勢明顯,是引起兒童後天性冠心病的主要原因。川崎病早期的癥狀和感冒非常相似,患兒會出現咳嗽、發燒、流鼻涕、精神食欲差,有的會出現拉肚子、疲憊、煩躁等。川崎病若不及時治療,會損傷心臟、血管,嚴重的會引起心衰、猝死。

川崎病有6個顯著特征:一是發燒,抗生素或其他藥物治療3天~5天無效;二是雙眼發紅,眼球結膜充血;三是嘴唇發紅、皸裂;四是頸部淋巴結腫大;五是出現多種類型的皮疹;六是手指、腳趾腫脹。傢長應提高警惕,發現孩子出現這些癥狀要及時就醫,切勿當作感冒治療。

川崎病傢長註意事項

患兒出現持續性發熱、舌頭出現楊梅樣、甲床皮膚交界處有大片狀脫皮等癥狀。據兒科專傢分析,如果患兒出現以上癥狀,就有可能患有川崎病。

川崎病也就是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癥,是一種以全身血管炎變為主要病理特點的急性發熱性出疹性小兒疾病。專傢表示,該病病因尚未明確,相關研究表明該病在急性期存在明顯的免疫失調,在發病機理上起重要作用。

川崎病多發於5歲以下的兒童。主要癥狀常見持續性發熱,5~11天或更久,體溫常達39℃以上,抗生素治療無效。常見雙側結膜充血,口唇潮紅,有皸裂或出血,見楊梅樣舌。手足呈硬性水腫,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現潮紅,10天後出現特征性趾端大片狀脫皮,出現於甲床皮膚交界處。

還有急性非化膿性一過性頸淋巴結腫脹,以前頸部最為顯著,直徑約1.5cm以上,大多在單側出出現,稍有壓痛,於發熱後3天內發生,數日後自愈。發熱不久即出現斑丘疹或多形紅斑樣皮疹,多見於軀幹部,但無皰疹及結痂,約一周左右消退。

專傢提醒,絕大多數患兒預後良好,呈自限性經過,適當治療可以逐漸康復。但15~30%的川崎病患者可發生冠狀動脈瘤。但如果在10日以內能治好的話,95%可不引起動脈瘤。如果冠狀動脈不發生什麼變化,3個月後就可以恢復正常的生活。即使有動脈瘤,3個月以內治好的,也可以進行普通生活,但慎重起見,要定期做超聲波檢查。

專傢強調,孩子雖然發熱,卻還很有精神。雖說食欲稍有下降,也什麼都吃。高熱時要註意補給充足的水分。患兒營養不足與機體代謝和消耗增多有密切關。

要加強消化道管理,多食用高營養、易消化的食物,主張以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為主,如雞蛋糕、果汁飲料、豆漿等。避免食用生、硬、過熱、辛辣的刺激性食物。急性發作期以少量流食、多餐為主,必要時補充營養物質如脂肪乳、氨基酸,保證有足夠營養進入,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促進疾病早日康復。

川崎病應該如何預防

實際上,即使診斷不正確也不會影響治療,因為任何醫生都習慣用抗生素、退熱藥對付持續的高燒。但如果單獨使用抗生素是沒有效果的。同其它疾病引起的發燒一樣,要多給寶寶喝一些水,最好是果汁。

至於寶寶好到什麼程度才能去保育所或幼兒園,並沒有特別的規定,隻要寶寶沒有特別的不適就可以恢復正常生活。一般來說,川崎病日後不會復發,但由於心臟受到影響的後遺癥要在多年以後才會出現,所以有必要定期進行心臟檢查。

本病的嬰兒及兒童均可病,但80~85%患者在5歲以內,好發於6~18個月嬰兒。男孩較多,男:女為1.3~1.5∶1。無明顯季節性,或謂夏季較多。日本至1990年已有川崎病約10萬例。並於1979、1982年已及1986年發生3次流行,流行期間4歲以內兒童發病率為172~194/10萬。世界各地雖報告例數不如日本多,但北至瑞典,荷蘭,美國,加拿大,英國,南朝鮮;南達希臘,澳大利亞,新加坡等都有發病。我國首先自1978年京、滬、杭、蓉及臺灣等地報告少數病例。1989年《實用兒科雜志》綜合220例,來源遍及全國各地。1983~1986年全國主要兒童醫院及醫學院附屬醫院的通信調查,共有住院病例965例。1987~1991年第二次調查,住院病例增至1969例,並有每年增加趨勢。4歲以內患者占78.1%,男:婦女1.6∶1。美國所見病例中以日本裔較多,日本報道同胞發病1~2%,提示有遺傳傾向。

絕大多數患兒預後良好,呈自限性經過,適當治療可以逐漸康復。這一點與嬰兒型結節性動脈周圍炎相比,差異很大。但15~30%的川崎病患者可發生冠狀動脈瘤。由於冠狀動脈瘤,血栓閉塞或心肌炎而死亡者占全部病例的1~2%,甚至在恢復期中也可猝死。後遺缺血性心臟病為數甚少。約2%左右出現再發。病死率近年已下降為0.5%~1.0%。日本104例川崎病死因分析,心肌梗塞中57%,心力衰竭12%,心肌梗塞伴心力衰竭6.7%,冠狀動脈瘤破裂5%,心律失常1%,其他尚有並發感染等。北京兒童醫院自1986年應用二維超聲心動圖檢查川崎病188例,檢出冠狀動脈病變60例,包括擴張44例,形成動脈瘤16例。經隨訪3月~5年,平均22.6月。恢復正常前者40例,後者6例。恢復正常時間分別為4.4±2.9月及15.7±17.2月。死亡2例,1例多發中度冠狀動脈瘤(內徑7mm),因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另1例為多發巨瘤,於病程28天發生右冠狀動脈破裂。

川崎病應該做哪些檢查

急性期白細胞總數及粒細胞百分數增高,核左移。過半數病人可見輕度貧血。

血沉明顯增快,第1小時可達100mm以上。血清蛋白民泳顯示球蛋白升高,尤以α2球蛋白增多顯著。白蛋白減少。IgG、IgA、IgA增高。血小板在第2周開始增多。

血液呈高凝狀態。抗鏈球菌溶血素O滴度正常。類風濕因子和抗核體均為陰性。C反應蛋白增高。血清補體正常或稍高。尿沉渣可見白細胞增多和/或蛋白尿。

心電圖可見多種改變,以ST段和T波波異常多見,也可顯示P-R、Q-R間期延長,異常Q波及心律紊亂。二維超聲心動圖適用於心臟檢查及長期隨訪在半數病中可發現各種心血管病變如心包積液、左室擴大、二尖瓣關閉不全及冠狀動脈擴張或形成動脈瘤。

最好能在病程的急性期和亞急性期每周檢查1次,是監測冠狀動脈瘤的最可靠的無創傷性檢查方法。在出現無菌性腦膜炎的病例,腦脊液中淋巴細胞可高達50~70/mm3。有些病例可見血清膽紅素或谷丙轉氨稍高。細菌培養和病毒分離均為陰性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