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兆中暑、輕癥中暑者口渴、食欲不振、頭痛、頭昏、多汗、疲乏、虛弱,惡心及嘔吐,心悸、臉色幹紅或蒼白,註意力渙散、動作不協調,體溫正常或升高等。重癥中暑包括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那麼中暑的幾大表現,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中暑是什麼引起的

正常人腋窩溫度36 ~ 37. 4°C ,直腸溫度(中心溫度)36. 9 ~ 37. 9°C 。根據外界環境,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通過控制產熱和散熱來維持體溫的相對穩定。

1. 體溫調節方式

(1) 產熱:人體產熱主要來自體內氧化代謝過程,運動和寒戰也能產生熱量。氣溫在28°C左右時,靜息狀態下,人體產熱量為210~252kJ(50.4~60.48kcal)/(h • m2)。體重70kg的人,基礎代謝產熱量約418.7kJ(100kcal),缺乏降溫機制時,體溫可升高1. 1°C。人體劇烈運動產熱量較靜息狀態時增加20倍,約2520 ~ 3780kJ(604. 8 ~ 907. 2kcal)/( h • m2),占人體總產熱量的90% 。

(2) 散熱:體溫升高時,通過自主神經系統調節皮膚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約為正常的20倍,大量出汗促進散熱,又會引起水鹽丟失。人體與環境之間通過以下方式進行熱交換:①輻射(radiation):約占散熱量的60%。室溫在15 ~ 25°C時,輻射是人體主要的散熱方式。②蒸發(evaporation):約占散熱量的25%。在高溫環境下,蒸發是人體主要的散熱方式。皮膚每蒸發1L汗液,散熱2436kJ(580kcal)。濕度大於75%時,蒸發減少。相對濕度達90% ~95%時,蒸發完全停止。③對流(convection):約占散熱量的12%。散熱速度取決於皮膚與環境的溫度差和空氣流速。④傳導(conduction):約占散熱量的3% 。水較空氣熱傳導性強,人體皮膚直接與水接觸時,散熱速度是正常的20 ~30倍。

2. 高溫環境適應 通常,炎熱環境中運動丟失l~2L/h汗水,有時甚至多達4L。在熱環境每天工作100分鐘持續7 ~ 14天後,才能達到良好熱適應。對抗高溫時表現為心排血量和出汗量增加,汗液鈉含量較正常人少等,出汗散熱量為正常的2倍。訓練有素的馬拉松運動員,直腸內溫度高達42T而無不適。無此種適應代償能力者,易發生中暑。

中暑的幾大表現

1.中暑先兆 是指在高熱環境活動中,大量出汗,出現全身疲乏、四肢無力、輕度頭痛、頭暈、耳鳴、心悸、註意力不集中、口渴等癥狀,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不超過37.5℃。

2.輕癥中暑 出現上述癥狀後未能脫離高熱環境,體溫升高至3 8.5℃以上。面色潮紅、胸悶、皮膚灼熱等,或有呼吸、循環衰竭的早期癥狀,如面色蒼白、大量出汗、惡心、嘔吐、皮膚濕冷、脈搏細速、血壓下降等。

3.重癥中暑 包括熱射病、熱痙攣、熱衰竭三型,也可出現混合型。

(1)熱射病:典型表現為高熱(40℃以上)、無汗和意識障礙。為內科臨床急癥。常在高溫環境中工作數小時或連續數天高溫後發生中暑。發病前有先兆中暑和輕癥中暑臨床表現,並有出汗過多而有水鹽代謝紊亂和酸中毒。體格檢查發現皮膚幹燥、灼熱、無汗,呈潮紅或蒼白;周圍循環衰竭時呈發紺、脈搏俠,脈壓增寬,血壓偏低,可有心律失常;呼吸快而淺後期呈陳一施氏呼吸;四肢和全身肌肉可有抽搐;瞳孔早期縮小,後期擴大,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嚴重患者出現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腫、腦水腫、肝功能衰竭、腎功能衰竭、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日射病患者發生幹烈日曝曬且無防護措施情況下,頭部直接受到目光曝曬或強烈的熱輻射,患者出現頭痛、耳鳴、眼花,隨後轉為嘔吐、譫妄、昏迷。

(2)熱痙攣:常發生在高溫環境中強體力勞動或勞動結束後數小時發病。起病突然,主要表現為明顯的肌痙攣,伴收縮痛。好發於活動較多的四肢肌肉、腹肌、腓腸肌,常呈對稱性。有時因腹部肌肉、胃腸道平滑肌發生陣發性痙攣和疼痛而類似急腹癥。患者意識清楚,體溫一般正常。痛性痙攣也可能由於Nacl以外的其他電解質紊亂造成。如低鈣血癥、低鎂血癥等。

(3)熱衰竭:起病迅速,主要臨床表現為頭昏、頭痛、多汗、口渴、惡心、嘔吐,繼而皮膚濕冷、血壓下降、心律紊亂。患者輕度脫水,體溫稍高或正常。常發生於患者對熱不適應,體內無過量熱蓄積,多見幹老年和高血壓患者。熱昏厥是熱衰竭中較輕的表現,主要是長時間高溫環境下站立,血液流向下肢擴張的血管所致,體溫升高可不明顯。

中暑後的飲食四大忌

第一,忌大量飲水。中暑的人應該采取少量、多次飲水的方法,每次以不超過300毫升為宜。切忌狂飲不止。因為,大量飲水不但會沖淡胃液,進而影響消化功能,還會引起反射排汗亢進。結果會造成體內的水分和鹽分大量流失,嚴重者可以促使熱痙攣的發生。

第二,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中暑的人大多屬於脾胃虛弱,如果大量吃進生冷瓜果、寒性食物,會損傷脾胃陽氣,使脾胃運動無力,寒濕內滯,嚴重者則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癥狀。

第三,忌吃大量油膩食物。中暑後應該少吃油膩食物,以適應夏季胃腸的消化功能。如果吃瞭大量的油膩食物會加重胃腸的負擔,使大量血液滯留於胃腸道,輸送到大腦的血液相對減少,人體就會感到疲憊加重,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第四,忌單純進補。人們中暑後,暑氣未消,雖有虛癥,卻不能單純進補。如果認為身體虛弱急需進補就大錯特錯瞭。因為進補過早的話,則會使暑熱不易消退,或者是本來已經逐漸消退的暑熱會再卷土重來,那時就更得不償失瞭。

中暑與暑濕感冒的區別

病的性質 暑濕感冒屬感冒范疇,它有明顯的感冒癥狀,如發熱、微惡寒、鼻塞、流涕(或咳嗽)等,而中暑雖有發熱,但沒有惡寒、鼻塞、流涕之類的感冒癥狀,這是與感冒的根本區別。

發病誘因 中暑發病環境誘因較明顯,即多在高溫環境下發生;而暑濕感冒和感受風寒與暑濕有關,外界誘因並不明顯。

病情發展 暑濕感冒一般都病程纏綿,大多需數日治療而痊愈;中暑則發病較急,但恢復也快,一般1—2天,癥狀即可消除。

表現不同 治法各異

中暑 主要表現有頭痛、頭暈、惡心、嘔吐、體溫升高,有的則可出現口渴、胸悶、面色蒼白、冷汗淋漓、脘腹脹痛、腹瀉、脈跳細弱或緩慢,重者發病會高熱昏迷。治法主要有祛暑清熱、解暑和中、利濕、益氣等。常用中藥有藿香正氣水、十滴水、六一散、仁丹、暑癥片等。

暑濕感冒 主要表現有身熱微惡風寒、少汗、肢體酸重疼痛、頭昏重而脹痛、咳嗽痰黏、鼻塞流涕、胸脘痞悶、惡心嘔吐、口中黏膩、口不渴或渴飲不多,或心煩,或大便不爽、小便赤。主要治法是祛暑解表,即祛暑濕的同時還需疏解表邪。常用的中藥有暑熱感冒沖劑、暑濕感冒沖劑、柴連口服液、四正丸、香蘇正胃丸、保濟丸等。

中暑病人護理的要點有哪些

如果中暑不嚴重的話我們可以給與物理降溫,但是一旦中暑發展到嚴重階段我們就需要給予患者治療和搶救,因為我們的中樞系統有可能會遭到損害,具體的我們應該給予什麼護理措施還得看專傢的建議,但是中暑病人都有搶救的流程,具體如下:

一、迅速脫離高溫環境到陰涼通風處,服防暑降溫劑,補充淡鹽水,清涼飲料即可恢復。

二、重癥中暑病人,立即行物理降溫,頭置冰帽,酒精擦浴,電風扇控制室溫至此22—25度左右。迅速建立靜脈通路,糾止水、電解質紊亂,酸中毒,預防休克及肺水腫發生。

三、中暑出現痙攣者,監測電解質,糾低鈉、低氯,控制痙攣。

四、中暑出現高熱者,行物理降溫,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神志變化及各臟器功能,預防並發癥,物理降溫後體溫持續上升達40度以上,可床下置冰塊,脫衣,冰擦四肢、軀幹至皮膚發紅,人動脈血管豐富處置冰袋,必要時行冰水灌腸。

五、冬眠療法病人應專人守護,監測生命體征,使用冰袋時防局部皮膚凍傷,肛溫降至38度可蓋大單,密切觀察體溫變化,出現抽搐給予鎮靜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