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間有糜爛、滲液者不可以外用刺激性強的藥,最好先使創面收斂幹燥再用藥。可以用1:8000高錳酸鉀溶液濕敷,然後外用油劑或粉劑,待皮膚幹燥後改用鹽酸特比萘芬等霜劑或軟膏。那麼除腳氣的簡單小妙招,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腳氣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1、首先,香港腳的產生原因。

一般來說,引起腳氣的罪魁禍首是腳部的細菌,主要有紅色毛癬菌、玫瑰色毛癬菌、石膏樣毛癬菌等等,這些細菌可以分解皮膚的代謝物,不過,在分解的過程中就會產生惡臭。

2、其次,腳氣的產生還與角質有關。

從專業的角度而言,雙腳上的角質層,其所含有的角質蛋白為黴菌生長的營養物,要是在汗液的滋潤下,更有利於細菌的成長,而在這樣的環境下,細菌會成幾何級的繁殖,從而讓腳氣防不勝防。

3、就是密閉的空間。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去吃日式料理的時候,會要脫去鞋子,坐在榻榻米上。不過,對於有些人來說,要是把鞋子脫下來,臭味自然是飄香四溢。不要說吃東西瞭,胃口就會大大下降。其實,之所以雙腳會成為腳氣的重災區,那是因為我們的雙腳一天到晚都裹在鞋子中,而鞋子是一個密閉的空間,要是鞋子本來就是通風性能較差,汗液的話不能夠及時吸幹的話,這就是腳氣產生的溫床。所以,很多人在選購鞋子和襪子的時候,都希望能夠選用通風、透氣的。

4、腳氣的形成還與潮濕的環境有關。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就是在黃梅天裡,我們要是淋到瞭雨水後,鞋子進水瞭,整個人就會心情很差。可是,進瞭水的鞋子,對於細菌來說,它們可是超級喜歡這樣的環境。因為在潮濕、溫熱的環境下,細菌最容易繁殖瞭。而腳掌是一個多汗的環境,相比於身體的其他部位,腳掌的出汗頻率高出兩三倍。汗液、水分、鹽分、乳酸、尿素,當這些結合後,我們的腳掌可想而知,不得腳氣才怪。

除腳氣的簡單小妙招

1、白蘿卜除腳臭:把半個蘿卜切成片,放進鍋中加適量水,大火煮3分鐘,轉成文火煮5分鐘,之後待溫度涼瞭再到處水洗腳,反復都洗幾次有助除腳臭。

2、嫩柳葉治療腳氣:準備一把嫩柳葉,然後加水煎熬,取汁液洗腳。

3、鹽薑水除腳臭:準備幾片薑,然後和適量的鹽放一起,加水煮沸,煮好之後放涼至適宜的溫度,然後洗腳,搓腳部幾分鐘,可以起到除腳臭的作用,同時也有助緩解腳部疲勞。

4、高錳酸鉀治療腳氣:準備適量的高錳酸鉀水,然後每個月都使用其泡腳一次,可以防止腳氣病再發。首先,準備半盆溫水,然後加入兩粒高錳酸鉀,水會變成粉紅色,然後泡腳3到5分鐘。

5、無花果葉治療腳氣:準備幾片無花果葉,然後加水煮大約10分鐘,將水放置至適宜的溫度,再進行泡腳,每天兩次,每次十分鐘,通常進行三到五天即可。

腳氣有哪些癥狀

1、水泡型腳氣的癥狀:皮損多見於趾間、足弓等部位。初為成群或散在針頭大小的水皰,不易破裂,幹燥後皰頂表皮脫落,形成環狀鱗屑。新的損害陸續出現,互相融合,形成環狀,邊緣較清楚。伴瘙癢,皰液澄清略呈黃色,如繼發細菌感染則成黃色膿皰。皮損水皰期伴有瘙癢,最初為單側,很快傳染為雙側。夏季易發,冬季癥狀會減輕,易復發。

2、角化型腳氣的癥狀:又稱鱗屑角化型腳氣、幹性腳氣,多見於足跟及足側面,常為雙側。皮損表現為脫屑、角質增厚及皮膚粗糙幹裂,裂口深者可引起疼痛及繼發感染。皮疹為暗紅色斑片,邊界清楚,表面點狀白色鱗屑。夏季可有少量丘疹,邊緣部位亦可發生少許水皰。寒冷季節常致皮膚皸裂,伴疼痛,瘙癢不重。角化型腳氣病程慢,久之則皮膚增厚。多由紅色毛癬菌引起,頑固難治。因此,要想預防腳氣、避免腳氣的侵襲,小編建議大傢穿襪子時最好就穿抗菌襪子,效果比較好的具備航天品質的如澳洲的2xu抗菌襪,則可以徹底防臭,長期穿著可以免除腳氣的困擾。

3、糜爛性腳氣的癥狀:又稱浸漬糜爛型腳氣,趾間皮膚浸漬發白,常因劇烈瘙癢抓撓摩擦後而引起表皮擦爛,露出潮紅糜爛面,少量滲液,發出難聞的臭味。不加註意的話,可引起淋巴管炎及丹毒等繼發感染,一般好侵犯第三、四趾間。

腳氣患者飲食

適宜食物

1、主食及豆類的選擇

未被精磨的小麥粉、大豆粉、小米、玉米、大米等。

2、肉蛋奶類的選擇

瘦豬肉、豬肝、雞肝等。

3、蔬菜的選擇

蘿卜、茄子、白菜、冬瓜等。

4、水果的選擇

蘋果、梨、葡萄等。

5、其他

葵花籽、花生、腰果、杏仁等。

腳氣有哪些危害

一、沒事摳腳 手腳並癢:腳氣是高復發疾病,藥物治療沒好停藥容易復發,為後面的治療造成更大的困難。腳氣極易通過接觸傳染到雙手和身體的其他部位,成為手氣和體癬。腳氣患者腳再癢也萬萬不能用手摳。

二、腳氣不治 威脅生命:腳氣治療大意不得,輕者影響生命質量,重者,甚至真會威脅生命,曾有網友發生過因腳氣不治引發丹毒,病毒蔓延全身,引發毒性入侵消化道,造成內循環系統大出血的案例。腳氣不治自己不會好,反而把自己變成瞭“真菌”繁殖基地。

通過本篇文章的詳細介紹,我們發現原來小兒腳氣是由於缺乏維生素B1,那麼,這就引起我們對寶寶維生素攝入的關註瞭,但是,每個人對維生素的需要隻是微量的,嬰幼兒也不例外,所以,我們也不要盲目的給寶寶攝入維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