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腦癱卻是是很常見的疾病,日常生活中還是要多關註一些好的預防辦法,到底腦癱是怎麼樣預防的呢,其實從孩子出生一旦出現腦癱之後呢,還是要多考慮一些必要的預防辦法瞭,那麼腦癱怎麼樣預防好呢?腦癱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後一個月內由各種原因引起的非進行性腦損傷或腦發育異常所導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對於腦癱的預防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小兒腦癱的征兆與分類

在小兒腦癱的早期,會有些許共同的前兆,大致如下:

1、常“敏感”或激動,但如果患兒(特別是低出生體重兒)僅在饑餓時有如此表現則意義不大。

2、噪音或體位改變“敏感”時難將大腿外展,洗澡時不易將拳頭掰開,傢長常反映“孩子不喜歡洗澡”,當腳用觸及浴盆邊緣,背部即僵硬豎弓形。

3、過度激惹:持續哭叫,入睡困難,大約有30%腦性癱瘓小兒在生後前3個月有類似嚴重“腸絞痛”的表現。

4、喂養困難,吸吮及吞咽不協調,護理困難,頻繁吐沫,以及持續體重不增。

腦癱的分類

因為腦癱的發病機制各不相同,臨床上常表現為不同腦區受累的特征。根據相應的臨床特點,腦癱可分為多種類型。

1、手足徐動型

主要病變部位集中在錐體外系,常常表現為四肢、頭面部或全身肌肉的“蠕蟲樣”不自主運動。緊張、興奮時加重,安靜時減輕,入睡後多動消失。多動癥狀在進行有意識的動作時尤為明顯,如取拿物品時不能順利接觸該物品,而是上肢高舉或伸向後方,搖動,全身用力、面部肌肉活動增多,表情怪異。協同運動能力極差。由於顏面肌肉、舌肌及發聲肌肉受累而常伴有語言障礙。單純手足徐動型腦性癱瘓常肌張力減低,腱反射不亢進,亦無病理反射。但本型常與痙攣型共同存在。

2、痙攣型

腦癱患兒大多數屬於這種類型的。也是最為常見的臨床類型。主要表現為肌張力“折刀樣”增高,以屈肌張力增高為主,下肢內收肌群尤為顯著。患兒雙大腿外展困難,膝部屈曲不易伸直,腓腸肌收縮而致跟腱攣縮。豎立抱起時兩下肢伸直、內收並內旋,兩腿交又呈剪刀狀。行走時呈“剪刀狀”痙攣性癱瘓步態,足尖著地。上肢表現為肘、腕關節屈曲。受累肢體呈典型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性。

根據受累部位的不同,痙攣型腦性癱瘓又可分為四肢癱、偏癱、三肢癱及單癱等。其中以四肢癱或偏癱較為多見,其他類型少見。

3、共濟失調型

這種類型較少見,主要表現為小腦病變體征,常見眼球震顫,辨距不良,步態不穩、搖晃及意向性震顫等。肌張力偏低,腱反射不亢進。

4、腦性癱瘓患兒常由於較廣泛的腦損傷引起,故合並其他神經系統異常者較為常記。例如,25~80%的患兒伴有智力低下;25~50%的患兒合並癲病,並有少數病例合並語言障礙或感知覺及行為異常等。

小兒腦癱預防怎樣做才好

一、胎兒出生前

1、孕婦要積極進行早期產前檢查,做好圍產期保健,防止胎兒發生先天性疾病;

2、應戒除不良嗜好,如吸煙、飲酒,不能濫用麻醉劑、鎮靜劑等藥物;

3、預防流感、風疹等病毒感染,不接觸貓、狗等;

4、避免與放射線等有害、有毒物質接觸及頻繁的B超檢查。

二、胎兒出生時

因分娩引起的胎兒窒息和顱內出血是造成小兒腦癱的一個重要原因,應預防早產、難產。醫護人員應認真細致地處理好分娩的各個環節,做好難產胎兒的各項處理。

三、胎兒出生後

一個月內要加強護理、合理喂養,預防顱內感染、腦外傷等。

四、有下列情況的孕婦應盡早做產前檢查

大齡孕婦(35歲以上)或男方50歲以上;近親結婚;有不明原因的流產、早產、死胎及新生兒死亡史;孕婦智力低下或雙方近親有癲癇、腦癱及其它遺傳病史。如果懷孕早期發現胎兒異常,應盡早終止妊娠。

確診腦癱要做哪些臨床檢查呢

輕度的小兒腦癱由於病情不算嚴重,所以傢長可以通過日常的傢庭訓練來對患兒進行調理,如果調理得當,那麼就可以對腦癱病情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如果您不知道該怎樣進行腦癱患兒的傢庭康復訓練,可以事先帶孩子到醫院接受一段時間的治療,然後在治療過程中多詢問一下醫生,看該如何進行調理。另外,腦癱專傢表示,傢庭訓練和醫生指導需要相結合進行,輕度腦癱的康復是個長期的過程,短期住院治療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許多治療輕度腦癱的方法需要在傢庭裡實施,傢長和醫生密切配合,共同制定訓練計劃,評估訓練效果,在醫生指導下糾正不合理的治療輕度腦癱的方法。

促進正常運動發育,抑制異常運動和姿勢按小兒運動發育規律,進行功能訓練,循序漸進 促使小兒產生正確運動,這種治療輕度腦癱的方法能緩解患兒的運動障礙。

綜合治療,這種治療輕度腦癱的方法是利用各種有效的手段對患兒進行全面多樣化的治療 ,除針對運動障礙進行治療外,對合並的語言障礙智力低下癲癇行為異常也需進行幹預,還要培養他面對 日常生活學會交往及將來從事某種職業的能力。

腦癱的早期癥狀一般有什麼表現

一:健康和體力的障礙 :腦癱病兒一般身長較正常兒童矮,營養亦差,常有呼吸障礙和易患呼吸道感染疾病。還有咀嚼、吸吮、吞咽障礙和流涎,都給兒童帶來不利影響。

二:肌張力異常及姿勢異常:直立位下肢內旋伸直,足下垂,雙腿交叉呈剪刀狀。從仰臥到坐起,頭後傾,下肢伸,足屈,軀幹後伸,伸肌張力增高。仰臥位伸肌張力增高,頸向後伸,下肢伸或交叉,雙手拿不到前方正中位,呈角弓反張性軀幹伸展。俯臥位屈肌張力增高,不能抬頭,臀抬起,肩著床,四肢屈曲。頭向一側偏時,同側上肢伸直,對側上肢屈曲,呈射箭狀。

三:語言障礙 :腦性癱瘓患兒的語言障礙發病率為65%-95%,其中四肢癱患兒發生率較高,往往以吸吮困難、吞咽和咀嚼困難為先導,表現為發音不清、構語困難、語言表達障礙、甚至失語癥等。由於發聲、構音器官的運動障礙和四肢運動障礙、聽覺障礙、智能和生長環境等原因導致。

四:智力、情緒及行為障礙 :並發智能低下率最高,多動,自閉亦多,固執、任性、易怒、孤僻,情緒波動大,有時出現強迫、自傷、侵襲行為。智商測定困難。

五:嬰兒運動發育落後:100天不能抬頭;4個月後拇指向收,手張不開;5個月後不會伸手抓物;4-6個月不會笑,不認人,面貌異常;8個月不會坐;10個月不會爬;15個月不會走。

六、情緒、行為障礙:多數腦癱患兒有情緒或行為異常,此與大腦功能受損有關。患兒表現為好哭、任性、固執、孤僻、脾氣古怪、情感脆弱、易於激動,過度激惹,持續哭鬧、入睡困難,這也是腦癱早期癥狀。

七、其他感覺和認知異常 腦癱患兒常有觸覺、位置覺、實體覺、兩點辨別覺缺失。患兒往往缺乏正確的視覺空間和立體感覺,其認知功能缺陷較為突出,這也是腦癱早期癥狀。

小兒腦癱後遺癥姿勢表現

1.緊張性頸反射姿勢:是頭部位置變動時,影響四肢肌張力、眼位的變化。分為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姿勢與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姿勢。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姿勢在新生兒出生後1周左右出現,2~3個月呈優勢,以後受上位中樞的控制而逐漸消失,若生後3個月仍然持續存在則為異常;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姿勢出生後6個月仍存在則為異常。

2.偏癱姿勢:患兒常表現為一側肢體運動,而另一側肢體的廢用,左右肢體有明顯的不對稱。

3.角弓反張姿勢:患兒表現為四肢肌張力增高,頭背屈。

4.舞蹈樣手足徐動姿勢:患兒表現為不自主的動作,其運動常以舞蹈的形式或扭動的形式,不間斷地出現。運動外觀顯的持續而松散,幅度大而無法控制。

5.共濟失調步態:患兒呈醉漢步態,他們常不能保持一個固定的姿勢,當站立時為維持站立姿勢,必須不停地進行調節。

6.其他:2個月以後的小兒仍有手緊握拳現象,患兒上肢內旋位,雙下肢呈硬性伸展、交叉,尖足位。有的患兒安靜時無明顯的姿勢異常,而當檢查者突然扶患兒腋下,使其足底著床時,可見患兒下肢內收、交叉,同時雙上肢內收、內旋。超過6個月的小兒仍不能呈現正常的坐位姿勢,而表現出特殊的異常坐位姿勢,如前傾坐位、後傾坐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