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遺癥是指中風後遺存的以半身不遂,麻木不仁,唇舌傾斜,言語不利為首要體現的疾病。 中風後遺癥一直以來都是醫學界研究的的首要目標之一。大傢關於中風後遺癥表現有哪些的疑問也一直都存在較大的迷惑。下面為大傢簡單的介紹一下腦中風後遺癥都有哪些。

腦中風疾病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一、引起血管壁病變的主要原因

1、高血壓性動脈硬化:高血壓是中風的主要和基本病因,長期高血壓狀態下,小動脈平滑肌玻璃樣變、壞死;小動脈壁變薄部分,可在高張力下膨出成為微動脈瘤,而微動脈瘤的破裂是腦出血的主要原因。高血壓還可使較大動脈分叉處形成動脈瘤,合並動脈粥樣硬化則易形成梭形動脈瘤,均是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常見原因。

2、腦動脈粥樣硬化:腦動脈粥樣硬化是中風的重要病因。主要發生在供應腦的大中動脈,長期使管壁增厚,管腔變窄,內膜增厚,斑塊形成,在血流動力學作用下斑塊可破裂、潰瘍、出血、血栓形成,引起動脈閉塞及其供血區腦梗塞。

3、血管先天發育異常和遺傳性疾病:包括動脈瘤、動靜脈畸形以及各級血管發育不全、狹窄、擴張、迂曲等。這些血管病變可引起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及腦梗塞。

4、各種感染和非感染性動靜脈炎是引起缺血性腦卒中的較常見的原因之一。

5、中毒、代謝及全身性疾病導致的血管壁病變:如血液病、腫瘤、糖尿病、結締組織疾病,淀粉樣血管病也可以引起出血性或缺血性腦卒中。

二、心臟疾病

如風濕性心瓣膜病、先心病、細菌性心內膜炎、心房纖顫等引起的心內栓子脫落,是心源性腦栓塞的主要原因。

三、側支循環代償功能不全

如腦底動脈環先天發育缺陷是腦梗塞發生和決定病情嚴重程度的重要影響因素。

四、高血壓引起腦中風

1、高血壓引起的腦溢血類出血性中風更為多見。高血壓中風大多病情嚴重,預後差,死亡率高,需高度重視。中風是腦血管意外的俗稱,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腦血管栓塞等引起的缺血性中風,另一類是腦溢血所致的出血性中風。這兩類中風都與高血壓有關。

2、缺血性中風與腦動脈硬化直接有關。腦動脈硬化,管腔會變得十分狹窄,阻滯血流而形成腦血栓,在高血壓情況下,腦動脈硬化程度越發厲害,腦動脈痙攣也十分明顯,發生腦血栓機會顯著增多。

3、出血性中風更與血壓猛然升高有關,因為在長期高血壓情況下,腦部硬化的小動脈受到高壓血流沖擊,會出現許多微小的動脈瘤,該處血管壁十分薄弱,如遇上突然血壓升高(如用力使勁、情緒激動),容易破裂出血,加上硬化的動脈失去彈性,閉合止血的本領也很差,於是發生腦溢血,以大腦深部(內囊出血)為最多見,其次為腦橋出血、小腦出血等。

4、腦溢血以50歲左右的高血壓患者最為多見。在上述兩類腦血管意外中,因高血壓引起的腦溢血類出血性中風更為多見。高血壓中風大多病情嚴重,預後差,死亡率高,需高度重視。

腦中風後遺癥都有哪些

1.麻痹:患側肢體,特別是肢體的結尾、如手指或腳趾、或偏癱側的臉頰部肌膚有蟻爬感受,或有針刺感,或表現為影響反應遲鈍。麻痹常與氣候改變有關,氣候急劇轉變、濕潤熾熱,或下雨前後,氣候冰冷等情況下,麻痹感受特別顯著。

2.嘴歪眼斜:一側眼袋以下的面肌癱瘓。表現為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露齒。鼓頰和吹哨時,口角歪向健側,流口水,說話時更為顯著。

3.中樞性癱瘓:中樞性癱瘓,又稱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或稱痙攣性癱瘓、硬癱。是因為大腦皮層運動區錐體細胞及其宣佈的神經纖維——錐體束受損而發生。因為上運動神經元受損,失去瞭對下運動神經元的按捺調控作用,使脊髓的反射功用“開釋”,發生隨意運動削弱或消失,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呈現病理反射,呈痙攣性癱瘓。

4.偏癱:又名半身不遂,是指一側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運動障礙。輕度偏癱患者盡管尚能活動,但走起路來,通常上肢委曲,下肢伸直,癱瘓的下肢走一步劃半個圈,咱們把這種特別的走路姿態,叫做偏癱步態。病情嚴重者常臥床不起,損失生活能力。

5.周圍性癱瘓:周圍性癱瘓,又稱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或稱緩和性癱瘓、軟癱。是因脊髓前角細胞及腦幹運動神經核,及其宣佈的神經纖維——脊骸前根、脊神經、顱神經受損害發生的癱瘓。因為下運動神經元受損,使其所分配的肌肉得不到應有的激動興奮,臨床上表現為肌張力下降,反射削弱或消失,伴肌肉萎縮,但無病理反射。

中風後遺癥飲食註意哪些事項

一、科學飲食:中風後遺癥患者應供給營養豐富和易消化的食品,滿足蛋白質、無機鹽和總熱能的供給。多飲水並常吃半流質食物,癱瘓病人常有怕尿多而盡量少飲水的心理,這是不對的,癱瘓病人應有充足的水分供應,病人清晨飲1-2杯談鹽水可預防便秘。

二、註意烹調用料:為瞭增加食欲,可以在炒菜時加一些醋、番茄醬、芝麻醬。食醋可以調味外,還可加速脂肪的溶解 ,促進消化和吸收,芝麻醬含鈣量高,經常食用可補充鈣,對防止腦出血有一定好處。

三、適量增加蛋白質:由於膳食中的脂肪量下降,就要適當增加蛋白質。可由瘦肉,去皮禽類提供,可多食魚類,特別是海魚,每日要吃一定量的豆制品,如豆腐,豆幹,對降低 血液膽固醇及血液粘滯有利。

四、限制以下食物的攝入:忌飲濃茶、酒類、咖啡和幸辣剌激性食物。限制精制糖和含糖類的甜食,包括點心、糖果和飲料的攝入。中風後遺癥的病人食鹽的用量要小,要采用低鹽飲食,每日食鹽3克,可在烹調後再加入鹽拌勻即可。

突發麻木說話困難警惕腦中風

中風發生多很突然,很多人因為沒有覺察到中風的早期癥狀從而失去瞭中風的急救時機,其實仔細觀察,在發病前往往會出現一些預兆。

1、一側面部或上下肢突然感到麻木、軟弱無力、嘴歪、流口水。這是由於大腦供血不足,使大腦支配軀幹的神經通路受損。

2、突然出現說話困難,或聽不懂別人的話。這是由於大腦皮層供血不足,影響瞭語言中樞。

3。突然感到眩暈,搖晃不穩。這是由於小腦供血不足,影響其平衡功能。上述預兆可以是暫時性的,過些時候就消失,也可能反復發作,或逐漸加重。

4、短暫的意識不清或嗜睡。

5、出現難以忍受的頭痛。頭痛由間斷性變為持續性,或伴有惡心嘔吐。這常是由於動脈內壓力突然升高,使血管壁痛覺感受器受刺激所致。這可能是腦出血的訊號,應特別註意。

中風出現後要怎樣急救?

中風患者患病後在傢裡急救是否及時得當,對患者的康復治療至關重要,傢庭急救時要註意以下幾點:

1、發現病人發病切勿慌張,要保持鎮靜,讓病人躺在床上,盡快與醫院急救中心聯系。

2、中風分出血性和缺血性兩種,診斷未明時不要自行用藥。

3、掌握正確的搬運方法。首先不要急於把病人從地上扶起,最好2~3個人同時把病人平托到床上,頭部略抬高,避免震動;其次,松開病人衣領,取出假牙,嘔吐時頭偏向一側,避免嘔吐物阻塞呼吸道導致窒息或誤吸。對於抽搐病人,要用毛巾或筷子墊在上下牙之間,防止咬破舌頭。若病人出現氣急、喉部痰鳴等癥狀時,用塑料管或橡皮管插至其咽喉部,另一端用口吸出痰液。

4、在送往醫院時盡量少移動患者,轉送病人時用擔架搬抬,如果從樓上抬下病人,要頭朝上腳朝下,在送醫院途中,可雙手輕輕托住頭部,避免頭部顛簸而加重病情。

5、註意安慰病人,緩解病人緊張情緒,不要悲哭或大聲呼喚病人,避免給病人造成壓力。

中風可能並發哪些疾病

1.腦疝

腦血管病患者多數死於急性期,其原因大多是由於大量出血,腦中線結構移位或被破壞,全腦水腫,形成腦疝,使腦幹被擠壓和移位,危及生命中樞所致。

國內報道,腦出血合並腦疝死亡者占44.8%~50.1%,故及時有效地降低顱內壓,減輕腦水腫,預防腦疝形成,是治療成敗的關鍵措施。而當患者出現下列情況:①頭痛劇烈或極度煩躁不安;②頻繁嘔吐或抽搐;③呼吸及心率變慢,血壓升高;④意識障礙逐漸加重;⑤雙側瞳孔不等大,則提示顱內壓明顯增高,可能有腦疝形成,應積極脫水或手術治療。

2.腦心綜合征

當腦出血病變波及植物神經的高級中樞丘腦下部,導致神經體液障礙時,也常引起心腦功能或器質性改變,稱為腦心綜合征。

腦心綜合征常以兩種形式出現:其一是腦——心卒中,即首先以腦出血起病,而後發生心血管病。其二是腦——心同時卒中,即腦出血和心血管病同時或接近同時發生。但由於癥狀相互掩蓋,常易造成誤診而影響治療。故在搶救過程中要高度重視,並應認真詢問病史及仔細觀察病人有無心功能不全的表現。若出現胸悶、氣短、紫紺等,肺底部有濕羅音,心音低鈍及心動過速等異常現象時,應及時作心電圖檢查。一旦出現心律紊亂和心電圖改變,在治療腦出血的同時,應按器質性心臟病處理。

3.膀胱及直腸功能障礙

輕型腦出血病人常因不習慣臥位排便,而出現一時性“體位性尿瀦留”及大便幹結。嚴重病人,當病變波及半球運動中樞時,常出現尿頻及膀胱內壓增高。如第三腦室受到刺激,往往會出現直腸活動性增強,導致高度排便亢進,患者便意頻繁,但每次排便量較少。如灰結節受損,可出現不自主排便。若全腦受損,深度昏迷的病人,常出現二便失禁或尿瀦留。

4.腎功能衰竭及電解質紊亂

腦出血病人因昏迷或失語,不能反應主觀感覺,加之癥狀復雜,治療矛盾較多;也常因頻繁嘔吐、發燒、出汗、脫水劑的應用和補液不足而造成失水、電解質紊亂及腎功能衰竭。有時因缺氧、饑餓、呼吸異常等導致酸中毒,或偶然發生堿中毒。但上述病癥在昏迷或合並感染的情況下,常易被掩蓋而被忽視,使病情日趨加重,故應註意觀察。當發現呼吸加深加快,心動過速,意識障礙加重,血壓下降,尿量減少或無尿,肢體及面部水腫或脫水等現象時,要仔細尋找病因,及時作二氧化碳結合力、非蛋白氮、血氣分析及電解質定量測定等檢查,發現異常時,及時處理。

5.中樞性體溫調節障礙

當腦出血波及到丘腦下部及前部時,散熱機制被破壞,可引起持續性高熱,體溫常達40℃以上,並可伴有無汗、肢冷、心動過速、呼吸增快等癥狀。但白細胞一般多不增高,復方氨基比林、阿斯匹林也不能使之下降,有時用巴比妥加冰枕降溫有效,如不及時處理,數小時可死亡。

6.褥瘡

腦血管病人常因偏癱,長期臥床不起,加之有些病人較胖,不易翻身護理,骶尾部、內外踝、足跟、髖部等骨突出部位,常因長期受壓、血液循環障礙而導致局部營養不良,發生褥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