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痙攣患者的護理工作怎麼做呢?很多面肌痙攣患者都想知道這個問題,因為面肌痙攣是一種危害極大的疾病,患上此病後不僅需要及時的檢查和治療,還要做好日常的護理工作。那麼面肌痙攣患者的護理工作怎麼做呢?接下來就跟小編一起去瞭解一下吧。

面肌痙攣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容易混淆的疾病一、繼發性面肌痙攣:

小腦腦橋角腫瘤或炎癥、腦橋腫瘤、腦幹腦炎、延髓空洞癥、運動神經元性疾病、顱腦損傷均可出現面肌抽搐,但往往伴有其他腦神經或椎體束受損的表現,如同側的面痛及面部感覺減退、聽力障礙、對側或四肢肌力減退等,而面肌抽搐僅僅是癥狀之一,所以不難鑒別。

容易混淆的疾病二、癲癇:

面肌局限性抽搐亦可能是部分性運動性癲癇,但其抽搐幅度較大,並往往累及頸、上肢甚或偏側肢體,或出現典型的按大腦皮質運動區順序擴散的Jackson發作。腦電圖上可見有癲癇波發放。僅僅局限於面部肌肉抽搐的癲癇罕見。

容易混淆的疾病三、癔癥性眼瞼痙攣:

常見於中年以上女性病人,多系兩側性,僅僅局限於眼瞼肌的痙攣,而顏面下部的面肌則並不累及。

容易混淆的疾病四、習慣性面肌痙攣:

常見於兒童及青壯年,為短暫的強迫性面肌運動,常為兩側性。癔癥性眼瞼痙攣與習慣性面肌抽搐的肌電圖與腦電圖均屬正常,在抽搐時,肌電圖上出現的肌收縮波與主動運動時所產生的一樣。

容易混淆的疾病五、三叉神經痛:

為面部陣發性短暫的劇烈疼痛,疼痛嚴重時可伴有面部肌肉抽搐。雖然原發性面肌抽搐發展至嚴重時,抽搐時間較久亦可引起面部疼痛,但其疼痛程度沒有三叉神經痛那樣劇烈。

容易混淆的疾病六、舞蹈病及手足徐動癥:

可有面肌的不自主抽動,但均為兩側性的,且均伴有四肢類似的不自主運動。

面肌痙攣患者的護理

1、在急性期應當適當休息,註意面部的持續保暖。外出時可戴口罩,睡眠時勿靠近窗邊,以免再受風寒。註意不能用冷水洗臉,避免直吹冷風,註意天氣變化,及時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2、急性期患側面部用濕熱毛巾外敷,水溫50-60度,每日3-4次,每次15-20分鐘,並於早晚自行按摩患側,按摩用力應輕柔、適度、持續、穩重、部位準確。患者可對鏡進行自我表情動作訓練:進行皺眉、閉眼、吹口哨、示齒等運動,每日2-3次,每次3-10分鐘。

3、飲食應營養豐富,選擇易消化的食物、禁煙戒酒,即食刺激性食物。

4、遵醫囑服用藥物,如服用潑尼松者要嚴格按醫囑執行,不得隨意增減藥量,並註意觀察有無胃腸道等副作用。避免在此期行創傷性大、刺激性強的治療,易減輕對患側肌及神經的損害。出現咽部感染時應遵醫囑口服抗生素治療。

5、由於眼瞼閉合不全或不能閉合,瞬目動作及角膜反射消失,角膜長期外露,易導致眼內感染,損害角膜,因此減少用眼動作。在睡覺或外出時應佩戴眼罩或有色眼鏡,並用抗生素滴眼,眼膏塗眼,以保護角膜及預防眼部感染。

6、進食後要及時漱口清除患側頰齒間的食物殘渣,保持口腔的清潔。

7、患者多為突然起病,難免會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的心情,有的擔心面容改變而羞於見人及治療效果不好而留下後遺癥,要根據患者的心理特征,耐心做好解釋和安慰疏導工作,緩解其緊張情緒,使患者情緒穩定,身心處於最佳狀態接受治療及護理,以提高治療效果。

面肌痙攣的手術治療

1.面神經幹壓榨和分支切斷術:在局麻下,於莖乳孔下切口,找出神經主幹,用血管鉗壓榨神經幹,壓榨力量應適當控制,輕則將於短期內復發,重則遺留永久性面癱。如將遠側分支找出,在電刺激下找出主要產生痙攣的責任神經支,進行選擇性切斷,效果雖較壓榨術好,但術後仍要發生輕度面癱,1~2年後亦有復發。

2.面神經減壓術:即將面神經出顱之骨管磨開減壓,系1953年首先由proud所采用。在局麻下鑿開乳突,用電鉆將面神經的水平垂直段骨管完全磨去,縱行切開神經鞘膜,使神經纖維得以減壓。1972年pulec認為,單純乳突內減壓范圍太小,應同時將內聽道頂部和迷路段全部磨開減壓。手術中也曾發現神經有病理改變如神經水腫、彌漫性肥厚和神經鞘纖維性收縮等與病因相矛盾的現象,但手術後確實有些病人得到治愈。1965年cawthorne曾報告13例手術並未發現任何異常。減壓術較復雜,尤其全段減壓術不僅難度大,而且有一定危險。所謂療效是否因手術中創傷面神所致,並非減壓之效,也值得商榷。

3.面神經垂直段梳理術:依上法將垂直段面神經骨管磨開後,用纖刀將垂直段縱行剖開1cm,並在其間隔以矽膠薄膜,其目的是切斷交叉的神經纖維,以減少異常沖動傳導,缺點是很難確切地達到既不明顯面癱又不出現痙攣的程度。

4.面神經鋼絲絞紮術:為作者設計,用直徑1mm鋼絲將面神經幹絞紮,做永久性壓榨,絞紮程度可以隨意調整,方法簡便可靠,適用於年老體弱、不宜進行開顱探查者,更適用於一般基層醫療單位。

面肌痙攣有哪些病因

⑴血管因素 1875年schulitze等報道瞭一例hfs病人行屍檢時,發現其面神經部位存在有“ 櫻桃”大小的基底動脈瘤。目前已知大約有80%~90%的hfs是由於面神經出腦幹區存在血管壓迫所致。臨床資料表明:在導致hfs的血管因素中以小腦前下動脈(aica)及小腦後下動脈(pica)為主,而小腦上動脈sca)次之。已知sca發自於基底動脈與大腦後動脈交界處,走行最為恒定,而pica和aica則相對變異較大,因而易形成血管襻或異位壓迫到面神經;另外迷路上動脈及其他變異的大動脈如椎動脈、基底動脈亦可能對面神經形成壓迫導致 hfs。以往認為:hfs是由於動脈的搏動性壓迫所致,近幾年研究表明:單一靜脈血管壓迫面神經時亦可導致hfs,且上述血管可兩者或多者對面神經形成聯合壓迫,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hfs手術的預後。

⑵非血管因素 橋腦小腦角(cpa)的非血管占位性病變,如肉芽腫、腫瘤和囊腫等因素亦可產生hfs。其原因可能是由於:①占位導致正常血管移位。singh等報道瞭一例cpa表皮樣囊腫使aica移位壓迫到面神經導致hfs;②占位對面神經的直接壓迫;③占位本身異常血管的影響如動靜脈畸形、腦膜瘤、動脈瘤等。另外後顱窩的一些占位性病變也可導致hfs。如罕見的中間神經的雪旺氏細胞瘤壓迫面神經導致的hfs。hirano報道一例小腦血腫的患者其首發癥狀為hfs。在年輕患者中,局部的蛛網膜增厚可能是產生hfs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一些先天性疾病如arnold-chiari畸形及先天性蛛網膜囊腫偶可發生hfs。

⑶其他因素 面神經的出腦幹區存在壓迫因素是hfs產生的主要原因,且大多數學者在進行橋腦小腦角手術時觀察到:面神經出腦幹區以外區域存在血管壓迫並不產生hfs。而kuroki等在動物模型中觀察到:面神經出腦幹區以外區域的面神經脫髓鞘病變,其肌電圖可表現為類似 hfs的改變。mar-tinelli也報道瞭一例面神經周圍支損傷後可出現hfs。關於面神經出腦幹區以外的部位存在壓迫因素是否導致hfs,尚需進一步的探討。

面肌痙攣治愈後怎樣預防

1第一要堅持適當的體育鍛煉並參加體力勞動。

2第二要在飯後進行室外活動,不宜立即臥床睡覺。

3第三要控制體重增加,防止肥胖。控制體重不宜提倡用節食的方法,而應采用少吃多餐及運動等方法。

4第四要飲食清淡,避免貪食,少吃甜食、動物脂肪和精制食品,多吃粗糧、魚類、蔬菜、豆制品和水果。

5面肌痙攣由於外界的刺激以後會加重,中醫認為食辛辣刺激之物,可加重病情,如煙酒、咖啡、濃茶、無磷魚等,多食清淡含維生素多的食品。減少不必要的熬夜,加班加點,讓自己處於一個輕松的環境,避免情緒波動,必要時可服用藥物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