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保健是人們健康生活的趨勢,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很多人居傢養生都會嘗試刮痧。那麼你怎麼刮痧要怎麼刮嗎?刮痧的好處、刮痧的註意事項都有哪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的介紹吧。

刮痧的註意事項有什麼

1當我們刮痧時最好是選擇避風的房間,還要註意保暖。如果室溫較低的時候,要盡量減少暴露的部位,像夏季溫度高的時侯,不要在電扇處刮痧。是因為刮痧的時候, 皮膚的汗孔都是打開的狀態,要是受瞭風的話,邪氣就能通過開泄的毛孔直接進入體內,會影響到刮痧的療效,還容易感染到風寒。

2當刮痧完以後,可以先飲一杯的熱水,因為刮痧會讓汁孔汗泄,邪氣外排,這些都是要消耗部分體內的水分,這時喝一杯熱水的話,會補充消耗的部分,還能促進新陳代謝,加速代謝產物的排出。

3如果隻是保健刮痧,對於頭部的刮痧可以不用介質,最好是隔衣來刮,手法的話也是要輕柔的。在刮痧時間上也要註意,第一次刮痧完,要等上次的痧疹消退瞭以後再進行。

居傢刮痧的技巧

中醫刮痧是傳統的自然療法之一,它是以中醫皮膚理論為論為基礎,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膚相關部位刮拭,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淤之目的。明代郭志邃著有《痧脹玉衡》一書,完整地記錄瞭各類痧癥百餘種。

其實刮痧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神秘,在傢就能做,隻要到藥店買一個牛角或玉質的刮痧板,塗上刮痧油,傢庭成員之間就可以相互刮痧。但是一定要註意的是,要在適宜暴露的環境中進行,一般溫度不低於25℃;皮膚有破損、疤痕處不宜刮痧;皮膚高度敏感或皮膚病患者不宜刮痧;血友病患者慎刮痧。

刮痧時,刮拭一定的寬度和長度,是為瞭更準確地把經脈、穴付和全息穴區都覆蓋到。刮拭的長度一般以中心穴位上下4—10厘米為宜,以大於所治療的穴區范圍為原則,如果需要刮拭的經脈較長,可分段刮拭。

刮拭力度

人體各部位組織厚薄不同,刮拭力度也要隨之變化,骨節突起和肌肉豐滿處按壓的輕重力度有所不同,以達到肌肉的深部為準。刮拭時,要均勻、平穩、緩慢、柔和的按壓。

刮拭速度

刮拭速度決定舒適度以及對組織的刺激強度。速度越慢疼痛越輕。

刮拭角度

刮拭角度是指刮痧板向刮拭方向傾斜,與皮膚之間形成的夾角。刮拭角度越小越舒服。

刮拭時間

每次刮痧的時間要視被刮拭者的體質、刮拭部位、病情和刮拭的力度而定,少則幾分鐘,多則20~30分鐘,初次刮痧者和體弱者可適當縮短時間。體質虛弱者毛孔張開就可以停止刮拭,體質強壯者可以適量出痧後再停止。

刮痧間隔

直接在皮膚上刮痧,同一部位,間隔應以局部皮膚恢復正常、疲勞和觸痛感消失、痧斑全部消退為準。不同部位刮痧不受間隔期限制。隔衣刮拭每天都可以進行。

刮痧的順序和方向

一般是先刮陽經,後刮陰經;先頭部、頸背部,後胸腹部、四肢;先上部,後下部。刮拭的方向都是從上向下,當肢體有靜脈曲張或浮腫時,要從下向上刮拭。

進行面部刮痧的時候,速度要慢,按壓力要小,自內而外,依次按照額頭區、眼周區、面頰區、鼻區、口唇區、下頜區的順序輕輕刮拭。

哪些人群不適宜刮痧

我們都知道刮痧的好處有很多,但是對於一些人群來說刮痧非但沒有好處,還會對身體產生一些不好的影響,所以我們要對刮痧有所瞭解之後看看自己適不適合刮痧,下面我們來看看有哪些人群是不適合刮痧的呢?

1當我們過度的饑餓或者過度的飽時、太過疲勞、喝醉酒的人是不可以接受重力、大面積的刮痧的,否則的話會引起虛脫。

2精神病患者是禁用刮痧的,因為中醫的刮痧會刺激這類患者發病。

3當身體由於患病或者別的原因非常瘦弱,皮膚失去彈力或者背部的脊骨凸起的時候,建議最好不要去刮痧。

4孕婦或者月經來的時候是不要去刮痧的。

註意事項:刮痧對人體的皮膚是有一定的損傷的,所以我們刮完一次之後要過五到七天再去。

刮痧有什麼好處

(一)活血祛瘀刮痧可調節肌肉的收縮和舒張,使組織間壓力得到調節,以促進刮拭組織周圍的血液循環。增加組織流量,從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二)調整陰陽 刮痧對內臟功能有明顯的調整陰陽平衡的作用,如腸蠕動亢進者,在腹部和背部等處使用刮痧手法可使亢進者受到抑制而恢復正常。反之,腸蠕動功能減退者,則可促進其蠕動恢復正常。這說明刮痧可以改善和調整臟腑功能,使臟腑陰陽得到平衡。

(三)舒筋通絡 肌肉附著點和筋膜、韌帶、關節囊等受損傷的軟組織,可發出疼痛信號,通過神經的反射作用,使有關組織處於警覺狀態,肌肉的收縮、緊張直到痙攣便是這一警覺狀態的反映,其目的是為瞭減少肢體活動,從而減輕疼痛,這是人體自然的保護反應。此時,若不及時治療,或是治療不徹底,損傷組織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粘連、纖維化或疤痕化,以致不斷地發出有害的沖動,加重疼痛、壓痛和肌肉收縮緊張,繼而又可在周圍組織引起繼發性疼痛病灶,形成新陳代謝障礙,進一步加重"不通則痛"的病理變化。 臨床經驗得知,凡有疼痛則肌肉必緊張;凡有肌緊張又勢必疼痛。它們常互為因果關系,刮痧治療中我們看到,消除瞭疼痛病灶,肌緊張也就消除;如果使緊張的肌肉得以松弛,則疼痛和壓迫癥狀也可以明顯減輕或消失,同時有利於病灶修復。

(四)排除毒素 刮痧過程(用刮法使皮膚出痧)可使局部組織形成高度充血,血管神經受到刺激使血管擴張,血流及淋巴液增快,吞噬作用及搬運力量加強,使體內廢物、毒素加速排除,組織細胞得到營養,從而使血液得到凈化,增加瞭全身抵抗力,可以減輕病勢,促進康復。

刮痧的歷史起源

傳統中醫中,刮痧依賴於中醫哲學,得益於傳統中醫學說的滋潤,發展成為一種在中國養生技術中相當的核心的一個技術,在改善人體局部內循環方面有著很好的效果的,目前刮痧已經發展為一種系統化,精密化的養生哲學瞭。

刮痧療法的雛形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人們患病時往往會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撫摩、捶擊體表某一部位,有時竟使疾病獲得緩解。通過長期的發展與積累,逐步形成瞭砭石治病的方法。砭石是針刺術、刮痧法的萌芽階段,刮痧療法可以說是砭石療法的延續、發展或另一種存在形式。

隨歷史之發展,刮痧未能像針灸等療法一樣得以系統發展,而是流於民間。

清代《痧脹玉衡》王庭《序》中所說:“先是鄉人用糞穢感痧,例制用錢蘸油而刮,然行之大都為婦人,為名醫所不及”。

刮痧最初適應證僅為痧證,痧證的記載較早見於宋代王榮《指述方瘴瘧論》稱之為“挑草子”。元代醫學傢危亦林的《世醫得效方》對痧證的描述:((/乙腹絞痛、冷汗出,脹悶欲絕,俗謂攪腸沙“。

在明代醫書中,多沿用瞭危氏的說法,但將“沙”字變為瞭“痧”。如明代張鳳逵在《傷暑全書》中載有“絞腸痧”一癥。清(康熙年間)郭右陶《痧脹玉衡》使痧病的證治始備,在痧病病源方面《痧脹玉衡。痧原論》中指出:“癥先吐瀉而心腹絞痛者,痧從穢氣發者多;先心腹絞痛而吐瀉者,從暑氣發者多;心胸昏悶,痰涎膠結,從傷暑伏熱發者多;遍身腫脹,疼痛難忍,四肢不舉,舌強不言,從寒氣冰伏過時,鬱為火毒而發痧者多。

《痧脹玉衡》將痧病分為遍身腫脹痧、悶痧、落弓痧噤口痧、角弓痧、撲鵝痧、傷風咳嗽痧、痘前痧脹等4 5種痧病痧病主要由於氣候因素如夏日暑氣炎蒸,燥氣熾灼,間或淫雨謅綿,忽而烈日蒸曬,所釀不正之癘氣,流於天地間,人在氣交之中,觸其毒者,無論男女老幼皆可能染病。痧病的盛行季節,以夏、秋為最,春次之,冬極少見。

刮痧主要流傳與民間,其選材簡單,操作簡單,但是效果很好,這些特點很好的滿足瞭人們的需要,讓人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對自己的身體進行一定的保養,實現自我的健康,這些都是人們都特別喜歡刮痧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