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要吃飯,普通的飯菜隻是提供營養,補充身體所需能量的。可是你知道嗎,如果在做法的時候放些中藥的話,可能會起到保健養生、強身健體、防治疾病的作用呢!下面我們為您介紹四種中藥入菜的功效與宜忌。

中藥的食物療法

記載食物療法的《食療本草》(唐·孟銑)、記載救荒植物的《救荒本草》(明·朱橚)、側重藥物鑒別的《本草衍義》(宋·寇宗奭)、側重藥物炮炙的《炮炙論》(南北朝劉宋·雷敩)以及便於學習誦讀、翻檢查閱或臨癥參考的中小型本草多種。

清代道光年間,吳其浚的兩部專論植物的著作:《植物名實圖考》和《植物名實圖專長編》問世,前者記載植物1714種,後者描述瞭植物838種。對於每種植物的形色性味、用途和產地敘述頗詳,並附有精確插圖,尤其著重植物的藥用價值與同名異物的考證,所以雖非藥物專著,亦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此外,我國古代人民關於藥物的知識還收栽在許多醫學和方劑學的著作中。例如東漢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唐·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宋·陳師文等所編的《太平惠民和濟局方》、明·朱橚等的《普濟方》等等,不勝枚舉。 這些書籍中收載的藥物和方劑,很多至今還被廣泛地應用著,具有很好的療效。

藥膳可分為食療中藥和食療藥膳兩大類:

1.食療中藥:食療中藥是指具有防治疾病或保健康復作用的飲食物,又稱為“食用中藥”、“食療本草”或“食物中藥”等。這類食療中藥包括谷物、水果、蔬菜、調料、禽獸、水產等類。

2.食療藥膳:藥膳是由具有治療作用的藥物、食物和調料配制而成的膳食,總體說來,藥膳既可單獨由食用中藥加工制成,又可以中藥材和食品為原料,按照一定的組方,加工、烹調而成。

中藥入菜也可養生防病

健脾:飯中放點山藥

功效:益腎氣,健脾胃,尤其適用於脾腎氣虛者。

宜:可加入湯品或菜肴,建議配搭性平、性溫的食物入菜。如山藥排骨、山藥栗子粥、南瓜炒山藥等是健脾健胃的好搭配。

忌:一次不宜多食,否則容易食滯,造成消化不良。

補血:飯中放點枸杞

功效:補血及明目,有助降血糖、血壓、膽固醇。

宜:可加入湯品或菜肴,易腹瀉虛寒體質,建議搭配溫性、熱性食物入菜;易便秘燥熱體質,應搭配寒、涼性食物,湯品或菜肴快做成後再加。

忌:勿單獨服用,以免虛寒者愈寒、燥熱者愈熱。

溫陽:飯中放點核桃

功效:補腎助陽、潤腸。

宜:可加入湯品或菜肴,建議與寒性、涼性食物一起入菜,如核桃燴百合,湯品或菜肴做成後再放入核桃。

忌:易口爛的燥熱體質者,勿單獨食用核桃。

補氣:飯中放點黃芪

功效:強心、提升陽氣,可預防感冒、增強免疫。

宜:較適合用於湯品,將黃芪與所有食材一起下鍋熬煮至少30分鐘,建議搭配寒性、涼性食物,如黃芪冬瓜湯。

忌:便秘燥熱者不宜。

滋陰:飯中放點黃精

功效:可潤肺止咳、滋補脾胃,具有涼潤作用。

宜:較適合用於湯品,將黃精與所有食材一起下鍋熬煮至少30分鐘,建議搭配溫性、熱性食物,如黃精雞湯。

忌:因性質寒涼,較適合燥熱體質者。

補腎:飯中放點黑芝麻

功效:補腎抗衰老、益精血、潤腸燥,頭暈眼花、耳鳴耳聾、腰膝酸軟、脫發白發、大便幹燥有一定療效。

宜:可加入湯品或菜肴,建議配搭溫性、熱性食物入菜。

忌:脾虛腹瀉者,不宜食黑芝麻。

中藥的煎煮方法有哪些

清洗

中草藥大都是生藥,在出售之前一般都進行瞭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沒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確覺得草藥有些臟,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沖洗,以防易溶於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丟失,從而影響中藥療效。

器具

煎藥器具以砂鍋、瓦罐為好,忌用銅、鐵器皿。

浸泡

一般來說,凡人們在生活上可作飲用的水都可用來煎煮中藥。中藥飲片煎煮前浸泡既有利於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縮短煎煮時間。多數藥物宜用冷水浸泡60分鐘。水的用量一般為:第一遍煎煮時將中醫飲片適當加壓後,以液面淹沒過飲片約2厘米為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頭遍煎結束後,將藥汁濾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藥平面0.5~1厘米即可。

煎煮

煎煮中藥應註意火候與煎煮時間。火候指火力大小與火勢急慢(大火、急火稱武火,小火、慢火為文火)。中藥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應煎2次。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後用文火。一般頭煎的煮沸後再用小火煎20~30分鐘,二煎煮沸後再用小火煎10~20分鐘。

用於治療感冒的解表中藥或清熱藥煎煮時間可縮短5~10分鐘,而用於治療體虛的滋補中藥煎煮時間宜增加10~20分鐘。在煎煮過程中,盡量少開鍋蓋,以免藥味揮發。

劑量

中藥煎煮後每次所取得的藥液量成人一般為150毫升,學齡期兒童為100毫升,嬰幼兒為50毫升。

吃中藥的禁忌事項

在吃中藥的時候,為瞭不影響藥物的發揮,有一些飲食禁忌,是你需要瞭解的。

服用中藥時不宜吃生蘿卜(服理氣化痰藥除外),因蘿卜有消食、破氣等功效,特別是服用人參、黃芪等滋補類中藥時,吃蘿卜會削弱人參等的補益作用,降低藥效而達不到治療目的。

生冷食物性多寒涼,難以消化。生冷類食物還易刺激胃腸道,影響胃腸對藥物的吸收。故在治療“寒癥”服中藥如溫經通絡、祛寒逐濕藥,或健脾暖胃藥,不可不忌生冷食物。

一般服用中藥時不要喝濃茶,因為茶葉裡含有鞣酸,濃茶裡含的鞣酸更多,與中藥同服時會影響人體對中藥中有效成分的吸收,減低療效。尤其在服用 “阿膠”、“銀耳”時,忌與茶水同服,同時服用會使茶葉中的鞣酸、生物堿等產生沉淀,影響人體吸收。如平時有喝茶習慣,可以少喝一些綠茶,而且最好在服藥 2~3小時後再喝。

熱性辛辣食物性多溫熱,耗氣動火。如服用清熱敗毒、養陰增液、涼血滋陰等中藥或癰瘍瘡毒等熱性病治療期間,須忌食辛辣。如蔥、蒜、胡椒、羊肉、狗肉等辛辣熱性之品,如若食之,則會抵消中藥效果,有的還會促發炎癥,傷陰動血(出血)油膩食物性多粘膩,助濕生痰,滑腸滯氣,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膩食物與藥物混合更能阻礙胃腸對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從而降低療效。

服用中藥期間, 如進食葷膩食物,勢必影響中藥的吸收,故對痰濕較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高血壓、冠心病、高脂血癥、高血粘度以及肥胖病等患者更須忌食動物油脂等油膩之 物。

一般中藥均有芳香氣味,特別是芳香化濕、芳香理氣藥,含有大量的揮發油,賴以發揮治療作用,這類芳香物質與腥膻氣味最不相容。若服用中藥時不避腥 膻,往往影響藥效。如魚、蝦、海鮮腥氣,牛羊膻味。

對那些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瘡癤、濕疹、蕁麻疹等過敏性皮炎患者,在服用 中藥期間必須忌食腥膻之物,還應少吃雞、羊、豬頭肉、蟹、鵝肉等腥膻辛辣刺激之發物。因為這類食物中含有異性蛋白,部分病人特別敏感容易產生過敏,從而加 重病情。

準媽媽孕期慎用中藥

不少準媽媽和傢裡的長輩都認為比較西醫,中醫中藥療效好,安全性高。因此,在妊娠期間希望通過中醫治療或者中藥食療來幫助腹中胎兒更好的發育生長。

實際上,中藥雖然比較溫和,但準媽媽仍需慎用,如一些活血化瘀藥、行氣驅風藥、苦寒清熱藥和涼血解毒藥等等。有的準媽媽想通過服用補藥來鞏固胎兒,但實際上人參、鹿茸、桂圓等補品都是不能亂服的,準媽媽隻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方可服用中藥和各種補藥。

是不是多數中草藥孕婦都可以食用?

活血破氣類“活血”使血液循環加速,追血下溢,促胎外出;“破氣”會使氣行逆亂,氣亂則無力固胎。這類中藥有桃仁、紅花、乳香和沒藥等。

利下類這類中藥往往具有通利小便、瀉下通腑的作用,常會傷陰耗氣。如滑石、冬葵子、甘遂、大戟、芫花、巴豆、牽牛子、薏苡仁和木通等。

大辛大熱類辛熱之藥有造成墮胎的危險。屬這類的有附子、肉桂、川烏、草烏等。

芳香滲透類此類中藥辛溫香燥,有通胎外出之弊。如麝香、草果、丁香和降香等。

有毒類水銀、硫磺等都會直接影響胎兒。

不僅中草藥對胎兒有影響,由於中成藥成分比較復雜,在服用時也應慎重。應禁用和忌用的中成藥主要有牛黃解毒丸、大活絡丸、小活絡丸、牛黃清心丸、風濕跌打丸(酒)、小金丹、玉真散、失笑散、蘇合香丸、木瓜丸、活血止痛散、再造丸、蓯蓉通便口服液、冠心蘇合丸、五味麝香丸、利膽排石片(沖劑)等。

應慎用的中成藥主要有上清丸、藿香正氣丸(水)、防風通聖丸、蛇膽半夏末、安宮牛黃丸、附子理中丸、祛風舒筋丸、六神丸、十滴水等。

對於有些中藥,一時難以明確是否不利於妊娠的,可向有經驗的中醫咨詢。同時,孕婦病情較重時,不能因噎廢食,概不服用,以免延誤病情,影響胎兒和孕婦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