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在解剖、生理、病理方面有明顯的特點,許多臟器,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全。對許多藥極為敏感,因此,要嚴格兒童用藥。成人藥不能隨便給小孩用,這裡不隻是用藥時的大小問題,主要是有些成人的藥,其作用對小兒不利。那麼,小兒用藥有哪些常識呢?亂用藥會有什麼後果呢?下面為大傢帶來相關介紹。

小兒用藥有哪些常識呢

感冒

常伴有頭痛、發熱、鼻塞、喉痛及全身疼痛等癥狀。兒童感冒多由病毒感染所致,一般情況下用些抗病毒的藥就可以,如雙黃連、小兒速效感冒顆粒、板藍根沖劑等。隻要不合並細菌感染,就不要用抗菌素。需要註意的是感冒藥中某些成分如麻黃素、偽麻黃片、抗敏安等,對兒童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發育等會有傷害,使用時需謹慎。

咳嗽

若有咳嗽癥狀,因為呼吸道粘膜發炎腫脹,滲出物較多,兒童呼吸道較窄,容易出現呼吸道梗阻,發生呼吸困難,這時咳嗽卻具有清除分泌物的作用,因此宜用祛痰藥,少用鎮咳藥。尤其要慎用含有中樞神經抑制劑類成分(如磷酸可待因等)的鎮咳藥。

胃腸道疾病

便秘、腹瀉等是兒童常見病。兒童便秘應先調整飲食,可吃些蜂蜜、水果、蔬菜等,在十分必要的時候才使用緩瀉劑。兒童腹瀉發病率較高,治療時也應該先調整飲食,控制感染,補充液體。一般不主張使用止瀉藥,因為使用止瀉藥後雖然腹瀉可以得到緩解,但是可以加重腸道毒素吸收甚至發生全身中毒現象。謹記腹瀉不可亂用抗生素。

發熱

如果小兒體溫不超過38.5℃,一般不需要用退熱藥(退燒藥副作用較大),在治療中密切觀察就行。發熱是身體對病毒或細菌入侵所產生的一種反應,這種反應有利於殲滅入侵的病毒和細菌,從而有利於小兒的正常成長發育。通常情況下醫生建議:體溫38.5℃以下物理降溫,38.5℃以上服退燒藥,超過39℃一定要到醫院就醫,不可強制降溫。常用的物理降溫法有酒精擦澡、冰袋鎮頭等。

小兒發熱時應查明原因,再作對癥治療或病因治療。幼兒大腦發育尚未完善,體溫調節中樞功能薄弱,因此,孩子一有病就發熱。發熱可能由多種病因引起,是診斷疾病的重要體征,濫用退熱藥很容易造成假象,掩蓋癥狀,使疾病難以診斷。

皮膚疾病

常見的有皮炎、濕疹、藥疹等。應查明原因,切斷過敏源,並給以外用膏劑治療,必要時適當口服脫敏藥。如非甾類乳膏治療小兒濕疹;鹽酸西替利嗪治療兩歲以上室內或室外兒童過敏患者。因兒童角質層薄,藥物吸收好,兒童在使用外用藥時應避免大面積大劑量長期使用。

小兒如何正確服用感冒藥呢

1、 不要急於退熱。發熱是身體的一種防禦性反應,既有利於殲滅入侵的病菌,又有利於孩子的正常生長發育。但高熱時(39℃以上)應在醫生指導下退熱。退熱的最好辦法是物理降溫,如冷敷、酒精擦浴等。如物理方法不能使體溫下降,可配合使用退熱藥。常用的退熱藥有:10%~20%安乃近滴鼻液,每次1~3滴;撲爾敏片,每天每千克體重0.35毫克,分3一4次口服;小兒退熱栓,每次半粒到1粒,塞人肛門,一日不超過3次,退熱後停用。不要使用APC(復方阿司匹林),因為APC有興奮作用,而嬰幼兒的神經抑制機制尚未健全,高熱時使用,易誘發驚厥,還會因大量出汗引起虛脫,甚至因血液中遊離膽紅素堆積而出現黃疽。

2、不要隨便使用抗生素感冒大多為病毒感染,抗生素對病毒無效。常用的抗病毒藥有:(1)三氮唑苷,每日每千克體重10~20毫克,分3次服,或按每日每千克體重10~15毫克肌肉註射或靜脈滴註。 (2)板藍根沖劑,每次半袋,每日3次,開水沖服。(3)雙嘧達莫(潘生丁),1日2次,1次5~25毫克,口服。以上藥物可酌情選用,效果比較可靠,副作用小。

3、在下列情況下,可考慮合用抗生素:服用抗病毒藥物不能退熱;預防6月齡以下嬰兒發生繼發性細菌感染;血液檢查白細胞數明顯增高;經常患扁桃體炎;出現支氣管炎或肺炎。

4、無論用何種藥物,都要註意以下幾個問題:(1)劑量不得過大,服用時間不應過久。 (2)服藥期間多喝開水,以利藥物的吸收和排泄,減少藥物對小兒身體的毒害。

小兒用藥劑量是怎麼計算的呢

小兒用藥劑量的計算有以下幾種方法:

1、按體重計算:即按藥典或藥品說明書上規定的小兒每千克體重的用藥劑量乘以小兒體重的千克數,即可得到一天的用藥量,然後再按藥品和病情要求分成數次服用。我國藥典對一些藥物已規定瞭小兒劑量,如琥乙紅黴素為每日每千克體重30-50mg,分3-4次服用。

2、按體表面積計算:這是一種廣為推薦的方法,一般認為此方法的科學性強,既適合於成人又適合於各年齡組的兒童。不論年齡大小可按一個標準準確給藥。此法的缺點是計算方法復雜,首先要知道用藥者的體表面積大小,還得知道每平方米體表面積的用藥量。體表面積計算公式如下:體表面積(m2)=體重(kg)×0.035+0.1

此公式適合於30公斤以下的小兒。對超過30公斤的小兒,體重每增加5公斤,體表面積增加0.1m2;對超過50公斤的小兒,體重每增加10公斤,體表面積增加0.1m2

如體重為22公斤小兒的體表面積:22×0.035+0.1=0.87m2。

如體重為40公斤小兒的體表面積:30×0.035+0.1+0.2=1.35m2。

一些藥物規定瞭每平方米體表面積的劑量,如僅知成人劑量,則根據體表面積比例計算小兒劑量,公式為:小兒劑量=成人劑量×小兒體表面積÷成人體表面積。成人體表面積可按1.73m2計算。

3、按成人劑量折算:很多藥物僅規定瞭成人劑量,藥典對此采用按小兒年齡階段折算的方法解決。國內外小兒藥物劑量根據成人劑量折算方法有幾十種,結果有的偏大,有的偏小。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0年版,二部)所載的老幼劑量折算表是參考瞭20餘種不同計算法,認真細致地按小兒各年齡、體重、體表面積和細胞外液量比例折算出來的,詳見下面“老幼藥物劑量折算表”:

初生-1個月相當於成人劑量的比例1/18-14;1-6個月相當於成人劑量的比例1/14-1/7;6個月-1歲相當於成人劑量的比例1/7-1/5;1-2歲相當於成人劑量的比例1/5-1/4;2-4歲相當於成人劑量的比例 1/4-1/3;4-6歲相當於成人劑量的比例1/3-2/5;6-9歲相當於成人劑量的比例2/5-1/2;9-14歲相當於成人劑量的比例1/2-2 /3;14-18歲相當於成人劑量的比例2/3-全量;18-60歲相當於成人劑量的比例全量-3/4;60歲以上相當於成人劑量的比例3/4。

小兒用藥量計算方法雖然不難,但由於疾病不同、體質不同,每個人對藥物的敏感性不同,也有個體差異,故應請醫生決定用藥量,按照醫囑用藥應是最安全的。

小兒用藥基本原則有哪些呢

一 、藥物種類:盡量簡單化。一是“能用一種藥就不用兩種”,以免藥物作用疊加,出現不良反應的風險增高;二是單一成分的藥物更安全。藥名帶“復方”兩字的要慎用,如復方甘草片,雖止咳效果好,但3歲以下兒童不宜用。

二、用藥時機:先物理治療。應該先觀察病情變化。如發熱,應該先弄清原因,兒童體溫較成人高,體溫低於38.5℃時,不必用退燒藥,可以先用酒精擦身,或用冰袋物理降溫。

三、劑型劑量:首選兒童裝。在造成用藥不良反應的原因中,用藥過量超過40%。正確的做法是盡量買“兒童裝”,如針對發燒、腹瀉等兒童常見病癥,藥店裡基本都有兒童劑型;若買不到,也切忌自己拿成人藥調配,應盡快去醫院就診,請醫生根據體重、體表面積折算等方法指導用藥。

四、給藥方式:首選口服藥。兒童科學用藥的順序為口服、肌註、靜脈輸液。原則上能口服就不要掛點滴。嬰幼兒輸液本就比成人難,發生不良反應的幾率也更高。用口服藥時,要註意選擇適合兒童的劑型,例如用半衰期較長的藥物,可以減少用藥次數。

上述就是對孩子用藥的基本原則的介紹,現在應該有所瞭解瞭吧,一定不要忽視瞭孩子用藥的基本原則。

小兒亂用藥有什麼危害呢

目前,小兒專用藥物較少,於是一些傢長認為,隻要將成人藥適當減量,即可取而代之,如此使用抗菌藥、解熱鎮痛藥及中成藥等已司空見慣。其實,這種想法和做法有失偏頗、甚至是十分有害的。因為小兒與成年人不僅體重不同,而且還有生理、病理方面的差異,如吸收藥物較多,血液中的藥物濃度較高,而且小兒的肝、腎等臟器發育尚不完善,酶系統也未完全建立,代謝、排泄功能很弱。若用藥失當,極易產生不良反應,嚴重者還可能致殘、致死,故不能掉以輕心。

抗菌藥

脫穎而出的氟哌酸(諾氟沙星)、氟嗪酸(氧氟沙星、泰利必妥)、氧啶酸(依諾沙星)及環丙氟呱酸(環丙沙星)等氟喹諾酮類,具有抗菌范圍廣、活性強,以及毒性低與服用方便等優點,故廣泛用於細菌感染性疾病。但據調查研究發現,小兒濫用這類藥物的情況相當嚴重,簡直不受年齡限制,新生兒有之,嬰幼兒也有之,兒童及少年更有之,且用量偏大。殊不知這樣用藥會促使骨骺線提前骨化,阻礙骨骼生長。因為骨骺線是人體骨骼的生長發育點,它長在四肢骨骼的兩端,女孩在12—13歲以前、男孩在14—15歲之前,骨骺線處的細胞十分活躍,兒童才能迅速長高。若在這個時期、孩子服瞭上述藥物,骨骺線就會過早地骨化而停止生長,故16歲以下的少兒禁用這類藥物。小兒患扁桃體炎,有些傢長往往將成人用的紅黴素腸溶片用力切開或研成粉末給孩子服用,豈料這樣腸深衣被破壞後,遇及胃酸就失靈瞭,非但如此,還會刺激胃黏膜,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反應,故須改用無味紅黴素代替。再如小兒用慶大黴素治療、耳中毒的程度反而重,尤以2歲為甚,而且與用藥的總量、給藥途徑及療程長短密切相關,甚至會釀成永久性耳聾。

解熱鎮痛藥

感冒通是當前常用於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藥物之一,但有些患兒僅服用三分之二片,即產生血尿、可見到尿液呈淡紅色,似洗肉水樣、一般在服藥後,長至3日,短則3—4小時出現,且男孩多於女孩。主要該藥含有雙氯芬酸成分,對腎臟尤其腎小管功能有損害作用,又可引起腎臟急性過敏反應,還可導致急性血小板減少與多種臟器出血,這因為它會影響身體的凝血功能,加之小兒排泄功能又差致使無痛性血尿頻頻發生,故小兒慎服感冒通。

中成藥

人們往往認為“中成藥比西藥安全”,實際上是種誤解,若應用不當,同樣會導致毒副反應甚而危及生命。如有父母為瞭預防嬰兒生痱子或瘡癤,便灌服六神丸10—30粒。結果引起惡心、嘔吐、氣急、嗜睡,心電圖顯示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頻發性室性早博,經搶救後才化險為夷。有的終因循環袁竭而死亡,這主要是因為該藥含有蟾酥毒性成分的緣故。又如一個7歲女孩因面部患膿皰瘡、服用牛黃解毒片一粒半,另半粒塗於患處,不料半小時,後下肢出現紅疹、奇癢,約過2分鐘驚叫一聲而昏厥,面色灰白、四肢發冷、呼吸淺而微弱經急救後方轉危為安,主要該藥含有雄黃成分引起過敏所致。

外用藥

小兒的皮膚和黏膜又薄又嫩,血管也很豐富,對外用藥若吸收較多,有時會引起嚴重反應,甚至發生全身中毒。患濕疹或尿佈皮炎,用硼酸軟膏外塗或硼酸水外洗,常引起嘔吐、紅斑、驚厥及腎臟損害等反應。嬰幼兒洗澡後若濫用花露水(內含高濃度乙醇),可被皮膚大量吸收,導致中毒,有的也會過敏,甚而致命,需及時救治。再如滴眼液、滴鼻液、滴耳液等均需遵照醫囑使用。另外,激素類藥膏與紅藥水、紫藥水等也不宜隨意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