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數據表明,中晚期宮頸癌的治愈率是相當低的,因此及時發現病情及時診斷對宮頸癌患者來說是很重要的。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患有宮頸癌呢?如何在宮頸癌的眾多檢查方法中進行選擇呢?下面小編就具體為大傢分析一下宮頸癌的檢查方式。

宮頸癌的常見診斷方法

診斷宮頸癌的主要方法有:

1、陰道鏡檢查:陰道鏡不能直接確診是否患有癌癥,但可協助活檢進行宮頸癌的檢查。據統計,在陰道鏡協助下取活檢,早期宮頸癌診斷率高達98%左右。

2、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此方法可發現宮頸癌前期病變和早期宮頸癌,因存有5%-10%的假陰性率,因此患者要定期檢查。

3、宮頸和宮頸管活體組織檢查: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為Ⅲ~Ⅳ級,但宮頸活檢為陰性者,應取多處組織進行切片病理檢查。

4、碘試驗:正常宮頸和陰道鱗狀上皮含豐富糖原,可被碘液染為棕色,而宮頸糜爛、異常鱗狀上皮區(包括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浸潤癌)均無糖原存在,不會被染色。

5、宮頸錐形切除術:活體組織檢查不能肯定有無浸潤癌時,可進行宮頸錐形切除術。確診宮頸癌後,根據具體情況,還可進行淋巴造影、膀胱鏡、直腸鏡等檢查。

溫馨提示:宮頸癌是由宮頸上皮不典型增生開始,經原位癌逐漸向浸潤癌發展,發展過程需5 ̄10年或更長的時間,故有充分的時間進行二級預防(即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及時、有效地發現和治療癌前病變,可以明顯減少子宮頸癌的發生。

宮頸癌認知誤區

由於宮頸癌的發病率逐年增高,並且伴隨著年齡年輕化,引起瞭社會的對此疾病的高度關註,這是和乳腺癌並駕齊驅的另一高發疾病,可是雖然人們對疾病已經開始重視,卻不可避免的還是會陷入一些宮頸癌認知誤區。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劉惜時教授指出,宮頸癌其實並不可怕,它是一種可防、可治的疾病。

誤區一:感染HPV=宮頸癌

宮頸癌的發生和一種叫作人乳頭瘤的病毒(HPV)關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續感染高危類型的人乳頭瘤病毒,是宮頸癌及其癌前病變發生的必要因素。絕大多數宮頸癌患者的體內都能檢測出這種病毒。

劉惜時教授指出,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過性接觸而感染HPV病毒。約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過這類病毒。

然而,感染瞭HPV並不一定會患宮頸癌,因為每個健康女性體內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證實,感染HPV後,大多數女性的免疫系統可以把進入體內的HPV清除。隻有少數女性由於無法消滅進入體內的HPV,造成HPV持續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宮頸癌前病變。其中有部分患者會進一步發展成為宮頸癌,這一過程約5到10年。

感染HPV後是否會進展為宮頸癌,還與HPV的類型有關。HPV病毒大約有100多種亞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見的類型分別是6、11、16、18 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屬於低危型,而HPV16和18型則屬於高危型,來自世界各國的宮頸癌研究發現,HPV16型和HPV18型在宮頸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

誤區二:宮頸糜爛會變成癌

許多女性都存在這樣的誤解,以為宮頸糜爛會引起宮頸癌,因而對宮頸糜爛感到非常恐懼。劉惜時教授告訴記者,這兩者其實並沒有必然的聯系。

從醫學上來說,女性宮頸管內的柱狀上皮外翻,替代宮頸鱗狀上皮,醫生在檢查時,會發現宮頸局部充血呈現紅色,就稱其為“宮頸糜爛”。糜爛並非真正意義上的 “爛”,它可以是一種生理現象,育齡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宮頸管內柱狀上皮外翻,替代宮頸鱗狀上皮,呈現出“糜爛”狀。而女性在青春發育期前和絕經期由於體內雌激素水平相對低,所以“糜爛”也少見。

值得註意的是,宮頸糜爛也可以是一種常見的炎癥狀態。早期宮頸癌在外觀上和宮頸糜爛的表現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如果在婦科檢查中發現宮頸糜爛,不能掉以輕心,需要通過進一步的細胞學檢查及活組織檢查來明確診斷,排除宮頸癌的可能,並正確治療。

誤區三:不重視婦科檢查

從感染HPV病毒,到宮頸癌的發生發展有一個漸進的自然病程,一般長達5到10年左右。因此,女性隻要定期進行宮頸癌篩查,完全有可能及時發現疾病的“苗頭”,並將其扼殺在萌芽階段。目前,早期宮頸癌患者經治療後,其五年生存率可達到85%到90%。

劉惜時教授提醒,育齡期女性務必不能忽視每年進行婦科檢查,包括巴氏塗片或液基細胞學(TCT)檢查等宮頸細胞學檢查,是發現宮頸癌前病變和宮頸癌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以下宮頸癌的易發人群,更不可掉以輕心:

持續感染高危類型的HPV病毒者,即HPV病毒檢測發現HPV16、HPV18呈陽性者;

性行為因素不良者,包括開始性生活的年齡過早、多個性伴侶、性衛生不良等都會使患宮頸癌的發病危險增加;

早婚早育、多產多孕的女性;

性病患者,無論男方或女方患有生殖道濕疣、梅毒、淋病等都會增加女方患宮頸癌的幾率;

免疫功能低下、吸煙、營養不良者。

誤區四:“蛛絲馬跡”視而不見

宮頸癌在早期可能不會引起患者任何的不適,有些癥狀也非常容易被忽視。劉惜時教授建議,育齡期女性應該學會關註身體發出的“健康警報”,有時雖然隻是“蛛絲馬跡”,卻有可能藏有隱患。

接觸性出血主要是指在性生活後出血或在婦科檢查、大小便後出血。即使是一次、量少,也應提高警惕。

白帶異常多數宮頸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白帶增多。因此,女性平時應該關註白帶的性狀、量的多少和有無臭味。尤其是當發現大量水樣或黏液性白帶時,必須引起註意。

以上四大宮頸癌認知誤區都是很容易被人忽略的,尤其是一些年輕女性,對自己平時的一些生活細節不夠關註。

宮頸癌對女性有什麼危害

一旦患病給患者的健康以及生活帶來瞭嚴重的影響,疾病最大的危害就是有可能會導致患者死亡。然而這些宮頸癌的危害人們並不是十分的瞭解,所以也不重視該如何去預防宮頸癌的發生。那麼宮頸癌的危害具體有哪些呢?

一、對對子宮造成致命損傷:子宮的作用就是提供一個環境給受精卵發育成長,但在進行宮頸癌的治療時,由於種種的原因,有時候不得不割掉子宮已達到保全生命的目的,這從另一方面無情剝奪瞭女性作為母親的權利,令廣大女性朋友心裡異常難受,甚至陷入絕望之境。

二、該疾病會直接引起不孕發生:人們之所以將宮頸癌與不孕癥聯系在一起,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宮頸炎造成的“有菌”白帶和陰道堿環境不利精子的生存和遊動。宮頸炎也是流產的一個病因,宮頸炎使組織變化,彈性下降,會使產程不順利;嚴重的宮頸炎還會影響性生活。更值得提醒的是:長期不治、或久治不愈的宮頸炎被認為是宮頸癌發病的一個因素。

三、會給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直接的危害:這一危害是患者不可忽視的,因為疾病使女性心理會生發出前所未有的壓抑感,以致不能正確面對生活、工作,極大程度的影響瞭他們的心理健康。

四、會引發患者身體多部位發生病變:患有宮頸癌的患者,在患病後,疾病會直接導致腰腹酸痛、陰道出血及白帶惡臭,這是最直接的表現。此外,復發部位的差異性也導致瞭細枝末節的千差萬別,如下腹部或盆壁會出現腫塊,下肢會水腫,患者可出現尿頻、尿急、尿痛、血尿等癥,同時,咳嗽、胸悶、直腸出血也會如影隨形。

總之,患有宮頸癌的危害是挺大的,相信以上的介紹已幫助大傢做瞭更好的瞭解,同時希望廣大的女性朋友為瞭自己的健康,在生活中一定要積極的采取一些措施預防宮頸癌的發生,有利於自己的健康。

性生活會導致宮頸癌嗎

過去四個世紀累積的研究材料和臨床經驗表明,某些性愛和生育方式會增加產生宮頸癌、子宮癌和乳腺癌的危險性。而且,性愛方式會影響生殖器官內分泌以及誘發陰莖癌。從另一個角度看,性生活與生育的某些利害關系還將影響後代的身體健康。

宮頸癌

1905年,紐約城的一個婦科醫生在他的診所接待瞭一個宮頸癌患者。這事本來沒什麼奇異之處,他過去也曾給宮頸癌患者治過玻令他感到納悶的是,患者是一個猶太婦女。數載從醫經驗告訴這位醫生,猶太婦女極少患宮頸癌的。這個病人為何與眾不同?進一步調查之後,醫生發現,非猶太人婦女患上宮頸癌的案例要比猶太婦女多上20倍!這就奇怪瞭,為什麼猶太婦女少患宮頸癌?

一般說來,性生活開始過早的婦女,即十八歲前就有性愛經歷的,染上宮頸癌的可能要比那些性生活較遲的婦女大上2~3倍。而對於性生活開始較早並且有幾個性愛對象的婦女。她們得宮頸癌的機會就更多瞭。

在美國的一個婦女監獄,妓女罪犯患宮頸癌的數字比性生活正常的女犯人高出4~7倍。

美國患宮頸癌的非白人婦女的死亡率是白人婦女患者的2.5倍。

過去,人們一直認為,婦女頻繁的生育要比不生育的性生活更容易誘發宮頸癌。如此說法今天已不為人們接受瞭。西方醫學斷言,絕大多數的宮頸癌都屬於由性交誘發的病癥,年輕婦女特別容易染上。性生活開始過早的婦女,往往由於宮頸細胞組織還處於不穩定狀態,對外來刺激異常敏感。如果性交對象是一個癌細胞攜帶者,他就很容易通過性交將癌細胞附植在未成熟的宮頸細胞組織上。當然,染上癌細胞的婦女或許要到中年之後才會發現自己的癌病。

怎樣導致宮頸癌

一般認為,如果性交對象生殖器官不潔,特別是男性生殖器不清潔,如包皮內分泌物沉積而形成的包皮垢,會使性交的女方得宮頸癌的危險增大。猶太婦女少得這種病的原因,恐怕是因為猶太人的宗教信仰法定所有的男性都必須進行早期陰莖包皮手術。割除包皮後,清潔生殖器就變得容易多瞭,而包皮垢也不易形成瞭。

包皮垢真的包含致癌物質嗎?有人做過多次實驗,將包皮垢植入或註射到動物身上,但沒有發現病變的跡象。

另外的一種可能:精液含有致癌成分。男性精液內的成分相當復雜,要確定哪個成分致癌,就不那麼簡單瞭。有一點可以肯定,一旦科學傢證實精液為癌細胞傳導者,那麼我們就必須積極提倡在性生活中使用陰莖套或子宮避孕套瞭。

美國的一個婦科醫生曾做過一次統計調查,他發現,配偶患過宮頸癌的男人如果再娶,他們的第二位配偶得宮頸癌的可能要比別的婦女高一千倍。醫生認為,有些男人可能變成宮頸癌細胞的寄生和傳導者。

皰疹病毒Ⅱ號在過去的十年裡,醫學研究揭示,皰疹病毒"Ⅱ號"很可能是引起宮頸癌發生的病原體。

皰疹病毒Ⅱ號指發生在口周和臉部的那些皮疹,而"Ⅱ號"則指直接影響生殖器官炎癥的皰疹病毒。生殖器皰疹"Ⅱ號"可以感染男女性器官,我們將之歸類為一種性玻皰疹"Ⅱ號"又多發生在性成熟男女身上,並與別的性病,如梅毒、淋病,有著直接的關系。

和一個感染上病毒Ⅱ號的對象進行性交,3~7天後其生殖器官就會出現皰疹損害。起初,皰疹表現為一塊塊的小紅腫粒,1~2天變成輕度潰瘍。這種感染一般會自行消失,即在6周內不需治療就痕跡不存瞭。但在這6周內患者將感到患處熱辣辣的刺痛、輕度發燒和身體疲乏。Ⅱ號病毒潛伏期很長,所以隔一段時間,有時1年,有時2~3年,就算患者不再過性生活瞭,Ⅱ號還會發起第二次攻擊。

第二次感染沒第一次強,延續時間也短,但這種病毒反復無常的性質使患者惶恐不安。目前對這種病毒感染醫學上尚無對癥之藥,病人隻有用稀釋鹽水洗滌患處來減輕不適。對付所有性病病毒,最簡單的方法是不與病毒感染者性交。但此舉常常難以做到,因為誰是病毒攜帶者並不容易確認。

科學傢仔細研究宮頸癌患者,發現他們身體帶有皰疹病毒Ⅱ號抗體。性生活開始早,性生活混亂的婦女,由於性交對象復雜,可能會遇上皰疹病毒"Ⅱ號"的攜帶者,從而受到感染並最終發展成宮頸癌。

盡管我們目前仍不能對生殖器皰疹病毒與子宮癌、宮頸癌的因果關系下最後的結論,因為試驗還有一些不可解釋的結果(如註射瞭病毒"Ⅱ號"的母猴無感染),然而子宮癌、宮頸癌與過早開始性生活,與生殖器皰疹病毒的種種密切聯系跡象卻足以引起我們的警惕。另一個未解的疑題是,使用口服避孕藥而又性生活開始較早的婦女,比使用避孕套的婦女更為容易患宮頸癌。其中原因,仍待探索。

宮頸癌不必每年查

宮頸癌不必每年查

25—49歲可3年一查,50歲以上5年查一回

編者的話:子宮頸癌是全世界女性第二高發惡性腫瘤,中國每年約新增10萬名病例,占全球病例的1/5。4月23日,中國癌癥基金會舉辦的“第九次全國子宮頸癌協作組工作會議”在京舉行。會上,多名專傢講授宮瞭頸癌的防治知識。

中國的癌癥態勢不容樂觀。從1998年到2007年,中國癌癥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以每年1.2%和1.0%的速度上升。其中宮頸癌已經成為女性第二高發的癌癥,嚴重威脅著婦女生命。

據世界衛生組織2010年報告,全球每年有50萬宮頸癌新發病例,中國目前每年新發宮頸癌病例有10萬,占全球病例的1/5,每年有3萬婦女死於宮頸癌。宮頸癌是一個病因明確的惡性腫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而且有許多方案具有良好的控制前景。

HPV病毒感染,是導致宮頸癌的最大病因。我們發現,中國15—55歲婦女HPV感染率約13.2%,其中20—24歲年輕女性為15.5%,和45—49歲婦女的發病率差不多。

但我們也發現,很多女性對此過於敏感,恨不得每年都去做宮頸癌檢查,這其實沒有必要。我們建議篩查主要在30歲或以上的女性中展開,現有的組織性篩 查計劃中,年齡小於25歲的沒必要檢查。50歲以上的女性,可5年篩查一次;25—49歲間的女性,可以3年篩查一次。任何年齡都不推薦每年篩查一次。此 外,如果連續2次宮頸塗片結果為陰性,65歲以上女性則不需要再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