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虛弱是中醫診斷學中常用的詞匯,它並非指某一種疾病,而是指由於人體脾胃功能失調所導致的一系列癥狀。依據臨床實踐,結合醫學理論,認為脾胃在人體生理活動中最為重要,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張。有一些小孩面黃肌瘦,這並不是小孩本身營養不良造成的,而已因為他們脾胃虛弱導致的。

小兒脾胃虛弱的癥狀怎樣治療

小兒病後久咳不愈可能是因為脾胃虛弱,正氣不足,應在調理脾胃的基礎上治療咳嗽。可以在孩子服用消炎藥的同時,服用健胃消食口服液。還可以配合推拿捏脊、穴位貼敷,霧化吸入等方法多管齊下治療咳嗽。

平時要註意孩子的飲食調養,經常吃一些有利於補脾胃的食物,如紅棗、薏米。

捏脊對脾胃虛弱的患兒有很好的治療。具體做法是用雙手的中指、無名指、小指握成空拳狀,食指半屈,拇指伸長,然後捏起兒童背部皮膚約0.5~1厘米,沿脊椎兩側從上往下推進。如此反復,每天1~2次。

小兒脾胃虛弱要註意些什麼

1、保持心情愉快、樂觀,避免抑鬱、焦慮、生氣等情緒及心理狀態。《內經》裡“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等,講的就是因情志失調而發病。

2、戒煙酒,忌食生冷肥甘及粗糙、過硬、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暴飲暴食或饑飽失調、飲食不規律等不良習慣。

3、慎用對胃腸有刺激的藥物,如激素、阿司匹林、保泰松、一些抗凝藥等。過於苦寒的藥物如龍膽草、苦參、黃連等,要慎用。

4、勞逸結合,適當鍛煉身體,增強體質。

小兒脾胃虛弱是怎麼回事

1、人體微量原素的缺乏

如缺鋅可導致腹瀉、厭食癥;缺鈣導致生長停滯、抽搐等;缺鐵等致貧血、厭食、生長發育停滯。以上這些都可使人體營養物質吸收不足,日久則使小兒“面黃肌瘦”。

2、飲食不節

小兒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脾胃功能還不健全。所以如果飲食上不加節制,饑一頓,飽一頓,不按時吃飯,或零食太多,都可影響脾胃功能,造成脾胃功能失調,脾胃虛弱等癥,日久則“面黃肌瘦”。

3、不合理的用藥

小兒患病後,傢長非常著急,就在很短的時間內服大量藥物,尤其是一些消炎、鎮痛的西藥,如阿斯匹林、撲熱息痛、消炎痛、紅黴素等,這些藥都對胃腸道有刺激作用,並引起惡心、嘔吐等癥,這樣,病雖治好,卻留下瞭胃受損傷的後患。長期下去則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造成營養不良而致“面黃肌瘦”。

小兒脾胃虛弱的癥狀

1、脾氣虛

脘腹脹滿,食後為甚,口不知味,甚至不思飲食,大便溏薄,精神不振,形體消瘦,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或白,或肢體浮腫,舌淡苔白,脈緩弱無力。

2、脾陽虛

腹脹納少,腹痛綿綿,喜溫喜按,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體困重,或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見白帶多質稀。舌質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3、脾不統血

為脾氣虛則運化無力,氣血虧虛,可見食少,腹脹,便溏,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緩弱。一為多種出血癥狀,如便血,尿血,月經過多,崩漏等。便血而屬脾不統血者,以大便下血,血便混雜,或先便後血,血色紫暗,或大便漆黑,兼見脾氣虛癥狀;崩漏而屬脾不統血者,表現為暴崩下血,或淋漓不盡,色淡質薄,面色白或虛浮,身體倦怠,四肢不溫,氣短懶言,納呆便溏等。

4、中氣下陷

面色淡白,眩暈易汗,短氣,倦怠,食少,便溏、腹部重墜,便意頻數,小便渾濁如米泔等。多見於胃下垂、腎下垂、子宮下垂、脫肛及慢性腹瀉等病。

小兒脾胃虛弱的自我療法

1、中醫針灸按摩。針灸在調理脾胃方面有其明顯的優勢,經絡與臟腑的關系密切,通過疏通經絡,調理臟腑功能,平衡陰陽,可達到調理的目的。建議每周到專門醫院或門診進行三次針灸按摩治療。

2、自我按摩操。坐在椅子上,雙手交疊貼腹。吸氣,挺胸,直背,用力往前挺出上半身,使肚子挺出一個幅度,身體微微後仰。然後吐氣,縮胸,彎腰,雙手用力往腹部壓。

作用:配合腹肌收縮可按摩腹內脾胃,促進脾胃功能,同時也可以往上下左右按摩腹部,亦可站著做相信這些方法中總有你需要的。

胃不好的人要註意飲食,涼的和辣的盡量少吃,貪油膩食物的患者也要管住自己,尤其年末,聚會頻繁,更要小心自己的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