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肩痛主要痛點在肩關節周圍,故稱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俗稱凝肩、漏肩風或凍結肩。起病多因肩關節周圍組織,如肌膛、滑囊等受冷凍、外傷、感染所致。不少患者是由風濕病引起的。其主要癥狀為頸肩持續疼痛,患側上肢抬高、旋轉、前後擺動受限,遇風遇冷感覺有沉重隱痛。那麼為什麼有頸肩痛呢?下面就告訴大傢吧。

什麼是頸肩痛

頸肩痛有分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頸肩痛主要是指頸肩部的疼痛,引起該部位疼痛的疾病非常多。而狹義的頸肩痛,是指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俗稱凝肩、漏肩風或凍結肩,現在已基本不用頸肩痛來表示肩周炎。起病多因肩關節周圍組織,如肌膛、滑囊等受冷凍、外傷、感染所致。不少患者是由風濕病引起的。其主要癥狀為頸肩持續疼痛,患側上肢抬高、旋轉、前後擺動受限,遇風遇冷感覺有沉重隱痛。如不及時治療,拖延日久可使關節粘連,患側上肢變細,無力甚至形成廢用性萎縮。該病多見於50 歲左右的中年人,青年與老年人也有發生。疼痛特點是胳膊一動就痛,不動不痛或稍痛,梳頭、穿衣、提物、舉高都有困難。發作嚴重時可疼痛難忍,徹夜不眠。

為什麼有頸肩痛

病因及機理

頸肩痛的病因與機理與腰腿痛病相似,但有以下特點。

頸椎為整個脊柱中椎骨體積最小,但其活動度最大、活動頻率最多,因而也最易引起勞損、退變及外傷。椎動脈在頸。至頸;橫突孔段其內側是易發生退變的鉤椎關節,以致對椎動脈產生壓迫性刺激,又由於該段椎動脈壁有豐富的交感神經節後纖維網,所以在椎動脈受壓迫刺激的同時也刺激瞭頸交感神經而出現胃腸、心血管癥狀甚至少數可出現Homer綜合征等交感神經癥狀。

根據頸椎的生物力學特點,在頸椎由半屈一中立一半伸這一日常生活最常使用的范圍內,頸5、6。和頸6、7,的活動范圍最大,頸5、6。和頸6、7,也就較其他部位最易發生退變。頸椎間盤首先發生退變,髓核自薄弱部位突出。產生壓迫癥狀。在後縱韌帶薄弱的情況下易向後突出,脊髓是否受壓還取決於椎管的狀態即有無椎管狹窄,椎間盤向後突出壓迫刺激竇椎神經而出現頸部疼痛,脊髓的血管首先受壓,前中央動脈或溝動脈的受壓引起運動障礙,脊髓後動脈受壓則引起感覺障礙。若主要是脊髓的前角或前索受壓則出現一側或兩側的椎體束癥狀,以運動障礙為主。脊髓的病理變化程度取決於受壓的強度和時間的長短。一旦脊髓變性則很難恢復,因此應早日治療。髓核向側後突出或鉤椎關節,小關節突關節的增生均可對脊神經根產生壓迫刺激而引起神經根充血水腫以及無菌性炎癥,產生與脊神經根分佈相一致的感覺、運動及反射障礙。由前述的椎動脈解剖特點,鉤椎關節的增生退變或其關節囊滑膜的充血,腫脹及滲出,髓核的脫出,頸椎不穩以及椎動脈硬化均可使椎動脈受壓或刺激椎動脈壁上的交感神經而使椎動脈痙攣、狹窄,從而產生椎動脈供血不足的癥狀。

頸肩痛的治療

對抗療法

此病主要是肩關節周圍組織發生的病變,常致關節發生粘連。為此,功能鍛煉和局部推拿、按摩、被動與主動肩關節運動等,是防止肩關節粘連、肌肉萎縮和恢復健康的根本辦法。對抗療法要持之以恒,以自我鍛煉為主,其做法:每天晨起後自覺做3 種鍛煉。第一,自動按摩運動,即用健側手揉按病肩部肌肉,由上至下、由前至後反復作按摩運動30 次;第二,肩關節運動,即將病側上肢向前高舉、向對肩高舉、向後旋至對肩的肩胛部、將手在胸前做圈形旋轉活動,每個動作各30 次;第三,肩肢上舉運動,即預先在墻或樹幹上作好標度,然後用最大氣力忍住疼痛將手臂由低到高地上舉,使手指觸到自定的標度,連續做30 次。3 項共做肩部活動180 次。如能忍痛堅持,緩慢漸進,鍛煉1 個月,病痛可不治自愈。此法最有益於防止病殘和盡快恢復功能。

伸縮療法

病人直身跪坐於軟墊物上,將兩肩頭盡量聳起,頭頸盡量縮進(似乎感到兩肩頭要碰上耳朵),然後將兩肩盡量用力下落,這樣反復伸肩、縮頸各30 下(見圖3-17),對肩頸痛(所謂“蹩筋”)有很好的療效。

推拿療法

此法主要由術者做4 個拿摩動作:

(1)病人端坐,術者站在病人背後,一手置於病人的病肩上,另一手的手掌置於病人的同側肘下;當患者手臂外展向上時,置於病肩上的手用力下壓,以阻止胸廓肩胛骨的運動,置於時下的手用力向上推,使病人的手臂盡量往上伸展,如此反復進行20 次。

(2)術者面對端坐的病人,一手手掌置於病人病側肘下,另一手握住病人病側手腕,將其上肢向外作環形轉動,如此反復轉動20 次。

(3)病人背靠墻站立,並將兩手放於自己的頭後,術者面對病人握住其正常一側的肘部,使之靠墻(主要防止病人扭轉身子),另一隻手握住病人的病側肘部順勢向墻壁用力下壓,如此反復動作20 次。

(4)令病人保持第三個手法的位置,將健側手臂伸直過頭靠墻,由術者用手抓住病人患肢的肘關節部,順勢用力朝墻壁推壓,如此反復動作20 次。

以上4 個推拿動作共80 次。如病人可忍,應循序漸進,每個動作逐漸增至每次做30 下甚至40 下,每天1 次,14 次為一療程,一般可痊愈。此法對肩周炎、肩下峰滑囊炎、頸肩綜合征等療效顯著。

驗方療法

對肩臂痛、別(蹩)筋痛、肩周炎等風濕性痛,可用下方治之:

(1)片薑黃6 克,研末水煎服。

(2)嫩桑枝30 克,切碎,用3 碗水煎至2 碗水連服。

(3)威靈仙5 克,防己6 克,甘草3 克、研末水煎服。

(4)秦艽6 克,羌活3 克,紅花5 克,絲瓜絡10 厘米,水煎服。

(5)老生薑500 克,蔥子250 克,醪糟(即酒釀、江米酒)200 克,搗爛後,炒熱敷痛處,冷後加熱再敷,對肩、臂痛有效。

(6)老年氣血虛衰者,治以補氣養血、舒筋活絡之方,可用八珍湯(熟地、當歸、川芎、白芍、黨參、雲苓、白術、甘草)加地龍、寬筋藤、桑寄生、丹參、羌活等藥煎服,可連服10 日;羌活9 克,防風、黃柏、薑黃、秦艽、細辛、生地各12 克,蒼術、白芷、川芎、甘草各9 克,靈仙24 克,桑枝30 克,共煎,分頭二湯服(每日1 付服2 次),可連服7~10 天,有調理氣血、祛風除濕、散寒通絡之功效,對頸肩痛即肩周炎有卓效。

針刺療法

可根據病情選中渚、肩、昆侖、後溪、肩貞、肩外俞、手三裡、曲池、肩等穴。每日1 次,用中、強手法,至病愈止。

拔火罐療法

可在痛點(阿是穴)、肩、肩、肩貞、肩外俞等穴位拔罐治療,每日1 次,12 日為一療程,或治愈為止。

西藥療法

有條件時可服水楊酸鈉0.6~l 克,每日3 次飯後服,治風濕性肩關節痛;阿斯匹林0.5~1 克,每日3 次飯後服,對風濕性頸肩關節痛有去風濕止痛消炎效果;抗炎松片25 毫克1 次,1 日3~4 次口服;保泰松(佈他酮)每片0.1 克,每次口服0.1~0.2 克,日服3 次,1 日不得超過0.8 克,1 周後減量1/3,1 月後減半。

治病關鍵

加強肩關節肌肉的鍛煉可以預防和延緩頸椎病的發生和發展。據調查,肩關節肌肉發達,力量大的人群中,肩周炎發作的幾率下降瞭80%,所以,肩關節周圍韌帶,肌肉的鍛煉強大,對於肩周炎的治療恢復有著重要的意義。建議肩周炎患者使用一種國內常用的醫療器械“鎮痛安眠墊”,鎮痛安眠墊采用的是國傢863計劃的高新成果——釹鐵硼永磁體,襯墊為納米遠紅外線佈。而釹鐵硼生物高科技磁場,磁場頻率與人體本身的磁場能產生協調一致,不但不會引起人體本身磁場的紊亂,更重要的是可以促進人體生物電磁能增強,推動人體經氣運行,從而達到通經活絡有效止痛的作用。在生物磁場的作用下,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同時使毛細血管通透性降低,加速炎癥滲出物吸收和消散,產生緩解疼痛,增加肩關節周圍韌帶,肌肉組織肌肉血氧交換的飽和度,從而加強肩關節周圍,韌帶,肌肉保護肩關節的效應。

頸肩痛的預防

1.註意防寒保暖

由於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寒冷濕氣不斷侵襲機體,可使肌肉組織和小血管收縮,肌肉較長時間的收縮,可產生較多的代謝產物,如乳酸及致痛物質聚集,使肌肉組織受刺激而發生痙攣,久則引起肌細胞的纖維樣變性,肌肉收縮功能障礙而引發各種癥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註意防寒保暖,特別是避免肩部受涼,對於預防肩周炎十分重要。

2.加強功能鍛煉

對肩周炎來說,特別要註重關節的運動,可經常打太極拳、太極劍、門球,或在傢裡進行雙臂懸吊,使用拉力器、啞鈴以及雙手擺動等運動,但要註意運動量,以免造成肩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的損傷。

3.糾正不良姿勢

糾正不良姿勢。對於經常伏案、雙肩經常處於外展工作的人,應註意調整姿勢,避免長期的不良姿勢造成慢性勞損和積累性損傷。

4.註意相關疾病

註意容易引起繼發性肩周炎的相關疾病,如糖尿病、頸椎病、肩部和上肢損傷、胸部外科手術以及神經系統疾病,患有上述疾病的人要密切觀察是否產生肩部疼痛癥狀,肩關節活動范圍是否減小,並應開展肩關節的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以保持肩關節的活動度。

5.對健側肩積極預防

對已發生肩周炎的患者,除積極治療患側外,還應對健側進行預防。有研究表明,有40%的肩周炎患者患病5~7年後,對側也會發生肩周炎;約12%的患者,會發生雙側肩周炎。所以,對健側也應采取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

頸肩痛的鑒別診斷

單純的頸肩疼痛是指無四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的頸肩痛。常見的疾病有:

(一)頸部外傷引起的骨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的損傷,但未壓迫刺激脊髓及神經患者有明顯的外傷史,頸枕部疼痛,頸部活動困難呈“軍人頸”外觀,受傷部位有明顯壓痛點,肌肉呈痙攣狀態,頸椎活動受限。X線檢查是最基本的,可觀察責樞椎的情況。CT可清晰地顯示骨折線及骨塊的移位情況。

(二)頸部肌纖維織炎

凡寒冷、潮濕、慢性損傷及不良體位如高枕、長期低頭工作等均可引起頸背部肌筋膜組織出現水腫、充血以及無菌性炎癥,患者主訴頸背部彌漫性疼痛,晨起時重,活動後可稍減輕,但活動過多後再次加重,自覺頸背部有負重感,多能在病變部位找到壓痛區或點,頸部活動正常,擊項試驗陰性,實驗室檢查及X線檢查無異常發現,本病無需做CT或MRI檢查。

(三)頸型頸椎病

患者自覺頸後部不適,酸脹疼痛,有負重感,常於著涼、長期低頭工作後突然加重。患者頸後部肌肉壓迫時有酸脹感,但疼痛不明顯,頸部活動可有輕度受限J線片可發現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或消失,在過屈或過伸位可有部分患者有頸椎體間不穩征象即呈輕度階梯狀。當頸部代償性地重建穩定性後此病即可自愈。

(四)強直性脊柱炎。

本病多首先侵犯骰骼關節,逐漸向上進展,引起腰、胸段脊柱強直,但它侵及頸椎時可引起頸部疼痛,有僵麗且在晨起時較重,活動後緩解,晚期可導致脊柱強直或髓關節強直,由於疼痛患者多位於屈曲位,常引起駝背畸形,若頸部再屈曲強直則身體成瞭弓狀,患者不能抬頭而雙目不能平視,患者生活十分不便,HLA-B27陽性率較高X線表現則多典型,脊柱呈竹帶狀,能骼關節正位片對於確定診斷有重要意義。

(五)頸椎良性腫瘤

頸椎骨良性腫瘤以骨樣骨瘤、嗜酸性肉芽腫及骨血管瘤較為多見,且由於頸部神經末梢較豐富敏感,患者早期多自覺局部疼痛,開始疼痛輕微或酸痛,易誤診為頸部肌纖維織炎,隨著腫瘤的生長,疼痛也逐漸加重,以夜間痛甚,檢查可在腫瘤部位多有壓痛,頸後肌肉可呈痙攣狀態,擊項試驗多呈陽性,註意做此試驗應小心,用力不能粗暴X線檢查有以下特點:骨樣骨瘤一般呈圓形透亮,且直徑不易超過1.0cm,邊緣硬化沖央有巢狀密度增高影,但若位於皮質外,由於皮質較厚,骨質重疊,病巢可能不明顯。必要時可行斷層攝影、TC或MRI,可明確顯示病變。頸椎骨血管瘤典型者呈“柵欄樣”表現是由於粗大,垂直的骨小梁影像所致,椎體外形可正常或由於壓縮骨折呈楔狀或扁平狀,少數可呈蜂窩狀或溶骨性或硬化斑點狀改變。嗜酸性肉芽腫則椎體呈扁平狀或楔形,骨密度一致,無椎旁陰影,椎間隙正常,但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六)頸椎惡性腫瘤

頸椎惡性腫瘤大多為轉移瘤,原發腫瘤少 見。全身任何部位的惡性腫瘤均可由血液、淋巴轉移致頸椎,鼻咽部腫瘤也可蔓延至頸椎。患者多有原發腫瘤病史,也有的原發腫瘤不明顯,而轉移瘤發展較快。由於轉移瘤生長較快,骨內壓急增,患者可感到疼痛,以夜間痛甚,並逐漸加重,一般止痛藥物無效,頸部活動可使疼痛加重,頸肌緊張,擊項試驗應慎用,可伴有惡病質表現。X線表現多為溶骨性破壞,椎體變扁而椎間隙正常,少數為成骨型,椎體密度增高或斑點狀骨硬化,多為前列腺癌轉移,混合型則兩者兼有,但常以一型為主。CT有助於發現早期病變。對於有明確原發惡性腫瘤病史者也可考慮ECT檢查。堿性磷酸酶多升高,前列腺癌轉移者酸性磷酸酶可升高,晚期可貧血。

(七)頸椎結核

早期無神經壓迫癥狀的頸椎結核可引起頸背部疼痛,勞累後加重,夜間可減輕,咳嗽加重,患者常以手持下頜,頸部活動明顯受限,患處有壓痛及叩擊痛,一般後突畸形較輕。血沉可加快。X線檢查有典型改變,臨床上常見者為椎體邊緣型,骨質破壞發生於椎體上下緣的兩側和前後方,椎間隙變窄,可有死骨,咽後壁膿腫。椎體中央型較少見,椎體中部的松質骨首先發生破壞,椎體壓扁,此應和椎體腫瘤鑒別。頸椎結核咽後壁膿腫在X線上表現為咽後壁軟組織陰影增寬,多呈梭形、橢圓形,膿腫的位置常在病變椎體水平。CT檢查可避免結構的重疊,能顯示出X線片上不易發現的早期椎體破壞,並能對死骨進行準確定位。

(八)頸椎感染性脊柱炎

頸椎的感染性炎癥少見,患者可出現一般 性發熱,也可高熱,頸部疼痛、僵硬、活動明顯受限,檢查可見頸兩側椎旁肌痙攣,頸部活動使疼痛加劇,局部壓痛,擊項試驗陽性。咽後壁膿腫尚可引起咽喉腫痛,吞咽不便。血常規檢查可有白細胞升高J線表現於 14 d後尚可見椎體邊緣骨質疏松,骨質破壞,CT檢查可較X線片早日發現病變MRI在炎癥的初期即可為早期診斷提供依據,但其價格較昂貴,且尚未普及。頸椎特殊的感染有黴菌、佈魯桿菌、梅毒和雅司螺旋體。其診斷依據其相應的特異性檢查。但其發病更加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