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是以傳導性聾及鼓室積液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冬春季多發是小兒而成人常見的聽力下降原因之一。中耳積液可為漿液性分泌液或滲出液,亦可為粘液。本病的命名除分泌性中耳炎外,以往還稱其為非化膿性中耳炎、滲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漿液性中耳炎、漿液、粘液性中耳炎、中耳積液、膠耳(glue ear)。那麼為什麼有分泌性中耳炎呢?下面就告訴大傢吧。

什麼是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傳導性聾及鼓室積液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冬春季多發是小兒而成人常見的聽力下降原因之一。中耳積液可為漿液性分泌液或滲出液,亦可為粘液。本病的命名除分泌性中耳炎外,以往還稱其為非化膿性中耳炎、滲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漿液性中耳炎、漿液、粘液性中耳炎、中耳積液、膠耳等。

咽鼓管功能障礙時,外界控制不能進入中耳,中耳內原有的氣體逐漸被粘膜吸收,腔內形成相對負壓,引起中耳粘膜靜脈擴張、淤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強,鼓室內出現漏出液。如負壓不能得到解除,中耳粘膜可發生一系列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上皮增厚,上皮細胞化生,鼓室前部低矮的假復層柱狀上皮變為增厚的纖毛上皮,鼓室後部的單層扁平上皮變為假復層柱狀上皮,杯狀細胞增多;分泌亢進,上皮下病理性腺體組織形成,固有層血管周圍出現以淋巴細胞及漿細胞為主的圓形細胞浸潤。疾病恢復期,腺體逐漸退化,分泌物減少,粘膜漸恢復正常。

分泌性中耳炎的類型

1.急性中耳炎

嬰幼兒及兒童分泌性中耳炎應與急性中耳炎相鑒別。急性中耳炎治療不徹底或遷延不愈可轉換為分泌性中耳炎。多病程較短,患者可有劇烈耳痛、耳流膿等癥狀,分泌性中耳炎多病程較長,多以耳悶為主要癥狀,耳痛呈間斷性,較輕,甚至無耳痛表現。

2.鼻咽癌或鼻咽部占位性病變

典型的鼻咽癌早期癥狀可為涕中帶血、頸部包塊。但有些患者耳部癥狀先於上述癥狀,癌腫在鼻咽部的黏膜下潛行,鼻內鏡檢查在早期不易發現。對於單耳分泌性中耳炎,特殊地區患者,應高度警惕。

3.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合並中耳膽脂瘤

松弛部穿孔被痂皮覆蓋,耳鼓膜緊張部顯示鼓室積液,此類患者應仔細檢查松弛部,必要時行顳骨的高分辨率CT,以除外中耳膽脂瘤。

4.粘連性中耳炎

主訴為聽力減退和悶脹感,檢查鼓膜與鼓岬粘連以資鑒別。

5.鼓室硬化

屬慢性中耳炎的後遺病變。主訴聽力下降和耳悶脹感。一般病史較長,有中耳炎病史。鼓膜可以完整,鼓室內大量硬化癥包裹聽骨鏈,影響聲能傳導。顳骨CT或手術探查可以明確診斷。

6.膽固醇肉芽腫

患者主訴聽力減退和耳悶脹感。但耳科檢查可見鼓膜呈藍色,顳骨CT提示鼓竇入口狹窄,可有骨質破壞。手術探查及病例檢查可以明確診斷。

7.先天性或後天性中耳膽脂瘤

對於鼓膜完整的中耳膽脂瘤,主訴聽力下降,檢查鼓膜完整,透光度差,聽力圖顯示為傳導性聽力損失,容易混淆。但鼓室積液征不明顯,鼓膜透光度差,可透過鼓膜見到白色的實性團塊樣物位於鼓膜內側的鼓室內。

8.自發性或外傷性腦脊液耳漏

可主訴患側反復發生腦膜炎,檢查顯示鼓室內液體積聚。年輕患者,根據病史、查體及影像學檢查可以確診。外傷性者則有明確的外傷史。

9.外淋巴漏

兩窗破裂和先天性裂隙,造成外淋巴液漏至中耳鼓室腔。可表現為鼓室積液,但患者有眩暈病史,遇強聲刺激可誘發眩暈。聽力圖提示感音神經性耳聾。

10.Wergerner肉芽腫

雖然屬於少見病,但疾病初期容易誤診為分泌性中耳炎。雙耳發病,病程遷延和頑固,伴有全身發熱、肺部及腎臟病變,ANCA等抗體陽性,對糖皮質激素治療有效,應高度警惕該病。

11.其他

當咽鼓管功能不良或耳硬化癥,聽力曲線為傳導性聾,另外,內耳的病變如梅尼埃病、上半規管裂綜合征等,可表現為耳悶脹感,尤其是聽力曲線上顯示有骨氣導間距時則容易混淆。但鼓膜檢查無積液征,聲導抗圖顯示為A型圖或C型圖,而非B型圖;內耳病變以感音神經性聾為其主要特征,以資鑒別。

分泌性中耳炎的檢查

鼓氣耳鏡檢查或顯微鏡檢查

鼓氣耳鏡檢查方便易行,是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診斷方法,也是社區檢查鼓膜的首選方法。它可以改變外耳道的氣壓,觀察鼓膜的活動情況。如發現鼓膜動度減低,同時伴有鼓膜內陷、色澤由正常的灰白色半透明狀改變為橘黃色或琥珀色,見到氣液平面或氣泡即可診斷。與普通耳鏡相比較,鼓氣耳鏡有著更高的敏感度和特異度。

聲導抗測試

聲導抗測試是反映中耳功能的快速、有效的客觀測聽方法。由於鼓氣耳鏡對於2歲以下兒童的鼓膜和中耳情況判斷困難,聲導抗則提供瞭方便的測試。聲導抗的鼓室壓圖可呈B型和C型。開始時咽鼓管功能不良或堵塞,中耳氣體被吸收形成負壓,鼓膜內陷,鼓室壓峰壓點向負壓側位移,以C型曲線多見。當病變逐漸進展,鼓膜更加內陷,出現鼓室積液,傳音結構質量增加而使聲導抗進一步增加,鼓室勁度加大,鼓膜和聽骨鏈活動降低,峰壓點就越偏向負值,當聲順減弱或無變化時則成為無峰的B型圖。

一般認為,如鼓室導抗圖為B型,結合臨床可診斷為分泌性中耳炎。但是,新生兒和嬰兒出生後外耳和中耳結構發生瞭一系列的改變,如1歲以內嬰兒外耳道大小和直徑的增加,使其順應性也發生變化,導致外耳道共振增益和共振頻率發生改變;隨著生後6個月內鼓膜到鐙骨底板距離的增長,增加瞭中耳含氣腔,擴大瞭中耳腔的容積,此時乳突氣化也增加,中耳腔容積增加使鼓膜的順應性和控制低頻傳導方面受到重要影響。此外,中耳腔中存在的羊水和間葉細胞逐漸消失(可持續到生後5個月),也使得中耳總質量減少;鐙骨密度降低,質量減少;聽骨鏈關節之間和鐙骨底板附著到卵圓窗上的緊密程度也在改變,這些都減少瞭抵抗成分。因此,常規的226Hz探測音測試的鼓室圖不能真實地反映6個月以內嬰幼兒中耳有無病變和中耳功能。因此大於4個月患兒使用226HZ的探測音,小於4個月的患兒使用高頻率的探測音(1000Hz)。這樣可使檢查結果更加準確。

鼓膜穿刺或鼓膜切開術

在耳顯微鏡或內鏡下,於鼓膜前下方進行穿刺或切開,若有漿液樣或黏液樣液體流出則可證實分泌性中耳炎的存在。其為一種有創性診斷方式,但鼓膜穿刺術是臨床診斷中的金指標,不但可以明確診斷,同時可以達到治療目的。

鼻咽部檢查

成人患者,用鼻內鏡或多功能纖維鼻咽鏡直接觀察鼻咽部及咽鼓管咽口情況。排除鼻咽部占位性病變。

顳骨高分辨率薄層CT

單側頑固性分泌性中耳炎,經過治療無效,應警惕黏膜下型鼻咽癌累及咽旁間隙,壓迫咽鼓管。如鑒別診斷需要,或需要排除鼻咽部和咽旁間隙占位者,顳骨高分辨率薄層CT可瞭解中耳情況,將CT片調到軟組織窗時可觀察咽旁間隙有無占位。必要時需進行增強掃描。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

清除中耳積液,改善中耳通氣引流及病因治療為本病的治療原則。

1.清除中耳積液,改善中耳通氣引流

(1)鼓膜穿刺抽液:成人用局麻。以針尖斜面較短的7號針頭,在無菌操作下從鼓膜前下方刺入鼓室,抽吸積液。必要時可重復穿刺,亦可於抽液後註入糖皮質激素類藥物。

(2)鼓膜切開術:液體較粘稠,鼓膜穿刺不能吸盡;小兒不合作,局麻下無法作鼓膜穿刺時,應作鼓膜切開術。手術可於局麻(小兒須全麻)下進行。用鼓膜切開術。用鼓膜切開刀在鼓膜前下象限作放射狀或弧形切口,註意勿傷及鼓室內壁粘膜,鼓膜切開後應將鼓室內液體全部吸盡。

(3)鼓室置管術:病情遷延不愈,或反復發作;膠耳;頭部放療後,估計咽鼓管功能短期內難以恢復正常者,發起人應作鼓室置管術,以改善通氣引流,促使咽鼓管恢復功能。通氣管留置時間一般為6-8周,最長可達半年至1年。咽鼓管功能恢復後取出通氣管,部分病人可自行將通氣管排出於外耳道內。

(4)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暢:可用1%麻黃堿液或與二丙酸倍氯米松氣霧劑交替滴(噴)鼻,每日-4次。

(5)咽鼓管吹張:可采用EARPOPPER 咽鼓管吹張器、捏鼻鼓氣法、波氏球法或導管法。尚可經導管向咽鼓管咽口吹入潑尼松龍,隔日1次,每次側1ml,共3-6次。

2.積極治療鼻咽或鼻腔疾病 如腺樣體切除術,鼻中隔矯正術,下鼻甲手術,鼻息肉摘除術等。扁桃體特別肥大,且與分泌性中耳炎復發有關者,應作扁桃體摘除術。

3.抗生素或其他合成抗菌藥 急性期可用如頭孢拉定0.5g,4次/d;氧氟沙星0.1-0.2g,3-4次/d.小兒可用氨芐西林50-150mg/kg.d,給以:或羥氨芐西林口服,0.15g,3次/d,第3代頭孢菌素頭孢美特酯0.25g-0.5g/次,2次/d,小兒10mg/kg,2次/d.對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等致病菌抗菌作用較強,可用於對其他抗菌藥物不敏感者。

4.糖皮質激素類藥物 地塞米松或潑尼松等口服,作短期治療。

分泌性中耳炎的預防

疾病預防

(1)加強身體鍛煉,增強體質,調適溫暖,註意清潔衛生,這是預防風熱外襲而致耳鳴的關鍵。

(2)患傷風鼻塞、急咽痹等疾患,應及早治療。若鼻涕多者,擤涕時宜采用吸入而後吐出或一側擤的方法,不可過分用力,以防涕液進入耳竅引起耳鳴。

(3)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過度憂鬱與發怒,是預防肝火上擾而致耳鳴的主要措施,患肝火上擾或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等癥者,更應及早治療,以免一癥未愈又生他癥。

(4)註意飲食調理,減少肥甘飲食,以防積滯成痰,是痰火壅結而致耳鳴的預防要務。忌食或少食辛辣炙煿的食物,對於防止肝火、痰火及腎精不足,虛火上擾而致耳鳴都有重要意義。

(5)註意勞逸結合,避免思慮太甚、疲勞日久、房勞過度,對於防止脾氣虛弱,心血不足,腎精不足,腎元虧虛所致耳鳴,都是很有必要的。

保健貼士

1.凡發生耳內堵塞感應及時尋找原因,及時排除,對疾病的恢復大有益處。

2.鼻和鼻咽部的炎癥波及咽鼓管阻塞時,應及早使用1%麻黃素溶液滴鼻,使鼻腔粘膜收縮,咽鼓管通暢,新鮮空氣進入中耳,使耳的滲出物即時吸收。

3.如有鼓膜穿孔者,禁止搏鼻及耳內滴藥;以預防中耳感染。

4.經醫生指導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5.有鼓室內積液或積血者,應去醫院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