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風濕熱是一種較難治愈而又容易反復的全身性疾病,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存在著巨大的威脅。專傢提醒,小兒風濕熱一定要註意護理。下面,我們就來瞭解一下如何正確護理好小兒風濕熱患者,容易誤診的小兒風濕熱,小兒患瞭風濕熱會發熱嗎等問題講解一下。

正確護理好小兒風濕熱患者

(1)加強鍛煉,增強體質和機體抵抗力,減少呼吸道的鏈球菌感染,避免風濕熱的出現。

(2)改善居住環境,避免長期居住在潮濕、寒冷的環境中,註意保暖,尤以膝、肘、腕等各大關節的保暖更為重要。

(3)及時治療急性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致的咽喉炎、扁桃體炎、淋巴結炎、中耳炎、上頜竇炎及猩紅熱等,首選藥物為青黴素,要求用藥時間不少於14天;若感染未能控制,可適當延長用藥時間。如對青黴素過敏者,可改用紅黴素等。

(4)本病具有較高的復發率,對5年內有風濕熱病史的小兒在冬季及猩紅熱流行期給予使用長效青黴素,以預防風濕熱復發。並積極治療和去除誘發病灶,如齲齒、扁桃體炎、中耳炎等。風濕熱患兒需摘除扁桃體者應選擇風濕熱靜止期進行,術前術後還應註射青黴素,以防誘發風濕活動。

(5)風濕熱的自然病程一般2~4個月,伴有心臟炎者4~6個月。休息可減輕心臟的負擔,因此,風濕熱的急性期應臥床休息至癥狀消失,血沉基本正常,才可逐漸下床活動,但應註意運動量不宜過大,建議傢長向老師說明患兒的病情,在學校上體育課時避免參加劇烈的運動。伴心臟炎無心臟擴大的,臥床2~3個月;有心臟擴大或伴心力衰竭者,需5~6個月才可逐漸恢復正常活動。

(6)對關節紅腫熱痛明顯者,除使用抗風濕藥及解熱鎮痛藥外,還可采用局部冰敷、針灸、中藥薰洗等方法以減輕關節癥狀。根據中醫的理論,臨床多用銀花藤、桑枝、威靈仙、海桐皮、地龍等煎水薰洗,能很好地發揮消腫止痛的作用。

(7)對有舞蹈病的患兒應進行耐心的疏導和護理,給予更多的關註,讓患兒理解父母的愛意,解除其思想負擔,提高戰勝疾病的信心。並為患兒營造安靜、舒適的居住環境,避免各種不良的刺激,以減少患兒的不自主動作。對嚴重的舞蹈病患兒應加強安全防護,防止損傷。

(8)抗風濕藥物大多可引起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癥狀,故應在飯後服用以減少胃腸道反應。飲食提倡少食多餐,以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為宜,不吃酸性、刺激性、麻辣類食品,以免增加胃腸不適感。部分抗風濕藥可致肝臟損傷和出血傾向,應定期監測肝功能和凝血酶原時間。

(9)飲食方面應註意補充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C、蛋白質、糖類食物,如雞蛋、魚、瘦肉、雪梨、蘋果、柚子等,適當限制鹽的攝入以減輕心臟的負擔和體內水鈉的瀦留。還可配合適當的飲食治療,如水蛇煲淮山、芡實湯、田雞煲丹參湯、鯪魚煲粉葛湯等。對伴有心臟損害的,可用浮小麥煲豬心、燈芯花煲瘦肉,後期可食用龍眼肉煲雞、杞子淮山煲肉排等。

小兒類風濕用藥需慎選密觀

由於兒童對一些抗風濕藥物的不良反應比成年病人更敏感,因而在用藥以前,應該慎重選擇,用藥以後應密切觀察。治療宜先從簡單、安全和比較保守的療法開始,如未見效再選用其他治療。

除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對癥治療外,應盡早開始用慢作用藥,一種不足時,在密切觀察下,也可采用聯合療法。毒性較大的免疫抑制劑隻在嚴重情況下才謹慎使用。

非甾體類抗炎藥的種類甚多,可選擇適宜於兒童的藥物使用,如阿司匹林,對體重在25千克以下患兒,每日每千克體重80~100毫克,對年長兒及體重較大的患兒,每日總量不超過3.6克,分3-4次服用,一般用藥1-4周可見效。病情緩解後逐漸減量,以最低有效劑量長期維持,可持續數年。治療過程中,特別最初幾周應註意有無毒性反應,如胃腸道刺激癥狀、耳鳴、出汗、換氣過度、嗜睡或易激惹等精神改變、蕁麻疹、哮喘、出血傾向及肝功能異常等。兒童較易對阿司匹林產生中毒癥狀,有效劑量和中毒劑量很接近,必須密切觀察並隨時調整劑量。若發現輕度肝功能異常,可不必停藥,常於2—3個月後自行恢復正常。如連續用藥6個月療效不滿意,可考慮改用其他藥物,如佈洛芬、萘普生、雙氯酚酸鈉(扶他林)等。

較重患兒可同時選用金制劑、青黴胺、氯喹、柳氮磺毗啶、甲氨喋呤等。應用中必須謹慎,註意這類藥物的副作用。

由於潑尼松(強的松)、地塞米松等糖皮質激素具有阻礙兒童生長發育,引起骨質疏松和降低對其他疾病抵抗力等不良反應,且隻能改善癥狀,對骨破壞無改變作用,不能作為常規藥物大量使用,除非全身型,有多關節、多系統損害或少關節炎型合並虹膜睫狀體炎者,才可選擇應用。當單關節腫痛明顯時,除用其他藥物全身治療外,則在嚴密消毒下,可抽液後關節腔內註入醋酸強的松龍、醋酸氫化可的松或利美達松等。

容易誤診的小兒風濕熱

急性風濕熱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

由於缺乏特殊診斷方法,過去常將風濕熱的臨床表現分為五個主要指征及六個次要指征。

一般有兩個主征或一個主要指征加上兩個次要指征,診斷即可成立。主要指征包括心肌炎、多發性關節炎、舞蹈病、皮下結節及環形紅斑。

次要指征包括發熱、關節痛、既往有風濕熱史或目前有風濕性心臟瓣膜病、血沉增速或c反應蛋白陽性,白細胞總數增多、心電圖p-r間期延長。若最近有過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的證據則更支持診斷。

早期`綜合分析後才能作到明確診斷。尤其是如發現低熱、關節或肌肉疼痛、腹痛、鼻衄、心率加速、抗鏈球菌溶血素"o"滴定度增高等,則可能是由風濕熱引起,但也完全可能是鏈球菌感染或其他原因所致,必須慎重考慮才可防止誤診或漏診。

確定風濕熱是否仍在活動一般可根據以下幾方面:

一.臨床癥狀  任何風濕熱癥狀的存在均表示風濕活動的存在。患風濕熱的小兒,若表現面色蒼白,乏力、體重不增、心動過速等現象時,往往提示風濕活動的繼續存在。

二.實驗室檢查  雖然臨床癥狀巳消失,但血沉仍有增快,粘蛋白增多,白細胞總數增高而又無其他原因可解釋時,也要考慮風濕活動的存在。

三.心電圖檢查診斷為風濕熱的患兒 p-r間期的持續延長,常提示心臟炎仍然存。

此外診斷時又應區分初發與再發。 初發是指第一次風濕活動,大多數於治療後1~6個月風濕活動停止而治愈,部分患者反復發作,表現為風濕活動與相對靜止交替出現,常於相對靜止時停藥1~2個月後再出現風濕活動,這種患兒易發展成為心瓣膜病;再發是指臨床和化驗均證實無風濕活動已三個月以上而又重新發病。這種劃分對預防、治療與預後都有重要意義,因此,對於初發的患兒應給予十分重視,徹底治療。

小兒風濕熱連累心臟

風濕熱是小兒時期結締組織的非化膿性疾病,常累及血管、皮膚、漿膜、腦、心臟及關節等,特別是誘發心肌炎後可留有永久性的瓣膜病變,臨床易反復發作,對小兒危害極大,我們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目前,對風濕熱的病因及機理尚不十分明瞭。多數專傢認為,病兒在患病前的1-4周內曾有咽炎、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等a組b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的病史。感染的細菌不直接侵犯身體結締組織,而是經機體自身免疫反應致病,臨床以5-15歲的小兒多見。

初起常表現不規則發熱、面色蒼白、精神不振、腹痛、多汗,繼而出現遊走性的大關節腫痛,活動受限,軀幹、四肢處可見紅色斑疹,呈不規則環狀,高出皮膚,稱環形紅斑。

在肘、腕、膝、踝關節的伸面可出現皮下小結。女孩患病後,多有不隨意、不自主、不規則的動作,嚴重的病例常侵犯心臟,發生心內膜炎、心外膜炎和心肌炎。心臟的風濕損害,如能及時治療可治愈。而心臟受累,如風濕活動頻繁復發,則易發展為慢性風濕性瓣膜病。風濕熱侵犯心臟的主要病變是累及心臟瓣膜,二尖瓣、主動脈瓣受損多見,急性期瓣膜增生腫脹,內皮細胞膜受損,表面粗糙,膠原纖維外露,血小板、纖維蛋白可形成灰白色粟粒狀的贅生物,發生心內膜炎。

當炎癥消退或復發時,瓣膜因大量纖維組織增生與收縮而變硬變厚,產生粘連和縮短,導致瓣膜狹窄及關閉不全。發生心肌炎,心肌間質小血管形成風濕小體,晚期有瘢痕形成,常易發生心功能不全危及生命。少數病兒則可出現胸痛,心包磨擦音,臨床常提示患兒感染瞭風濕性心包炎,但較少見。

因此,一旦發現小兒有上述表現,經檢查血沉增快,抗“o”增高等,可確診為風濕熱。風濕熱活動期應讓患兒臥床休息,給予易消化的蛋白質、維生素類食物,並連續使用足夠的青黴素10-14天,按時服用抗風濕藥,伴有心衰時及早采用強心劑等綜合治療。如果患兒一切恢復正常時,仍要繼續觀察患兒病情變化。如臨床再次發生扁桃體炎、咽炎等感染時,應迅速使用抗生素、激素或抗風濕藥物,以防止病情復發和反跳,避免心臟進一步受累。

小兒患瞭風濕熱會發熱麼

風濕熱是由於a組β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免疫反應。好發於6~15 歲的學齡兒童,雖然近年來其發病率有下降趨勢,但仍是兒科較常見的、且對小兒健康有較大危害的疾病之一。

那麼風濕熱一定伴發熱嗎?發熱是不是風濕熱的主要臨床表現呢?這裡就向大傢做個介紹。

其實雖然大多數風濕熱的患兒都會出現發熱癥狀,但發熱並不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診斷一個小兒是否患有風濕熱應主要依據其是否患有心臟炎、關節炎、舞蹈病,有無皮下小結節或環形紅斑,其次再觀察其有無發熱、關節痛,檢查有無血沉增速、c 反應蛋白陽性或白細胞增多,心電圖有無pr間期延長等。

患有風濕熱的小兒,大多數伴見持續性的低熱,可持續3~4周左右,少數亦可見短期高熱,除發熱外,常伴發精神不振、乏力、面色蒼白、鼻衄、腹痛等癥。

由此可知,發熱並不是風濕熱主要的、特異性的癥狀表現,所以臨床不能僅根據這一癥狀貿然做出診斷。而應依靠綜合臨床表現做出判斷,其中前述主要觀察指標更具臨床診斷意義。

小兒風濕熱出現發熱時,臨床應註意其他癥狀表現,註意與其他慢性感染性疾病及結核病等相鑒別。此外,臨床亦不能誤將鏈球菌感染後綜合征診斷為風濕熱,本綜合征雖亦可見低熱、關節痛等,但心臟聽診無明顯雜音,經合理用藥治療後,不會復發,預後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