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炎本身就是一種危害很嚴重的疾病,而且它在治療之後因為沒有辦法徹底的根除,所以很容易會導致腦炎的後遺癥出現。腦炎後遺癥如果是出現的話,在這之前是會有些癥狀表現的,比如說在疾病恢復期的時候很容易出汗,而且已經機體功能的障礙已經有所表現,另外也有可能會伴隨著失語情況,那麼,具體腦炎有什麼後遺癥?

腦膜炎有什麼後遺癥

1、由於病毒的種類不同,腦膜炎的表現也就多種多樣。病毒性腦膜炎輕重差別很大。既有高熱不退者,也有僅為低熱者。通常都有不同程度的頭痛、嘔吐、精神面色不好,困倦多睡。重者可有抽風、昏迷、肢體癱瘓、呼吸節律不整等表現。

2、流行性乙型腦膜炎(簡稱乙腦)是由帶病毒的蚊子傳播而發生,最易引起高熱、抽風、昏迷。發病急驟,進展迅速,致殘率及病死率均較高。

3、病毒性腦膜炎後遺癥是癲癇,癲癇病俗稱羊角風,是由於腦細胞突然短暫過度放電而致的腦功能失調;病毒性腦膜炎後遺癥的癥狀表現為運動、感覺、意識、植物神經、精神等不同障礙或可兼而有之,臨床上以突然意識喪失,突然跌倒,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或口中怪叫,醒後如常人。

瞭解瞭腦炎有什麼後遺癥之後,對於腦炎患者,如果是想要預防這些後遺癥出現,就一定要註意在治療的時候積極治療,而且做好一些相關的護理工作,一旦腦炎後遺癥出現,要及時的采取治療,隻有這樣才可以降低腦炎後遺癥的危害

寶寶嗜睡當心腦膜炎

細菌性腦膜炎在嬰幼兒中發病率較高,而且危險性強,如果新生兒光睡不吃奶,不愛動不哭鬧,傢長應警惕腦膜炎“潛伏”體內。

細菌性腦膜炎是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中常見的一類疾病,是由於細菌通過各種途徑進入腦內,引起的急性炎癥。炎癥發生部位一般在腦和脊髓軟腦膜、蛛網膜及腦脊液。從理論上講,所有細菌都可以引起細菌性腦膜炎,其中腦膜炎球菌所引起的腦膜炎最多見。人群中有5%左右的人其鼻咽部存在腦膜炎雙球菌,這些腦膜炎雙球菌可以通過呼吸飛沫或者密切接觸在人群中傳播。而在成人中,肺炎雙球菌是腦膜炎最常見的病因。

細菌性腦膜炎患兒可能在出生後兩三天就發病,而且容易和敗血癥一起發作。但是不發燒,白細胞也沒有增多,因此會給早期診斷帶來一定的困難。有的孩子在出生後2~4周才發病,父母如果發現孩子光睡不吃奶,不吃不動不哭鬧,那麼就要警惕是否患上腦膜炎。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來說,發熱、嘔吐、易激動、抽搐發作、尖聲哭鬧等都屬於常見的腦膜炎癥狀。但這些癥狀沒有特異性,和普通的感冒發熱極其相近,因此早期較難鑒別,也容易誤診。

由於急性細菌性腦膜炎,尤其是腦膜炎雙球菌性腦膜炎,可以在數小時內引起生命死亡,必須及早做出正確診斷並進行緊急治療。因此,當懷疑到細菌性腦膜炎時,應立即給予治療。

有關腦膜炎的認識誤區

1、腦膜炎都有傳染性:腦膜炎的種類很多。我們通常所說的傳染性腦膜炎實際上是指腦膜炎中的流行性腦膜炎。除瞭經常提到的流行性腦膜炎以外,還有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以及真菌性腦膜炎等,而這些腦膜炎並不具有傳染性。

2、腦膜炎隻有兒童才得:這種認識是片面的。事實上,腦膜炎多見於兒童,但成人和老年人也會患腦膜炎。隻是兒童的免疫力相對成人差,血腦屏障較弱,因此,細菌更容易從血液中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從而引發腦膜炎。隻不過成人中的部分腦膜炎患者僅為陰性感染者,在出現疲倦、低熱等初期癥狀後,很快便會自行康復。

3、得瞭腦膜炎非死即傻: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人們對腦膜炎的預防措施不力,治療手段不先進等,致使流腦成為一種很難醫治的傳染病。雖然流行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和真菌性腦膜炎發展到嚴重階段,的確會使人出現失語、癡呆、癱瘓,以及意識障礙甚至死亡等嚴重後果,但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流行性腦膜炎的預防、診斷和治療都達到瞭一定的水平。隻要采取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及時診斷和治療,流腦是可以完全治愈的。

嬰兒腦膜炎影響其少年期行為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嬰兒腦膜炎幸存者在少年期易出現行為問題。

腦膜炎的癥狀包括嚴重的頭痛、發熱、惡心、嘔吐和頸部強直,發病者絕大多數為兒童,死亡率達10%。腦膜炎分為無合並癥和有合並癥兩類,有合並癥指伴發高熱、驚厥或復發感染。

倫敦一傢醫院的研究人員對1985-1987年間不足1歲患腦膜炎的嬰兒進行調查,共739人(現在13歲),以606名健康兒童為對照組。他們對情緒問題、行為、多動及類似問題和社會技能進行瞭評估。研究發現,腦膜炎幸存者在疾病愈後一年中出現行為問題的危險是對照組的2倍。46%的嬰兒期患有合並癥腦膜炎兒童的父母認為他們的孩子有行為問題,對照組僅為21%;而老師對此的評估比例分別為37%和23%。無合並癥腦膜炎患兒痊愈後也容易出現行為問題,父母和老師對該組的評估比例分別為38%和33%。該研究表明,腦膜炎對孩子具有遠期的影響。研究人員指出,腦膜炎患兒痊愈並不代表一切無憂,應對其進行隨訪,必要時需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治療或進行在校幫助。

腦膜炎雙球菌對青黴素的耐藥情況怎樣

1990年的資料肯定腦膜炎雙球菌對青黴素的敏感性逐年下降。

在英國腦膜炎雙球菌對青黴素的耐藥率在1985年為0.2%;1986是1.2%;1987年2.9%;1988年3.9%;1989年為3.7%。臨床上遇到耐藥菌株時,即使給予過去足夠劑量的青黴素,都未能見效。研究發現,這些對青毒素相對不敏感的菌株能持續形成b組和c組的血清型混合物;它改變青黴素的蛋白結合,是遺傳物質與一株非致病黃色奈瑟氏菌密碼組合的結果。

但因為近年隻有3%的雙球菌對青黴素的敏感性下降,所以青黴素仍宜作為治療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的首選藥物。為使青黴素取得立竿見影的治療流腦效果,防止耐藥發生,建議首劑500萬單位,以後每4小時1次靜註,每次80萬一200萬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