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患者都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兒童和青少年人群的患病率在不斷增加,中年人患病的也越來越多。吃早餐是個讓很多現代人糾結的話題。明明知道應該正點吃飯,可起床晚、怕麻煩、忘瞭買等原因,常常讓人“犧牲”瞭早餐。很多白領都因為早上晚起等關系而不吃早餐,其實這是不對的。​白領不吃早餐容易得糖尿病嗎?下面為大傢帶來詳細的介紹!

糖尿病人應註意哪些

1、控制飲食,少食多餐;忌食血糖生成指數高的食物比如:白糖、紅糖、葡萄糖、糖制品、甜食、果糖、蜂蜜等。

少食:土豆、芋頭、奶油、豬油、羊油、黃油、花生、瓜子、動物內臟等。

宜食:粗雜糧(蕎麥、豆麥、燕麥片、豆制品等),苦瓜也是很好的。

食物盡量多樣化,宜粗不宜精。多食蔬菜、粗糧等,少吃油脂,鹽及剌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芥茉等。

2、堅持鍛煉,增大消耗,適當的運動是非常重要的對於血糖的控制,增大瞭消耗,可以減輕胰腺的負擔。長期堅持可明顯減緩病情的發展。

3、定期監測血糖,遵照醫囑,合理用藥。

4、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保持良好心態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控制也很必要。

總之,控制血糖水平在一個正常范圍,防止並避免並發癥的發生。

​白領不吃早餐容易得糖尿病

早餐的能量很重要

很多人都在傢裡放一些零食,以備不時之需。而早上起來後,時間不是很充裕,往往順手拿起零食作早餐,方便快捷。

專傢指出,用零食充當每天三餐中最重要的早餐,非常不科學。零食多數屬於幹食,對於早晨處於半脫水狀態的人體來說,是不利於消化吸收的。而且餅幹等零食的主要原料是谷物,雖然能在短時間內提供能量,但很快會使人體再次感到饑餓,臨近中午時血糖水平會明顯下降,早餐吃零食容易導致營養不足,體質下降,引起各種疾病入侵。

新的研究發現,不吃早餐,當心糖尿病找上門

研究人員招募瞭一些志願者,讓其隔一天吃一次早餐,而午餐、晚餐的進食情況保持不變,並對他們的胰島素和血糖水平進行瞭詳細監測。結果發現,與吃過早餐相比,在沒吃早餐的日子裡,參試者的平均胰島素和血糖水平要明顯升高。胰島素反應上升瞭28%,葡萄糖反應上升瞭12%,分別屬於中度和輕度升高的水平。進一步分析發現,無論參試者的體重是否超標,上述情況都會出現。

胰島素和血糖的同時升高,說明人體內出現胰島素抵抗,代謝血糖的能力下降,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島素,才能將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而這種現象,正是糖尿病的早期報警信號之一。如果長期如此,患糖尿病的風險也會增加。

不吃早餐造成熱量攝入中斷,可能引起低血糖反應;由於午餐和晚餐要把缺失的熱量補回來,很容易進食過多,導致血糖反彈性升高,使血糖出現較大波動,進而影響全天的胰島素調節。此外,有研究發現早餐缺失的營養,難以通過其他方式補充。因此,無論多忙,早餐不能省。

早餐宜選擇的食物

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雞蛋、牛奶、香腸、豆漿等。

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果汁、蔬菜、水果等。

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面包、饅頭、花卷等。

富含水分的液體食物:米粥、牛奶、豆漿、果汁等。 開胃、增加食欲的食物:果汁、番茄汁、醬菜等。

糖尿病人的飲食禁忌

少吃多餐。既保證瞭熱量和營養的供給,又可避免餐後血糖高峰。

不能用花生米、瓜子、核桃、杏仁、松子等硬果類食物充饑。

.糖尿病人千萬不要限制喝水。

除黃豆以外的豆類,如紅小豆、綠豆、蠶豆、蕓豆、豌豆,它們的主要成分也是淀粉,所以也要算作主食的量。

少吃或者不吃,白糖、紅塘、葡萄糖及糖制甜食,如果糖、糕點、果醬、蜂蜜、蜜餞、冰激凌等。

糖尿病的早期癥狀

小兒患糖尿病後,在早期一般不會出現明顯癥狀。當病情持續惡化,小兒體內的90%的胰島素遭到破壞後,就會出現糖尿病的臨床癥狀。

糖尿患兒由於機體代謝紊亂,蛋白質分解大於合成,自身消耗過多,雖然多食但仍然消瘦。這些孩子除有多尿、多飲、多食外,還伴有消瘦癥,即三多一少。而成人糖尿病雖有三多癥狀,但很少有消瘦。由於遺尿癥在幼兒年齡階段相當普遍,因此很可能被傢長忽視。小兒遺尿癥專科門診對尿床的患兒必作尿液常規檢查,為的就是篩除隱藏在遺尿癥中的幼兒糖尿病。

小兒糖尿病起病急,一般在3個月內可被確診。在小兒患糖尿病後約半數的孩子以酮癥酸中毒為表現,而且年齡越小酮癥酸中毒的癥狀越重。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痛、食欲不振及神智模糊、嗜睡,甚至完全昏迷等,三多一少癥狀反而被忽略。同時有脫水、酸中毒。酸中毒嚴重時出現呼吸深長、節律不正。呼吸帶有酮味。

小兒糖尿病各年齡段的孩子均可發病,從剛出生3個月的額嬰兒,到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尤其以5-7歲年齡段的兒童較為多見。傢長要避免孩子養成不良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一旦孩子出現瞭糖尿病癥狀,則需要立即就醫治療。

糖尿病認識八誤區

誤解1:隻要血糖高就是糖尿病

血糖升高可由多種因素引起,如飽食或高糖飲食、劇烈活動、情緒緊張、應激(如高熱、嚴重外傷、急性心腦血管意外等等)及藥物作用(如糖皮質激素等)等。還有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的血糖升高,如甲狀腺功能亢進、肢端肥大癥、嗜鉻細胞瘤、庫興氏病等等。因此,必須多次復查血糖及通過其他相關檢查,排除應激因素以及其他可引起血糖升高的疾病才能最終確診糖尿病。

誤解2:空腹血糖正常就不是糖尿病

目前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是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後2小時血糖≥11.1mmol/L。有些人在偶爾的檢查中看到自己血糖正常就以為自己不是糖尿病,其實未必。有些人空腹血糖雖正常,但餐後2小時血糖卻很高,同樣也是糖尿病,這種情況多見於2型糖尿病的早期。因此,必須重視餐後2小時血糖的檢查,尤其是空腹血糖大於5.6mmol/L而且肥胖的人應做葡萄糖耐量試驗,檢測餐後血糖情況,以避免漏診。

誤解3:尿糖陽性就是糖尿病,尿糖陰性可排除糖尿病

很多人認為糖尿病必須尿中有糖,否則就不是糖尿病,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因為,血糖在腎臟的排泄過程是由三個因素決定的,即血糖濃度、腎臟對血糖的濾出能力和再吸收能力。如果腎臟對血糖的濾出能力降低,而對濾出血糖的再吸收能力尚好時,血糖濃度雖高但無尿糖,醫學上稱之為“腎糖閾增高”;反之稱“腎糖閾降低”,即血糖濃度正常,尿糖卻呈陽性。腎臟排糖功能不正常的人,尿糖檢查不能正確反映血糖濃度的真實情況。因此,我們不可依據尿糖來診斷糖尿病。

誤解4:兒童糖尿病均為1型糖尿病

過去兒童糖尿病絕大多數都是1型(舊稱“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兒劇增,兒童2型(舊稱“非胰素依賴型”)糖尿病也越來越多。兒童患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可能與遺傳,常進食高熱量、高脂肪的快餐食品,營養過剩,活動少,而喜歡長時間靜坐看電視、玩遊戲等有關。現任美國糖尿病協會主席卡夫曼是一位小兒內分泌專傢,他指出,2型糖尿病已是美國兒童的一種流行病,在過去10年中,兒童2型糖尿病發病率上升瞭33%。我國兒童的2型糖尿病發病率也在明顯上升。在近日舉行的國際青少年糖尿病協會第30屆年會上,國際醫學界人士對兒童2型糖尿病這個日趨嚴重的問題也深表關註。

誤解5:成年期發生的糖尿病肯定是2型糖尿病

人們一般認為,到成年期才發生的糖尿病應該是2型糖尿病。殊不知,還有一種介於1型和2型糖尿病之間的所謂“1.5型糖尿病”,它的學名叫“成人隱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英文簡稱為LADA)。它本質上屬於1型糖尿病,糖尿病自身抗體檢查呈陽性。但它起病又具有遲發、隱匿的特點,發病初期口服降糖藥治療有效,無須使用胰島素,這點又符合2型糖尿病的特點,所以非常容易被誤診為2型糖尿病。目前估計,LADA這種特殊類型的糖尿病約占10%~15%。對於這部分患者,應爭取早期確診,盡早使用胰島素,以保護殘存的胰島功能,避免並發癥發生。

誤解6:糖尿病是吃糖多引起的

目前認為,糖尿病的發生與“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有關,其中,“環境因素”的變化是導致當前糖尿病發病率急劇上升的主要原因。所謂“環境因素”是指“多吃少動”以及由此引起的營養過剩及肥胖。所謂“進食糖類食物(即碳水化合物)可引起糖尿病”的說法是缺乏科學依據的,相反,糖尿病患者對糖類食物(即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不宜過低,它所提供的熱量在總熱量中所占的比例應達到55%~60%為宜。事實上,目前我們飲食結構存在的問題是,脂肪和蛋白質類的食物攝入過多,而糖類食物(主要指米、面等淀粉類)攝入相對不足。限制高脂肪、高熱量飲食以及增加運動才是預防糖尿病的根本措施。當然,我們並不提倡多吃白糖等單糖,吃得多瞭,容易導致熱量過剩及肥胖。糖尿病患者應嚴格限制白糖、紅糖等單糖,因為單糖極易吸收而引起血糖的迅速升高,使受損的胰島更不能負擔,加重病情。

誤解7:血糖恢復正常就說明徹底痊愈瞭

有一些病情較輕的糖尿病患者,經過一段正規治療,特別是適宜的飲食控制,血糖降至正常,甚至不用藥也可將血糖維持在正常范圍,就以為自己的糖尿病已被治愈瞭。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以目前的科學水平,糖尿病還沒有根治的辦法。也就是說人一旦得瞭糖尿病,就不可能真正治愈,哪怕臨床癥狀暫時消除。

誤解8:控制糖尿病把血糖降下來就夠瞭

糖尿病本質上是一組代謝紊亂綜合征,除瞭高血糖以外,多數患者還同時合並高血壓、脂代謝異常、體重超標、高尿酸血癥等多項代謝紊亂,僅僅控制血糖,並不能很好地防止糖尿病慢性並發癥(尤其是心腦血管病等大血管並發癥)的發生。因此,糖尿病的治療,要求綜合控制,全面達標,即在血糖治療達標的同時,還應將血壓、血脂、體重控制在相應范圍內,延緩糖尿病各種並發癥的發生。切不可隻註意控制血糖這個單一指標,而忽略其他指標異常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