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之後,天氣逐漸轉涼,早晚溫差較大。此時,公眾在起居和衣著上應該有所講究,起居宜“早臥早起”,穿衣要“春捂秋凍”。那麼秋季養生,老人要註意什麼呢?在日常還要註意什麼呢?接下來,就一起看看。

老人用藥最需警惕的六大禁忌

跟著“經驗”走

一些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往往憑著自己長期吃藥的“老經驗”,每當病情復發時,便自己去藥店買藥來吃。即使到醫院也是不顧自身的具體情況,向醫生點名要藥,有時甚至責備醫生給開的藥“不管用”。在疾病發展的每一個階段,用藥情況是不一樣的,所以在病情復發時,最好是請醫生檢查後,根據處方用藥。

跟著廣告走

有些老年人很迷信醫藥廣告上介紹的新藥和“特效藥”,往往“慕名”用藥。而醫藥廣告多宣傳藥品的療效,對於副作用和禁忌癥則很少提,如果老人忽視瞭這些,用藥時難保不出現問題。

認為用藥品種越多效果越好

一些老年人同時患多種疾病,他們為瞭使病好得快一點,往往要求醫生開藥時面面俱到,認為用藥品種越多,效果越好。而多種藥物不適當地同時使用,有時不但不會增加治療效果,反而有可能因藥物之間的互相拮抗作用而降低療效,有的還會因為違反配伍禁忌而出現副作用,增加藥物的毒性。

崇拜“貴重藥”

有些老年人常把藥物的價格和貨物的價格相提並論,容易受“一分價格一分貨”心態的誤導。認為價格貴的藥物療效一定比價格低廉的藥物“力量”大,見效快。實際上,藥物的效果是不以價格而定的。無論價格高低,對癥下藥才是好藥。

滋補藥吃不壞身體

不少老年人以為滋補藥能強身健體,多吃有益無害。但是如果所患的疾病並非“虛癥”,濫用補藥反而會違背祖國醫學“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用藥原則。如血壓偏高及血粘度高的老年人長期服用人參、鹿茸之類的補品,反而會引起血壓升高,甚至鼻血不止,無異於火上澆油。

認為隻有靠藥物才能戰勝疾病

其實,藥物隻是人體戰勝疾病的一種武器,保持輕松愉快的精神狀態,良好的生活方式,適當的體育鍛煉,對身體健康更為重要。

老年人其它的藥用禁忌

忌濫用解熱鎮痛藥

老年人容易患腰酸、背疼和四肢關節疼,如果長期使用保泰松、去痛片、消炎痛等止痛藥,則害多益少。因為保泰松容易引起浮腫,也可能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消炎痛有時可以引起老年人眩暈、精神障礙或腹瀉、胃腸出血、胃潰瘍等不良反應。去痛片則可引起粒細胞減少、腎損害、血紅蛋白變性和嚴重過敏等不良反應。老年人使用解熱鎮痛藥如果用量偏大或兩次用藥時間間隔太短,常可引起大量出汗而虛脫,所以,用藥時必須註意。

忌大量用瀉藥

老年人長期服用瀉藥,可以引起體內鈣和維生素的缺乏。有些瀉藥如液體石臘,長期服用還可以引起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A、B、E、K的缺乏。因此老年人發生便秘,最好通過調節生活習慣(如養成每天定時大便1-2次的習慣來解決,必要時可選用甘油栓或開塞露。

忌隨便使用安眠藥

老年人對安眠藥的分解排瀉變慢,服用常用量的安眠藥,即可引起過度困倦。長期用藥可以形成習慣,有些還可促進肝臟分解酶的增加而使用藥量越來越大。所以老年人應該養成按時睡眠的習慣。安眠藥隻宜偶爾使用,用量要偏小,而且要不斷更換藥的品種,不可偏選一種,以免形成依賴性。

忌濫用抗生素

有些抗生素如鏈黴素、慶大黴素易害聽力,且對老年人特別敏感。氯黴素可損傷造血系統。即使是毒性較小的青黴素如果用量過大,也可使老年人出現眩暈、昏迷等癥狀,老年人常用紅黴素,也易出現肝損害。

老人秋季有四怕

老人用空調要格外註意。

溫度過低,很容易使肌肉受涼,導致關節疼痛。尤其是頸椎、腰椎不好的老人,更要註意保暖。如果天氣悶熱傢裡需要開空調,溫度最好保持在26℃左右,可以多開除濕功能。公共場合氣溫低,老人要及時添個披肩。每天空閑時可以做一些簡單動作,譬如仰臥起坐、隔窗遠眺等,充分運動頸部、背部肌肉,保持頸腰部血液流通。

喝水怕少

天熱的時候老人不能等到口渴再喝水,要定時定量補充水分。有慢性病的老人,一旦缺水風險更大。此外,老人喝水一次不能喝太快太多,要少量多次。喝水太快,心臟不好的老人會出現胸悶、氣短等癥狀。

眼睛怕曬

對於老人來說,眼睛比皮膚更怕曬。長時間在陽光下暴曬會提早引發“老年性黃斑病變”。對於患白內障、角膜炎等眼疾的老年患者來說,保護雙眼不受紫外線侵害可促進疾病恢復。建議老年朋友如果外出,最好戴上太陽鏡,顏色以茶色最佳。同時戴遮陽帽,打遮陽傘。

腸胃怕涼

人到老年,脾胃功能日漸衰退,涼的東西更要少吃,如冰鎮西瓜及各種飲品。烹調方法以燉、煨為主,少涼拌,如果喜歡吃涼拌菜,可以加點薑末、蒜末或芥末,一則暖胃,二則可以起到殺菌效果。剩飯菜不要放太久,盡量少吃。

老人秋冬季皮膚瘙癢怎麼辦

很多老年人都飽受皮膚瘙癢的困擾,尤其到瞭冬季,很多人因此徹夜難眠。老年瘙癢癥是一種很常見的皮膚病,在冬春季節常發。主要表現為皮膚外觀正常,但是反復出現瘙癢。病因誘發老年瘙癢癥最常見的原因是皮膚幹燥。在冬春季節,空氣幹燥,皮膚表面的水分過度蒸發,皮膚表層的含水量減少,皮膚的保護功能受損,對外界的各種刺激變得敏感,進而產生瘙癢等不適感覺。患者皮膚本身的問題也可引起瘙癢。正常人的皮膚表面有一層保護膜,可以阻擋外界環境因素對皮膚的刺激,減少瘙癢等不適的感覺。老年人皮膚的這種保護功能減弱,容易發生皮膚瘙癢癥。另外,生活中不少老年人喜歡用熱水燙腳或洗澡,或用搓澡毛巾用力搓擦皮膚,造成皮膚表面保護膜的破壞,從而引起或加重皮膚瘙癢癥。

還有些瘙癢由藥物引起,治療糖尿病、慢性腎病、慢性肝膽疾病以及一些血液疾病、惡性淋巴瘤等的藥物都可能引發瘙癢病。和皮膚疾病導致的瘙癢不同,老年瘙癢癥的特點是瘙癢前皮膚外觀沒有皮疹,也沒有紅腫,但皮膚幹燥、細薄脫屑。在排除瞭蕁麻疹、疥瘡、濕疹等其他疾病時,可以確診是瘙癢癥。老年瘙癢癥一般采用外用、內服等綜合性治療措施。

有部分患者,皮膚本身沒有太大問題,但有緊張、焦慮、疑病、神經官能癥等精神問題,對外界輕微刺激會產生過度的反應,或者說過度敏感,也會時常出現瘙癢癥的感覺。在實際生活中,除瞭上面提到的老年瘙癢癥以外,還會遇到很多其他瘙癢性皮膚病,這些疾病多是皮膚以外的原因,如某些藥物、糖尿病、慢性腎病、慢性肝膽疾病、一些血液疾病、惡性淋巴瘤等也會引起瘙癢性皮膚病。

老年皮膚瘙癢癥容易發生在中老年人群中,特別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發生率更高,病情隨年齡增加逐漸加重,秋、冬、春季容易發病。多數患者首先發生在小腿部位,表現為小腿皮膚經常有瘙癢感覺,晚上瘙癢癥狀更明顯。部分患者瘙癢可以逐漸擴展到前胸、後背、腰部、大腿和上肢等部位。主要特點是瘙癢的皮膚外觀沒有異常,即沒有皮疹,沒有紅腫。可有皮膚幹燥、細薄脫屑。瘙癢感覺為陣發性,沒有固定的部位。瘙癢的程度因人而異,輕者數十分鐘可以自行緩解;嚴重者可持續數小時,甚至徹夜難眠。搔抓後局部可有紅色抓痕、脫皮,嚴重時可抓破出血。停止搔抓後,印記很快消退,沒有紅腫,沒有隆起皮膚的丘疹等,但可以留有幹燥性血痂。

老年人最常見的疾病

1、高血壓

高血壓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也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其發病原因醫學界普遍認為是在一定的遺傳背景下由於多種環境因素參與使正常血壓調節機制失常所致。高血壓既是獨立的心血管疾病,又會導致心、腦、腎三個重要的生命器官病變,從而產生冠心病、心力衰竭、腦出血、腦梗塞、腎功能衰竭、尿毒癥等嚴重的並發癥,危害極大。

防治措施:老年人應特別註意合理膳食,控制熱能和體重,減少脂肪攝入,多吃蔬菜和水果;嚴格限制鈉鹽攝入,每人每日食鹽攝入量宜控制在6克以下;每日攝入足量的鉀、鎂、鈣;戒煙酒或嚴格限制煙酒;根據年齡及身體狀況選擇慢跑、快步走、太極拳、氣功等不同運動方式,控制好血壓,減輕體重,增強體力,降低胰島素抵抗;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註意心理平衡及情緒的調整,減少精神壓力。

2、慢性支氣管炎

慢性支氣管炎是一種常見老年病,通常是患者由於感冒、吸煙、機體過敏、氣候變化、大氣污染等原因,使支氣管和細支氣管反復受到感染和刺激所致。臨床表現有發熱、畏寒、身痛、咳嗽、咯痰、喘息等癥狀,病情嚴重者咳嗽、喘鳴幾乎終年不停,並呼吸困難,繼續發展可並發肺氣腫,甚至肺心病而危及生命。

防治措施:老年人在氣候變化大的季節應特別註意預防感冒,感冒後要及時就醫;平時應少吃或忌食生冷、過咸、辛辣、油膩及煙、酒等刺激性的東西,減少或避免對呼吸道的刺激;多吃止咳、平喘、祛痰、溫肺、健脾的食品,如白果、枇杷、栗子、百合、海帶、紫菜等增強免疫力;居住的室內要經常開窗,保持空氣流通,床單、被褥、衣物要勤於更換和清洗,減少過敏源;適當進行體育鍛煉,以利改善呼吸系統的機能,增強對寒冷和疾病的抵抗力。

3、冠心病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最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病,主要是由於冠狀動脈血管病變而引起,病變的根源在於患者平常飲食不合理,體內脂質代謝紊亂,使得血脂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壁上,從而導致冠狀動脈血管的硬化、血栓、堵塞,其主要臨床表現有心肌缺血、缺氧而導致的心絞痛、心律失常,嚴重者可發生心肌梗塞,使心肌大面積壞死,危及生命。

防治措施:老年人脾胃功能衰退,應慎食或節食油膩、炙燥、辛辣、生冷食物,控制總熱量的攝入,控制高膽固醇、高脂肪食物和食糖攝入,多吃能降脂的蔬菜,如芹菜、蘿卜、西紅柿、黃瓜、苦瓜、大蒜、香菇、海帶等;不吸煙、不酗酒;保持適當的體育鍛煉;生活要有規律,保持足夠的睡眠;保持情緒穩定,切忌急躁、激動或悶悶不樂;積極防治與冠心病關系密切的老年慢性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

秋日老人起居宜早臥早起

秋季起居

秋季在起居上之所以要做到早臥早起。是因為“早臥”可調養人體中的陽氣,“早起”則可使肺氣得以舒展,防止收斂太多。秋季適當早起,還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對於預防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病有一定意義。一般來說,秋季以晚9點至10點入睡,早晨5點至6點起床比較合適。

秋季防秋凍

“秋凍”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遇冷不穿衣”。初秋,暑熱未盡,涼風時至,當天氣驟然變冷時,適當地增衣是必要的,否則不但不能預防疾病,反而會招災惹病。“適當增衣”以讓自己略感涼而不感寒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嚴嚴實實。“秋凍”的另外一層意思是,晚秋可適當拖延增加衣服的時間,但要以自己能接受為限度。我國自古以來就流傳著“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養生保健諺語。因此,秋季穿衣也要順應“陰津內蓄,陽氣內收”的需要,適當地凍一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