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患關節炎的人群中,曾經做過一項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老年人患上關節炎的人數明顯比年輕人高出幾倍。是什麼原因讓老年人患上關節炎?我們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關節炎有哪些常見類型及癥狀

1、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由於多數關節是風濕熱早期癥狀之一,其關節受影響的成人占91.7%,兒童占55.7%.因此臨床上將風濕熱稱為風濕性關節炎。常發生於膝、肩、肘、腕等大關節,發病多在上呼吸道感染之後,出現遊走性關節痛、腫及發熱和其它風濕熱的表現。

風濕性關節炎是溶血性鏈球菌所致上呼吸道感染後引起的一種反復發作的急性或慢性全身結締組織的炎癥疾病,以心臟和關節受累最為顯著。由於本病發病急,病初多以全身發熱和顯著的關節紅腫熱痛為主要表現。

2、外傷性關節炎

外傷性關節炎多因外傷或持續慢性勞損引起關節軟骨發生退行性變或形成骨刺,表現為患病關節腫、痛及運動障礙,易發生在持重關節、如肩、膝、踝等關節,運動員及青壯年中多見。

老人患關節炎的原因有哪

人到老年,骨骼健康會慢慢下降,加上老年人身體的各項機能都不如年輕小夥瞭。在這些因素下,加之一些錯誤的鍛煉容易引發關節炎。

有些老年人喜歡爬山,爬山雖是一種很好的鍛煉方式,但是卻不利於膝關節的保護。因為,上山的時候膝關節負重基本上就是自身體重,而下山的時候除瞭自身體重以外,膝關節還要負擔下沖的力量,這樣的沖擊會加大對膝關節的損傷。長期如此,就會導致關節疾病的發生。

很多的老年人喜歡打太極拳,這也是老年人鍛煉身體的一種方式。但是鍛煉不當,也會增加膝關節的負荷。太極拳的技術特點是膝關節始終處於半蹲位的靜力性支撐,膝關節的穩定性主要靠股四頭肌和髕骨來維持,如果長時間過量單一鍛煉,髕骨關節面就會受到經常的磨擦、擠壓和沖撞等,這些都會加速髕骨軟骨的退變,引起關節疼痛。

每天走6000步可防關節炎

美國《關節炎護理與研究雜志》近日刊登一項新研究發現,關節炎患者每天走3英裡(約合6000步)可控制關節炎病情。關節不好的人群保持活躍的生活方式也可大大提高身體活動能力。

新研究發現,美國波士頓大學丹尼爾·懷特博士及其同事對1800名男女骨關節炎患者或該病高危患者進行瞭觀察研究。參試者年齡在50歲至70歲之間。參試者佩戴計步器一周,記錄下每天走路步數和步行速度。

參試者還填寫瞭一份有關完成走路和穿衣等活動難度情況的問卷調查表。兩年後,參試者再次接受問卷調查,並接受第二次步行測試。結果發現,每天步行3000步可有效防止關節炎癥狀進一步惡化,每天至少步行6000步的參試者受益則更大。總體而言,每天步行數越多,兩年後關節狀況就越好。每增加1000步,關節活動能力減退幾率就會減低20%。

懷特博士表示,這項新研究結果表明,關節炎患者及高危人群最好佩戴計步器,每天保證至少步行6000步,每天幹傢務弄園藝等活動全都包括在內。

關節炎診斷鑒別

診斷

根據病史、檢查、臨床表現可以診斷。

鑒別診斷

由於關節炎種類繁多、病因復雜、治療原則各異,因此對關節炎進行鑒別非常重要。

1.類風濕關節炎:該病是慢性關節炎最常見的類型之一。與遺傳、細菌及病毒感染、環境因素包括吸煙有關。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40-60歲女性更多見。以雙手小關節(手指關節、腕關節)受累多見,並表現為雙側受累。患者同時伴有晨起關節僵硬感持續大於1小時及關節活動受限。病情嚴重時可出現全身臟器受累。抗環瓜氨酸肽抗體為其特異性抗體。絕大多數患者類風濕因子陽性,但類風濕因子水平的高低與病情的活動度無絕對的相關性。

2.骨關節炎:又稱退行性關節病、骨關節病,民間俗稱骨質增生。骨關節炎的發生與年齡和肥胖密切相關。45歲以下人群骨關節炎患病率僅為2%,而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高達68%。簡而言之,人到老年人到老年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骨關節炎。各關節均可受累。但雙手小關節受累時多為雙手遠端指間關節。臨床可見患者遠端指間關節出現骨性突起。患者也可出現晨僵,但時間小於半小時。該類患者血中類風濕因子常為陰性。

3.痛風性關節炎:該病與體內尿酸產生過多和(或)排出減少有關。過多的尿酸在關節局部沉積引起關節炎。其發病非常急,常由飲食過量或應激誘發,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單關節受累多見,最常見的發病部位為大腳趾旁的骨性突起部位。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緩解也很迅速,不治療或經過藥物治療後一至兩周癥狀可緩解,但容易再次復發。慢性痛風性關節炎則可以沒有明顯的間歇期,而表現為關節炎反復發作。

4.強直性脊柱炎:青年男性多發,有明顯的傢族發病傾向。主要累及脊柱、骶髂關節,也可出現外周關節受累。病變嚴重時可出現脊柱僵直,頸椎、腰椎、胸椎活動受限,出現“駝背”,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90%以上患者出現HLA-B27陽性,而類風濕因子陰性。

5.銀屑病關節炎:又稱牛皮癬性關節炎。患者常伴有牛皮癬的皮膚表現。銀屑病關節炎關節病關節受累部分特點類似於類風濕關節炎,因此可能與類風濕關節炎混淆。但雙手小關節受累時多在手指末端指間關節。但骶髂關節和脊柱受在類風濕關節炎中少見。部分患者可能在關節炎出現時尚未出現皮膚病變,此類患者容易誤診。患者血清中類風濕因子陰性。

6.反應性關節炎:起病急,發病前常有腸道或泌尿系感染史。外周大關節(尤其是下肢)非對稱性受累。骶髂關節及脊椎也可累及。關節外可表現為眼炎、尿道炎、龜頭炎,80%以上患者HLA-B27陽性,類風濕因子陰性。

7.腸病性關節炎:潰瘍性結瘍炎患者可合並關節炎。關節癥狀輕微,並常有其他腸外表現包括眼炎、皮疹等。

8.感染性關節炎:與細菌感染有關。常見的病原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腦膜炎雙球菌、淋球菌、鏈球菌、結核桿菌。發病機制包括直接細菌感染所致和感染過程中細菌釋放毒素或代謝產物致病包括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猩紅熱後關節炎等。直接細菌感染所致的關節炎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並出現關節功能障礙。下肢負重關節不對稱受累。大關節受累多見,如髖關節和膝關節。關節腔穿刺液常呈化膿性改變。塗片或培養可找到細菌。結核桿菌感染的關節炎好發於青年,有其他部位結核的證據包括肺或淋巴結結核。可有結節性紅斑,血清類風濕因子陰性。結核菌素試驗陽性。細菌代謝產物或毒素所致的關節炎1-2周可以自愈,關節癥狀呈遊走性。

9.創傷性關節炎:與關節創傷有關。

10.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關節:自身免疫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幹燥綜合征、硬皮病及腫瘤等在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也常常出現關節炎的表現。該類關節炎多為非侵蝕性關節炎,在原發疾病控制後部分關節炎可緩解。多不遺留關節功能障礙。

關節炎如何護理

(一)關節炎情志護理

由於關節炎的病程長,病情反復大,患者的思想活動、情志變化更為復雜,如疾病急性發作,或病情加重,行動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時,就感到悲觀失望,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有的對疾病缺乏正確的認識,又產生瞭急於示愈、心情急躁、要求醫療效果過高的情緒等等精神狀態,都嚴重影響瞭治病的療效,此時雖有"靈丹妙藥"也難奏效,所以對風濕病人的護理道德要做好情志護理。具體做法如下:

1)指導和幫助患者正確對待疾病,減輕病人心理上的壓力;

2)爭取親屬積極配合,使能達到預期療效。

(二)關節炎生活護理

1、一般護理:關節炎患者最怕風冷、潮濕、因此居住的房屋最好向陽、通風、幹燥,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床鋪要平整,被褥輕暖幹燥,經常洗曬,尤其是對強直性脊柱炎病人最好睡木板床,床鋪不能安放在風口處,防睡中受涼。洗臉洗手宜用溫水,晚上洗腳,熱水以能浸至踝關節以上為好,時間在一刻鐘左右,可促進下肢血液流暢。

對四肢功能基本消失長期臥床者,應註意幫助經常更換體位,防止發生褥瘡。對手指關節畸形,或肘關節屈伸不利,或兩膝關節及踝關節變形、行走不便者,要及時照顧、處處幫助。

2、飲食護理:

1)飲食要根據具體病情而有所選擇。風濕病患者的飲食,一般應進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及生冷、油膩之物。

2)飲食不可片面,正確對待藥補、食補問題。瓜果、蔬菜、魚肉、雞、鴨均有營養,不可偏食。

3)註意飲食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