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有經歷過嬰幼兒期,但是那些嬰幼兒期的經歷都不曾留在我們的記憶裡。那麼我們該怎樣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瞭解下專傢推薦的七種思維訓練能提高寶寶的智力,一定有幫助。

七種思維訓練能提高寶寶的智力

右腦訓練--

1.手指練習法:

用拇指去挨個碰從食指到小指的指尖。

2.左書左畫:

左腦主管著書寫過程。為瞭開發右腦,腦科學傢們主張多用左手寫字。左畫,就是用左手作畫,不僅具有一般作畫時的培養審美情趣、提高手眼協調能力等益處,還練習左手的靈活性,同時,激發右腦在形象思維、綜合思維和創造思維方面的潛力。

3.左側體操強右腦:

左側體操是開發右腦功能的一種好辦法。由於右腦負責左側身體,因此,左側體操會反過來促進右腦的活動,有利於右腦能力的提高。左側體操包括一些基本的動作和遊戲--

基本動作:

Ⅰ。 左上肢側舉運動。

Ⅱ。 左上左上肢側舉運動。

Ⅲ。 左手指運動。

Ⅳ。 左腿側舉運動。

Ⅴ。 左腿前舉運動。

基本遊戲:

Ⅰ。 用左手進行猜拳遊戲。

Ⅱ。 每天早上學習用左手使用牙刷。

4.腳部活動法:活動腳趾的右腦刺激法。這是一種宜於洗澡時或洗完澡後進行的。

具體做法:

Ⅰ。 不用手,將腳趾全部伸展開,並稍稍保持一段時間。

Ⅱ。 腳拇指和其餘四趾交叉活動。一開始活動不瞭的時候,可以用手指幫助拉開。

Ⅲ。 將腳趾繞到第二趾上,再相反進行。

Ⅳ。 以抓東西的感覺收攏腳趾。

Ⅴ。 用手一個一個擰轉腳趾,並握緊拳頭捶擊腳心。

5.潛遊:在練習時,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時間長度不要超過2分鐘。

6.懸掛倒立:這種訓練能夠治療前庭疾病,發展平衡感覺,同時還能改善整個頭腦的循環功能,使更多的腦細胞得到更充分的氧分供應。

7.音樂吹開智慧花:

音樂被稱為“智慧的催化劑”。在動聽的音樂環境中,大腦細胞能更好地發育成長。音樂是一種形象思維,而右腦又是創造性思維的基地。從小進行音樂訓練,對於右腦功能的開發,具有很大的作用。同時,音樂還能促進左右腦的平衡。

具體做法:讓孩子在充分感受音樂的同時,要求他們為歌曲配動作。傢長鼓勵孩子表達出內心的情感,多選擇節奏鮮明、旋律簡單的音樂。

相似性思維訓練--

相似性思維能力是可以通過訓練不斷提高的,它主要包括發現事物之間的相似性、發現事物之間的差別、發現事物相似的原因、發現事物相似的結果、發現事物相似的規律,等等,所以相似性思維訓練也主要是針對這些方面訓練來提高思維能力的。

具體方式:

1. 尋找事物間的相似,例如:

無花果葉和仙人掌。

鯨魚和鯉魚。

人和猴子,人和黑猩猩。

2. 尋找事物間的差異,例如:

仔細觀察同一棵樹上的兩片樹葉,看看有什麼不同。

仔細看看你和爸爸、媽媽的照片,有什麼不同。

對著鏡子,仔細看看你的左眼和右眼,有什麼不同。

3. 對相似的事物進行分類,例如:

彩筆、鉛筆、記號筆、抹佈、掃帚、本、圖畫書。

鯨魚、鯽魚、金魚、海獅、海象、海馬、海豹。

大猩猩、猴子、長臂猿

4. 從相似的事物中找出關系,例如

人和猩猩;貓和老虎;熊和熊貓。

5. 從事物的相似性推測事物的性質

嬰幼兒思維與成人思維有什麼不同

1.成人與嬰幼兒思維有何不同

據有關專業人士總結,成人的思維和嬰幼兒的思維可從發展過程來區分。嬰幼兒時期的思維最初是直觀行動,再慢慢出現具體形象,再發展成抽象思維及後面的邏輯思維。可以說,孩子最初和外界接觸時都是直觀行動,像孩子吃奶,隻是因為孩子餓瞭的一種本能反應,並沒有通過思維來決定他要吃奶的想法。而成人的思維方式早已發育成瞭邏輯思維方式,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會通過思考,而不是條件反射般直接進入問題處理模式。

2.學齡前幼兒的思維特征

就思維的發展階段來看,學齡前的孩子還處在直觀思維和形象思維階段。對於一些事情和問題他們還不具備具體分析和邏輯推理的能力,他們隻能簡單地判斷和描繪事情發生的經過,以及他們眼睛所看到的事物。因此,這個時間段的孩子一般都不會說謊,也不能區別謊言,就是因為他們不能很好地邏輯分析事情的原因和謊言的真實性。

3.親子遊戲有助於思維空間發展

有些傢長發現,同是在幼兒園學習的孩子中,有些孩子卻表現出瞭不一樣的思維能力,他們的思維更加活躍。孩子的思維空間其實可以通過親子之間的小遊戲來提升,也就是我們平時常說的親子遊戲有助於孩子的大腦智力發育。在遊戲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都有助於孩子去思考,在不斷的思考和練習之中,孩子就會從直觀思維方式慢慢過度到抽象思維,對事情有瞭一定的抽象思維之後,孩子就會慢慢開始邏輯地聯系事情的前因後果開始向邏輯思維發展

4.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思維

孩子就是孩子,成人就是成人。因此,父母和傢人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思維方式,有時在成人的眼中可能是一件很幼稚的事情而在孩子的眼中卻是一件很神聖的事情。遇到這樣子的情況,父母要表示理解和支持,而不是打斷孩子的思維並指責孩子。這樣會阻礙孩子的思維發展。

怎樣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

1.應盡量調動孩子的感覺器官,使其能充分感知和觀察外界事物,不斷豐富孩子對自然與社會環境的感性知識和經驗。人的思維活動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通過實踐,在積累大量感性知識材料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因此,對待年齡越小的孩子,最好采用一些直觀法,如參觀、遊覽,直接接觸各種實物,以促進孩子盡可能通過親身的感受與體驗去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孩子積累的感性知識越多、越正確,就越易形成對事物正確的概括,發展思維能力。

2.要啟發孩子進行積極思維,善於給孩子充分思考問題的機會。孩子自己想得到的,做得到的,可以讓他們自己去想,去做,傢長千萬不要包辦代替。人的腦子越用越聰明。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就是要使孩子更加聰明,會動腦筋,會適應新情況,會解決新問題。為瞭達到這個要求,必須善於啟發孩子積極思維,可以給孩子提出任務,並精心設計、創造條件,使他們不要依賴成人,而是靠自己動腦筋思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運用已有的感性知識獨立地解決問題。為瞭使孩子思考問題獲得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即使孩子遇到瞭較大的困難,傢長也不要急於直接給予解答,可以用類比的方法啟發他們自己找到正確的答案。實踐證明,隻有當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完成老師或傢長提出的任務時,才會真正有效地鍛煉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

3.讓孩子有自由活動的機會。要和孩子一起玩,在玩的過程中讓孩子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孩子天性活潑好動, 愛摹仿,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見到新奇的東西,就要去動一動、摸一摸、拆一拆、裝一裝,這些都是兒童喜歡探求和旺盛求知欲的表現,傢長切不可禁止他們或隨便責備他們,以免挫傷他們思維的積極性。應當因勢利導,鼓勵他們的探索精神,主動去培養他們愛學習、愛科學和養成樂於動腦筋、想辦法、勤於動手解決問題的習慣,從而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和思維能力。

4. 要重視發展孩子的口頭語言,培養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不要放過在遊戲、參觀、散步等日常生活中跟孩子對話的機會,幫助孩子正確認識事物,掌握相應的詞匯,教他們學說話,以培養他們會用規范的語言表達自己認識的能力。隻有這樣,才能促使孩子的思維從具體情景中解放出來,在具體形象思維發展的基礎上向抽象邏輯思維轉化。

揭密寶寶的思維進程

吃奶的嬰兒:已經有思維瞭

雖說嬰幼兒有瞭語言才能對我們說話,但是某些試驗表明,2個月的嬰兒就能思維,就有自己的看法瞭。

把8~10周的嬰兒放在電視屏幕前面,直播他們媽媽的面孔。屏幕裡的媽媽可以直接看到嬰兒的臉,並根據嬰兒表達的感情,同他說話,對他微笑,安慰他。這時嬰兒也會微笑,表現得很平靜。

這時如果突然中斷媽媽同嬰兒的直接交流,改為播放剛才媽媽的錄像片段。嬰兒很快會用打嗝、哭鬧、轉移目光等方式來表示不滿。雖然還是媽媽向他們傳遞信號和溫柔的話語,但這些小人兒已經察覺到他們的要求和媽媽的回應脫節,而且知道這是不合常理的!

那麼,再回到直接交流會是什麼情形呢?有的嬰兒對剛才受到“戲弄”的鏡頭表現出不滿,把頭高高地仰起來,拒絕再看屏幕。他們居然會讓你知道這種做法他們不能忍受!

8~15個月的嬰兒

和你思維相通這個年齡段的嬰兒跨越瞭社會化的關鍵階段,他對人對物都感興趣,並希望讓我們分享他的發現。他經常會指著一片樹葉、一隻鳥或是一片雲彩,不管他指什麼,我們都會興奮地回應他:“是啊,多美呀!”這時他就會很滿足,因為他已經和你建立起瞭思維的相通。

嬰兒出生後,媽媽們幾乎是下意識地模仿他,他在躺椅上伸懶腰,我們會伸開胳膊並說:“嗯,寶貝,睡瞭一個好覺,伸伸懶腰多舒服呀!”嬰兒看你這樣做,也會開始模仿你。以至於一段時間過後,我們都不知道是誰在模仿誰瞭。

10~12個月的嬰兒很愛模仿我們,他這時很喜歡玩電話和玩具餐具。因此,有人認為,在模仿我們的行為時,嬰兒更好地擁有瞭所謂的“心理理論”中的預測能力。

2歲之前:認為別人都和他一樣

在嬰兒8~9個月的時候,媽媽用手絹遮住臉,問:“媽媽在哪兒?”然後很快拿掉手絹,說:“媽媽在這呢!”這時嬰兒會咯咯大笑。過1~2個月後,我們會看到嬰兒也會把一樣東西放在頭上,然後大笑——他在玩“我在這呢”的遊戲!

18個月的嬰兒,用手遮住自己的眼睛,就覺得別人也看不見他瞭,或者自己藏在透明的窗簾後面,認為你找不到他。你經常會看到這樣有趣的場面:寶寶把頭埋在沙發靠墊底下,讓你找他,完全不顧他的小屁股還在你眼皮底下高高地撅著呢!

到瞭2歲,他會更加靈活,能找到真正的藏身之地,但他還不會註意某些細節:他不知道自己的腳從厚厚的窗簾下露出來瞭,也不知道藏在書桌後面時別人還能看到他的頭發。

一直到3歲,他還會拿著不讓他拿的東西,把手放在身後藏起來,根本想不到身後坐在沙發上的爸爸會看得一清二楚,他認為隻要他看不見,“贓物”就消失瞭。

2歲:還不會為別人著想

如果孩子不喜歡吃蘋果而喜歡吃香蕉,這時,即使你告訴他爸爸喜歡吃蘋果,然後把蘋果給爸爸並問他:“爸爸高興嗎?”他還是會回答:“爸爸不高興!”因為他把自己的感覺加在瞭爸爸的身上。隻有到瞭3歲,孩子才能懂得,爸爸喜歡吃蘋果,而他喜歡吃香蕉!

會說才會想

“嬰兒隻有掌握瞭語言才能思維”。對於這個觀點,研究人員有不同看法。納黛勒是反對這一觀點的人.她堅信嬰兒的“反應”能力是天生的,她的觀點是:嬰兒的大腦可能是“預先連線”的,一出生後,就能察覺人類的行為,並開始推理。納黛勒認為,語言肯定能加速交流的發展,但是,語言不是情感的條件,因為,嬰兒對媽媽和自己的態度的反應相脫節表現出不適。語言也不是思維的條件,因為猴子雖然不說話.但是能夠思維。

2~3歲之間:想的和做的聯系不起來

這個年齡的孩子,雖然能記住他看到的和聽到的事,但是還不能夠把這些和自己的行為聯系起來。從外面玩回來,你連說帶比劃地告訴他,你把他的娃娃(或小卡車)放在小桶裡瞭。回到傢後,問他娃娃(或小卡車)放在什麼地方瞭,他會到小桶裡去找。但是,如果再追問一句:“你怎麼知道娃娃在小桶裡?”他就會回答道:“我不知道。”

如何用孩子的思維與孩子平等對話

如果你現在回想小時候,那麼你一定能把記憶中的那個場景清晰地顯現出來——當你還很小的時候,仰起頭看著身旁的大人,他們發號施令一般地對你說著話。

“把我的眼鏡拿來!”

“不要動那本書!”

“今天晚上不準出去玩!”

“就是不許這麼做!”

而你感到十分不耐煩。

是的,你的孩子也在經歷著這一切,小小的他們,總是仰起頭來看著你,聽著你嚴厲的教訓。當然,他們的心中也如同你小時候一樣,充滿瞭不耐煩。

當時你倒是夠威風、夠痛快的,可是你逐漸地會發現,孩子們慢慢地不吃這一套瞭,而是常將你的一道又一道的命令當耳旁風。

當孩子們有瞭一個小秘密的時候,當孩子們有瞭一些小麻煩的時候,他首先去找的,並不是最為親近的媽媽,而是自己的小夥伴。

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知道,隻有兩頭高度差不多,水才有可能在中間的管道裡來回流動,如果一頭高,一頭低,水就隻能往一個方向流瞭。孩子與媽媽的交流也是相同的道理。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媽媽與孩子才有可能平等地交流。

粗暴命令的方式,易於形成媽媽與孩子間的對立。命令並不是一種好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所以請你蹲下來和孩子平等地說話!

如果父母能在傢庭中創造一種平等和諧的氣氛,這是孩子的幸運。在這樣的傢庭,孩子會覺得父母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

同事林博士的兒子今年9歲瞭,正在讀小學,長得虎頭虎腦的,非常的調皮。這個孩子的學習成績一直都不是很好,最近變得越來越貪玩,連寫作業都開始馬馬虎虎,隻要能完成任務,他就不顧作業質量。後來孩子竟然開始偷著少交作業,被林博士發現之後,林博士非常氣憤,火立即就上來瞭,就狠狠地說瞭孩子一頓,命令他以後在完成作業之前不許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