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垂體瘤病因?腦垂體瘤病因你知道嗎?腦垂體瘤病因你瞭解嗎?垂體瘤是發生在垂體上的腫瘤,通常又稱為垂體腺瘤,是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之一,約占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10-15%。絕大多數的垂體腺瘤都是良性腫瘤。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腦垂體瘤的日常飲食註意

腦垂體瘤是垂體瘤種常見的一種,對於腦垂體瘤的飲食大傢瞭解多少呢?腦垂體瘤的不斷發病嚴重的危害瞭人們的身體健康,也給患者的傢庭造成瞭嚴重的經濟損失,在此建議大傢做到早發現,早防范,早治療。腦垂體瘤的日常飲食要留意什麼?下面就讓腦瘤專傢為我們講解一下,希望對您的健康有所幫助!

對於腦垂體瘤的日常飲食要留意以下幾點:

1、多吃粗糧。有研究表明,豆類食物和谷類食物(如黃豆、扁豆、等)富含微量元素錳,而有調查顯示:1/3腦垂體瘤血清錳低於正常人,所以腦垂體瘤患者的飲食多進食豆類及谷類食物,可補充腦垂體瘤患者飲食中錳的攝取不足。另據研究表明:正常大腦細胞存在一定量的磷酸酶物質,但腦垂體瘤患者的大腦中嚴重缺乏這種酶,而豆芽中富含硝基磷酸酶物質,故進食豆芽能補充磷酸酶不足而緩解病情。

2、多吃酸食。酸性食物提供給人體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B6等,有利於神經遞質的合成,從而彌補腦垂體瘤患者,特別是原發性腦垂體瘤患者的一些神經遞質的缺乏,減少腦垂體瘤的發作。傳統食物中酸性食物大致有:花生、核桃、豬肉、牛肉、雞、鴨、鵝、魚、蝦、蛋類等等。腦垂體瘤患者的日常飲食可以據此適當調整自己的食譜,公道搭配。另外有研究表明:腦垂體瘤的發作是由於神經過度放電所致,而當人體短時間內過量地攝入食鹽後,高濃度的鈉鹽可致神經元過度放電,從而誘發腦垂體瘤,故人們常津津樂道的少鹽多醋的養生之道,對腦垂體瘤患者的常見飲食依舊適用。

3、控制飲水。對於腦垂體瘤的常見飲食有學者認為:間腦是人體水液調劑中樞,大量液體進入體內,會增加間腦的負擔。而且有些腦垂體瘤患者往往在憋尿的過程中,疾病加重程度明顯。大概也因為過量飲水後造成膀胱過度充盈,從而產生較強的電沖動,誘發神經元異常放電所致。

什麼能引起導致腦垂體瘤

一般腦垂體瘤由什麼引起的

要知道垂體瘤是由什麼引起的,首先我們就要瞭解一下這種疾病。垂體瘤是一組從垂體前葉和後葉及顱咽管上皮殘餘細胞發生的腫瘤。臨床上有明顯癥狀者約占顱內腫瘤的10%。男性略多於女性,垂體瘤通常發生於青壯年時期,常常會影響患者的生長發育、生育功能、學習和工作能力。

一、病因

1、下丘腦調節功能失常(35%):

下丘腦多肽激素促發垂體細胞的增殖,如移植入GHRH基因後,可引發大鼠促GH細胞增生,並進而發展成真正的垂體腫瘤。

抑制因素的缺乏對腫瘤發生也可起促進作用,如ACTH腺瘤可發生於原發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的病人。

2、垂體細胞自身缺陷(25%):

垂體腺瘤來源於一個突變的細胞,並隨之發生單克隆擴增或自身突變導致的細胞復制。

外部促發因素的介入或缺乏抑制因素:①DA(多巴胺)受體基因表達的缺陷。②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作用:癌基因實際上是參與細胞正常生長調節的一類基因,有些癌基因產物即是生長因子及其受體,另一些則是參與生長信號在細胞內的傳遞過程,其表達的異常均可導致異常的細胞增生。

腦垂體瘤術後護理怎麼做

對於腦垂體瘤是要我們去護理的,腦垂體瘤術後護理怎麼做?腦垂體瘤是很復雜的疾病,所以我們就應該好好的在手術之後去護理一下。術後的護理對於康復很重要。那麼,腦垂體瘤術後護理怎麼做呢?下面看看專傢對此的詳細介紹。

垂體瘤的位置在鞍區,周圍有視神經、頸內動脈、下丘腦等重要神經結構,所以手術還是有一定風險的。當然,每個垂體瘤病人的風險也各有差異。一般長得越大,難度越大。所以,要開刀還是要找大醫院,找專傢。

腦垂體瘤術後護理怎麼做?垂體瘤是良性腫瘤,但也有一定的復發率,大約百分之十幾左右。主要還是和腫瘤本身特性有關。一般的垂體瘤,隻要手術切得幹凈,復發率很小;但是一些侵襲性垂體瘤,非常容易復發。至於哪些是侵襲性垂體瘤,根據磁共振和病理報告可以幫助醫生鑒別。所以,我們一般讓病人手術後三天、一個月、三個月、半年、一年都復查片子,觀察手術區域的動態變化,評價手術療效。

腦垂體瘤術後護理怎麼做?腦垂體瘤術後需要註意的是:

(1)術後次日即可飲水進食,第二天可下地行走,一般在第4~6天出院。

(2)術後一個月內宜進容易消化的食物,並註意飲食衛生,禁止暴飲暴食及飲酒。

(3)術後休息一個月,禁止做劇烈運動;2月內禁止同房;三月內禁止懷孕。

(4)術後應在安靜環境內修養,避免接觸過多人或進行腦力勞動。

一般垂體瘤都是屬於良性腫瘤,良性腫瘤如果發現早,治療早的話,可以切除治好,如果不恰當的處理,良性腫瘤一旦演變成惡性腫瘤,那就會給患者造成無法彌補的後果瞭。所以還是希望大傢能夠配合醫生進行專業治療。

以上就是權威專傢對於腦垂體瘤術後護理的相關介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什麼疑問,歡迎咨詢我們的在線專傢,我們會竭誠為您服務。

腦垂體瘤能治好嗎

腦垂體瘤能治好嗎?

專傢稱一般情況下腦垂體瘤都是可以治好的。如果腫瘤生長速度較快可以考慮手術治療。腦垂體瘤是一種良性腫瘤,通過有效的治療一般都是可以治愈的。若采取手術治療是要看腫瘤的大小、病人的全身狀況,如病人的年齡、心肺功能等等,如果腫瘤小,病人身體狀況不佳,或者病人年齡較大,就不適合做手術。

根據目前臨床上的癥狀,腦垂體瘤絕大多數是良性腫瘤,是可以治好的。目前治療腦垂體瘤的方法主要有藥物治療,放射治療,和手術治療。以下就詳細的介紹治療方法的利弊等 :

1、藥物治療:適合於腫瘤較小,對視力視野未造成影響的病人,口服溴隱亭就可以抑制垂體瘤的生長,一般對泌乳素型垂體瘤效果較好,但不能根治腫瘤。

2、放射治療:尚未出現視力視野障礙者、或已出現視力視野障礙但不嚴重或視力視野障礙進展緩慢者,以及手術未能將垂體瘤全切和手術後腫瘤復 發,病人身體情況不適合手術的患者,可以進行放射治療。運用於手術不徹底或可能復發的垂體微腺瘤及垂體癌X-刀、R-刀運用於小於3厘米的瘤體,盡管放射治療垂體腺瘤有一定的療效,但臨床上對其劑量、療效,以及對垂體功能低下,視交叉視神經、周圍血管神經結構等的損害尚待進一步研究。

3、手術治療:手術治療的指征是:視力視野嚴重障礙者、視力視野急劇惡化者、放射治療中或治療後視力視野仍然繼續惡化者以及出現顱內壓增高的病人需要及時手術治療。垂體腺瘤手術效果良好率為60-90%,但復發率較高,國外資料在7%-35%,單純切除者復發率可達50%。

友情提示:患瞭腦垂體瘤一定要盡早治療,避免腦垂體瘤帶來的危害。

腦垂體瘤的早期癥狀

腦垂體瘤的癥狀

1.一般癥狀1)頭痛:顱內壓增高或腫瘤直接壓迫刺激腦膜、血管及神經受到刺激牽拉所致。見於大數患者,為早期癥狀,隨腫瘤發展而加重。

2)嘔吐:多由於顱內壓增加刺激延髓嘔吐中樞、迷走神經受到刺激牽拉引起。頭痛重時並發嘔吐,常呈噴射狀。小兒後顱窩腫瘤出現嘔吐較早且頻繁,易誤為腸胃疾患。

3)視覺障礙:包括視力、視野和眼底的改變,由於顱內壓增高發生視神經乳頭水腫或腫瘤直接壓迫視神經,日久皆可致視神經萎縮而影響視力,造成視力減退甚至失明。產生視神經乳頭水腫的原因系顱內壓增高,使視神經周圍淋巴鞘內淋巴回流受限以及眼靜脈壓增高,靜脈瘀血所致。此外,還可有頭暈、復視、精神癥狀、癲癇發作、頸項強直、角膜反射減退及呼吸和血壓等生命體征的改變。

2.局部癥狀局部癥狀亦稱定位癥狀,由於膠質瘤所在部位的不同,其所產生的局部癥狀亦異。臨床可根據其表現,結合其他判斷腫瘤的位置。其中最重要的病灶癥狀,即腫瘤直接壓迫刺激或破壞腦組織或顱神經的結果,具有定位價值。但以發病初期出現最有診斷意義。在晚期,由於其他部位的腦組織及顱神經受壓迫、水腫及牽扯等間接影響,而出現一些腫瘤的鄰近癥狀和遠隔癥狀。前者是因腫瘤附近的腦或顱神經受壓所致。如小腦腫瘤出現橋腦、延髓癥狀;顳葉腫瘤出現第Ⅲ、Ⅳ顱神經障礙;外側裂腫瘤出現偏癱等。以上癥狀的發生,與腫瘤壓迫、腦組織移位或腦血液循環障礙等有關。遠隔癥狀是在腫瘤遠隔部位的腦神經的功能障礙,如顱後窩腫瘤,因腦積水影響額、顳、頂葉,可出現視、聽幻覺或癲癇。又如顱內壓增高時,由於第三腦室擴大亦可出現雙顳側偏盲和蝶鞍擴大等。

以下是各類腦瘤的具體癥狀:

(一)膠質瘤神經膠質瘤來自神經系統支持組織,屬外胚葉腫瘤。很多膠質瘤其瘤細胞與成熟的或未成熟的膠質細胞相似,基於這種認識,按組織發生原則進行分類,分為星形細胞瘤、成星形細胞瘤、成髓細胞瘤、少支膠質細胞瘤、室管膜瘤、松果體瘤、神經上皮瘤。

近年來根據膠質瘤的惡性程度分為I-IV級,級別序數愈高,其惡性程度愈大,即瘤細胞分化較好、無核分裂及血管增生者為I級; 有25%~50%為惡性細胞為II級; 50%~75%為III級; 75%~100%為IV級。惡性度高者瘤內常有壞死與出血,血管豐富,血管外層及內皮細胞均有明顯增生。

1.星形膠質細胞瘤這是膠質瘤中最多見者,占膠質瘤的51.2%,本病在成人中最常見發生部位是額頂、顳葉等,兒童多發生在小腦半球。星形細胞瘤生長緩慢,病程較長,若腫瘤位於在大腦半球,其臨床特點則多出現癲癇、肢體癱瘓及感覺障礙等,顱內壓增高征出現較晚,故有長期癲癇發作而無其他體征者。如生長於小腦,則將產生小腦損害的癥狀與體征,如共濟失調、眼球震顫、輪替動作障礙等;當其壓迫第四腦室,即可使顱內壓增高,引起頭痛、嘔吐、視神經乳頭水腫等癥狀。發生於兒童的星形細胞瘤40%位於腦半球,位於腦幹者約占10%,後者首先表現腦幹腫瘤的各種臨床表現,如交叉性麻痹等。有時亦可影響小腦而出現相應的癥狀。約8%星形細胞瘤在X線平片上見腫瘤鈣化灶。

2.多形性成膠質細胞瘤本病為成人大腦半球常見的腫瘤,占膠質瘤的23.5%,多發生在40歲左右的成年人,常位於大腦半球,從白質長出伸展到皮質,甚至可達腦膜。兒童少見,且多生長在腦幹。此種膠質瘤是一種惡性度很高的腫瘤,其臨床特征為病情進展快,病程常在1年以內,由於腫瘤生長在大腦半球,可迅速出現偏癱、失語及各種感覺障礙等。顱內壓增高出現較早,偶有因瘤內出血,突然出現昏迷、偏癱等癥狀,甚至被誤診為腦血管意外。約有21%的病人為局限性體征,27.3%的病人有癲癇發作,由於腫瘤血管供應豐富,約24.1%的病人在血管造影中可見到腫瘤的病理循環,表現為腫瘤區血管增多,形成血管網。在靜脈期,擴大的靜脈可形成燭淚狀的影像,可出現動靜脈吻合。

3.室管膜瘤此種腦瘤占膠質瘤的11.3%,為膠質瘤的第3位,較常見於兒童及成年人,本病的特點為絕大多數腫瘤位於第四腦室內,腦瘤位於幕上者,主要位於側腦室和第三腦室,其癥狀因腫瘤所在部位不同而異,以頭痛、嘔吐、視力減退及視神經乳頭水腫等顱內壓增高癥狀最為多見。腫瘤位於幕上者多發生在枕後部疼痛。頸後疼痛者可能腫瘤已侵入椎管內,並可有強迫頭位。位於側腦室內者,有肢體活動障礙及感覺障礙,在側腦室三角區或顳角者可有同側偏盲。腫瘤位於腦室特別是第四腦室內可活動時,患者臥位不當,致腦室梗阻,可致頭痛,嘔吐加重,甚至昏迷。位於幕下者,大多有眼球震顫,共濟失調。兒童(特別在6歲以下者)可有顱內積水。腦瘤向下壓迫延髓或向小腦橋腦角伸展時出現第V、VII、IX、XII等顱神經受累癥狀,約7.4%的病人在顱骨平片上可見到腫瘤鈣化。

4.成髓膠質細胞瘤此種膠質瘤為兒童顱後凹中線最常見的腫瘤,占膠質瘤的4.2%,占兒童顱內腫瘤的15.1%至18%。臨床特點為常迅速出現小腦中線的癥狀與體征。早期即出現頭痛、嘔吐、視力減退、視神經乳頭水腫等顱內壓增高癥狀。因腫瘤位於小腦蚓部,故多表現為軀幹型共濟失調,下肢比上肢嚴重,出現走路不穩、步態蹣跚、昂伯氏征陽等。腫瘤位於一側小腦半球時,則出現單側共濟失調、肌張力減退、眼球震顫等小腦半球損害的體征。約1/10的病例臨床出現脊髓轉移癥狀。

5.少支膠質細胞瘤本病為成人少見的生長緩慢的腫瘤,僅占膠質瘤的2.99%。其臨床特點為大多生長在大腦半球,因其生長很慢,顱內壓增高征出現較晚,常表現有癲癇、失語、偏癱、錐體束征及感覺障礙等,而無明顯顱內壓增高癥狀。X光片有68%可見到腫瘤鈣化。個別惡性度高的病例可有頭皮下、頸淋巴結等顱外轉移,並可循蛛網膜下腔播散。

6.松果體瘤本病較少見,約占膠質瘤的1.3%,主要見於兒童或青年人。其臨床特點為早期即引起顱內壓增高,出現頭痛、嘔吐、視力減退、視神經乳頭水腫等。腫瘤壓迫鄰近腦組織時,則產生一系列癥狀與局限性體征。如壓迫或影響四疊體及內外膝狀體,可產生眼球運動障礙,瞳孔擴大,光反應消失,出現視力障礙、視野缺損或周邊視野縮小等。特別是兩眼上視不能,是上丘受壓的定位體征,壓迫小腦或結合臂時,則出現共濟失調。松果體細胞可能有內分泌功能,但也可能是因腫瘤阻塞導水管,產生腦內積水,第三腦室擴大所引起的丘腦下部功能障礙的表現。松果體瘤也可能經腦脊液循環播散至脊髓。顱骨平片部分病例可顯示有鈣化。

(二)腦膜瘤腦膜瘤又稱蛛網膜內皮瘤,是原發於顱內腦膜上的腫瘤,約占顱內腫瘤的15.7%,但在兒童腦瘤中隻占3.1%~6.9%。本病好發生在20~50歲的成年人。其平均發生年齡為30~33歲。病程平均多在2~3年以上,一般認為腫瘤起源於蛛網膜絨毛,故好發生在靜脈竇附近。其臨床特點因腫瘤部位而各異。腦膜瘤好發於大腦凸面及矢狀面竇旁占66.5%,後顱凹14%,蝶骨87%,中顱凹4.4%,嗅溝2.3%,鞍區2.1%。

1.大腦凸面腦膜瘤常在腦表面,與腦膜有粘連,也可在腦實質內。因腫瘤所在部位不同,故其臨床表現也不一樣,從精神癥狀到運動障礙、感覺障礙、視野缺損均可出現,癲癇發生率較高,並常為首發癥狀,也可有顱內壓增高的癥狀與體征。

2.矢狀竇旁腦膜瘤頭顱外表有時可發現局部逐漸隆起,甚至有壓痛,頭顱平片可見到骨質增生或骨質破壞、腦膜血管溝增寬等改變。當腫瘤位於矢狀竇前1/3時,可有長時間的頭痛、視力減退、顱內壓增高等癥狀,並有精神癥狀(如記憶力減退、懶散、易疲勞等)和癲癇發作,部分病人可出現對側中樞性面神經癱瘓或肢體運動障礙。

3.蝶骨嵴腦膜瘤此部位的腫瘤常易產生蝶骨小翼或蝶骨嵴的骨質增生,造成眶壁增厚;眶內容積變小,形成單側眼球突出,並可出現眼瞼及球結膜充血、水腫。這種單眼突出既不感疼痛也不感搏動。臨床常依解剖位置將蝶骨嵴腦膜瘤分為3部分,即內側部或深部或床突部(內1/3)腫瘤、中部(中1/3)或小翼部腫瘤及外部(1/3)或大翼部腫瘤。此3部分生長的腫瘤除上述可能出現共同癥狀與體征外,腫瘤位於內側部者,因腫瘤擠壓該側的第II、III、IV、V及VI顱神經,故早期可出現進行性眼肌癱瘓,面部感覺減退,特別是三叉神經第一支分佈區,並可有視力、視野的改變。也可出現單眼視力下降,病側眼底呈原發性視神經萎縮,對側出現視乳頭水腫的特殊體征。以後可出現頭痛、嗅覺減退、錐體束征等鄰近腦組織或頸內動脈受壓的癥狀。此區腫瘤擠壓基底節時可能引起單側震顫麻痹綜合征,頭顱平片上可見到此區有骨質增生或破壞。腫瘤位於蝶骨嵴中部(中1/3)者,常生長很大,當其向額葉伸展時,可出現精神癥狀,向顳葉生長時可引起顳葉鉤回發作,並出現對側面神經癱瘓或運動性失語,多數病人均出現顱內壓增高的癥狀與體征。蝶骨嵴外1/3的腫瘤其顱骨增生比在中部或內側者明顯,常發現顳前部顱骨向外隆起,並可出現顳葉性癲癇發作、單側眼球突出及其他顱內壓增高等癥狀。而少有動眼神經等顱神經障礙的表現。癌瘤主要向後生長者可造成對側同側偏盲。

4.嗅溝腦膜瘤常以嗅覺障礙開始,腫瘤向後擠壓視神經交叉則出現視力減退,眼底呈原發性視神經萎縮,視野缺損,眼外肌癱瘓,眼球突出,出現精神癥狀,頭顱平片上在嗅溝區可能有骨質增生或骨質破壞。

5.引鞍部腦膜瘤腫瘤來自鞍結節或交叉溝,產生視交叉綜合征,即包括兩眼原發性視神經萎縮、雙顳側偏盲等,但蝶鞍大小、形態常正常。另外可能產生丘腦下部機能不足的一系列內分泌癥狀。

6.後顱凹腦膜瘤本病可發生於腦幹腹側基底動脈附近,產生腦幹受壓及顱神經受牽扯的癥狀。生長在小腦背側凸面或天幕下面,可出現單側小腦損害及顱內壓增高癥狀,如頭痛、嘔吐、視力減退、視神經乳頭水腫、眼球震顫、共濟失調等。生長在小腦橋腦角則可出現病側聽力障礙,周圍性面神經癱瘓,面部感覺障礙,吞咽、發音困難,共濟失調,對側錐體束征等小腦橋腦角綜合征,但顱內壓增高癥狀出現較晚。小腦橋腦角腦膜瘤可與聽神經瘤相鑒別,後者首發癥狀常為耳鳴、眩暈及進行性聽力下降等第2對顱神經功能障礙,以後才出現面神經癱瘓,面部感覺障礙,吞咽、發音困難及小腦體征。而腦膜瘤則不一定先侵犯第8對顱神經,其癥狀發展過程不如聽神經瘤規律,聽力消失者較聽神經瘤為少,舌咽、迷走及副神經受累多見。

7.側腦室內腦膜瘤本病少見,常位於左側,一般在三角區,由於腫瘤阻塞室間孔可出現陣發性頭痛,其頭痛部常為一側,並可出現嘔吐、視神經乳頭水腫、對側同向偏盲、感覺或運動輕度障礙及小腦體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