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氣候寒冷,人體為適應外界寒冷環境,消耗的能量相應增多,因而增加產熱營養素的攝入量是十分必要的。 增加產熱營養素 ,產熱營養素主要指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因而要多吃富含這三大營養素的食物,尤其是要相對增加一些脂肪的攝入量,如在吃葷菜時適量放入一點點肥肉,在炒菜時多放些烹調油等。那麼,哪些食物可禦寒呢?人體為何會感覺寒冷呢?下面,為大傢帶來相關介紹。

哪些食物可禦寒呢

 

含產熱營養素的食物

產熱營養素主要是指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

富含鐵的食物

缺鐵會導致各種營養成分不能充分氧化、不能產生熱量,這是冬季畏寒的一個重要原因。應適當食用含鐵的食物,如精瘦肉、雞肉、魚肉、雞蛋、香菇、豆類、菠菜和芹菜等。

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維生素A能增強人體耐寒能力,維生素C可提高人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

富含蛋氨酸的食物

蛋氨酸可通過轉移作用,提供一系列耐寒所必需的甲基。寒冷的氣候使人體尿液中肌酸的排出量增多,脂肪代謝加快,而合成肌酸、脂酸以及人體內氧化所釋放的熱量都需要甲基。因此,在冬季應多攝取含蛋氨酸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籽、乳制品、酵母、葉類蔬菜等。

富含碘的食物

人體分泌的甲狀腺素具有產熱效應,而碘是合成甲狀腺素必不可少的原料。因此,可多吃些海帶、紫菜、貝殼類等含碘豐富的食物。

堅果類食物

堅果類如核桃,它含有40%-50%的脂肪,其中多數為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及高血壓之功效。核桃仁中還富含磷脂和維生素E,具有增強細胞活性、促進造血功能、增進食欲之功效。這些都對抵禦嚴寒大有益處。

辣椒

吃辣椒能夠促進食欲、增進消化,可使心跳加快,末梢毛細血管擴張。冬季常吃辣椒能夠抵禦嚴寒,並能防止因受潮濕而引起的關節痛、腰腿痛和胃虛寒癥。

羊肉

性味甘溫,含豐富的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和鈣、磷、鐵等人體所必需的營養成分,常被人們用作冬季禦寒和進補壯陽的佳品。

蝦米

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及鈣、磷、鐵等成分,具有補腎壯陽、滋陰健胃、通暢血脈之功效。

含適量礦物質的食物

鈣在人體內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影響人體的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縮性和興奮性,補充鈣可提高機體的禦寒能力。

人體為何會感覺寒冷呢

首先,應該認識到溫暖和寒冷不是相對的,而寒冷和炎熱才具有可比性。人的正常體溫為36到37攝氏度,而人類生存的最適宜溫度是25攝氏度,這個溫度就可以認為是溫暖。而如果超過人體正常體溫很多那就是炎熱,低於很多就是寒冷,人在這種溫度下都不會感到舒適。 其次,不同人對於冷熱的感覺是有差異的。

例如,在同樣的寒冷溫度下,一個比較胖的人感受到的冷的程度會比一個很瘦的人感受到的輕,原因有很多,顯而易見的就是脂肪可以有助於抵禦寒冷,當然還會受到身體素質等的影響。

再次,你所說的溫度高和溫度低太過籠統。細胞不是那麼容易死亡的,而且包括人在內的任何恒溫動物都可以在不同的環境下維持體溫恒定,這種調節就可以給細胞提供一個穩定的生存環境。溫度低的確會影響新陳代謝速度,帶著個溫度低應該有個標準。

人寒冷為什麼就會打寒戰呢

寒顫指冷得發抖,不停地哆嗦,欲罷而不能。表示冷或者驚嚇後人身體自然的顫抖。具有肌肉收縮和痙攣性發抖,冷得全身發抖(如發燒前的寒冷) ,又稱寒顫。

這是每個人都有過的經驗,當天氣寒冷,身上的衣服不夠暖和時,不但會感到很冷,全身哆嗦起來。而且皮膚上會起一層雞皮疙瘩。這是因為人的皮膚除瞭保護我們內部器官、排泄汗液外,還可以調節和保持體溫。當皮膚受到冷刺激時,皮膚下面的感覺細胞會立即通知大腦,使人感覺冷,同時也使汗毛下的豎毛肌收縮,使汗毛豎直起來。這時皮膚表面變得很緊密,形成一層保護墻,阻止體內熱量的散失。豎毛肌收縮的時候,會拉動毛根,於是汗毛就直立起來。要把汗毛扳直,就會把皮膚帶起一塊,於是形成一個個小疙瘩,看上去像去瞭毛的雞皮一樣,所以起名叫雞皮疙瘩。起雞皮疙瘩是皮膚自衛作用的一種表現。它提醒人們“註意保暖,小心受涼”。這時,你就應該馬上采取保暖措施,以免引起傷風感冒。

人們不光遇冷會起雞皮疙瘩,有時聽到刺耳的聲音,看到惡心怕人的事物,毛發也會豎立起來,身上起一層雞皮疙瘩。

起雞疙瘩對滿身長毛的動物來說,有明顯的自我保護功能。這些動物遇冷軟毛豎立起來,使軟毛蓬松起來,這樣更能保暖防寒。人的祖先古猿也是滿身長毛的,人在進化過程中體毛已逐漸退化,但是起雞皮疙瘩以禦寒這一生理功能還是延續保留下來瞭。

有哪些常見的禦寒方式呢

1.頭部保暖

中醫認為,“頭是諸陽之會”,陽氣最容易從頭部走散掉,如同熱水瓶塞蓋子一樣。如不註意頭部保暖,很容易引發鼻炎、頭痛、感冒、牙痛、三叉神經痛等病,甚至更嚴重的是易誘發腦血管疾患。因此,老人冬天戴一頂合適的帽子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外出時。

2.身體保暖

到瞭冬天,老人要隨著外界氣溫的變化及時增加衣服,註意身體保暖,勿讓寒氣侵入體內。宜用松緊帶做內褲腰帶,穿脫都比較方便,切忌緊裹身體;棉衣內膽宜選用分量輕、蓬松、保暖性強的羊毛、絲棉、羽絨、晴綸棉等材料;服裝的衣領、袖口要采用封閉型結構,減少透氣性,增加保暖性。這樣才能使老人不易患感冒和防止舊病復發,從而促進身體的健康。

3.背部保暖

祖國醫學稱,“背為陽中之陽”,為“陽脈之海”,是督脈循行之主幹,總督人體陽氣。老人如背部保暖不好,則風寒之邪通過背部經脈而侵入人體,損傷陽氣,使陰陽平衡受到破壞,人體免疫功能下降,抗病能力減弱,引起舊病復發或病情加重。所以,冬天老人加穿一件棉背心或毛背心以增強背部保暖,是很有必要的。

4.腳部保暖

俗話說“寒從腳下起”。腳對頭而言屬陰,陽氣偏少。腳一旦受涼,便通過神經反射,引起上呼吸道粘膜的血管收縮,血液量減少,抗病能力下降,以致隱藏在鼻咽部的病毒、病菌乘機大量繁殖,使人發生感冒或使哮喘、氣管炎、胃腸病、關節炎、腰腿痛、痛經等舊病復發。因此,冬天老年人要保持鞋襪溫暖幹燥,經常洗曬。老年人應穿佈底、平底防滑棉靴,不要穿高跟或塑料底鞋,以免摔倒。平時要多走動,促進血流暢通。臨睡前用溫熱水燙腳後按摩腳心10分鐘,按摩湧泉穴(腳掌心),以增加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有益於健身益壽。

5.室內保暖

老年人的居室,冬天必須采用取暖設備,使室溫保持在15攝氏度以上。因為如果室溫過低,老人易受寒邪侵擾,誘發呼吸系統與心腦血管疾病,產生嚴重後果。冬季北方多睡火坑,近些年來用電熱毯者日益增多,無論采取哪種,以溫度適宜為好。同樣,無論是用火爐、暖氣或空調,室溫宜18℃~20℃左右,且忌溫度過高,以免內擾陽氣,使之外泄,或積熱於內,形成陰虛火旺,痰熱瘀血,至春就會發病、或誘發宿疾復來。

6.出行保暖

在冬季風雪天氣,老年人宜防跌倒。尤其是路面有冰雪時,最好不要出門。如需外出,應有人陪伴照顧,防止滑倒摔傷。住樓房的老年人,上下樓時要小心,最好有人攙扶。傢中走廊過道、樓梯彎處,要有燈光照明,使老年人走時能看清路面。許多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活動不便,傢人更應細心照看,外出、上下床、洗澡時,都應註意防止跌倒,以免發生骨折、腦出血等意外。

常見的禦寒方法有哪些誤區呢

誤區一:穿衣服越多越暖和

寒冷時節,有的人以為衣服穿得越多越暖和,其實這種觀點是非常片面的,因為衣服的保暖程度與衣服內空氣層的厚度有一定關系。當一件件衣服穿上後,空氣層厚度也隨之增加,保暖性能也隨著增大。但是當空氣層的總厚度超過15毫米時,衣服內空氣對流明顯加大,保暖性能反而會下降。

誤區二:戴口罩防感冒

人們的鼻腔及整個呼吸道均覆蓋有許多黏膜,在黏膜下又有許多微血管。當鼻子吸進的冷空氣,通過彎彎曲曲的鼻腔和呼吸道,進入肺部時,已經接近體溫瞭。人體的這種生理功能,能夠通過鍛煉得到增強,從而提高人體的耐寒能力。要是人整天總戴著口罩,鼻腔及整個呼吸道的黏膜得不到鍛煉,稍微受寒就更容易感冒瞭。

誤區三:蒙頭睡覺

蒙頭而睡的時候,除瞭因人體氧氣不足而造成呼吸困難、頭昏腦脹外,從嘴裡呼出的大量水汽也使被窩內的濕度加大。被窩內良好的小氣候環境遭到破壞,會使全身肌膚變得很不舒服。

誤區四:熱水洗臉

冬天人的面部在冷空氣刺激下,汗腺、毛細血管呈收縮狀態。當遇上熱水時則迅速擴張,但熱量散發後,又恢復低溫時的收縮狀態。毛細血管這樣一張一縮,影響人的面部健康,也容易使面部產生皺紋。

誤區五:飲酒禦寒

酒精容易使人體調節功能失調,讓熱量在短時間內散失得過多。剛喝完酒的人會覺得很溫暖和舒適,但當酒勁兒一過,反而會感覺更加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