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傷害以外傷為主,多為復合多發傷、擠壓傷,常合並休克或心肺功能衰竭。運動系統和神經系統的損傷導致病人癱瘓及四肢骨折、脫位。大面積損傷常為開放性,由於環境污染十分嚴重,常繼發感染。此類感染嚴重,多為厭氧菌,故傷後數日極易發生破傷風、氣性壞疽,致使在當地或運送至外地途中救治不及而死亡。 那麼,正確的地震救援技能是怎樣的呢?地震搜救是如何進行的呢?下面,為大傢帶來相關介紹。

正確的地震救援技能是怎樣的呢

撿傷分類,優先搶救紅色“傷票”

現代的醫療救援理念是,醫學救援人員首先必須保護好自己,要有相應的安全措施,隻有這樣才能積極有效救護傷員。同時,必須具備救援脫險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因為醫療救護措施是在整個地震搶救系統統一指揮下進行,它不能也無法單獨實施。醫療急救隊伍深入災區後,在救災部門救險人員支持和幫助下,搜尋、集中傷員,然後撿傷分類,先重後輕,進行現場搶救,並及時運送。

地震後救援進行撿傷分類是保障在緊張、急促的時間,有效、有限的醫療資源下,最大限度發揮醫療救援效應的必要措施。依紅、黃、綠、黑四種“傷票”分別表示最重、重、輕及死亡等四種情況。優先搶救紅色“傷票”,即隨時有生命危險者。

對擠壓傷員,應盡快解除壓迫

地震傷害中最常見的是擠壓綜合征。由於人體軀幹、四肢肌肉豐滿部位長時間受壓,會導致肌肉缺血性壞死、肢體腫脹及急性腎功能衰竭,如處理不當可造成死亡。對擠壓傷員,應盡快解除壓迫;在解除壓迫後,傷肢不應抬高,避免活動;對能行走的傷員,應限制活動;不應熱敷、按摩傷肢,以防加重肢體缺氧;肢體禁用加壓包紮或止血帶。如果病人口渴,可給予堿性飲料,然後盡快送醫院進行抗休克、輸液、保護腎臟等救治。

地震搜救是如何進行的呢

首先要做的是開設行動基地。再緊急,這一步也是要做的,開設基地的位置會選在空曠、開闊,不宜受餘震危害的區域,畢竟這裡是大本營,所有隊員要在這裡集結、出發、食宿,所有裝備要在這裡維修、保養、充電、加油,被救人員會首先被帶到這裡進行先期治療。基地開設的內容:設置指揮所,架設無線電指揮平臺,設置裝備準備、保養場地,設置醫療衛生場地,設置食宿場地等。

開設行動基地的同時,派出偵檢搜索組。偵檢搜索組的任務有兩個,偵檢和搜索(這句好像是廢話)。偵檢是指使用漏電檢查儀、有毒有害氣體探測箱等裝備檢查目標區域有無漏電、漏氣、失火等危險情況,並進行危險排除、標記示意或警戒隔離。這一步是在目標區域行動的第一步,以確保後續救援隊員的人身安全。搜索就是檢查目標區域有無幸存者,方法有人工搜索、儀器搜索和犬搜索。這些搜索方式都是多措並舉、相互補充的,以確保沒有遺漏。舉例說明:在目標區域通常會首先使用紅外生命探測儀,它的原理是利用溫度差檢測有無人員幸存,優點是快速、便捷,缺點是無法準確定位;紅外探測到大致方位後,會使用雷達生命探測儀,它和紅外生命探測儀優缺點互補;探測到具體位置後,如無法肉眼直視,還會使用蛇眼生命探測儀,觀察幸存者周邊的具體情況。偵檢搜索組在發現幸存者後,會向基地匯報,並在現場做出標記,這種標記是國際通用的,示意幸存者的位置、數量等。匯報、標記後偵檢搜索組會接著往下履行自己的任務,營救任務由指揮所派專門人員開展。

擔負營救任務的隊員按照其裝備配備,可劃分為破拆頂撐組、高空救援組和工程機械組。指揮員會根據偵檢搜索組的情況報告,視情派出一個或多個小組配合實施營救。破拆頂撐組可對混凝土墻、石板等實施鑿破,對鋼筋、鋁合金、鐵管等進行剪斷,對打開的救援通道進行固定,主要配有鑿巖機、液壓剪斷鉗、千斤頂等幾十種裝備,以針對各種不同情況,這個組是救援行動的主力。高空救援組主要針對困在樓上或埋壓在較高位置的幸存者實施營救,配備各類攀登和索降器材,營救的方法包括背負式、吊床式等等,其中吊床式是指將幸存者固定在擔架上,利用繩索將擔架以正常姿態降下。工程機械組,顧名思義,配有裝載機、挖掘機和推土機,向災區機動時用於打通道路,人員營救時用於上層、外圍廢墟的清理。

人員救出後,會第一時間送至行動基地進行醫療救護和心理疏導。我們隊伍裡也有專職人員,但主要還是要依靠救災現場的流動醫院和心理專傢。

地震救援應註意什麼呢

1. 對地震傷員進行搶救、搬運時,要註意避免脊柱損傷。凡發現、懷疑有脊柱骨折者,搬運應十分小心,防止脊柱彎曲和扭轉,以免加重傷情。

2. 搬運時,絕不能用帆佈擔架及用繩索、衣服制成的軟式臨時擔架,要用硬質硬板擔架;嚴禁以人抱胸、一人抬腿等搬動方式,因此種方法極易造成脊髓損傷而致終身截癱。

3. 正確搬運傷員的做法是,有3~4人托扶傷員的頭、背、臀、腿部,抬放至平板(或其他硬質擔架)上,然後固定運送。

4. 當開放性外傷傷口出血不止時,可用加壓包紮止血。如無敷料,可選用幹凈的毛巾、內衣、手絹將傷口紮緊。

5.骨折的傷員應該用夾板或就地取材,如樹枝、手杖、雨傘、木棍等予以固定。找不到固定物時,大腿骨折的固定可用健肢做固定,如左大腿骨折時用右大腿做固定,用帶子纏繞。

6. 凡開放性骨折、斷骨外露者,絕不能在現場隨便整復將斷骨還納,這樣會造成嚴重的感染。在現場隻需做局部包紮固定,然後運送醫院。

7. 有不少病人有明顯的頭部外傷,但也有一些人無明顯的頭部損傷,卻有劇烈的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甚至偏癱、失語、昏迷,並有清水樣液體自頭部傷口或耳朵裡流出,應想到有顱腦損傷。對此類傷員,頭部要安穩固定,保持呼吸道通暢,外流的腦脊液(即清水樣液體)要加厚包紮。如腦組織流出,不能將其還納,以免造成嚴重的感染,可用幹凈的紗佈墊保護。

8. 地震引起的火災造成燒傷病人的處理是,在脫離險區除去著火衣服後,要立即對傷員采取防止休克和感染的措施。如現場條件較差,對創面不要做處理,不要亂塗藥物,一般用紗佈或清潔佈類包紮後運送醫院治療。

地震救援設備有哪些呢

生命探測儀

生命探測儀是當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搜救及檢測儀器,主要通過感應人體所發出的超低頻電波產生的電場(由心臟產生)找出“活人”位置。人體發出的超低頻電場可穿透鋼筋混凝墻、鋼板、木板、甚至水,因此,隻要有生命跡象,不論其是否清醒、昏迷、身陷瓦礫堆或躲在集裝箱中,均可用生命探測儀在最短時間內將其找到。生命探測儀空曠探測范圍可達500米,可透過80厘米厚的普通鋼板,探測到生命。而更加神奇的是,該生命探測儀隻探測到人的生命,對其他動物的生命不起作用,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蛇眼”

到瓦礫深處救援的第一步是搜索。幸存者埋在瓦礫堆中,用手去一點點地挖開瓦礫顯然太慢,用重型機械去移動又有可能傷著人。各種搜索儀器可以幫上忙。“蛇眼”就是一種搜索儀器,它的學名叫“光學生命探測儀”,是利用光反射進行生命探測的。儀器的主體非常柔韌,像通下水道用的蛇皮管,能在瓦礫堆中自由扭動。儀器前面有細小的探頭,可深入極微小的縫隙探測,類似攝像儀器,將信息傳送回來,救援隊員利用觀察器就可以把瓦礫深處的情況看得清清楚楚。很多博物館和超市用的防盜裝置就是這種光學探頭加觀察器的儀器。

熱紅外生命探測儀

熱紅外生命探測儀具有夜視功能,它的原理是通過感知溫度差異來判斷不同的目標,因此在黑暗中也可照常工作。王教授說,這種儀器有點像現在商場門口測體溫的儀器,隻是個頭比那個大多瞭,而且帶有圖像顯示器。

聲波振動生命探測儀

聲波振動生命探測儀靠的是識別被困者發出的聲音。人類有兩個耳朵,這種儀器卻有3 —6 個耳朵,它的耳朵叫做“拾振器”,也叫振動傳感器,它能根據各個耳朵聽到聲音先後的微小差異來判斷幸存者的具體位置。說話的聲音對它來說最容易識別,因為設計者充分研究瞭人的發聲頻率。如果幸存者已經不能說話,隻要用手指輕輕敲擊,發出微小的聲響,也能夠被它聽到。關鍵是噪聲的影響不能太大。

搜救犬

最“聰明”的搜索能手是搜救犬,它們是百發百中的搜索行傢。

小氣墊

小氣墊可力撐數十噸重物。找到瞭幸存者就該施救瞭。這可是個力氣活,有時要抬起沉重的樓板。很難想象一個小小的氣墊就能完成這個工作。這種氣墊比枕頭大不瞭多少。沒充氣時癟癟的,隻要有5 厘米的縫隙就能把它塞進去。然後用氣瓶把裡面的氣壓加到8 個大氣壓,“氣鼓鼓”的墊子就能頂起樓板瞭。

氣墊的材料相當講究,最早人們用鋼絲網添加橡膠來做,後來改用新型材料高強度芳族聚酰胺,這種材料非常堅韌,防暴警察用的手套也是用它做的,帶上這種手套,警察就能面不改色地握住鋒利匕首的刀刃。

液壓鉗張口咬斷鋼筋

如果現場鋼筋交錯,就要看液壓鉗的本事瞭。這種鉗子的體積並不大,但是由於應用瞭液壓原理,一把小小的鉗子就能把鋼筋一根根剪斷,為營救工作贏得寶貴的時間。

月球燈

天色暗下來,但搶救不能停。月球燈的作用非常搶眼。月球燈由高達2000瓦的電力支持,據說,兩個月球燈就能照亮一個足球場。

救援機器人

前不久,日本科學傢研制瞭一種蛇形機器人,並稱它不久就能在地震救援中發揮作用。這種機器人的原理類似於前面提到的“蛇眼”搜索儀器。跟“蛇眼”相比,蛇形機器人更靈活,它的每一個關節都有一個微型馬達為其提供動力,活動更為便捷。

地震如何處理並救治傷員呢

1 傷員分類是救治的重要步驟

地震災害是一類特殊的致傷因素,傷員數量大,受傷的種類復雜,救治力量有限,救治時間緊迫,因而產生瞭救治需要與可能之間的矛盾,重傷員和輕傷員救治之間的矛盾,部分傷員與全體傷員之間的矛盾。按照平時就診模式解決面臨的問題肯定是行不通的,事實上對於沒有經驗的醫院,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更好的救治傷員是有很大困難的。為瞭解決這些矛盾,醫院首先必須對傷員進行迅速的分類,區分輕重緩急,把需要緊急搶救的傷員分出來,特別是休克和出血的傷員;把需要立刻手術的傷員分出來;確定傷員救治的措施,分類工作做好瞭,可以保證在傷員眾多條件下,合理使用醫院的人力物力,有條不紊地進行救治工作,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我們的醫療隊面對這種情況,首先將野戰情況下傷員分類的方法應用到地震傷員的救治上,將富有經驗的野戰外科專傢級的醫務人員投入傷員的分類,對傷員進行瞭迅速合理的救治,並把戰時傷員分類的傷標用於地震傷員的分類。

2 實施分級救治傷員後送是必需的

傷員的後送是完成分級救治的重要手段。將沒有生命危險但仍需繼續治療的傷員後送,一是為瞭減輕前方的壓力,讓等待治療的傷員得到更好的治療,二是為前方醫院騰出更多的床位,使其能處理更多的病人。地震後對傷員的轉運是立體的,使用瞭各種可能使用的轉運工具,如汽車、火車、飛機等,然而,後送傷員對於具體的醫院來說,將自己親手治療的傷員轉出去,一開始並不那麼容易理解,是需要從思想上進行觀念性的轉變,樹立大局觀念才可能實現。在汶川地震中,傷員的救治體現瞭分級救治的原則。現場搶救,在搜索傷員和挖掘的現場有等待施救的醫務人員,很多傷員一經救出就得到瞭緊急醫療處理,保持呼吸道通暢、輸液、止血、包紮、固定,甚至在受壓待救出前,已給病人氧氣和輸液,給予生命最及時的支持。

一線救治:在地震災區的已有部隊野戰條件下的帳篷醫院,使病人得到比較規范的緊急處理,對生命體征支持,對傷口的清創,骨折固定,包括手術固定,胸腔閉式引流,條件好的甚至開展瞭頸椎和腰椎的減壓和內固定手術。

二線救治:以受災較輕城市的地方和部隊醫院為依托,進行確定性專科治療,並有國內知名專傢治療組進行救治指導和檢查,保證瞭病人的治療的質量。後方治療和康復:大量的傷員通過飛機、火車、公交轉送到祖國各地得到更完善的治療和康復,特別是有些處理難度大的傷員,及時進行瞭空中的救援,取得瞭良好的成效,基本形成瞭一個立體的救治網絡。但是如何能在震後72小時內這個救治的黃金時間內,在現場能夠展開救治仍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汶川地震環境的特殊情況,這個時間內很多地區隻能自救互救。唐山大地震的最大教訓是缺少急救知識和救援設備,情急之下有很多幸存者被生拉硬拽出來,很多傷員造成截癱。此次救援,救援者不使用頸托、脊椎板等科學救援工具的現象仍然可見。醫學的救援是科學的救援、安全的救援,既要保護傷員,也要保護自己,要樹立立體化、社會化的大救援理念是很重要的。建立三級階梯救治體系是提高救治成功率和救治質量的重要保證,建立由縣市醫療機構及人員參與的一、二級救治體系,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救治大批的傷員,有效降低早期的死亡率。

第三級救治體系應由省級醫院承擔,重點保障危重、復雜及並發嚴重感染傷員的搶救任務,整體提高地震傷員的治愈率。

3 堅持生命第一,肢體第二的救治原則

地震的現場救治要嚴格做到先救命後治傷,先重傷後輕傷,先搶後救,為後期救治贏得時間。地震時發生的擠壓傷最多,擠壓綜合征的出現率相當高,經常危及到傷員的生命,一味追求零截肢率,就可能喪失更多傷員的生命。要科學救治,當肢體的擠壓傷引起擠壓綜合征威脅到生命時要果斷地截肢。肢體長時間的擠壓,肢體成活希望甚微的傷員,極易發生腎功能的衰竭,解除重壓後,要避免抬高患肢,要在傷肢的近側上止血帶,盡快截肢。擠壓綜合征發生腎衰的死亡率可達90%,持續性腎臟替代治療(CRRT)可以有效治療擠壓綜合征引起的腎衰竭,明顯降低死亡率,在汶川地震傷員的救治中得到瞭證實,但要警惕後期的並發癥。到達我院傷員有2例擠壓傷遲發性腎衰竭,1例截肢5天後發生、1例再次清創截肢後發生,經持續性腎臟代替治療後治愈,對這種比較少見的情況要有足夠的重視。還應該特別註意胸腹腔的擠壓性損傷,這些損傷如果漏診或處理不及時,後果是致命的。

4 外固定架——四肢開放骨折處理的最佳方式

汶川地震的傷員以四肢閉合和開放性的骨折最多,約占傷員總數的80%。因而骨科、創傷科的治療任務最重。用什麼方法能夠盡快、有效的處置傷員?在各種方法的應用中,大傢體會到用外固定架治療四肢開放骨折有其特殊的優勢;(1)外固定架能為骨折提供良好的固定而不需要切開復位;

(2)經皮穿針外固定,創傷小,失血少,初期可不依賴X線檢查,後期可以調整骨折;

(3)手術條件和無菌要求不高,可以迅速容易的將骨折進行固定,手術時間短,半小時左右就可以完成1例小腿脛腓骨骨折的固定;

(4)在多發傷的治療應用更為重要,還便於處理傷口,而不幹擾骨折的復位和固定,並可以對骨折加壓,或延長治療骨折造成的缺損。事實上在地震災區各醫院和醫療隊外固定架的配置是很有限的,並沒有得到非常廣泛的應用。最早在波黑戰爭中四肢火器傷的治療中廣泛使用瞭外固定架,已經顯示瞭這種技術良好的效果,在創傷救治的醫療隊中應大量配置。

5 早期預防感染,警惕特殊感染的發生

要想有效性的預防地震引起的傷口感染,就必須消除可能造成感染各種因素。在傷員救治的全過程中,所有參加救治的醫務人員都必須具有嚴格的無菌觀念,並體現在每項具體的救治操作中。絕不能以災區條件困難為借口,忽視無菌技術操作,而是要與平時同樣重視無菌要求,在一切救治環節上防止感染的形成。在急救的現場做好無菌包紮是減少傷口污染的首要措施,減少創面出血可以降低細菌的生長和繁殖的條件,傷後早期使用抗菌素,能夠推遲感染發生的時間,使清創手術在抗菌素的控制下進行可以減少感染的發生,因為認識和條件的限制,災區傷員早期使用抗菌素並不廣泛。預防感染的最大一個步驟就是傷員進行早期清創,是藥物不能代替的根本治療。在災區醫院處理的傷員發生感染的比較少,在帳篷內處理的傷員感染率很高,特別是縫合傷口和閉合性截肢的傷員大多數發生感染,有的還行瞭第二次截肢。在一線帳篷手術室設備條件和無菌條件比較差,緊急處理的病人多,經驗告訴我們應該按戰時野戰外科處理傷口的原則辦,傷情復雜、污染嚴重的傷口清創後要嚴禁一期縫合傷口,需要緊急手術截肢的傷員要行開放性截肢,隻有這樣才能有效的減少感染的發生率。要特別警惕特殊感染的發生,根據目前報道氣性壞疽的發生40多例,一旦發生要立刻隔離治療。

6 建立一支常備不懈的醫療應急分隊

突發事件的衛生應急救援科學性很強,僅憑熱情是遠遠不夠的,如何跳出 “激情救援”,汶川抗震救災的經驗告訴我們,醫院建立一支常備不懈的醫療應急分隊是十分必要的。這個分隊要有各種災難發生時的救治預案,要不間斷的進行嚴格的訓練,遇到災難救治時不但能夠迅速獨立展開,熟練救治傷員,生活上還要能夠自給自足,不增加災區人民的負擔。應急分隊要在各種艱苦模擬環境下進行嚴格的訓練,這樣就不會出現沒有X線機、B超、CT就不能診斷,沒有進口設備、進口器械就不能手術的尷尬現象。一切要從災區救治的實際出發,一切要從戰時救治出發,高標準,嚴要求,才能應對各種災難造成的復雜艱苦的救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