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常見疾病有新生兒肺炎、敗血癥、缺氧缺血腦病(或顱內出血)及化膿性腦膜炎等。病種雖不同,但有其共同的癥狀,那就是四不:不吃、不哭、體溫不升、體重不增,這幾個癥狀常先後出現,或某個癥狀明顯些,也可能幾乎同時出現,這是新生兒病的共性,但非早期癥狀,等到這些癥狀出現,怎麼辦?一起看看。

怎樣讓寶寶少生病

第一、要防“火”

作為孩子的母親,防“火 ”意識要強,發現火苗,及時熄滅,避免後患。

這裡的“火 ” , 指的就是小孩子容易上的內火。老百姓常說:“小孩子就怕有火,有火才會生病。”兒童屬“純陽之體”,生命力旺,新陳代謝,生長發育迅速,容易出現陰陽失衡,陽盛火旺即“上火”的現象。而“上火”現象不僅容易發生在幹燥的秋冬季,每逢換季或者炎熱的夏季也是寶寶“上火”的高發期,因此這幾個節骨眼兒,孩子也最能折騰傢長。 要是能保證孩子體內沒有火,基本上,當爹媽的也不會經常火急火燎地抱著孩子上醫院瞭! 火,一般不是一下子著起來的,孩子的內火也不是一下子就積成病的,一般都有征兆可以發覺。 那個老中醫教我:每天給孩子洗澡時或哄睡覺前註意觀察孩子的幾個關鍵地方---

1. 肛門:小孩子的肛門正常時是粉紅色的,腸內有熱時,就會呈現紅色,顏色越深,說明體內火越大。

一旦發現是紅色,就要給孩子吃些祛火的蔬菜或水果,比如西紅柿、白菜芯、甘蔗汁、或是喝點淡竹葉水、淡藤茶什麼的。 一般用梨絲、白蘿卜絲、藕絲滴上蜂蜜,沁出汁來給孩子吃瞭、喝瞭就很管用瞭。總之,一定是孩子喜歡的,能接受的,但不要太寒性的食物。

這時,一定記住不要讓孩子吃的過飽,尤其是熱量高的食物,盡量不吃,快餐更是要絕對禁止。

2. 眼角:如果眼角有眼屎出現,說明孩子有肝火瞭,這時的孩子往往容易發脾氣,不聽話。可以給孩子用生的嫩芹菜抹上花生醬和白糖吃,也可以榨些芹菜汁,煮粥喝。

3. 舌頭:小孩子的舌頭、舌邊若是發紅,說明有心火瞭。 這時的孩子通常白天愛口渴,晚上愛折騰,睡不好覺。

祛心火的食物有很多,比如:趕上夏天,可以買鮮蓮子,剝瞭直接給孩子吃。還有茭白和茄子,最好 素炒、蒸,不要用多油。 4. 嘴角:仔細觀察,有些孩子經常口角有“白茬兒”,是口幹引起的,說明有瞭脾火。 可以尋來柿餅上的柿霜給孩子沖水,或是買來楊桃,給孩子吃。

要是口舌生瘡、舌苔發黃,厚膩,那就趕緊給孩子吃點至保定之類的小中藥,趕快把火滅瞭,否則,孩子很快就會給你顏色看看。

5. 大便:每次孩子大便時,傢長都應觀察孩子,是否便得輕松,順利,孩子表情如何。如果孩子很痛苦,很費力才便出來,大便又不是軟黃便,同時還有口臭,那就是有胃火瞭。

盡量給孩子空空胃,少吃點,喝點小米粥、百合粥,荸薺煮水或榨汁,都可以除胃火。

6 .手心:經常牽著孩子小手時,就摸摸孩子手心兒,如果是涼涼的,潮潮的,那就放心瞭。如果是幹熱幹熱的,晚上還出汗,那就是有虛火瞭。這樣的孩子,體質弱,還不能用寒性大的食物,傷著瞭,反而更難辦。

給他捏捏積,搓搓腳心,是個不錯的辦法。一般七八歲以內的孩子,是不需要用藥的,隻需小兒推拿就可解決問題.

第二,防“蔫 ”

小孩子 發燒感冒或生病之前,都有先兆,一般及時處理,多喝點熱水,蓋上被子,平躺休息,就會轉危為安,或是減輕癥狀。 像霜打瞭的花一樣,耷拉瞭,不愛說話瞭,或是莫名的煩躁不安,耍賴,都是身體不適的語言。這些小孩子不會表達,可是大人得從他們的身體語言裡看出來。

還有,判斷孩子發燒是因為玩大發瞭,還是真的生病瞭,也可以從是否“蔫瞭”來判斷,要是沒事兒,孩子不難受,他就該玩玩,該吃吃,沒個不高興的。這個尺子,來判斷幼兒急疹,最有效。

第三,防“旱”

都說孩子水靈靈的,惹人喜愛,那還真是的,因為孩子含水比成人多,大約75%都是水!而且孩子體積總量小,要是缺一點兒水,也是不小的百分比瞭。所以,一般孩子生病,缺水是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說,孩子在該喝水的時候,沒有及時喝上水。

一般早晨起來,孩子要喝些溫水,喝點稀的,上午還要吃水果,白天出去玩,也要隨身帶著水,最多隔半個小時就要喝一次水。晚上睡前不敢多喝水,小孩子膀胱小,喝多水就睡不好覺瞭。但是睡前一個小時要喝水,這樣可以把下焦的“毒素”在睡前大部排出去。 “不要等渴瞭再去喝水”,這是媽媽從孩子小時候就要教給孩子的喝水原則,會讓他受用一輩子!因為身體有瞭足夠的水,才能正常運轉,不會出毛病。

我牢牢記住這老中醫的“三字經”,眼尖加手勤,孩子從此也很好帶,不愛生病。

這裡,還要介紹我在做加拿大移民醫生時,碰到的一個新疆康復科女醫生傳授我的經驗:經常給孩子做按摩,不僅長個兒而且不愛生病。

她告訴我的幾個關鍵部位是:

十個手指的側面、手心、腳心:經常搓搓,可以祛火。 膝關節兩側:促進血液循環,關節軟骨養分供給,健脾。

從頭頂正中到尾椎骨末端:這是膀胱經走行之處,促進智力發育。

寶寶生病前有六大征兆

前兆1:食欲下降

健康寶寶吃嘛嘛香,按時進食,食量也較穩定。但是如果你發現寶寶食欲減少或者拒食的話,可能是寶寶患病的前兆哦!如果嬰兒平時吃奶、吃飯很好,現在突然拒奶或無力吸吮,或不肯進食或進食減少,則可能存在感染的情況。

消化性潰瘍、慢性腸炎、結核病、肝功能低下、寄生蟲病、蛔蟲病、鉤蟲病等都可能引起食欲不振;缺鋅、維生素A或D中毒也可能引起食欲低下;患流行性腮腺炎的寶寶,在腮腺腫大前的1-2天,會發生發燒、頭痛、嘔吐、食欲不佳等全身不適的癥狀,繼而出現一邊或兩邊耳下的疼痛,也就是腮腺腫大起來;寶寶發燒時,食欲也會隨之下降。

要提醒傢長的是,生病不一定就是食欲下降,有些疾病還會使寶寶食欲增加。最典型的就是兒童糖尿病,多飲多食,吃不飽,即使吃得多,體重也還是不升反降。這也是媽媽需要提高警惕的呢!

前兆2:睡太多或者睡不好

正常的嬰兒一般入睡較快,睡得安穩,睡姿自然,呼吸均勻,表情自如。如果寶寶有睡眠少、易醒、睡不安穩等異常現象出現,則預示著疾病悄然發生。

各種疼痛,如牙痛、頭痛和神經痛等都會使寶寶夜間睡眠不好,瘙癢、腸胃系統疾病或呼吸性疾病也會使寶寶從夜間睡眠中驚醒。

若寶寶睡前煩躁不安、睡眠中踢被子、睡醒後顏面發紅、呼吸急促,這種狀況可能是寶寶發燒瞭;若入睡前愛用手搔抓肛門,可能是患瞭蟯蟲病;若寶寶常在睡眠中啼哭,睡醒後大汗淋漓,平時容易激怒,則可能患瞭佝僂病;睡覺前後不斷咀嚼、磨牙,則可能是睡前過於興奮或有蛔蟲感染。

前兆3:情緒波動大

如果傢長細細觀察,寶寶情緒的變化也能預示寶寶是否生病瞭。健康的寶寶,通常都是氣色好,眼睛有神,不哭不吵不鬧騰,很容易滿足。但生病的寶寶則會表現出不同平常的異樣,如果寶寶有以下表現,爸媽就要多當心瞭!

寶寶發熱的時候,常常表現為煩躁不安、面色發紅、口唇幹燥;目光呆滯、兩眼直視、兩手握拳等情況常常是驚厥的預兆;哭聲無力或一聲不哭往往提示病情嚴重;除明顯征兆外,寶寶還可能表現出萎靡不振、煩躁不安或愛發脾氣。

寶寶情緒不穩定,總是大吵大鬧難以安撫,確實很讓爸媽頭疼。但爸媽這個時候應該給予寶寶更多的寬容和理解,畢竟疾病和情緒是可以相互影響的,寶寶的不良情緒有可能會加重原來的病情哦。

前兆4:面色蒼白

健康的寶寶白白胖胖,臉色紅潤,很讓人歡喜。而如果寶寶臉色蒼白則可能是患病的前兆。比如寶寶患上肺炎時,臉色就會是蒼白的,同時還伴有發熱現象;有心臟病的寶寶的臉色也通常是白色的;寶寶如果身體很虛、多汗的話,臉色也會很差,缺少光澤;貧血或者失血的寶寶除瞭臉色蒼白之外,還常常伴有嘴唇、牙齦的灰白,需要引起爸媽的註意。另外,臉色萎黃、哭鬧不休的寶寶,有可能是敗血癥的前兆。

要提醒媽媽的是,剛剛睡醒的寶寶,通常面色不是太好,神情也是迷迷糊糊的,但這隻是寶寶未睡醒的表現,媽媽要學會區分,不必擔心太多。

前兆5:呼吸不暢

健康的寶寶呼吸通常都是非常均勻、有節奏,不緊不慢的。嬰幼兒呼吸系統處於發育階段,患病時易引起呼吸異常。

若寶寶呼吸變粗、頻率增加或時快時慢,面部發紅則可能是發熱;張口呼吸或常做深呼吸動作是鼻子不通氣的表現;呼吸急促,每分鐘超過50次,鼻翼扇動,口唇周圍青紫,呼吸時肋間肌肉下陷或胸骨上凹陷,很可能是患瞭肺炎、呼吸窘迫癥、先天性橫隔膜疝氣等病,傢長切不可掉以輕心。

而患有過敏性哮喘的寶寶常會表現為咳嗽、呼吸困難同時伴有喘息聲,寶寶會顯得非常難受,有窒息的表現。

前兆6:大便異常

寶寶的大便情況是瞭解寶寶是否生病的一項重要指標。便秘和腹瀉都預示著寶寶身體不適。95%的便秘屬於功能性原因,這並非身體本身異常,通常給寶寶多吃些蔬菜或其它高纖維食品就可解決這個問題。

病理性腹瀉可從大便的性質來分析腹瀉原因。比如,寶寶排出鮮紅色的血便,那出血位置多半位於下消化道,有可能是大便過於幹硬,便秘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直腸息肉,就是腸管內長出一個或幾個肉疙瘩,大便擦傷其表面,就出現瞭少量或較多量的鮮血;如寶寶攝入的蛋白質較多時,就會導致大便奇臭無比;發生腸炎時,大便會呈水樣或蛋花湯樣;病毒性腸炎的糞便多為白色米湯樣或蛋黃色稀水樣。

腹瀉寶寶要控制食量,以便使腸道得到合理休息。而母乳喂養的孩子要少吃油膩食品,以免消化不良而加重腹瀉。同時,每次便後要用溫水清洗寶寶臀部,並用毛巾擦幹,塗些爽身粉。

新生嬰兒的四種常見疾病

1.新生兒肺炎

主要表現為呼吸急促、費力或呼吸不規則、咳嗽、吐沫等癥狀,患兒有不同程度口周、鼻周發青,部分足月反應良好的新生兒可有鼻翼扇動等癥狀。常見於母親有急產、胎膜早破,母親或與嬰兒密切接觸的人近期曾患上呼吸道感染者。

2.新生兒敗血癥

主要表現先是食欲低下、精神欠佳、發熱(早產兒或病情重也可表現體溫不升)、面白、好睡、黃疸加重、身上有出血點、腹脹及肝脾腫大等。多見於孕母有發熱感染、胎膜早破、羊水混濁,新生兒有臍部感染或皮膚膿皰疹、破損等。

3.缺氧缺血性腦病

早期主要表現為過度興奮、肢體顫抖、睜眼時間長,甚至抽風,重病兒一開始可表現嗜睡、昏迷、肢體發軟、前囪飽滿,觸之像面鼓。在患兒病史中常有宮內、產時缺氧,伴有顱內出血等,作頭部CT、顱腦B超、磁共振及必要的化驗等可明確診斷。

4.化膿性腦膜炎

表現為面白或青紫,拒乳、反應差、體溫不升或有發熱、哭聲弱或尖叫、雙眼凝視、前囟飽滿,重者出現抽風。癥狀類似缺氧缺血性腦病、敗血癥,且常與敗血癥同時存在。

照顧病寶寶的7大常見誤區

錯誤觀念一:有沉重鼻音就是感冒瞭?

在幼兒期,特別在一歲以下,常會聽到鼻子有呼嚕聲,像是分泌物在其中隨呼吸穿梭,其實那是鼻屎,當然也是痰的一種表現(呼吸道分泌物)。而大多媽媽們會擔心是不是寶寶感冒瞭,其實多半是多慮的。因為造成以上現象最主要的原因隻是累積瞭過多慢慢幹黏住的鼻腔分泌物,尤其是沒有發燒、活動力等變化時,更不必擔心,隻要養成好習慣,每天固定清潔好鼻內分泌物,便不會有以上情況發生瞭。

至於什麼情況才是有真正的鼻炎呢?答案是當醫師發現有鼻腔內發炎,即發紅、腫脹,引起鼻粘膜分泌物增多時,才能下此診斷。

錯誤觀念二:感冒就用抗生素

病毒或者細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屬於病毒性感冒,細菌引起的感冒屬於細菌性感冒。抗生素隻對細菌性感冒有用。

其實,很多感冒都屬於病毒性感冒。嚴格意義上講,對病毒性感冒並沒有什麼有效的藥物,隻是對癥治療,而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大傢可能都有過這種經歷,感冒以後習慣性在藥店買一些感冒藥,同時加一點抗生素來使用。實際上抗生素在這個時候是沒有用處的,是浪費也是濫用。

錯誤觀念三:有痰聲就要拍背排痰?

所謂的呼吸系統包括:鼻腔、喉嚨、氣管及支氣管,還有肺臟,產生痰的位置可以在上述任何一處,多半是由於感染引起,例如病毒感染。當聽到幼兒呼吸聲感覺有痰時,應先自行判斷或請醫師協助瞭解痰的位置,痰位置可在上──即喉嚨以上,或在下──即氣管或肺部,若為前者,便不必要給予拍痰,反而需要認真清除鼻腔或喉嚨分泌物才是;當然,若確實有氣管內痰聲,則需要給予規則拍痰。

錯誤觀念四:註射“丙種球蛋白”預防感冒

孩子經常感冒,讓父母很著急,聽人說這是抵抗力低的緣故,打點“丙種球蛋白”就能起預防感冒作用,但註射瞭一段時間,卻沒見什麼效果。

“丙種球蛋白”是來源於血漿提煉的生物制劑,以目前的技術還是存在被污染的危險,不是100%的安全。再則,它隻對特異性免疫功能不足的其中一種球蛋白缺乏起作用,可見其提高免疫功能的能力是很有限的,更不能完全起到預防感冒的作用。

專傢提醒

寶寶愛感冒,應找出原因是關鍵:營養不良引起抵抗力下降,如維生素A的缺乏;有的老人怕孩子冷,總把寶寶捂得嚴嚴實實,使孩子的耐受力很低,“弱不禁風”;多次反復使用抗生素也會使抵抗力下降;若不是以上原因,則應考慮疾病因素,如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患兒也是愛頻繁地感冒,這就需要先將疾病治好。

錯誤觀念五:有咳嗽就要吃止咳藥?

對人體而言,咳嗽是一種生理性反射,當呼吸道吸入異物,或浸潤發炎,便將此訊息上傳至大腦中延髓的咳嗽中樞,就引起激烈的反射運動,目的在於將氣管內異物排除,因此咳嗽時會以猛烈速度,自喉嚨深處把空氣排出,同時一並將異物噴出。

從上述觀點來看,咳嗽是個自我保護機制,對人體是有益的。除瞭先判別有痰的咳或無痰的咳之間的差別外(前者應增加水份攝取,以及考慮是否使用化痰藥物),另外也要考慮幹咳是否引起生活上不適,如不能入睡、吃瞭便咳或嘔吐,才需考慮用適當止咳藥物。此類藥物有麻醉性與非麻醉性兩類,因此必須向醫師仔細咨詢後,才能放心用藥。

錯誤觀念六:孩子3歲以後可以吃大人的藥瞭

現在大多數父母都知道嬰兒要使用專用的藥物。而等孩子大一些以後,有的父母就以為對大人安全的藥物,小孩子也是可以用的,隻要減少一點劑量就行瞭。殊不知由於孩子的生理與大人不同,對成人安全的藥物對兒童未必安全,有時甚至是危險的。如四環素類的藥物由於其強毒副作用目前被兒科淘汰;慶大黴素會致神經性聽力損傷,6歲以下兒童禁用;喹諾酮類抗生素存在引起關節病變和妨礙軟骨發育,影響孩子的身高發育,故18歲以下未成年人皆不宜用。

又如感冒通,大人吃瞭沒事,孩子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血尿,後果嚴重。專傢提醒:用藥前一定要看清楚說明書,孩子用什麼藥、劑量多少應由兒科醫師來決定,而不應父母自己想當然,以免出錯。

錯誤觀念七:吃化痰藥需吃到沒痰為止?

人體在對抗病毒或細菌入侵呼吸道時,會因發炎反應產生分泌物,加上剝落的上皮以及死亡的病原體等,造成痰液。當感染數日後,體內免疫系統會由各種免疫細胞負責清除痰液的工作。

因此,有痰時以多攝取液體、將痰軟化為首要之務;至於化痰藥,則隻在當醫師覺得痰黏稠度高且多時,才需在急性期的前幾天內使用,並非一直用到無痰為止。媽媽們應相信,寶寶體內本應該就有一位“清道夫”在執行勤務,隻要將環境因素(包括水份攝取、溫濕度等)做適當調整便可以,身體會自然痊愈的。

以上常見錯誤觀念,可說在門診中天天可見,在此呼籲所有愛護寶寶的父母們,千萬不要人雲亦雲、以訛傳訛,甚至將黑白顛倒,如此反而會使寶寶的病癥難以舒緩。應當在對寶寶做出處置之前,先思索一遍合理的作為,看看育兒百科,或者和您的兒科醫師電話咨詢,便可以為寶寶在有呼吸道疾患時,做最好又正確的保健。

9招讓寶寶遠離呼吸道疾病

一是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傢庭居室應陽光充足,定時通風,保證空氣新鮮。初冬天室溫以18~22℃,相對濕度以45%~55%為宜。大人不要在室內吸煙,以免污染空氣,傷害孩子呼吸道。

二是常帶孩子到戶外適當運動。經常帶孩子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鍛煉項目,如散步、慢跑、踢球、做操、遊戲、騎小自行車等,讓孩子用涼水洗手洗臉,可增強孩子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和抵抗力。

三是避免接觸傳染源。父母不要帶孩子到人口密集、空氣污濁的酒樓茶館、超市等公共場所玩耍,尤其是不要帶孩子到患有感冒及其他傳染病的人傢串門,更莫讓孩子和大人一起去醫院探望病人,以防止傳染得病。

四是飲食營養均衡合理。對嬰兒最好完全母乳喂養,4個月開始添加輔食。周歲斷奶後要培養孩子按時進餐、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飲食習慣,飯菜要葷素搭配,粗細糧混吃,甜咸適中。由於小兒代謝生長旺盛,要註意攝入優質蛋白質,多吃些蛋類、瘦肉、魚類和乳類制品。還要給孩子補充足夠的維生素A、B及C,如動物肝臟、蛋黃、胡蘿卜、青菜、五谷雜糧等,有利於增強呼吸道抗感染的本領。

五是讓孩子多喝白開水。常讓孩子喝白開水,尤其是25℃左右的新鮮涼開水,表面張力、密度、黏滯度等都發生瞭很大的變化,其生物活性和細胞內水分子活性近似,最易透過細胞膜發揮作用,加快代謝,促使體內代謝廢物的排出,並能增加體內血紅蛋白含量,提高機體免疫力。

六是腳部保暖。腳是肢體的末端,血循環較差,尤其是嬰幼兒體溫調節中樞不完善,禦寒能力差,如果腳部著涼,可導致全身供血不足,反射性地引起鼻、咽、氣管等上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縮,降低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潛伏在體內的致病菌會大量生長繁殖而引發呼吸道感染。因此,父母要註意給孩子的腳部保暖,睡前用40℃熱水給孩子泡泡腳,並按摩湧泉穴,對防范呼吸道感染大有裨益。

七是保證高質量睡眠。孩子體內生長激素分泌的高峰是在夜間熟睡時,若睡眠不足或作息不規律可導致生長激素分泌減少,既影響健康發育,又會使抵抗力下降。因此,父母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睡眠習慣,創造舒適的睡眠環境,讓孩子夜夜睡個好覺,可說是抵禦呼吸道感染的良方。

八是經常洗手。手是傳播多種疾病的媒介,臟手上面的感冒病毒能存活70個小時,而幹凈的手上則不易存活。所以,孩子在飯前便後、平時玩耍後一定要用流水洗凈雙手。

九是合理服用藥物。有的父母常給孩子服用清熱解毒的中藥,有的是讓孩子喝“涼茶”,認為這樣才能預防感冒。殊不知,常吃寒涼藥易傷孩子的脾胃,損耗人體正氣,給病菌入侵開瞭方便之門。有的父母一見孩子有個頭痛腦熱,就用抗生素,不但治不瞭病,反而使體內的微生態平衡遭到破壞,身體變得弱不禁風。因此,對待反復呼吸道感染的孩子,不可濫用藥物。應在醫生指導下用藥,如服用玉屏風散,由黃芪、白術、防風組成,具有益氣固表的作用,臨證應用需根據患兒的具體病情進行加減,方能達到預防反復呼吸道感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