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肝炎主要表現為阻塞性黃疸、肝臟腫大及肝功能損害,由於病因較多,對每一病例的確切原因難以確定,所以常稱為新生兒肝炎綜合征。新生兒肝炎主要由病毒引起,除乙型肝炎外其他病毒雖然能引起肝炎,並且無傳染性。那麼新生兒如何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新生兒肝炎綜合癥如何治療?下面為大傢帶來介紹。

新生兒肝炎綜合癥如何治療

1首先,新生兒肝炎綜合征的診斷比較困難,同時還要註意和新生兒先天性膽管閉鎖進行區別。此病發病原因較多,可由乙型肝炎病毒等病毒引起,當然也可由弓形體及各種細菌所引起。

2其次,此病比較突出的表現為黃疸,當然還有些患者可以出現營養不良或是腹瀉的情況,所以當新生兒黃疸加重時一定要引起註意及時進行檢查。少數重癥者病程較長可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

3最後,患者可參考急性甲型肝炎中西醫治療原則,進行保肝治療。並且可選擇進行短期腎上腺皮質激素來減輕黃疸癥狀,還可以采用膽酸鈉:每次服0.05g,每日3次,可促進脂肪消化,同時要加強新生兒的營養,或加用肝泰樂促進解毒功能,肌苷促進能量代謝。

新生兒肝炎綜合征該用什麼藥物

1.病因治療 ①選用抗病毒藥物;②選用敏感抗生素控制原發細菌感染;③對先天性代謝異常者,應給予特殊飲食治療。應用乙肝高價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治療HBV感染已有良好療效。阿昔洛韋(無環鳥苷)有幹擾HSV-DNA的作用,抑制病毒DNA的復制,是治療HSV感染的較理想藥物。用法:每次5mg/kg,靜脈滴註,3次/d,連用1周。

2.營養 由於患兒常因食欲不振及脂肪吸收不良導致熱卡和必需脂肪酸、脂溶性維生素缺乏,因而應註意營養平衡。禁食者每天要有一定量的糖類供應,但由於肝臟疾患則亦影響耐糖能力,故不宜糖分過多,葡萄糖可按8~12mg/(kg·min)計算給予。肝臟從門脈血攝取氨基酸以合成蛋白,當肝臟有疾患時宜供應一般量的蛋白,勿使超負荷,才符合生理。

在肝臟功能障礙時,可有蘇氨酸、色氨酸、甲硫氨酸和胱氨酸的升高,加上嬰幼兒本來對芳香族氨基酸代謝功能不全,故苯丙氨酸和酪氨酸亦可增高,因之在重癥肝炎或膽道閉鎖時,應投予肝用氨基酸輸液(支鏈氨基酸:纈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該類氨基酸可在肝外組織進行代謝,促進蛋白合成。脂肪供應則宜減少,腸內膽鹽的減少不僅影響對食物中脂肪的分解和吸收,而且有促使肝和小腸合成膽固醇增多之弊端。註意補充維生素A、K、D、E,應肌內註射。

3.激素 潑尼松(強的松)2mg/(kg·d)部分病例有一定療效,在癥狀明顯好轉後逐步減量,其作用可能在消除肝細胞腫脹,減輕黃疸,並延遲肝組織的纖維化等方面。療程按臨床情況而定,一般共用4~8周,需註意預防其他感染,此外地塞米松等亦可應用。目前對激素的臨床應用價值尚有爭論。

4.保肝利膽藥退黃

(1)門冬氨酸鉀鎂:通過提高細胞內鉀鎂離子的濃度,加速細胞內三羧酸循環,從而改善肝功能,降低血清膽紅素。用法:每次0.2~0.4ml/kg,靜脈滴註,1~2次/d,亦可口服。

(2)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小劑量山莨菪堿(654-2)靜脈滴註3~5天,有助於疏通膽小管,達到利膽退黃作用。前者用量每次5~10ml/kg,後者用量每次0.2~2mg/kg。

(3)牛磺膽酸鈉:每次50mg,1~3次/d。

(4)苯巴比妥:有改善酶合成及提高酶活力,促進膽汁排泄雙重作用。用法:每次1.5~2.5mg/kg,3次/d。

(5)其他藥物:甘草酸二鈉(甘利欣)、三磷腺苷(ATP)、輔酶A( CoA)、多種氨基酸(肝安註射液)及多種維生素均有利於改善肝細胞功能。

新生兒肝炎的飲食宜忌

新生兒肝炎的具體飲食註意事項如下敘述。

1、保證禁食者每天的糖類供應,葡萄糖可按8~12mg/(kg·min)計算給予。

2、供應一般量的蛋白,勿使超負荷。

3、應投予肝用氨基酸輸液(支鏈氨基酸:纈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在肝外組織進行代謝,促進蛋白合成。

4、脂肪供應減少:腸內膽鹽的減少影響對食物中脂肪的分解和吸收,還促使肝和小腸合成膽固醇增多。

5、肌內註射維生素A、K、D、E。

6、應註意營養平衡。

新生兒肝炎如何進行護理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孩子剛一出生由於自身抵抗力下降,很多嬰幼兒都會出現肝炎等疾病。如果不註意,新生兒肝炎會稻作風疹或者細胞病毒都有可能發展成一種腦感染,還會導致智力遲鈍以及腦癱。那麼新生兒肝炎該如何進行護理呢?下面請看具體的介紹吧。

新生兒肝炎預後較佳,60%~70%可治愈。轉為肝硬化或死亡者較少。據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10年的觀察(包括膽道閉鎖在內)其病死率為13%。近年報道乙型肝炎疫苗能有效地防止母嬰傳播。

新生兒乙型肝炎的預防:需盡快落實加強免疫。及時落實有關的預防措施,可以阻斷85%以上的母嬰傳播。對於未發現感染標志的孕產婦,其所產新生兒應安照國傢規定的計劃免疫接種程序及時接種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在我國的發病率很高,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還是造成肝癌、肝硬化的主要原因。如果懷孕時母親患有高傳染性乙型肝炎病,那麼孩子出生後的患病可能性達到90%,所以有必要讓下一代接種乙肝疫苗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國采用安全的第二代基因工程疫苗,出生24小時後,為每一個新生兒常規接種。

新生兒如何接種乙型肝炎疫苗

新生兒接種乙型肝炎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後24 h 內接種。接種部位新生兒為大腿前部外側肌肉內。單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斷母嬰傳播的保護率為87.8% 。

對HBsAg 陽性母親的新生兒,應在出生後24 h 內盡早註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最好在出生後12 h 內,劑量應≥100 IU ,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重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10μg或中國倉鼠卵母細胞 (CHO) 乙型肝炎疫苗20μg,可顯著提高阻斷母嬰傳播的效果。也可在出生後12 h 內先註射1 針HBIG,1 個月後再註射第2 針HBIG,並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一針重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10μg或CHO 乙型肝炎疫苗20μg,間隔1 和6 個月分別接種第2 和第3 針乙型肝炎疫苗 (各10μg 重組酵母或20μg CHO 乙型肝炎疫苗)。後者不如前者方便,但其保護率高於前者。新生兒在出生12 h 內註射HBIG 和乙型肝炎疫苗後,可接受HBsAg 陽性母親的哺乳。

對HBsAg 陰性母親的新生兒可用5μg 重組酵母或10μg CHO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對新生兒時期未接種乙型肝炎疫苗的兒童應進行補種,劑量為5μg 重組酵母或10μg CHO 乙型肝炎疫苗。對免疫功能低下或無應答者,應增加疫苗的接種劑量和針次;對3 針免疫程序無應答者可再接種3 針,並於第2次接種3 針乙型肝炎疫苗後1~2 個月檢測血清中抗-HBs。

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後有抗體應答者的保護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續12 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進行抗-HBs 監測或加強免疫。但對高危人群可進行抗-HBs 監測,如抗-HBs<10 mIU/ml ,可給予加強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