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月的北方,天氣總是忽冷忽熱,很多人身體都感覺到不適。這些頭疼腦熱其實就代表著你的體內肝臟出現瞭問題,例如頭疼頭暈,就是肝陽上亢的征兆。生活傢搜羅瞭一系列“春季飲食祛病風向標”,讓您用飲食擊敗疾病!

老人頭暈的六大病因

1、貧血 老人如有頭暈、乏力、面色蒼白的表現,應去醫院檢查一下,看是否盆血。健康狀態下,老年人體內造血組織的存在量以及造血質和量已經有所下降,紅細胞本身的老化,使其對鐵的利用率大不如前。因此,老年人如果不註重營養保健,很容易患貧血。此外,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消化道出血以及慢性炎癥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均可繼發貧血。

2、血粘度高 高血脂、血小板增多癥等均可使血粘度增高,血流緩慢,造成腦部供血不足,發生容易疲倦、頭暈、乏力等癥狀。其中造成高血脂的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平素飲食結構的不合理,患者大量吃高脂肪、膽固醇的食物,而又不愛運動。目前該類疾病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

3、腦動脈硬化病 患者自覺頭暈,且經常失眠、耳鳴、情緒不穩、健忘、四肢發麻。腦動脈硬化使腦血管內徑變小,腦內血流下降,產生腦供血、供氧不足,引起頭暈。

4、頸椎病 常頸部發緊、靈活度受限、偶有疼痛、手指發麻、發涼,有沉重感。頸椎增生擠壓頸部椎動脈,造成腦供血不足,是該病頭暈的主要原因。

5、高血壓 高血壓患者除頭昏之外,還常伴隨頭脹、心慌、煩躁、耳鳴、失眠等不適。

6、心臟病 冠心病早期,癥狀尚輕,有人可能沒有胸悶、心悸、氣短等顯著不適,隻感覺頭痛、頭暈、四肢無力、精神不易集中、耳鳴或健忘等。此時發生頭暈的原因主要是心臟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管腔變細變窄,使心臟缺血缺氧。而心臟供血不足,可以造成供血不足,引起頭暈。

頭痛頭暈要護肝

肝陽上亢:頭痛、頭暈、失眠

事實證明,到瞭春天,凡有肝陽上亢的人,特別容易出現頭痛、眩暈,這就是祖國醫學早已指出的“春氣者諸病在頭”的原因。現代醫學也發現,春天的氣候變化,容易使人血壓增高,出現頭痛、頭暈、失眠等癥狀。

飲食防治的方法是:每天吃香蕉或橘子250~500克;或用香蕉皮100克,水煎代茶,頻頻飲之。因為香蕉含有能降低血壓的鉀離子。另外,經常食用含鉀多的檸檬、梨、綠豆等,對防治高血壓也有益外。還可用芹菜500克水煎,加白糖適量,代茶飲;或用芹菜250克、紅棗10枚,水煎代茶飲;或將生花生米浸泡醋中,5日後,每日晨空腹吃10粒。這些,也均有較好的降壓效果。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也易在春天發作,飲食上應避免攝取含肌酸、嘌呤堿等物質豐富的豬肉湯、雞湯、魚湯、牛肉湯及菠菜、豆類、動物內臟和刺激性調味品,因為上述食物有較強的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或形成氣體產生腹脹,增加胃腸負擔。

飲食防治上:可采用蜂蜜療法,將蜂蜜隔水蒸熟後,於飯前空腹服,每日100毫升,分3次服;也可用新鮮青色卷心菜,洗凈,搗爛,用消毒紗佈絞汁,服時稍加溫,每日2次,15天為一療程;或用牛奶250毫升,煮開後調入蜂蜜50克,白芨6克,調勻後飲用。這些,均有養陰益胃之功效。

老年慢性氣管炎

老年慢性氣管炎,也易在春季發作。

飲食防治方法是:宜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補腎、養肺的食物,如枇杷、橘子、梨、蓮子、百合、大棗、核桃、蜂蜜等,有助於減輕癥狀。飲食宜清淡,忌食海腥、油膩食物,俗話所說“魚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蔥、蒜等及過甜、過咸食物也宜少吃,以免刺激呼吸道,加重病情。

春季飲食三部曲

早春時節,乍暖還寒。從“春夏養陽”的角度出發,要少吃黃瓜、冬瓜、茄子、綠豆芽等寒性食品,多吃些蔥、薑、蒜、韭菜等溫性食品,以祛陰散寒。這些食物中所含的有效成分還具有殺菌防病的功效。但春季又是生發季節,所以在飲食上還應當多吃一些雞肉、動物肝臟、魚肉、瘦肉、蛋黃、牛奶、豆漿等營養品,以滿足人體機能代謝日趨活躍的需要。

仲春時節肝氣隨萬物生發而偏於亢盛。中醫學認為,肝亢可傷脾,影響脾胃運化。因此,唐代藥王孫思邈曾講:“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此時可適當進食大棗、蜂蜜、鍋巴之類滋補脾胃的食物,少吃過酸或油膩等不易消化的食物。這時正值各種既富含營養又有療疾作用的野菜繁茂榮盛之時,如薺菜、馬齒莧、魚腥草、蕨菜、竹筍、香椿等,應不失時機地進食。

暮春時氣溫日漸升高,《飲膳正要》曰:“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此時應以清淡飲食為主,在適當進食優質蛋白類食物及蔬果之外,可飲用綠豆湯、赤豆湯、酸梅湯以及綠茶,以防止體內積熱。不宜進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鍋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熱之品,以防邪熱化火,變發瘡癰癤腫等疾病。

頭暈和眩暈的區別

眩暈

病人發病時感到天旋地轉,也可感到周圍景物左右擺動,或上下浮動,稱為眩暈,是空間定位錯覺引起的自身或周圍物體的運動幻覺。如感覺到自己在空間內轉動 (稱為主觀性眩暈 ),或者周圍的東西圍繞自己在轉動 (稱為客觀性眩暈 ),往往伴有平衡能力的喪失。最常見的是暈動病,即暈車、暈船、暈機等,這是由於內耳迷路不適應強烈的機械震蕩所致。發病時兩眼緊閉,雙手握床,惟恐從床上摔下來,伴惡心嘔吐,嚴重時口吐苦水,腹痛腹瀉,面色蒼白出冷汗等。癥狀雖嚴重,但病人意識清醒,是內耳疾病所特有的癥狀。

頭暈

病人發病時感覺到頭昏腦脹的感覺,頭暈一般不屬於眩暈范圍,其引發的原因常有貧血、睡眠差、緊張、腦供血不足、頸椎病、身體虛弱、心血管病、高脂血癥、高度近視等,可涉及多個學科,並常伴有其它癥狀。比如高血壓病人發病時的感覺、睡眠不足及飲酒過量的頭昏沉沉的感覺等應稱之為頭暈;而那些久蹲、久坐突然站起感到雙眼發黑,眼冒金花,站立不穩或某種原因導致短暫意識喪失,突然摔倒等,也不是眩暈而是暈厥。無論是頭暈或是暈厥都是由各種與中樞神經系統相關的疾病引起,與內耳性眩暈有本質的區別。

頭暈治療護理

1、藥枕療法 配方1:夏枯草、荷葉、竹葉、公英、菊花各50g,研為細末,裝入佈袋中,當枕芯用,連續1~2月。配方2:野菊花500g,紅花100g,薄荷200g,冬桑葉、辛夷、冰片各50g,共研粗末,裝入枕芯,3個月為一療程。此二方均可清熱平肝,適用於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

2、濕熱敷法 藥用當歸、伸筋草、路路通、丹參各50g,防風、雪上一枝蓮各20g,白芷花10g,乳香15g。搗碎和勻,分裝佈袋中,放入水中浸泡約20分鐘後,放入蒸鍋中加熱20分鐘,取出降溫至50℃左右時,置於頸部熱熨。每次30分鐘,涼瞭可再加熱,每日2次,10日為一療程。有條件者,亦可將上述藥物加水煎煮,取濃縮液至100ml,用8cm×12cm與12cm×12cm絨佈兩塊,浸透藥汁,置於頸部,並加置相等大小的兩塊電極板,通以15mA強度的直流電作離子透入。本法是中醫濕敷療法的擴大應用,利用直流電使藥物離子通過皮膚、黏膜引入機體內,達到治療目的。

3、塞耳療法 靈磁石10g,研為細末,分成2份,用紗佈包裹,塞於雙耳中,每日1~2次,每次1小時,連續5~7天。可平肝潛陽,適用於腎虛眩暈。民間還有用鮮生地塞患側耳治眩暈法。

4、耳穴療法 取米粒大小之冰片,放在0.5cm×0.5cm的橡皮膏中心,貼於雙耳穴上(取穴:神門、腦、皮質下、交感,雙側,每次2~3個穴位),3天1換,4次為1療程。用藥時應將橡皮膏嚴格密封周圍,防止冰片揮發。個別人貼藥後有欲寐感,以後轉清醒,不必多慮。本方也可治失眠證。

5、敷百會法 蓖麻仁、生半夏各等量,共搗成膏狀,外敷於百會穴處,敷料包紮,膠佈固定,每日換藥1次,連續2~3天。可化痰除濕,適用於痰濕眩暈,一般用藥30分鐘後眩暈可明顯減輕。

6、填臍療法 黃芪、五味子各10g,研為細末,加清水適量調為稀糊狀,外敷於肚臍孔處,敷料包紮,膠佈固定,每日換藥1次,連續3~5天。可健脾益氣,適用於氣血虧虛所致的眩暈。

7、敷手心法 曼陀羅葉10g。最好用鮮葉,搗碎,加白酒數滴,包於左手掌心,每日換藥2次,對肝陽上擾引起的眩暈效果較好。本品有毒,慎勿內服。

8、敷湧泉法 吳茱萸20g,肉桂2g,共研細末,米醋調勻,捏成餅狀,於睡前貼敷於雙足心湧泉穴,次晨取下,連續3~5次。或取吳茱萸適量,研為細末,用米醋或凡士林適量調為膏糊狀外敷雙足心湧泉穴,每日1換,連續10~15天。可引熱下行,適用於眩暈耳鳴,煩躁多夢,顏面潮紅。

9、足浴療法 取山梔子、鉤藤各 10g,水煎取藥液泡腳,每日 1~2次,每次 15~30分鐘,連續 5~7天;也可用夏枯草30g,鉤藤、桑葉、菊花各 20g,水煎足浴。此法適用於肝陽上亢型眩暈。

10、穴位註射法 患者取坐位,選準雙側風池穴,醫者用5號皮試針抽取復方丹參註射液2ml,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後,將針快速刺入皮下組織,緩慢推進0.5~0.8寸,得氣後回抽無血,將藥液緩緩推入,每穴各1ml,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1周。此法治療頸性眩暈療效較佳。

頭暈預防保健

1、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體質差者可提高身體素質,體胖者可增強氣血運行,加速排泄水濕痰飲。

2、飲食宜素凈和容易消化。不宜食用煙、酒、濃茶、咖啡、韭菜、辣椒、大蒜等刺激性食物。

3、冬瓜、蘿卜、芋艿、慈菇、地栗、赤小豆、米仁具有化痰結、利水濕的作用,可以選作輔助治療。

4、不要過多飲水,註意異體蛋白的攝入,如魚、蝦、蛋、蟹、乳等。

5、發作期宜臥床休息,防止起立跌倒受傷。減少頭部轉動。

6、臥室光線宜昏暗,環境要安靜。

7、保持心情舒暢,防止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