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廿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每年的8月7日前後太陽達到黃經135度時開始。立秋雖到,但我國地域十分遼闊,“一年四季,十裡不同天”。從氣象學上秋季的標準是以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氣溫在22攝氏度以下,才算入秋,況且大熱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以後的呢。立秋節氣養生吃什麼?立秋養生運動註意事項?一起來看下。

立秋養生小常識

人們對立秋賦予瞭豐富的民間文化內容,因此眾多涉及生活、生產的諺語都與立秋有關,作為生活小常識念起來既順口、有趣,又充滿瞭有益的經驗和知識。

雨水多 惹人樂

立秋帶來的首先是天氣變化。諺語有“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之說,是提醒人們不可對立秋盲目樂觀,有時候立秋過後,還有“秋老虎”。諺語說“秋前秋後一場雨,白露前後一場風”,因此立秋後降溫往往是由於下雨。這是人們長期觀察天氣得出的結論。

人們喜歡秋雨,因此有“立秋下雨人歡樂,處暑下雨萬人愁”之說。立秋後每降一次雨,氣溫就下降一些,即“一場秋雨一場寒”。但立秋後無雨的情況也是有的,民間認為標志著“秋前北風馬上雨,秋後北風無滴水”,其後果為“立秋無雨秋幹熱,立秋有雨秋落落”。

秋不涼 籽不黃

古代農民對立秋的重視程度不亞於過春節。因為諺語有“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之說,即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風調雨順,可以坐等豐收。但還些地 區有“立秋有雨樣樣收,立秋無雨人人憂”之說,因為“立秋無雨是空秋,萬物歷來一半收”。立秋還是一個收獲的標志,即“秋不涼,籽不黃”、“立秋十天遍地 黃”、“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結頂”。

此外,在立秋節氣中,提醒人們關註農事的諺語還有“立秋蕎麥白露花,寒露蕎麥收到傢”、“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棗”、“頭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種到立秋後”、“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立秋種芝麻,老死不開花”。

立瞭秋 把扇丟

立秋也是人體陽消陰長的時期,因此,秋季養生非常受人們重視。最易做的就是“立瞭秋,把扇丟”,因為“一場秋雨一場寒”。天涼時,還應註意“白 露身不露,秋後少遊水”,人們甚至認為“立秋洗肚子,不長痱子拉肚子”。在飲食起居方面,古人認為“秋天宜收不宜散”,並應“秋不食辛辣”、“秋不食 肺”;還要“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即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這樣才合乎秋季養生之道。

立秋節氣養生吃什麼

1、銀耳,補氣補腎

銀耳被稱為“窮人的燕窩”,燕窩雖補,但價格昂貴,而銀耳無論顏色、口感、功效都和燕窩相似,價格便宜。銀耳具有強精、補腎、潤腸、益胃、補氣、和血、強心、壯身、補腦、提神、美容、嫩膚、延年益壽之功效。

2、百合,清心養神

百合味甘、性微寒,歸心、肺經,具有養陰潤肺、清心安神、潤肺解渴、止咳止血、開胃安神的功效。適用於陰虛久咳,驚悸、失眠、多夢,精神恍惚等癥狀。

3、梨,生津潤燥

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等功效,適用於熱病傷津煩渴、消渴癥、熱咳、痰熱驚狂、噎膈、口渴失音、眼赤腫痛、消化不良。梨是最常見的清肺食物,可以將它蒸著吃,可以煮湯,還可以搗泥成梨糕,可清肺,治療咽喉痛,效果極佳。

4、白蘿卜,清肺潤喉

白蘿卜是中醫食療經常選用的,生吃效果好,榨汁效果更佳。而且其中含有的辣味成分可抑制細胞的異常分裂,進而預防癌癥發作,蘿卜還有殺菌、增進食欲和抑制血小板凝集等作用。蘿卜中含有的大量膳食纖維和豐富的淀粉分解酶等消化酶,能夠有效促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5、柿子,消痰止咳

柿子性寒,能清熱、消痰、止咳,故熱咳者宜食之。據近代藥理試驗觀察,柿子確有祛痰和鎮咳效果,且祛痰作用強於鎮咳。

6、橄欖,清肺生津

橄欖有清肺、利咽、生津、解毒的作用。嗓子痛時含服些青橄欖,可使咽喉清爽,如與鮮蘿卜煎服效果更好。橄欖經蒸餾後的液體稱橄欖露,可用於治療咽痛、咳嗽、煩躁等癥。

7、薄荷,潤肺止咳

味辛性涼,善於疏散外感風熱。《滇南本草》中說它“治傷風咳嗽”,實為風熱咳嗽。《簡便單方》中也介紹單用薄荷能“清上化痰,利咽膈,治風熱。”故凡風熱感冒咳嗽或肺熱咳嗽之人,以薄荷代茶飲頗宜。

8、豆腐,清熱潤燥

《醫林纂要》雲:“豆腐清熱,止咳,消痰。”凡咳嗽屬於風熱或肺熱者尤宜。亦可選用豆腐皮1張,冰糖適量,加水煮熟後食用,對肺熱咳嗽也有治療效果。

9、竹筍,清熱化痰

性味甘寒,有清熱化痰作用。如《本草求原》中說:“竹筍,甘而微寒,清熱除痰。”《隨息居飲食譜》亦雲:“筍,甘涼,開胸消痰。”因此,風熱咳嗽或肺熱咳嗽之人,最宜食用。

10、無花果,去火消啞

除生食外還可以加工成為果幹、蜜餞、罐頭等。無論幹鮮無花果均可入藥。咽喉腫痛時,吃上幾顆會減輕疼痛,很快恢復。肺熱、聲音嘶啞時,服用冰糖水煎無花果,可起到去火消啞的作用。

立秋養生運動註意事項

註意安全不損傷

秋天氣溫下降,時常陰雨連綿。肌體在這種環境下會引起血管收縮,關節活動能力減弱,極易造成肌肉、關節、韌帶的損傷。專傢提醒,在每次運動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時間長短和內容可以因人而異,一般應該做到身體微微有些發熱比較好。運動的幅度、強度都要適當,不要勉強自己去做一些較高難度的動作。

註意受涼不感冒

立秋後早晚溫差較大,加上烈夏過後,貪涼飲冷,脾胃受損,運化失常,濕邪內蘊,受到風邪,容易使人患上瞭夾濕型感冒。

如果選擇戶外運動時,一定要根據室外的天氣情況選擇衣服,以防著涼。在鍛煉時衣服不宜一下子全脫瞭,應該在熱身運動之後,待身體發熱發汗之後,再選擇減少衣物。

註意補水不秋燥

秋天氣候幹燥,對於運動者來說,每次鍛煉後應多吃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銀耳等,若出汗較多,可適量補充些鹽水,補充時以少量、多次、緩飲為準則。

註意適量不過度

秋天是鍛煉的好季節,但此時因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故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運動宜選擇輕松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

立秋後這幾種疾病要提防

孩子——感冒發燒

秋季是感染性疾病的高發期,孩子往往會出現發燒癥狀,有時還會出現臉色蒼白、情緒不穩定、惡心嘔吐、腹瀉等其他異常表現。

由於寶寶個體存在些許差異,發熱的表現也會有很大的不同,用手觸膜四肢及額頭往往會誤認為孩子不發燒,最好以觸摸胸腹部感覺為準。有時孩子可能因感冒而發高燒,可手足摸上去卻感覺冰冷,直到體溫逐漸下降以後,手足皮膚才又慢慢熱起來。這是一種假冷真熱現象,3歲以下嬰幼兒尤為多見。

假冷真熱的原因主要是小兒、特別是嬰幼兒的四肢血量少於內臟,由於供血不足,四肢本身就較成年人容易發涼。不少傢長不瞭解這種情況,一發現小兒四肢發涼,就誤認為孩子受寒怕冷,馬上用厚衣棉被將孩子緊緊包裹起來,結果小兒的體熱得不到及時散發,體溫越升越高,甚至發生高熱驚厥或“中暑”現象。如果孩子有感冒發熱癥狀,應及時服用柴胡滴丸等藥品。柴胡滴丸能迅速退燒,由於是滴丸劑型,藥物可經口腔粘膜直接吸收,無首過消除,能快速起效,且服用及攜帶均較方便。

另外,對於初秋夜晚多習慣不蓋被子,太過貪涼導致的腹瀉、頭重等,有關專傢提醒,初秋之際,千萬要註意不要貪涼,不要猛吹空調,在樹蔭下、水亭中、陽臺上乘涼時間不宜過長,睡眠時不要開電扇對吹。專傢還建議應多喝些生薑紅糖水,千萬不要快速飲進大量冷開水或冰鎮飲料,以免雪上加霜。

年輕人——多發咽喉炎

立秋瞭,年輕人成瞭咽喉炎發作的主力軍,大多是受涼引起的咽部紅腫。咽炎、喉炎多發與天氣變化有關。秋天空氣變得幹燥,溫度也逐漸降低。如果出現明顯的咽部不適,應該註意多喝溫熱水,多吃些滋陰潤喉之品,如百合、銀耳、黑木耳、梨等,平時用嗓較多的人更要保護好嗓子,盡量減少說話。另外,秋天容易上火,建議容易上火的人少吃辛辣食物,以免刺激嗓子影響健康。

如果出現咽喉腫痛的現象,可以及時服用一些清熱解毒類的中藥,比如穿心蓮等。一般穿心蓮制劑的主要成分是穿心蓮浸膏,其包含瞭穿心蓮甲素、乙素、丙素和丁素,其中穿心蓮乙素的含量不足1.5%。天津天士力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穿心蓮內酯滴丸采用現代高科技手段,提取瞭中藥穿心蓮中對感染類疾病最有效的成分穿心蓮內酯(穿心蓮乙素),其純度高達98%以上,在感冒初期服用,能夠迅速緩解咽喉腫痛的癥狀。

中年人——骨頭痛

不少中年人最近常覺得關節疼。為什麼夏天對著空調吹一點事兒都沒有,而夏天一過,這電風扇就能把骨頭吹疼?這是因為夏季人體出汗多,肌肉毛孔疏松,吹空調時間過長,寒氣都集中在腿上,秋天一到,不通則痛,就會出現關節腫脹、疼痛的癥狀,嚴重者連走路都會覺得不舒服。

立秋後進補的飲食四忌

☆ 忌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癥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癥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癥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保健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但起碼應把用膳對象分為偏寒偏熱兩大類。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溫,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細。偏熱者,則手足心熱,口幹,口苦,口臭,大便幹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脈數。若不辨寒熱妄投藥膳,容易導致“火上加油”。

☆ 忌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費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會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服維生素C,可致惡心、嘔吐和腹瀉。

☆ 忌重“進”輕“出”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傢庭天天有葷腥,餐餐大油膩,這些食物代謝後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需及時排出,而生活節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無規律甚至便秘。故養生專傢近年來提出一種關註“負營養”的保健新觀念,即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提倡在進補的同時,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

☆ 忌恒“補”不變

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轉服某一種補品,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展成“偏食”、“嗜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個臟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需要全面地系統地加以調理,而且不同的季節,對保健藥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據不同情況予以調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補不變,一補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