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人們在抗擊腫瘤的征途上舉步維艱。近年來,醫學傢正在研究一個讓人眼前一亮的腫瘤防治方法———快樂。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那笑一笑能不能讓“腫瘤君”滾蛋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抗癌協會名譽副理事長、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原副院長程書鈞教授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他從科學視角告訴你,好情緒是如何打敗腫瘤的。

癌癥預防知識

癌癥由一個單細胞產生。從一個正常細胞轉變為一個腫瘤細胞是一個多階段過程,通常從癌前病變發展為惡性腫瘤。癌癥的形成可由外部因子和繼承的遺傳因素開始。老齡化是癌癥形成的另一個基本因素。癌癥發病率隨年齡顯著升高,極可能是由於生命歷程中危險積累,加上隨著一個人逐漸變老,細胞修復機制趨向不大有效。

癌癥基本事實

40%的癌癥可予以預防(通過健康飲食、身體活動和不使用煙草)。

煙草使用是全世界單一最大可預防的癌癥原因。煙草使用造成肺、喉、口腔、胰腺、膀胱、胃、肝、腎和其它類型的癌癥;環境煙草煙霧(被動吸煙)引起肺癌。

全世界五分之一的癌癥是由慢性感染造成的,主要來自乙肝病毒(導致肝癌)、人類乳頭狀瘤病毒(導致宮頸癌)、幽門螺桿菌(導致胃癌)、血吸蟲(導致膀胱癌)、肝吸蟲(膽管)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卡波西肉瘤和淋巴瘤)和由真菌毒素造成的食品污染,例如造成肝癌的黃曲黴毒素(曲黴屬直菌的產物)。

雖然仍存在一些未解決的問題,但是充足的證據表明膳食因素也在引起癌癥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這適用於肥胖本身作為一個復合危險因素以及飲食構成,例如缺乏水果蔬菜和高鹽飲食。缺乏身體活動作為癌癥的危險因素具有明顯的作用。關於酒精引起若幹癌癥種類有著確鑿的證據,例如食道、咽、喉、肝、乳房和其它癌癥種類。

全世界最常見的癌癥種類為:

男子(按全球死亡人數順序):肺、胃、肝、結腸直腸、食道和前列腺。 婦女(按全球死亡人數順序):乳房、肺、胃、結腸直腸和子宮頸。 癌癥的一、二、三級預防 一級預防

隨著人類對癌這一頑癥認識的不斷深化、逐漸意識到癌的預防是抗擊癌癥最有效的武器。許多科學研究及有效控制活動表明,癌癥是可以避免的。1/3癌癥可以預防。1/3癌癥如能及早診斷,則可能治愈。合理而有效的姑息治療可使剩餘1/3癌癥病人的生存質量得到改善。當今世界對我們傳統的習慣提出瞭很多挑戰,已出現的新的健康觀點需要不斷認識。個人、傢庭及至社區比以往更有責任幫助自己和他人防患疾病,改善生活方式和環境以促進健康。政府必須采取適當措施,以支持個人、傢庭及社區的活動。隻有將腫瘤預防與控制納入到人們日常生活及工作議事日程中,才能真正起預防作用。 癌癥預防的最終目的,就是降低癌癥的發生率和死亡率。為瞭達到這一目的,可通過下列幾種預防措施:一級預防二級預防、三級預防和化學預防等。

癌癥預防:一級預防、 二級預防、 三級預防

一級預防 :第一級預防或病因預防。其目標是防止癌癥的發生。其任務包括研究各種癌癥病因和危險因素,針對化學、物理、生物等具體致癌、促癌因素和體內外致病條件,采取預防措施,並針對健康機體,采取加強環境保護、適宜飲食、適宜體育,以增進身心健康。對個人,這是0期。

牢記院士三句話讓你永遠不得癌

你生氣,就給瞭癌細胞高興的機會

“我曾提出過一個觀點———人體宿主因素的變化不僅影響腫瘤的發生、發展,更會對腫瘤病人的治療有重大影響。”程書鈞解釋說,癌細胞原本是體內的“好公民”,但由於種種原因誘發基因突變,不聽從“組織”安排,肆意生長、掠奪資源、排擠正常細胞,進而演變為人體小社會裡的一顆“毒瘤”。而人體就是癌細胞的宿主,情緒變化就是宿主因素的一部分。

2010年,世界頂尖科學期刊《細胞》發表瞭一篇論文。研究者將遺傳背景相同的小白鼠分為兩組:一組在比較大的空間生活,裡面有迷宮、玩具、房子、滑輪等玩具,小白鼠可以玩耍、交流,被稱為“快樂小鼠”;另一群則放在固定的小空間內,作為對照組。一段時間後,科學傢對兩組小白鼠誘發腫瘤(黑色素瘤、胰腺癌等),結果發現,“快樂小鼠”誘發出的腫瘤比對照組小很多。這證明,良性的精神刺激對腫瘤有抑制作用。科研人員提示瞭一條神奇的“抗癌通路”:大腦皮層良性刺激會使得海馬區分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增多,進而影響自主神經(主要是交感神經),然後通過影響脂肪組織達到抑瘤效果。簡言之,情緒會通過下丘腦垂體系統影響內分泌和免疫系統,從而改變腫瘤發生發展的進程。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處在惡劣的心境下,對身體的危害更大。”程書鈞向記者提供瞭一組科研數據:研究發現,一旦獲知自己患有腫瘤,約有55%的患者會進入抑鬱狀態,而一般人群的抑鬱比例約為17%;約半數腫瘤病人會進入焦慮狀態,這一比例是正常人群的3倍。另一項研究表明,抑鬱狀態的腫瘤病人,死亡率比心情舒暢的患者高22%。國外還有研究者對腫瘤病人進行瞭心理幹預,受幹預組病人的存活時間為36個月,沒有得到心理幹預者僅為18個月。“可見,人的精神狀態及整個宿主狀態對腫瘤的發生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情緒好,就可能和腫瘤和平相處

《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惡性腫瘤發病率35歲~39歲年齡段為87.07/10萬;40歲~44歲年齡段幾乎翻倍,達154.53/10萬;50歲以上人群占全部發病的80%以上;80歲達到高峰。從數據可以清晰看出,50歲以後腫瘤發生風險大大提高。程書鈞解釋說,一般來說,50歲以後人體從強盛開始走向衰弱,免疫和神經內分泌功能都在逐漸下降,使得腫瘤發生率迅速提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腫瘤也是一種與衰老有關的疾病。”程書鈞同時指出,每個人的心理狀態、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不同,衰老的進程也不一樣,對腫瘤的發生都有影響。

腫瘤防治要從娃娃抓起

調查顯示,中老年群體是最關註健康知識的,但目前包括癌癥在內的多種疾病呈年輕化趨勢。程書鈞呼籲,預防癌癥應戰略前移,從兒童時期開始加強相關教育和知識普及,教會孩子如何保持身心健康和好的生活方式。“疾病防控應是全生命過程的,到瞭五六十歲再來做這件事就晚瞭。”

程書鈞認為,首先,科學工作者要通過社區科普講座、媒體傳播等途徑,不斷向公眾傳播科普知識,把自己研究的成果告訴老百姓。正確認識腫瘤有助於提升治療效果。其次,醫生要關註病人的精神狀態,“見病不見人”是必須糾正的認識和實踐誤區。再次,病人自己要振作起來,不能僅僅依靠醫生,而要積極配合治療,認真生活,做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情,比如出去遊玩或者做公益事業。這些都是醫生所不能替代的。

癌細胞怕熱一天五杯熱水排毒

高溫可治好癌癥

19世紀時,德國有位佈許(Busch)醫師,發表多例自然治愈的癌癥,也就是有罹癌病人,分別得到肺炎和丹毒(一種皮膚感染癥)等疾病,連續發高燒1-2星期,沒想到意外治好癌癥。此外,1900年美國紐約市立醫院的科萊醫師,同樣發表有癌癥病人因肺炎和丹毒引起持續高燒後,治愈癌癥的實例。換句話說,西洋醫學也已明白癌細胞很怕高溫。

癌癥是一種從頭到腳都有可能發病的疾病,但心臟、脾臟、小腸(十二指腸)是發生癌癥機率較小的器官。那是因為心臟雖隻有體重的1/200,卻負責提供1/9的體溫;脾臟則是紅血球集中的地方球,(※註:脾臟的功能系破壞老舊的紅血球,將紅血球的血紅素與鐵分離,被分離的鐵可再度被吸收到血液中),同樣屬於高溫器官;而小腸要負責消化,必須經常活動,自然會比較溫熱,從這些事實可知,癌癥並不容易發生在溫度高的器官上。

人體容易罹癌的器官如食道、肺、胃、大腸、直腸、卵巢、子宮???等都是中間呈空洞的器官,有空洞的器官,細胞會比較少,體溫也比較容易下降,所以比較容易罹癌;至於乳房因突出身體外面,也是溫度比較低的器官,故乳癌發生率也較高。

一般而言,癌癥是因免疫力下降而形成,當然與血液有關連,也可以說它的發生與血液循環不佳有密切關系。東洋醫學認為“萬病之源來自臟血”,所以,身體為瞭燃燒並排出體內的廢物,讓血液變幹凈,才會出現發燒的反應。就某個層面

來說,發燒其實能提高免疫力,而免疫力就是白血球的運作能力,實際上隻要體溫上升1度,免疫力就能提高5-6倍。

一旦身體冰冷,血液循環會變差,體內細胞的代謝也會變差,體溫每下降1度,代謝就會減少約12%,免疫力也會降低30%。通常人體體溫最低的時候,也是死亡率最高的時候,一天當中,凌晨3-5點的體溫最低,這時也是最容易引發氣喘、潰瘍性大腸炎的激烈腹痛、異型狹心癥等疾病的時候。

抗癌水果誰排第一

草莓

在抗癌水果中,草莓的作用位居首位。新鮮草莓中含有一種奇妙的鞣酸物質,可在體內產生抗毒作用,阻止癌細胞的形成。此外,草莓中還有一種胺類物質,對預防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血液病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柑橘類水果

橙子、橘子、檸檬、葡萄柚等柑橘類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生物類黃酮,能增強人體皮膚、肺、胃腸道和肝臟中某些酶的活力。同時,它們可增強人體對重要抗癌物質——維生素C的吸收能力。維生素C可增強免疫力,阻止強致癌物質亞硝胺的形成,對防治消化道癌有一定作用。

一項研究表明,平均每天吃一個柑橘的人,得胰腺癌的危險比每周吃少於一個者低1/3。

獼猴桃

近年研究證實,獼猴桃中含有一種具有阻斷人體內致癌的“亞硝胺”生成的活性物質,因而具有良好的抗癌作用。

富含胡蘿卜素、維生素B2、維生素C等,這些營養素具有防癌抗癌的作用,鼻咽癌、喉癌、肺癌患者應該多吃梨。

適宜多種癌癥患者食用。據研究,杏是維生素B17含量最豐富的果品,而維生素B17是極為有效的抗癌物質,對癌細胞具有殺滅作用。

葡萄

尤其是葡萄皮中含有的花青素和白藜蘆醇都是天然抗氧化劑,也有抑癌功效,可抑制癌細胞惡變、破壞白血病細胞的復制能力。

食療抗癌的真相與謬誤

癌癥已經有解!?

近年來,網絡上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則消息——《癌癥已經有解!請大量傳播!希望癌癥不再奪走我們的親人》。文中稱如果一個人體內有癌癥,最重要的就是要在短期內盡可能攝取到最大量的維生素B17,文中還寫道大量食用杏仁核馬鈴薯可以替代手術治療癌癥。

癌癥在幾十年前早就有解瞭,隻是真相一直被隱瞞, 直到因特網的發展,這個解答才漸漸流傳開來。

如果一個人體內有癌癥,最重要的就是要在短期內盡可能攝取到最大量的B17。在七百億美元的化療工業的今天,依靠癌癥討生活的人數比死於癌癥的人還多。

許多醫生個人對癌癥的觀點,與大眾所認知的信息, 有如天壤地別。如果他們自己得瞭癌癥,他們不會做化療!

即使癌細胞對化療有反應,但是腫瘤局部或完全的縮小,並不會延長病人的存活率。有時候癌癥復發反而更加肆虐,因為化療助長抗療癌細胞的生成。

畢爾德及克雷佈斯父子發現,身體內有許多細胞還處於原生胚胎期的階段,這些細胞是用來修復組織的,依照特別的形態遺傳刺激,它們可以分化為身體的任何組織、器官、血液、或頭發。當我們的身體受到損害,動情激素便會刺激這些細胞來修復受傷的地方,修復好瞭則由胰腺酵素來關掉修復工程。如果沒有關掉這個修復動作,這些細胞就會因不斷地漫無法紀的分裂修復而形成腫瘤或癌癥。

換言之,癌癥是身體自己產生的,而非外來物, 而且它可以名正言順的以修復工程的名義來逃避免疫系統的監視。

工業國傢的污染所產生的幾萬種人造、有害的化學物質,會造成身體的損傷,所損傷的部位創造瞭修復條件,若此處一直不斷地受到傷害,一直不斷地修補,要是胰腺酵素不足以關掉該項修補,就決定腫瘤產生的部位。

這時飲食中如有足夠的維生素B17,它就能提供瞭身體的第二道防線。如果免疫系統低落,又沒有攝取足夠的維生素B17,癌癥就慢慢潛伏形成。

美國每年約有800萬人住院, 其中有32萬人是因為醫療意外造成, 4萬人死亡,2萬人永久傷害。

當然也有許多醫師在其崗位上兢兢業業, 以病人的健康為第一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