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內疫苗(一類疫苗)是國傢規定納入計劃免疫,屬於免費疫苗,是從寶寶出生後必須進行接種的。孩子打疫苗都會遇到一些難題,什麼是計劃內疫苗?疫苗接種前後的註意事項?雖說都是小問題,但卻是每位媽媽都關心的話題。

什麼是計劃內疫苗

計劃內疫苗(一類疫苗)是國傢規定納入計劃免疫,屬於免費疫苗,是從寶寶出生後必須進行接種的疫苗。

計劃免疫包括兩個程序:一個是全程足量的基礎免疫,即在1周歲內完成的初次接種;二是以後的加強免疫,即根據疫苗的免疫持久性及人群的免疫水平和疾病流行情況適時地進行復種。

我國對兒童實行預防接種證制度,媽媽應當及時向醫療保健機構申請辦理預防接種證,並按規定的免疫程序、時間到指定的接種點接受疫苗接種。媽媽需要註意的是,預防接種證是兒童身體健康的身份證,寶寶入托、入學、入伍或將來出入境的查驗都可能用上它,所以要好好保管。

接種疫苗保障健康

一、什麼是預防接種

預防接種是指把疫苗接種在健康人的身體內,在使人不發病的情況下產生抗體,獲得特異性免疫的方法。例如,接種卡介苗預防肺結核,種痘預防天花等。

在我國疫苗分為計劃內疫苗和計劃外疫苗兩大類:

1.計劃內疫苗是國傢規定納入計劃免疫的疫苗,嬰幼兒出生後必須要進行接種,接種計劃內疫苗是免費的。計劃內疫苗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百白破三聯疫苗、麻疹疫苗、乙腦疫苗、流腦疫苗共7種疫苗。

2.計劃外疫苗是自費疫苗,國傢沒有強制規定必須接種,可以根據寶寶的自身情況選擇接種或者不接種。但是接種計劃外疫苗時有一點要註意,那就是計劃外疫苗的接種要以不影響計劃內疫苗的情況做為前提。計劃外疫苗共有10種。

二、我國預防接種現狀

截止2011年,我國12月齡內兒童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聯合疫苗、麻疹疫苗接種率均在92%以上。自國傢免疫規劃實施以來,我國麻疹、流腦、乙腦、甲肝等發病率到2010年已降到歷史最低水平。我國每年預防接種約10億劑次,成為瞭世界上國傢免疫規劃疫苗覆蓋病種最多的國傢之一。

三、全球預防接種現狀

通過預防接種,全球已經成功消滅瞭天花;迄今脊髓灰質炎的發病率下降瞭99%,包括中國的大多數國傢和地區已經實現無脊灰野病毒傳播的目標;全球因白喉、百日咳、破傷風和麻疹導致的發病、致殘與死亡也顯著下降,2003年就避免瞭200萬因疫苗可預防疾病導致的死亡和60萬乙肝相關死亡(肝硬化和肝癌)。

四、免疫規劃程序

自2008年5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按照以下計劃免疫程序,實施擴大兒童免疫規劃:

1、乙肝疫苗:接種3劑次,兒童出生時、1月齡、6月齡各接種1劑次,第1劑在出生後24小時內盡早接種。

2、卡介苗:接種1劑次,兒童出生時接種。

3、脊灰疫苗:口服4劑次,兒童2月齡、3月齡、4月齡各口服脊灰疫苗(液體)1劑次,4周歲口服脊灰疫苗(糖丸)1劑次。

4、無細胞百白破疫苗:接種4劑次,兒童3月齡、4月齡、5月齡和18—24月齡各接種1劑次。

5、白破疫苗:接種1劑次,兒童6周歲時接種。

6、麻疹疫苗:接種1劑次,兒童8月齡時接種。

7、麻腮風疫苗:接種1劑次,兒童18—24月齡時接種。

8、乙腦減毒活疫苗:接種2劑次,兒童8月齡和2周歲各接種1劑次。

9、A群流腦疫苗:接種2劑次,兒童6—18月齡時接種2劑次,接種間隔為3個月。

10、A+C群流腦疫苗:接種2劑次,兒童3周歲和6周歲各接種1劑次。

11、甲肝疫苗:甲肝減毒活疫苗接種1劑次,兒童18月齡時接種。在部分試點地區使用甲肝滅活疫苗,甲肝滅活疫苗接種2劑次,兒童18月齡和24—30月齡時各接種1劑次。

上述程序為常規疫苗免疫程序,不包括應急接種和強化免疫。

計劃內疫苗接種正常反應

  有些寶寶接種疫苗後在發生正常免疫反應的同時產生一些對機體有損害的反應,這被稱為預防接種不良反應,預防接種不良反應又分為一般反應和異常反應兩種。

一般反應即我們平常所說的正常反應,很多媽媽認為沒有反應,就沒有效果反應越大,效果越好,這種觀點不完全正確,雖然有些反應是不可避免的,但過重的反應會為受種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甚至是生命危險,隨著科技的發展,疫苗質量不斷改進,一般反應是可以避免和減少的。除瞭個別人因機體差異反應略重外,大部分人反應輕微,大多在2-3天即可恢復,一般不會影響正常的工作、學習或生活。

正常反應的表現:局部反應如輕度腫脹和疼痛;全身反應如有發熱和周身不適,一般發熱在38.5℃以下,持續1-2天即可恢復正常。無論局部還是全身的正常反應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多喂水、並註意讓寶寶多休息即可。如果寶寶高熱,可服用退燒藥,可以做物理降溫、吃些富有營養又好消化的食物、多喂水並註意觀察孩子的病情變化,若持續高熱則要去看醫生瞭。

寶寶疫苗註意事項

嬰幼兒預防接種前註意事項:

1、凡患有急性疾病、正在發熱或伴有明顯全身不適癥狀的,應暫緩接種。

2、在急性傳染病的潛伏期、前驅期、發病期及恢復期(指病後1個月內),應暫緩接種。

3、在慢性疾病的急性發作期,應暫緩接種,待好轉後補種。

4、一周內有腹瀉癥狀的,應暫緩接種。

5、嚴重營養不良的嬰幼兒,尤其是1周歲以下患有嚴重營養不良及消化功能紊亂者、佝僂病的嬰兒,不宜接種疫苗。

6、有過敏性喉頭水腫、過敏性休克、阿瑟氏反應、過敏性紫癜、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支氣管哮喘、蕁麻疹、食物過敏史等過敏體質者,在接種前應詳細詢問過敏原,如擬接種疫苗的成分中含有該過敏原,則不予接種。

7、患有活動性肺結核、急慢性腎臟病變、心臟代償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臟病、血液系統疾患等嚴重慢性疾病患者,和活動性風濕病、嚴重皮膚病患者等,應暫緩接種。

8、凡有神經系統疾患和癲癇、癔病、腦炎後遺癥、驚厥史等者,以及所患疾病已愈者,接種疫苗應持慎重態度,要與傢長進行深入交流與溝通。

9、凡有血友病、凝血功能障礙者,也應慎種疫苗。

預防接種後註意事項:

1、接種疫苗後應在接種場所留觀30分鐘,無異常情況後方可離開,如出現不良反應後要立即處理和報告。

2、嬰幼兒接種疫苗後,回傢的路上不要抱得太緊,防止因擠壓造成窒息。

3、嬰幼兒接種疫苗後,當天不宜洗澡,不要做劇烈活動。

疫苗接種後隻有部分兒童會出現副反應,因此傢長不必緊張,絕大多數副反應都是正常的,癥狀較輕就不需治療,一般在24~48小時就會消退,但若反應較重,就需要進行醫療處置,提醒傢長註意觀察孩子身體變化。

溫馨提醒:

傢長為孩子接種時需攜帶傢長身份證和孩子的接種證,以便保證孩子接種信息的完整性和正確性。

正確理解計劃外疫苗

對於疫苗傢長們往往有很多誤解方,有的人認為隻需要接種計劃內疫苗,計劃外疫苗就可以忽略。這種想法是很錯誤的。

我國目前使用的疫苗分為兩類。第一類疫苗是指政府免費向公民提供,公民應當依照法律和政府的規定受種的疫苗,包括國傢免疫規劃確定的疫苗,如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聯合疫苗、乙肝疫苗等。

第二類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費並且自願受種的其他疫苗,也有人稱為“計劃免疫外疫苗”。腮腺炎疫苗、風疹疫苗、麻腮疫苗、麻腮風疫苗、狂犬疫苗、流行性感冒 疫苗、肺炎疫苗、水痘疫苗、輪狀病毒疫苗、b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等都是比較常見的第二類疫苗。第二類疫苗預防的疾病並非危害不嚴重,而且有些疾病傳播速度 非常快。如水痘在幼兒園有一人發病,可能幾天之內其他孩子都會被傳染。有時候政府會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將一些二類疫苗納入一類疫苗管理范疇,也是考慮到 這些疾病的危害,並著力於擴大保障力度,讓孩子盡可能接種疫苗。

“計劃外疫苗”所針對的傳染病,有些是屬於地方或局部流行的(如出血熱 等);有的流行普遍,傳染性也強,雖可自行痊愈,轉歸良好,但易留下後遺癥(如風疹、水痘);有的對健康寶寶並無大礙,隻對體弱多病的寶寶造成威脅(如流 感、肺炎、B型流感嗜血桿菌感染等);還有的傳染病與人為的環境條件密切相關,如狂犬病雖然病死率極高,但隻要遠離狗和貓就不易被感染。考慮到地域性差 異,有些在本地區不存在的疾病,不會推薦當地兒童接種。

俗話說,防患於未然,小小的一個針劑,總比以後生病瞭再去搶救來得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