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癌是發生於結腸的惡性腫瘤,是胃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國外男、女發病率差別不大,在我國男性稍多於女性,其發病率居我國惡性腫瘤的第八位。其發病部位,以乙狀結腸最為多見,其次為升結腸、盲腸、降結腸、橫結腸、肝曲、脾曲。病因尚未十分明確,與飲食習慣、腸道細菌、病毒有關。結腸癌是哪些因素引起的?結腸癌的早期明顯癥狀?一起來看下。

結腸癌是哪些因素引起的

臨床發現某些因素可能大大增加發病的危險性,它們包括:

1、發病年齡,大多數病人在50歲以後發病。

2、傢族史:如果某人的一級親屬,比如說父母,得過結直腸癌的,他在一生中患此病危險性比普通人群要高8倍,大約四分之一的新發病人有結直腸癌的傢族史。

3、結腸疾病史:某些結腸疾病如克隆氏病或潰瘍性結腸炎可能增加結直腸癌的發病機會,他們結腸癌的危險性是常人的30倍。

4、息肉:大部分結直腸癌是從小的癌前病變發展而來,它們被稱為息肉,其中絨毛樣腺瘤樣息肉更容易發展成癌,惡變得機會約為25%;管狀腺瘤樣息肉惡變率為1-5%。

5、基因特征:一些傢族性腫瘤綜合癥,如遺傳性非息肉病結腸癌,可明顯增加結直腸癌的發病機會,而且發病時間更為年輕。

一些結腸癌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社會發展狀況、生活方式及膳食結構與結腸癌密切相關,並有現象提示影響不同部位、不同年齡組結腸癌發病的環境、遺傳因素可能存在差異。環境(尤其是飲食)、遺傳、體力活動、職業等,是影響結腸癌發病的可能病因因素。

飲食因素(30%):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有70%~90%的腫瘤發病與環境因素和生活方式有關,而其中40%~60%的環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與飲食、營養相關聯,故在腫瘤發病中飲食因素被看作是極為重要的因素。

1、高脂、高蛋白、低纖維素的作用機制:可歸納如下:①影響腸道脂質代謝,高脂飲食使7a-脫羥基化酶活性增高,導致次級膽酸形成增多,而纖維素的作用正相反,並通過抑制重吸收、稀釋及吸附、螯合作用,降低腸道的脫氧膽汁酸濃度增加糞便中固相物質,促進排出;一些飲食因素(如鈣離子)可降低腸道離子化脂肪酸和遊離膽汁酸的水平,這兩種物質均對腸道上皮有損傷作用;抑制腸道膽固醇的降解。牛奶、乳糖、半乳糖具有抑制膽烷氧化還原作用。②纖維素還具有改變腸道菌群,影響腸黏膜結構和功能的作用,並影響黏膜上皮細胞的生長速度,調解腸道酸堿度,以及通過黏蛋白加強黏膜屏障作用,減少腸內有毒物質對腸上皮的侵害;③高脂肪及部分碳水化合物能增加腸道細胞酶的活性(如葡萄糖醛酸酶、鳥氨酸脫羥酶、硝基還原酶、偶氮氧化酶、脂氧酶、環氧酶),促進致癌物、輔癌物的產生。④生物大分子活性的影響。當胞漿酸化時,DNA合成受抑,細胞周期延長。

2、維生素:病例對照研究表明胡蘿卜素、維生素B2、維生素C、維生素E均與降低結腸癌發病相對危險度有關,並呈劑量反應關系。維生素D和鈣具有保護作用。

3、蔥蒜類:蔥蒜類食品對機體的保護作用已受到廣泛的重視,並在實驗中多次證實瞭該類食物對腫瘤生長的抑制作用。大蒜油能明顯減少用二甲基膽蒽引起的結腸黏膜細胞損傷,並能使小鼠結腸癌誘發率降低75%。病例對照研究結果,高攝入蒜類食品者結腸癌的發病危險是低攝入組的74%。

4、食鹽和醃制食品:食鹽量與胃癌、結腸癌、直腸癌之間的關系,研究高鹽攝入量組,3種癌癥的相對危險度均增高,病例對照研究結果提示每周攝取3次以上醃制食品發生結腸癌的超額危險度是不足1次者的2.2倍(P<0.01),左半結腸癌為2.1倍,右半結腸癌為1.8倍。該危險因素的解釋可能與食品醃制過程所產生的致癌物有關,而高鹽攝入可能是一種伴隨狀態。

5、茶:茶多酚是1種強抗氧化劑,能抑制致癌劑的誘癌作用。病例對照研究結果,每周飲茶(綠茶或紅茶)3次以上者的直腸癌發病危險為不足1次者的75%,而與結腸癌組相關不密切。近10餘年來,研究提示飲茶與結腸癌發病危險呈顯著負相關性,但也有與此相反結果報道。由於飲茶對防止結腸癌的保護性作用的人群研究結果較少,目前還難以評價飲茶在人結腸癌發病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咖啡與結腸癌之間的關系尚難以確定。

6、微量元素和礦物質:①硒:多種癌癥的病死率(包括結腸癌)與當地膳食硒攝入量及土壤硒含量呈負相關。推測硒和鉀與結腸癌低發病危險性相關。但有認為這些因素可能僅僅是一些伴隨因素,而並不直接影響人群結腸癌的發生風險。②鈣:動物實驗表明,鈣能改善脫氧膽酸對腸道上皮的毒性作用。有學者認為腸道中膽汁酸與遊離脂肪酸的濃度增加可以促進結腸癌的發生,而鈣可以與之結合形成不溶性的皂化物,使得它們對腸道上皮刺激與毒性作用減輕。一些流行病學研究也提示,鈣攝入可防止結腸癌的發生起保護作用。

職業因素與體力活動(20%):

結腸癌患者中絕緣石棉生產工人較常見,並且動物實驗已證實吞食石棉纖維能夠穿透腸黏膜。此外,金屬工業、棉紗或紡織工業和皮革制造業等。已經證實,在塑料、合成纖維和橡膠的生產過程,經常應用的一種化合物質——丙烯腈有誘發胃、中樞神經系統和乳房腫瘤的作用,且接觸該物質的紡織工人,其肺癌和結腸癌的發病率較高。盡管如此,一般並不認為結腸癌是一種職業病。

在職業體力活動的分析中發現,長期或經常坐位者患結腸癌的危險性是一些體力活動較大職業的1.4倍,並與盲腸癌的聯系較為密切。病例對照研究結果,中等強度體力活動對防止結腸癌(尤其是結腸癌)起保護性作用。

遺傳因素(20%):

據估計在至少20%~30%的結腸癌患者中,遺傳因素可能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中1%為傢族性多發性息肉病及5%為遺傳性無息肉結腸癌綜合征患者。遺傳性傢族性息肉病中80%~100%的患者在59歲以後可能發展為惡性腫瘤。此外,傢族性結腸多發性息肉病患者發生左側結腸癌占多數,而遺傳性非息肉綜合征患者多患右側結腸癌。

通過全人群的病例對照譜系調查(1328例結腸癌先證者傢系和1451例人群對照傢系),結果表明:各不同先證者組別一級親屬結腸癌曾患率顯著高於二級親屬。結腸癌先證者診斷時年齡與其一級親屬結腸癌發病風險有關,先證者年齡越輕,傢族一級親屬發生結腸癌的相對危險度越大,≤40歲結腸癌先證者一級親屬的相對危險度是>55歲組的6倍。對於有結腸癌傢族史的傢族成員(一級親屬),尤其是對結腸癌發病年齡在40歲以下者的傢族成員,應給予高度重視。

疾病因素(10%):

1、腸道炎癥與息肉:腸道慢性炎癥和息肉、腺瘤及患廣泛潰瘍性結腸炎超過10年者:發生結腸癌的危險性較一般人群高數倍。有嚴重不典型增生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演變為結腸癌的機會約為50%,顯然,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發生結腸癌的危險性較一般人群要高。我國的資料提示發病5年以上者患結腸癌的風險性較一般人群高2.6倍,而與直腸癌的關系不密切。對於病變局限且間歇性發作者,患結腸癌的危險性較小。

Crohn病亦是一種慢性炎癥性疾病,多侵犯小腸,有時也累及結腸。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Crohn病與結腸和小腸腺癌的發生有關,但其程度不及潰瘍性結腸炎。

2、血吸蟲病:根據1974~1976年浙江省腫瘤死亡回顧調查和1975~1978年中國惡性腫瘤調查資料以及中華血吸蟲病地圖集,探討瞭血吸蟲病流行區與結腸癌發病率和病死率之間的相關性。我國南方12個省市自治區和浙江省嘉興地區10個縣的血吸蟲病發病率與結腸癌病死率之間具有非常顯著的相關性。提示在我國血吸蟲病嚴重流行地區,血吸蟲病可能與結腸癌高發有關。但從流行病學研究所得的關於結腸癌與血吸蟲病相關的證據很少。如目前在血吸蟲病日漸控制的浙江嘉善縣,該地區結腸癌病死率與血吸蟲病發病率均曾為我國最高的地區,血吸蟲病感染率明顯下降。然而,根據近年來調查結果表明,結腸息肉癌變的流行病學及病理學研究報告也認為,息肉癌變與息肉中血吸蟲蟲卵的存在與否無關。此外,在上述兩地區進行的人群結腸癌普查結果也不支持血吸蟲病是結腸癌的危險因素。病例對照研究結果,未發現血吸蟲病史與結腸癌發病存在相關性。

3、膽囊切除術:近年來我國大約有20篇以上的文獻論及膽囊切除術與結腸癌發病的關系。其中一些研究表明膽囊切除術後可以增加患結腸癌的危險性,尤其是近端結腸癌。男性在做膽囊切除術後患結腸癌的危險性增加;與之相反的是女性在做該手術以後患直腸癌的危險性反而下降瞭。也有觀點認為膽囊切除後對女性結腸癌的影響比男性大。

目前普遍認為腫瘤的發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結腸癌也不例外。結腸癌作為一種與西方社會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疾病,在其病因上也與之緊密相關,並認為飲食因素的作用最為重要。目前仍以“高脂、高蛋白、高熱量及缺乏纖維素攝入”的病因模式占主導地位,多數研究結果與此模式相吻合。其他一些致癌因素相對作用較弱,如疾病因素、遺傳因素、職業因素等。可以這樣認為:結腸癌的致癌過程是以飲食因素的作用為主的,結合其他一些因素的多環節共同作用的結果。隨著病因學研究的深入與多學科的滲透,目前已在病因假設對結腸癌的致癌機制又有瞭新的認識。就流行病學領域而言,更為廣泛地應用現代科技,對一些以往的結果不太一致的因素進行更深刻的認識,對流行病學的結果所提示的可能病因將會進一步闡明。

結腸癌的早期明顯癥狀必知

1.腫瘤出血引起的癥狀

(1)便血:腫瘤表面與正常黏膜不同,在與大便摩擦後甚易出血。低位大腸中大便幹硬,故便血最常見。因病變距肛門較近,血色多呈鮮紅色或暗紅色,且往往是血、便分離。據相關報道,如直腸癌病人中88.5%有便血,左半結腸癌病人中74.8%有便血。但右半結腸中大便尚處於半流體狀,故右半結腸癌出血量相對較少,又加血混於大便中後色澤改變,因此不易為病人察覺,大多為隱血陽性,隻在出血量較多時才可見大便呈棕紅色、果醬樣。

(2)貧血:當長期慢性失血超過機體造血的代償功能時,病人即可出現貧血。一般來說,病期越晚,出現貧血的頻率越高,貧血程度越嚴重。貧血並非一定屬於晚期表現,如該院治療的I、Ⅱ期結腸癌病人中分別有34.9%及50.9%血紅蛋白低於100g/L。尤其是右半結腸癌常以貧血為首發癥狀,故臨床醫師絕不能因為單純貧血而放棄積極的手術治療。

2.腫瘤阻塞引起的癥狀

當腫瘤長至相當體積或浸潤腸壁肌層時,可引起腸管狹窄,腸腔變小,腸內容通過受阻。此時可出現腸鳴、腹痛、腹脹、便秘、排便困難等癥狀。病灶位於直腸時,可出現大便變形、變細,大便費力,不易一次排凈,大便次數增加或裡急後重的感覺,進一步發展即可出現部分性甚至完全性腸梗阻。左半結腸中腸內容物比右半結腸中幹稠,故阻塞癥狀往往較常見,發生腸梗阻的機會比右半結腸癌多1倍左右。有2%~16%的結腸癌病人在發生完全性腸梗阻時始發現為本病。有時,印戒細胞癌等高度惡性結腸癌浸潤腸管整周的腸壁肌層,肌層破壞失去蠕動能力,此時雖腸腔尚未被腫瘤堵塞,但由於腫瘤段腸管失去蠕動功能而“麻痹”,臨床也可出現梗阻癥狀。

結腸癌引起腸梗阻時預後將明顯受影響。如有作者報道,有梗阻者5年生存率為31%,而無梗阻者可達72%。完全性腸梗阻時,腫瘤近側擴張的結腸或盲腸處可發生穿孔。在急診手術的結腸癌病人中約3/4為腸梗阻,1/4為穿孔(其中約75%穿孔於腫瘤所在的腸壁,約25%發生於腫瘤近側的結腸或盲腸)。

3.其他原發灶引起的癥狀

(1)黏液便:絨毛狀腺瘤常分泌較多的黏液,由其演變而來的結腸癌,常有大便黏液的癥狀。

(2)腹塊:20%~30%的結腸癌病人在確定診斷時可觸及腹塊。腹塊是右半結腸癌最常見的癥狀之一,有報道占就診時癥狀的79.1%。值得註意的是右半結腸癌出現的腹塊並不完全是腫瘤本身,常常是腫瘤合並感染,甚至穿孔引起的粘連團塊,有時是由於腫瘤引起的腸套疊,後一種情況常表現為時隱時現的腹部包塊。

由於結腸癌的生物學惡性行為一般比胃癌、胰腺癌等為低,因此往往腫瘤可長至相當體積而尚未出現遠處轉移。

(3)穿孔:當癌灶呈深潰瘍穿透腸壁時可發生穿孔。其中一半穿孔進入腹膜腔可造成腹膜炎,其餘的則局部形成膿腫或蜂窩組織炎。有穿孔的病人預後差,癌細胞播散種植,日後局部復發多見,死於癌的危險性為無穿孔者的3.4倍。

4.腫瘤外侵、轉移引起的臨床表現

(1)局部浸潤引起的癥狀:直腸癌擴散出腸壁在盆腔內有較廣泛浸潤時(或手術後盆腔內復發時),可引起腰、骶部酸痛、脹墜感;當腫瘤浸潤或壓迫坐骨神經或閉孔神經根(腰骶叢)時還可出現坐骨神經痛或閉孔神經痛;腫瘤向前侵及陰道及膀胱黏膜時可出現陰道流血或血尿等;結腸癌如侵及與之接觸、粘連的小腸形成內瘺時可出現餐後腹瀉,排出尚未完全消化食物的癥狀;腫瘤累及輸尿管時可出現腎盂積水,如雙側輸尿管受累時則可引起尿閉、尿毒癥,為直腸癌術後盆腔復發而致死亡的常見原因。

(2)血道播散引起的癥狀:結腸癌發生血道轉移的情況常見,根據血道轉移的部位不同而可以出現不同的癥狀和體征。肝臟為最常見的血道轉移部位,文獻報道有8%~25%的病人在確定診斷時已有肝轉移,而結腸癌手術切除後的病人在隨訪中又有20%~30%發生肝轉移。除此之外,肺、骨、卵巢、腦等也是容易出現轉移的部位。如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手術治療的直腸癌病人術後5年內有14.4%發生血道轉移,最常見的部位為肝、肺、骨,分別占36.5%、34.6%、19.2%。女性病人中4%~8%可發生卵巢轉移。偶爾結腸癌病人原發灶癥狀不明顯,卻以血道轉移如肝轉移、骨轉移、卵巢轉移等為首見臨床癥狀。

(3)種植播散引起的臨床表現:當癌侵及漿膜層時癌細胞可脫落進入遊離腹膜腔,種植於腹膜面。膀胱-直腸凹(或子宮-直腸凹)為腹膜腔最低的部位,癌細胞易集積種植於此。直腸指檢(或陰道-直腸指檢)可觸及該處有種植結節。當腹膜面廣泛種植播散時可出現腹水或種植灶浸潤壓迫腸管而致的腸梗阻。有時癌細胞可隨腸腔中的大便下行而種植於肛瘺或誤將直腸癌診斷為“痔出血”而作痔切除的手術創面上,並形成一種植性轉移灶。

(4)淋巴道轉移的臨床癥狀:左鎖骨上淋巴結轉移為結腸癌的晚期表現。結、直腸癌發生髂血管旁淋巴結轉移時,淋巴可逆流至腹股溝而發生腹股溝淋巴結轉移,亦屬晚期表現。但肛管癌出現腹股溝淋巴結轉移時,如病變局限則仍可行腹股溝淋巴結清除而有根治的可能。當腹膜後淋巴結廣泛轉移,腫大的淋巴結團塊壓迫下腔靜脈、髂靜脈時可出現兩側或一側下肢水腫、陰囊或陰唇水腫等。

結腸癌患者的飲食宜忌

1、應註意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水果,如菠菜、油菜、白菜、芹菜、韭菜及蘿卜等綠葉蔬菜、以及水果等,以保持大便通暢,減少糞便中致癌物與結腸黏膜的接觸時間。

2、結腸癌向腸腔凸起,腸腔變窄時,就要控制膳食纖維的攝入,此時應給予易消化、細軟的半流食品,如小米粥、濃藕粉湯,大米湯、粥、玉米面粥、蛋羹、豆腐腦等。

3、多吃含新鮮的蔬菜和水果。

4、減少食物中的脂肪和動物蛋白的攝入。可減少其分解產物的致癌物產生及致癌作用,以減少結腸癌發病的潛在危險。

5、忌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6、忌煙酒。

改變生活習慣能避免患上結腸癌嗎

①肥胖與運動。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獨立的大腸癌的危險因素,體力活動過少是大腸癌的危險因素。體力活動可以影響結腸蠕動有利於糞便排出,從而達到預防大腸癌的作用。

②吸煙。

吸煙與大腸癌的關系還不十分肯定,但吸煙是大腸腺瘤的危險因素已經得到證實,目前研究認為,吸煙是大腸癌基因產生的刺激因素,但需要經過大約40年的時間才能發生作用。

③飲酒。

酒精的攝入量與大腸癌的有關系,酒精也是大腸腺瘤的危險因素,但具體原因不清楚。減少酒精攝入量有利於預防大腸癌。

④生殖因素。

激素與生殖因素可能影響大腸癌的發生,美國研究表明,單身女性的大腸癌發病率高於結婚女性,有人認為這與激素能影響膽汁酸鹽代謝有關。

得瞭結腸癌怎麼辦

手術切除仍然是目前的主要治療方法,並可輔以化療、免疫治療、中藥以及其他支持治療。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外科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臨床技術操作規范-外科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NCCN結腸癌臨床實踐指南》(中國版,2009年第一版)

1.局部切除術或結腸區段切除手術:早期結腸癌。

2.根治手術(結腸癌根治術):進展期結腸癌,無遠處轉移,腫瘤條件允許或聯合臟器切除可以根治的結腸癌患者。

3.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

4.姑息手術(結腸癌姑息切除術、短路或造口術):有遠處轉移或腫瘤條件不允許,但合並梗阻、出血的結腸癌患者。

標準住院日為14-21天。

術前腸道準備:為減少術後吻合口瘺等並發癥的發生,術前必須做好腸道準備。

飲食:如無結腸梗阻,術前3d服無渣飲食、前ld禁食,同時給予補液,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藥物:常規使用甲硝唑0.4g,3/d;新黴素l.0g,2/d,術前ld使用。不建議3d法腸道準備。

腸道:術前12~24h口服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2000~3000ml.或口服甘露醇法。也有術前ld口服瀉藥,如蓖麻油、硫酸鎂或番瀉葉液等。除非疑有腸梗阻,目前臨床七較少采用反復清潔灌腸的腸道清潔方法。

預防性抗菌藥物選擇與使用時機:

抗菌藥物使用: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衛醫發〔2004〕285號)執行,並結合患者的病情決定抗菌藥物的選擇與使用時間。

手術日為入院第≤7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連續硬膜外麻醉。

2.手術耗材:吻合器和閉合器(腸道重建用)。

3.術中用藥:麻醉常規用藥。

4.術中病理:冰凍(必要時)。

5.輸血:視術中情況而定。

6.手術方法

①右半結腸切除術:適用於盲腸、升結腸、結腸肝曲的癌腫。對於盲腸和升結腸癌,切除范圍包括右半橫結腸、升結腸、盲腸,包括長15~20cm的回腸末段,做回腸與橫結腸端端或端側吻合。對於結腸肝曲的癌腫,除上述范圍外,須切除橫結腸和胃網膜右動脈組的淋巴結。行右半結腸癌根治術時必須註意右側輸尿管及十二指腸降部的損傷,腫瘤較大時更應註意。

②橫結腸切除術:適用於進展期橫結腸癌或胃癌、肝癌、胰腺癌、膽囊癌及十二指腸癌侵犯橫結腸須行聯合切除者。腸管切除范圍為肝曲到脾曲的全部橫結腸,須遊離結腸肝曲及脾曲,並切除全部大網膜.胰腺被膜,於根部結紮切斷結腸中動靜脈及右、左結腸動靜脈的第一分支,並清除相應血管旁的一、二、三站各組淋巴結。腫瘤切除後行結腸端端吻合術。若腫瘤偏向肝曲或脾曲,則有時不必強行橫結腸切除,避免張力過大,而行右半結腸切除或左半結腸切除術。行橫結腸切除應註意在遊離脾曲時防止脾損傷及對合系膜時勿使十二指腸空腸曲受壓,造成術後梗阻。

③左半結腸切除術:適用於結腸脾曲和降結腸癌。切除范圍包括橫結腸左半、降結腸,並根據降結腸癌位置的高低切除部分或全部乙狀結腸,然後做結腸間或結腸與直腸端端吻合術。應註意勿損傷左側輸尿管,遊離脾曲時勿造成脾損傷出血,以及對合系膜時勿使十二指腸空腸曲受壓,引起術後梗阻。

④乙狀結腸癌的根治切除術:要根據乙狀結腸的長短和癌腫所在的部位,分別采用切除整個乙狀結腸和全部降結腸,或切除整個乙狀結腸、部分降結腸和部分直腸,做結腸直腸吻合術。術中應註意勿損傷左側輸尿管,如需遊離脾曲時,註意勿損傷脾臟造成大出血。該部手術可應用吻合器或雙吻合器進行,此時應取截石位。

⑤並發急性腸梗阻的手術:應當在進行胃腸減壓、糾正水和電解質紊亂以及酸堿失衡等適當的準備後,早期施行手術。右側結腸癌做右半結腸切除一期回腸結腸吻合術。如患者情況不許可,先做盲腸造口解除梗阻,二期手術行根治性切除。如癌腫不能切除,可切斷末端回腸,行近切端回腸橫結腸端側吻合,遠切端回腸斷端造口。左側結腸癌並發急性腸梗阻時,一般應在梗阻部位的近側做橫結腸造口,在腸道充分準備的條件下,再二期手術行根治性切除。對腫瘤不能切除者,則行姑息性結腸造口。

⑥不能做根治術的手術原則:腫瘤局部侵潤廣泛,或與周圍組織、器官固定不能切除時,若腸管已梗阻或不久可能梗阻,可用腫瘤遠側與近側的短路手術,也可做結腸造口術。如果有遠處臟器轉移而局部腫瘤尚允許切除時,可用局部姑息切除,以解除梗阻、慢性失血、感染中毒等癥狀。

二、化療

目的是殺滅存在患者血液中的癌細胞及亞臨床的微小轉移灶,防止術後局部復發和遠隔轉移。給藥途徑主要有靜脈化療,經肛門、經動脈局部灌註及腔內用藥,其中靜脈化療最常用。目前常用的化療藥物有氟尿嘧啶、鉑類、多柔比星、生物堿類(如羥基喜樹堿等)。許多臨床隨機對照研究結果表明手術前輔助化療或術後傳統化療的方法,可提高5年生存率5%~10%。

1 MFV

絲裂黴素4mg,5-氟脲嘧啶500~750mg,長春新堿1mg。上藥靜脈註射,每周1次,以8~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1~2個月。

2 CMF

環磷酰胺400mg.甲氨蝶呤25~40mg,5一氟脲嘧啶500~750mg。上藥靜脈註射,每周1次,以8~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1~2個月。

3 FVC

5-氟脲嘧啶500mg,長春新堿1mg,亞硝脲120mg。上藥靜脈註射,每周1次,口服每6周1次。

3.免疫治療

可以提高患者抗腫瘤的能力,近年來發展很快,諸如幹擾素、白細胞介素、轉移因子、腫瘤壞死因子等,已逐漸廣泛應用,不但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而且可以配合化療的進行。

4.放射治療

結腸癌患者對術前及術後放療無明顯效果。放射治療僅適用於結腸癌的術中放療。如手術中疑有殘留,關腹前可將患者送入放療室,避開小腸和輸尿管,用β射線一次照射15~17GY。

術後住院恢復≤10天:

1.術後病理:病理學檢查與診斷包括(1)切片診斷(分類分型、分期、切緣、脈管侵犯、淋巴結數目);(2)免疫組化;(3)分子生物學指標。

2.必須復查的檢查項目:血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消化道腫瘤標志物。

3.術後用藥: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衛醫發〔2004〕285號)執行,並結合患者的病情決定抗菌藥物的選擇與使用時間。

出院標準:

1.引流管拔除,傷口無感染(或門診可以處理)。

2.沒有需要住院處理的並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