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是一個高速發展是社會,隨著人們的生活質量提升,環境污染危害以及食品危害等也在侵蝕著人們的生活。因此疾病的發病率也就升高。特別是小兒腦癱,那麼,小兒腦癱比較常見的病因是什麼?下面就來具體的瞭解一下小兒腦癱的病因,希望能夠幫到您。

小兒腦癱的臨床具體癥狀有哪些

1、姿勢異常是小兒腦癱的典型癥狀。

專傢稱,小兒腦癱的孩子異常姿勢有多種多樣,與肌張力異常及原始反射延遲消失有關。俯臥位嬰兒時期(3~4個月以後)表現為俯臥位時屈肌張力明顯增高,四肢屈曲,臀部高於頭部或不能抬頭,雙上肢不能支撐軀幹,肩部著床,臀部高舉;仰臥位頭後仰,下肢伸直,有時呈角弓反張姿勢。四肢肌張力低下,仰臥位時腕、肘、肩、髖、膝、踝關節等均可同時平置於床面,呈青蛙仰臥狀。

2、肌張力異常是小兒腦癱臨床具體癥狀的常見表現。

專傢指出,肌張力異常也是小兒腦癱的臨床具體癥狀之一。肌張力是安靜狀態下肌肉的緊張度,通過被動地屈伸、搖晃四肢肢體,瞭解其肌張力。張力低時搖晃手足時手足甩動的范圍大,張力高時活動范圍小。小兒腦癱的臨床具體癥狀有哪些?專傢表示,肌張力的發育過程表現為新生兒時期屈肌張力增高,隨著月齡增長肌張力逐漸減低轉為正常。所以一些不太嚴重的痙攣型腦性癱瘓,在6個月以內肌張力增高並不明顯,有時造成診斷困難。但一些嚴重的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仍可在6個月以內表現出肌張力異常增高。

3、反射異常同樣是小兒腦癱的主要癥狀反應。

小兒腦癱的臨床具體癥狀有哪些?專傢指出,小兒腦癱孩子的神經反射常表現為原始反射延緩消失、保護性反射減弱或延緩出現。

4、運動發育落後、主動運動減少是確診小兒腦癱不可缺少的依據。

專傢表示,小兒腦癱的運動發育落後表現在粗大運動和精細運動兩方面。判斷運動發育是否落後的指標很多,正常小兒3個月時能抬頭;4~5個月時能主動伸手觸物,兩手能在胸前相握,安靜時能在眼前玩弄雙手;6~7個月時會獨自坐在較硬的床面不跌倒,8~10個月時會爬,爬時雙上肢或下肢交替向前移動;1歲時能獨自站立;1~1歲半時能行走。腦性癱瘓患兒在上述年齡階段一般都不能達到正常小兒水平。

產生小兒腦癱的常見病因是

第一:遺傳因素

近親結婚的父母孕育的孩子常會患各種遺傳性疾病,也會因為遺傳因素而影響孩子腦組織的發育。因此,近親結婚的傢庭應視為腦癱兒發生的高危因素。而且,傢族中有遺傳性疾病史,神經系統疾病史等病史的傢庭,腦癱兒發生率也較高。

第二:母體因素

高齡初產婦、低齡產婦、吸毒、吸煙、飲酒、長期服藥、接觸化學物質及放射線、伴有孕期感染及患有其他各種疾病的母親,其所生育的孩子易發生腦癱,需要註意定期隨訪。

第三:新生兒的因素

孩子在出生前、產程中,出生後發生的任何可能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損傷的情況,都可能導致腦癱。常見的有,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產傷、缺氧缺血性腦病、呼吸窘迫綜合癥、呼吸暫停的等。並且,早產兒、低體重兒、多胎兒、新生兒嚴重黃疸等,也易產生腦癱,需要密切觀察。

第四:分娩因素:胎齡小於32周、臀先位、出生體重小於2000g及胎兒畸形是腦癱最重要的危險因素。窒息、羊膜炎、胎位異常及臍帶過短也為重要高危因素。

小兒腦癱的療法

1. 運動療法 :

運動療法是治療腦癱的基礎,也是最重要的治療方法,它是應用多種治療技術來對腦癱患兒的功能障礙進行治療。如關節活動技術、關節送動技術、軟組織牽伸技術、平衡協調訓練、肌力耐力訓練、步態訓練等等,對腦癱患兒全面來康復。

(1)頭部控制訓練: 腦癱患兒由於緊張性迷路反射的影響,出現頭向背屈,雙肩旋前上抬,身體呈過度伸展姿勢。對於這一姿勢訓練方法是:患兒仰臥位,治療師雙手托住患兒頭的兩側,先使患兒頸部拉伸,再輕輕抬起頭部,同時用雙前臂輕壓患兒雙肩。反復訓練,可矯正患兒頭的異常姿勢。

(2)上肢功能訓練 腦癱患兒上肢多內收內旋、前臂旋前、掌心朝下、手指屈曲,常用訓練方法是:治療師一手握住患肢肘部外側,適當外旋肘部,使掌心向上反復訓練。

(3)下肢功能訓練: 腦癱患兒髖關節多伸展內收內旋,膝過伸,踝、趾蔗屈 患兒多呈“剪刀步”。矯正方法是治療師將患兒髖關節外展外旋,將大腿慢慢分開保持、放松交替進行。

(4)站立行走訓練:加強伸髖肌、股四頭肌訓練。站立要求頭保持正中位,上身平直,髖膝伸展、兩腳分開。行走時兩腳交替負重,重心協調移動,手臂協調擺動。

2. 物理治療:

(1). 低頻電脈沖電療法:神經肌肉電刺激可促進神經組織發育,從而減輕功能障礙程度。每日一次,30~40次為一個療程,休息7~10天再重復。

(2).水療法:水的溫熱刺激和水波沖撞的刺激,可降低肌張力。水療室一般20~25攝氏度,水溫34~38攝氏度。每次15~20分鐘。

(3).推拿療法: 手法因人而異,對遲緩型以稍強的刺激手法、對痙攣型以放松的手法。

(4).言語治療: 包括呼吸訓練、發音訓練、構音器官訓練、表達訓練、命名、閱讀、書寫訓練等。

(5).作業治療:主要是精細動作訓練,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6).藥物配合:包括促進腦組織發育的藥(腦活素、神經生長因子等),解痙攣藥等。

(7).其它治療:手術、輔助器具、矯形器等。

(8).心理康復與教育:由於患兒有一定、語言等障礙所以可能伴有情緒、性格、情感、意志、思維、想像等方面問題和障礙,因此患兒心理治療和教育非常重要。培養其基本技巧和學習能力、良好思想品德、文化知識和社會適應能力。

小兒腦癱的護理措施是什麼

一:皮膚護理,病情嚴重和不能保持坐位的腦癱患兒往往長時間臥床,側臥位適合各種腦癱患兒,護理人員常幫助患兒翻身,白天盡量減少臥床時間。及時清理大小便,保持皮膚清潔,防止褥瘡發生或繼發其他感染。

二:飲食護理,在對腦癱患兒進行飲食護理時,應為其供給高熱量、高蛋白及富有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對獨立進食困難兒應進行飲食訓練,在喂食時,切勿在患兒牙齒緊咬情況下將匙硬行抽出,以防損傷牙齒。喂食時應保持患兒頭處於中線位,患兒頭後仰進食可致異物吸入。要讓患兒學習進食動作,盡早脫離他人喂食的境地。如患兒進食的熱量無法保證,可進行鼻飼。

三:日常生活護理,日常生活活動是人們維持生活最根本的活動,如進食、更衣、洗漱、入廁等。腦癱患兒往往存在多方面能力缺陷,需對其進行日常生活護理及訓練。更衣時應註意患兒的體位,通常坐著脫衣較為方便。為患兒選擇穿脫方便的衣服,更衣時一般病重側肢體先穿、後脫。要註意培養患兒獨立更衣能力。根據患兒年齡進行衛生梳洗訓練,養成定時大小便習慣。隨年齡增長教會患兒在排便前能向大人預示,學會使用手紙、穿脫褲子的動作等。

四、個月時,不會笑、抬頭;持續哭鬧,手指緊握,不會張開;4—5個月還不會翻身;8個月還不會坐,甚至不會抓、握,也不會把手放到嘴邊。另外,智力發育也落後於同齡正常兒童,這是小兒腦癱的護理。腦癱嬰兒在各方面的發育都比同齡正常兒童差。如:全身發軟、無力或四肢發緊;易驚、角弓反張,少動或過多地亂動;喂奶時出現吸吮無力、吞咽困難或經常嗆、噎、吐奶;嬰兒的嘴不能很好閉合,哭聲微弱或發出陣陣尖叫,這也是小兒腦癱的護理之一。異常的動作或姿勢,這是小兒腦癱的護理。如:流口水、顫抖;在學站時,兩腿並攏肢體運動不協調,不對稱,頭不能保持正立位置等,這些都是腦癱兒童常見的異常動作或姿勢。

孕婦怎樣避免小兒腦癱的出現

1、避免小兒腦癱的出現,孕婦定期產前檢查

孕婦定期到醫療、保健機構進行產前檢查,是保障母嬰健康的重大措施。對患小兒腦癱的或接觸瞭致畸物質,妊娠後可能危及孕婦生命安全或嚴重影響孕婦健康和胎兒的正常發育的,應在醫生指導下,避免懷孕。

2、避免小兒腦癱的出現,孕婦增加營養

研究表明,孕婦營養不良常常導致低體重兒的出生或胎兒的小兒腦癱,從而引起小兒腦癱。缺碘母親所生的嬰兒往往有神經系統缺陷表現。母親缺鐵除引起自身的貧血外,還可影響嬰兒的智能。

3、避免小兒腦癱的出現,防止感染性疾病

胎兒期腦發育極為迅速,如果發生先天性感染,如風疹或弓形蟲病、肝炎病毒、梅毒等都可導致嚴重的小兒腦癱。孕婦在整個孕期避免感染性疾病的發生,對預防小兒腦癱是很重要的。孕婦不宜經常去公共場所活動,以免感染而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孕婦一旦發生感染性疾病,要及時醫治。

4、避免小兒腦癱的出現,一定要避免宮內感染

小兒腦癱患兒在出生後早期常無癥狀,在感染後數月甚至數年才出現的發育異常。孕婦一旦感染,可通過胎盤、產道傳染給胎兒,直接損失胚胎組織細胞,特別損失發育過程的中樞神經系統,出生後出現為小兒腦癱。因此,孕婦們一定要加強護理,體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