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年輕的父母,育兒心切,總想盡早讓小兒學會走路,當嬰兒出生7—8個月就讓其學走路。一般來講,過早地讓嬰兒行走,對他的身體生長發育是很不利的。怎麼讓寶寶學習走路呢,下面我們來做下相關介紹!

怎樣教孩子學走路

從爬行開始

爬行可以鍛煉寶寶腿部肌肉的張力和力量,有利於學步。經常讓寶寶在地板或硬的墊子(太軟的平面不利於寶寶練習)爬行,可利用玩具進行誘導。

做做仰臥起坐

要練習寶寶的肌力,還可以與寶寶做仰臥起坐運動。寶寶仰臥,媽媽拉著他的雙手做以下動作;坐起--站立--坐下--躺下,如此反復幾次。註意、拉寶寶的雙手不能太用力,以防用力不當造成寶寶脫臼。

蹬蹬腿腳

雙手托住寶寶的腋下,托起寶寶,讓他做蹬腿彈跳動作,練習寶寶腿部的伸展能力。

抓拿玩具,攀攀爬爬

站立是走的前提,將寶寶喜歡的玩具放在與寶寶高度差不多的沙發或茶幾上,鼓勵他扶著站起來抓取玩具,還可以把玩具放在沙發上或拿在爸媽的手裡 ,鼓勵寶寶攀爬。

練習放手站立

寶寶開始會因為害怕不願意放手站立,爸媽可以遞給寶寶單手拿不住的玩具,如皮球、佈娃娃等,讓寶寶不知不覺放開雙手,獨自站立。也可以把玩具放在另一邊,逗引寶寶轉動身體,獨自站立。

扶走訓練

讓寶寶在可以扶走的環境裡活動,如讓他扶著墻面、沙發、茶幾、小床、欄桿、學步的推車、輕巧的凳子移步。爸媽還可以在寶寶身後,扶住寶寶的胳膊,帶動他向前邁步走,慢慢地過渡到握住寶寶的一隻胳膊讓他自己走,可以配合口令,以調動寶寶的興趣。註意不能牽拉或提起寶寶的前臂讓他行走,這樣容易造成寶寶脫臼。

蹲在寶寶的前方

當寶寶扶著會走後,爸媽可以蹲在寶寶的前方,展開雙臂或者用玩具,鼓勵寶寶過來,先是一兩步,再一點點增加距離。等寶寶敢走後,爸媽可以分別站在兩頭,讓寶寶在中間來回走。

少抱多走

不要把寶寶抱著不放,或者把他困在一個地方。應多給寶寶自由活動的機會,鼓勵他四處遊走,進行探索。清理雜物和容易發生意外的物品,給寶寶一個安全的空間。

安慰+鼓勵

寶寶學走路時,摔倒是不可避免的,爸媽不宜過度緊張,過度緊張反而會加劇寶寶對學步的恐懼。當寶寶學步跌倒時,媽媽應給予安撫和鼓勵,讓寶寶有安全感。

營養儲備

多給寶寶吃含鈣食物,保證寶寶骨骼的正常發育,為學步加分。

為瞭嬰兒的健康成長,不要過早地學走路。嬰兒時期的生理特點,骨骼中的膠質多,鈣質少,骨骼柔軟,容易變形,尤其是下肢肌肉和保持足弓的小肌肉群發育還不完整。如果過早地讓小兒學走路,身體的重量必然會加重脊柱和下肢的負擔,時間長瞭容易使脊柱和下肢變形,形成駝背、“x型腿”和“0”型腿,影響瞭體形的健美,還容易形成扁平足。

父母一定要根據嬰兒的生長發育規律和發育情況,適當掌握嬰兒的走路時間,切不要操之過急。

嬰兒學走路七大要點

發展狀況

寶寶走的動作發展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 10-11月:此階段是寶寶開始學習行走的第一階段,當寶寶扶站已經很穩瞭,甚至還能單獨站一會兒瞭,這時就可以開始練習走路瞭。

第二階段 12個月:蹲是此階段重要的發展過程,父母應註重寶寶站蹲站連貫動作的訓練,如此做可增進寶寶腿部的肌力,並可以訓練身體的協調度。

第三階段 12個月以上:此時寶寶扶著東西能夠行走,接下來必須讓寶寶學習放開手也能走二至三步,此階段需要加強寶寶平衡的訓練。

第四階段 13個月左右:此時父母除瞭繼續訓練腿部的肌力,及身體與眼睛的協調度之外,也要著重訓練寶寶對不同地面的適應能力。

第五階段 13-15個月:寶寶已經能行走良好,對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漸增強,父母應該在此時滿足他的好廳心,使其朝正向發展。

意義

當寶寶開始走路時,就說明他已經具備以下三項能力:

1、能自主性的握拳,並隨其意志使用手指及腳趾;

2、腿部肌肉的力量已經足以支撐本身的重量;

3、已經能靈活地轉移身體各部位的重心,並懂得運用四肢,上下肢各動作的發展也已經能協調得好。

骨骼的問題

一些寶寶在學步時會出現踮腳尖走路的行為。專傢表示,父母可觀察寶寶踮腳尖走路的頻率來判斷是否為異常現象,如果寶寶有用踮腳尖的方式走路,有時恢復正常狀態,則不必過於擔憂。。

許多剛學會走路的寶寶最容易發生意外就是扭傷,再加上這時候的寶寶通常不能表達得非常清楚,父母就要細致觀察寶寶的一舉一動來得知。專傢表示,父母應仔細觀察寶寶走路是否出現一拐一拐的,或是躺在床上踢一踢,看是否能踢得好,除此之外,也可壓一壓寶寶腿部各部位,看看寶寶是否會感到疼痛。

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

第一階段:父母可利用學步用的推車或是學步車,協助寶寶忘記走路的恐懼感覺學習行走。

第二階段:訓練寶寶學習蹲站的方式為父母將玩具丟在地上,讓寶寶自己撿起來。

第三階段:父母可以各自站在兩頭,讓寶寶慢慢從爸爸的這一頭走到媽媽的那一頭。

第四階段:讓寶寶練習爬樓梯,如傢中沒有樓梯可利用傢中的小椅子,讓寶寶一上一下、一下一上地練習。

第五階段:可利用木板放置成一邊高、一邊低的斜坡,但傾斜度不要太大,讓寶寶從高處走向低處,或由低處走向高處,此時父母須在一旁牽扶,以防止寶寶跌下來。

依以上五個階段走路動作發展的不同而給予不同的輔助方式。

學步輔助工具

學步車是最常用的學步輔助工具,但使用學步車時應註意幾個問題:

1、最好等寶寶七個月大以後,能夠支撐頸部並平穩坐立時再使用。

2、學步車的高度須適合寶寶的身高,不宜過高或過低。

3、每次使用的時間不宜過長,以不超過20分鐘為原則。

4、使用學步車應在大人們的視線范圍內。

另外,樓梯、小板凳等,也可以當作寶寶的學步輔助工具。

學步安全措施

正處於學步寶寶所碰到的危險比前面幾項動作接觸的危險來得更多瞭,在環境安全的註意上,父母可要費更多的心思。

陽臺:寶寶一旦學會行走,到處亂走是必然的情形,引時父母就特別留意寶寶走到陽臺上。沒有圍欄或欄桿高在85厘米以下,欄桿間隔過大 超過10厘米以上,或者陽臺上擺小凳子容易使寶寶誤爬上,而導致危險。

傢具:傢具的擺設應盡量避免妨礙寶寶學習行走,父母宜將所有具危險性的物品放置高處或移走,並且須留意所有傢具中具有尖銳的角,以防寶寶去碰撞。

門窗:寶寶容易在開關門中發生夾傷,父母可使用門防夾軟墊來避免危險;至於窗戶方面,最怕寶寶走到窗邊玩窗簾繩,如此容易發生被繩子纏繞造成窒息的危險。

7

把握輔助時機

整個嬰兒期寶寶的動作發展是否正常,關系著生理健康及日後的認知發展,如果寶寶動作發展受阻,不但會影響日後的學習,也會形成心理的障礙,所以父母該時時註意寶寶每個階段的動作發展情形。

另外,寶寶每個動作的發展都代表著一層意義,如果能在最佳時機給予適當輔助,這將對寶寶的動作發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寶寶學走路穿什麼樣的學步鞋好

7-8個月前的嬰兒穿鞋主要目的是保暖,當小兒開始學爬,扶站,練習行走時,也就是需要用腳支撐身體重量時,給嬰兒穿一雙合適的鞋顯得非常重要。10個月左右的嬰兒,骨骼發育尚不成熟,穿著不合適的鞋子會影響小兒走路姿勢,還會造成足部關節受壓不均勻,使關節受損並影響足部的發育。

那麼,選擇嬰兒鞋有什麼講 究呢?要根據小兒的腳形即大小、胖瘦以及足背高低情況來選擇。首先,鞋底不宜太軟,尤其已經能扶走的嬰兒,鞋底應有一定硬度,最好鞋的前1/3可彎曲,後 2/3稍硬不易彎折。其次,鞋面以柔軟、透氣性好的面料為理想。最後,由於嬰兒生長速度快,隨著小兒腳的長大及時更換新鞋,也是很重要的。

目前,市面上大量出售合成革或人造革做成的嬰兒鞋,這種鞋雖軟硬合適也美觀,但透氣性很差。寶寶如果經常穿這種透氣性差的鞋,由於代謝旺盛,極易出腳汗,會使腳處於一種較潮濕的環境中。天長日久,足韌帶易拉長松弛,影響足弓的形成。另外,足部的濕熱環境,為病菌繁殖提供瞭條件,引起足部皮膚感染。

總之,在選擇小嬰兒鞋時,不但要軟硬、大小合適,也要求有好的透氣性,同時還要隨腳的發育及時更換合適的鞋子。 嬰兒期(3-11個月):這時候寶寶還不會走路,所以如果沒有必要,最好不要給寶寶穿鞋子,讓寶寶的腳自由活動。如果要穿鞋子的話,就選擇柔軟、透氣、保暖性好的鞋子。

學步期(12-35個月):鞋子要舒適、合腳、防滑。在氣候溫暖,又不會有利物劃傷腳的前提下,可以允許孩子不穿鞋子,這樣更容易學會走路,而且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知覺能力。

學齡期(3-6歲):3歲以後,孩子的活動增多,最好給他穿帶粘扣的鞋子,可以避免鞋帶松落絆倒孩子。這個時候的孩子足弓曲起,腳形基本上跟大人相似,買鞋子的時候要註意適合寶寶的腳形。

一般寶寶多大學走路

嬰兒運動功能的發育是個緩慢漸進的過程。嬰兒的骨骼組織中含膠質多,含鈣質少,骨質比較軟弱,容易因受外力的牽引而變形。 若練習走路的時間過早,全身的重量必為雙下肢所承受,由於垂直重力的持續作用,往往使雙腿產生彎曲畸形,甚至形成“X”或“O”形,另外,過早學走路也使嬰兒雙足弓罹受重力壓迫,加之維護足弓部位的肌力又較軟弱,可使足弓漸漸變得扁而平,易於形成“平板足”。

小孩學走路的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一般在小孩十至十一個月):此階段是寶寶開始學習行走的第一階段,當父母發現寶寶在放手能穩定站立時,就可以開始嘗試走路瞭!

第二階段(十二個月):蹲是此階段重要的發展過程,父母應註重寶寶站——蹲——站連貫動作的訓練,如此做可增進寶寶腿部的肌力,並可以訓練身體的協調度。

第三階段(十二個月以上):此時寶寶扶著東西能夠行走,接下來必須讓寶寶學習放開手也能走二至三步,此階段需要加強寶寶平衡的訓練。

第四階段(十三個月左右):此時父母除瞭繼續訓練腿部的肌力,及身體與眼睛的協調度之外,也要著重訓練寶寶對不同地面的適應能力。

第五個階段(十三至十五個月):寶寶已經能行走良好,對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漸增強,父母應該在此時滿足他的好奇心,使其朝正向發展。

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

第一階段:父母可利用學步用的推車或是學步車,協助寶寶忘記走路的恐懼感覺學習行走。

第二階段:訓練寶寶學習蹲——站的方式為父母將玩具丟在地上,讓寶寶自己撿起來。

第三階段:父母可以各自站在兩頭,讓寶寶慢慢從爸爸的這一頭走到媽媽的那一頭。

第四階段:讓寶寶練習爬樓梯,如傢中沒有樓梯可利用傢中的小椅子,讓寶寶一上一下、一下一上地練習。

第五階段:可利用木板放置成一邊高、一邊低的斜坡,但傾斜度不要太大,讓寶寶從高處走向低處,或由低處走向高處,此時父母須在一旁牽扶,以防止寶寶跌下來。

寶寶學走路應註意什麼

1. 註意時機

學走路是一種很自然的過程。隨著寶寶肢體運動能力的日益增強,在經歷翻身、坐、爬、站之後,走路就被提到日程上來。

每個寶寶開始學走路的時間都不相同,甚至可能出現較大的差距。因此,學走路並沒有所謂最適當的時機,必須視自身的發展狀況而定。這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般來說,寶寶在11~14個月時開始學走路。如果在11個月以前就有學走路的意願,也不會有太大影響。隻要寶寶在1歲6個月之前能獨立走路,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

值得註意的是,如果寶寶還沒有到達學走路的年齡,而且本身也缺乏走路的意願,那就不能強迫寶寶去學走路,否則很可能對肢體發育產生不良影響。

2. 註意姿勢

在學走路的時候,由於下肢尚未發育完全,所以容易出現不正確的走路姿勢,但大多數都屬於正常現象。隨著寶寶逐漸成長,大多會慢慢自行調整,恢復正常的走路姿勢。

偏內八字的姿勢可說最為常見。除此之外,有些寶寶也可能出現腳板重心偏內而出現腳丫外側翹起的現象。這是由於寶寶的筋很柔軟,而且還不會完全控制腳板的肌肉,所以會在腳板內側發力,造成外側有些翹起,對此父母不需要過於擔心。

在寶寶剛出生時,小腿多會向內彎。另外,在人體發育初期,大腿骨會偏向內旋,導致寶寶兩腿與膝關節向外遠離,形成O型腿,也就是醫學上所謂的“膝內翻”。在開始學站或學走路時,寶寶O型腿的情形會更加明顯,但隨後便漸漸好轉,會自行調整回來,在1歲半以前幾乎都會恢復正常。如果寶寶的O型腿超過2歲仍未改善,就需要請醫師診斷治療。

有些寶寶學走路時經常跌倒,讓父母十分擔心。事實上,這是由於寶寶的平衡感及肌肉運動協調能力還沒有發育完全,容易出現重心不穩,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請在平時多多觀察,隻要寶寶跌倒的情形在逐漸改善,或是跌倒次數日益減少,那就表示寶寶一直在進步,也就不用太過緊張。

TIPS:寶寶不敢往前邁步怎麼辦?

對寶寶來說,學走路是一段新的發展歷程,為瞭讓寶寶能勇敢地試著往前走,父母應該多多鼓勵。當寶寶害怕踏出腳步時,您可以用溫和帶著微笑的口吻告訴他 “寶寶加油,你可以做得到”“媽媽在這裡陪著你”,這樣寶寶就有動力繼續走下去。當寶寶走到目的地時,父母可以抱抱他或為他拍拍手,讓寶寶更有信心。

3. 註意異常

O型腿大多屬於生理性的表現,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而自然恢復正常。不過,仍有小部分寶寶是因為腿部發育異常所導致,必須接受治療。如果O型腿現象持續到2歲以上,或是發現有其他不正常癥狀出現,例如寶寶走路時膝蓋部位的穩定性不佳、走路時有疼痛的感覺等,就應該盡早就醫診斷,必要時還要轉診到小兒骨科,做更詳細的檢查與治療。

在寶寶學走路時,父母可以運用一些簡單的觀察原則,來檢測寶寶腿部發展是否出現異常。最基本的就是觀察寶寶的雙腿(整個下肢),看外觀有無異常,比如單側肥大、大小肢、長短腳等。一旦發現寶寶雙腿皮膚的紋路出現不對稱的情形,那就很可能出現瞭長短腳。另外,註意寶寶的髖關節在走路時是否能順利張開、有無發出聲響。如果有這種情形,很可能是有先天性的問題,比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在經過檢查確診之後,如果寶寶腿部發育的確出現異常,醫師會根據骨骼異常程度以及年齡來選擇最適當的治療方式。一般來說,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穿戴矯正支架和手術矯正。需要手術矯正的情形大多由疾病所引起,並不常見。

TIPS:扁平足大多不需擔心

扁平足是指足部內側腳弓在站立時出現消失的情形。在剛剛出生之後,寶寶雙腳的脂肪一般都比較多,而且韌帶松弛,因此幾乎都有扁平足的現象。尤其到瞭學走路的階段,看起來就更為明顯。不過,大多數寶寶的腳弓在長大後會自然出現,不需要特別治療。因此,建議父母不妨先觀察,如果寶寶2歲以後還有扁平足的現象,再帶寶寶到小兒科或小兒骨科檢查也不遲。

4. 註意安全

剛開始學走路時,寶寶會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四處探索新事物。因此一定要格外留意,否則寶寶很容易碰撞、跌倒或滑倒等。為瞭讓寶寶有一個更安全的行走空間,父母應該對傢中環境來一個徹底的檢查和處理。請註意以下幾個重點,以便將發生意外的幾率降至最低。

收拾地面

盡量維持地面的幹凈整潔,將電線、雜物等收拾好,以免寶寶不小心被絆倒,或是踩到尖銳的物品。

註意銳角

檢查傢中擺設是否有尖銳處或棱角,如果有這類的擺設,可以先暫時收起來。如果不能收起來,則可以在尖銳處或棱角上加裝軟墊。

鋪設軟墊

傢中地面如果是比較光滑的材質,可以加裝地墊或軟墊,以防寶寶在學走路的過程中不慎摔傷或滑倒。

地面平整

在寶寶學走路時,如果傢中地面不夠平整,寶寶就可能因重心不穩而跌倒。因此應仔細檢查地面,盡量消除高低不平的情形。

避開易碎物

將容易碎裂或損壞的貴重物品收起來,以免寶寶受到吸引去碰撞物品而受傷,或是損壞傢中的擺設。

列出救援電話

將緊急救援的電話號碼貼在明顯處或電話機旁,一旦寶寶不幸發生緊急狀況,就可以立刻尋求協助。

3要決協助寶寶學走路

要訣1

剛開始學走路時,寶寶很容易重心不穩。此時可以扶住寶寶的腋窩,讓寶寶雙腳踏在大人的腳背上,跟著大人一起走路。等過一段時間之後,可讓寶寶的雙腳踏在地上,由大人扶著他慢慢向前走,增加練習的機會。

要訣2

充分利用傢中比較低矮的傢具擺設,比如沙發、床、椅子等,讓寶寶扶著來慢慢移動身體,作為練習走路的基礎。通過這種手腳和身體的挪動配合,能夠很好地訓練寶寶的平衡感,對將來學走路很有幫助。請註意,一定要將傢具的尖銳處都包裹好,以免出現意外撞傷。

要訣3

當寶寶能試著自己走路時,父母可以運用聲音或具有吸引力的物品,來引導寶寶向前走,以訓練其穩定度與平衡感。此外,父母也可以站在離寶寶幾步遠的距離,張開手臂做出歡迎的姿勢,引導寶寶向自己這邊走過來。

TIPS:寶寶學走路需要穿鞋嗎?

對人類來說,走路是一種本能,是很自然的一種發展。不過,在寶寶學走路時,反復練習與適當的刺激仍然是相當重要的。通過大量累積的知覺經驗,可以促進寶寶運動能力的發展,進而更加有助於學習走路。因此,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建議讓寶寶赤著腳學走路,並在不同的地面上練習,如草地、沙地、土地等,增加寶寶腳部的觸覺刺激,幫助他們踏出穩健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