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癌是由直腸組織細胞發生惡變而形成。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直腸癌的發病率逐年增加,有報道大腸癌(結腸癌+直腸癌)的發病率位列第三位(前兩位是肺癌及胃癌),到2015年大腸癌的發病率可能超過肺癌及胃癌的發病率,位列第一。因此關於直腸癌的診斷及治療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課題。跟隨小編來瞭解下如何治療直腸癌。

直腸癌診斷標準&直腸癌做哪些檢查

直腸癌根據病史、體檢、影像學和內鏡檢查不難做出臨床診斷,準確率亦可達95%以上。但是在臨床上延誤診斷者時有發生,主要是醫師對直腸癌重視程度不足,沒有進行常規檢查,便草率地診斷為痔、腸炎、痢疾等;患者對便血,大便習慣改變等癥狀未加重視也是延誤診斷的原因。

一、診斷要點

1.病史

有便秘和結腸炎病史的中年患者,無明顯誘因的大便形狀的改變,傢屬中有結腸息肉的病人。

2.直腸指診

是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約80%的直腸癌可經直腸指診發現。指診時要認真細致,要註意腫塊的位置、大小、形態、硬度、累及之范圍和活動度、距肛緣的距離等。指診時可發現肛管或直腸黏膜上可觸及形狀不規則,邊緣不齊的硬性結節或腫塊,表面不光滑,周圍黏膜增厚,早期有一定的活動性。癌腫形成潰瘍則可觸及質地較硬,邊緣突起,向外翻轉的包塊,如累及腸壁全周,可形成環狀狹窄。晚期則腫塊固定,不易推動。退出手指,則見指套染有膿血、黏液或壞死組織。

二、輔助檢查

直腸癌的篩查應遵循由簡到繁的步驟進行。常用的檢查方法有以下幾項。

1.大便隱血檢查是普查或對高危人群進行直腸癌初步篩選的最簡單方法。陽性者再做進一步檢查。無癥狀陽性者的癌腫發現率在1%以上。

2.直腸指診是診斷直腸癌最重要的方法,簡便易行、安全可靠。約80%的直腸癌直腸指診時可觸及,約80%直腸癌誤診是因為未做直腸指診所致,這兩個80%是值得重視的數字。醫師都能做指診,但要達到高水平、高質量卻非易事,指診前要詳細詢問病史和癥狀,做到心中有數,有目的、有重點地去檢查。臨床上凡是有大便習慣改變、血便、黏液血便、大便變形等癥狀者均應進行直腸指診,以明確有否腫瘤、腫瘤的部位、距肛門距離、大小、侵犯范圍、活動性、與周圍器官的關系等。

3.內鏡檢查包括肛門鏡、電子直腸鏡、乙狀結腸鏡和纖維結腸鏡檢查。肛門鏡或電子直腸鏡檢查,是門診常規檢查方法,其操作方便、不需腸道準備;纖維結腸鏡檢查前ld必須充分腸道準備。此項檢查不僅可行活組織檢查,還可以瞭解全部結直腸,以明確有否多發腫瘤,因為結、直腸癌有5%~10%為多發癌。凡是查到腫塊和可疑病變,均應立即做活檢來確診,取活檢必須在潰瘍邊緣不同部位取2~5塊,有時需多處、多次檢查,方能確診。有人把直腸指診(palpation),直腸鏡檢查(procdoscopy)、活檢(punchbiopsy)取其3個字頭P稱為3P檢查,凡不明的便血、腹瀉及體重減輕者,均應做3P檢查。

4.影像學檢查

(l)氣鋇灌腸造影檢查:是結腸癌的重要檢查方法,對直腸癌的診斷意義不大,用以排除結腸、直腸多發癌和息肉病。

(2)腔內B超檢查:用腔內探頭可檢測癌腫浸潤腸壁的深度及有無侵犯鄰近器官,內鏡超聲逐步在臨床開展應用,可在術前對直腸癌的局部浸潤程度進行評估,對於明確腫瘤浸潤深度及與周圍器官關系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CT檢查:既能顯示腸腔內病變,又能直接觀察腸壁及其與附近的組織器官的關系。可明確癌腫侵犯腸壁的深度,向腸壁外浸潤的范圍及遠處轉移部位,有無侵犯膀胱、子宮及盆壁,是術前常用的檢查方法,為癌腫分期和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腹部CT掃描可檢查有無肝轉移癌及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腫大。

(4)MRI檢查:可顯示腫瘤在腸壁內的浸潤深度,對直腸癌的診斷及術前分期有重要價值。

5.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cn,CEA)

是目前被臨床普遍應用的診斷大腸癌及監測預後的腫瘤標記物,但其作為早期癌的診斷指標缺乏特異性。許多資料表明,CEA水平與腫瘤進展程度有關,對監測預後及復發有重要意義。CEA主要用於預測直腸癌的預後和監測復發。

6.活體組織檢查

是診斷直腸肛管癌最確切的方法,尤其對低位直腸癌是必須采用的方法。

7.其他

女性患者當癌腫位於直腸前壁時應做陰道檢查及雙合診檢查。男性患者有泌尿系癥狀時應行膀胱鏡檢查。

誤診原因分析:

臨床上將直腸癌誤診為內痔、腸炎及慢性痢疾者並不少見。1986年陳曉松綜合分析國內665例,平均誤診率為50%左右。1989年山東腫瘤醫院收治的直腸癌360例,其中182例曾誤為“痔瘡”、腸炎、痢疾3~18個月,尤以青年為多,原因如下。

1.患者自誤輕時不重視,出現明顯的消化道癥狀未能及時就醫,自服藥物緩解後因工作忙或生活負擔、經濟條件受限就小進一步檢查。

2.醫師誤診約占90%,多因疏忽或認識不足而麻痹大意。如我院一男外科醫師因黏液血便到內科治療,服藥後一時緩解,但反復發作才到肛腸科,經指診距肛緣5cm可觸到一菜花樣腫物,活檢後確診直腸癌,但已屬晚期,術後半年死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忽略指診,我院收治一環狀混合痔患者癥狀明顯,脫出不能自還,因未做指診而行分段結紮術,術中指診意外發現直腸腫物,取活檢確診為直腸癌,其後將直腸指診定為必需的常規檢查未再發生誤診。對可疑病例必須做3P檢查。

直腸癌需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1、痢疾

痢疾與直腸癌在腹痛、泄瀉、裡急後重、排膿血便等臨床表現上有相似點,痢疾是以腹痛腹瀉,裡急後重,排赤白膿血便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具有傳染性的外感疾病。一般發病急,常以發熱伴嘔吐而開始,繼則腹痛腹瀉、裡急後重、排赤白膿血便為突出的臨床表現。腹痛多呈陣發性,常在腹瀉後減輕,腹瀉次數可達每日10~20次,糞便呈膠凍樣、膿血便。

2、痔瘡

痔瘡常見大便帶血、肛門墜脹或異物感的臨床表現。直腸癌主要應與內痔相鑒別,內痔的出血多是無痛性,鮮紅色,不與大便相混,觸診為柔軟的包塊,肛門鏡檢查可見齒線附近暗紫色的痔核,不難與直腸癌相鑒別。

3、慢性菌痢

表現為腹瀉,大便帶有膿血,腹痛。大便培養可有病原菌。

4、直腸息肉

臨床可見便血或大便培養陽性,腹部不適,腹痛腹瀉,膿血黏液便,裡急後重,息肉較大可見脫垂。指診可捫及腸腔內有柔軟的球形腫物,活動,有蒂或無蒂,表面光滑。多發性息肉病則可捫及腸腔內有葡萄串樣大小不等的球形腫物,指套染血,直腸鏡可見單個息肉呈紅色肉樣,有蒂。多發性息肉則似成串的葡萄樣,可取病理活檢。

5、血吸蟲病

腸道病變好發於直腸、乙狀結腸和降結腸,臨床可見腹痛腹瀉、便血等癥狀,晚期出現結締組織增生,腸壁增厚,嚴重可引起腸腔狹窄,反復重度感染而黏膜增生明顯,形成血吸蟲性肉芽腫,易與癌相混,在臨床上可通過作直腸鏡並取活檢鑒別。

6、直腸炎性疾病

①潰瘍性直腸炎:潰瘍性盲腸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直腸慢性炎性疾病:以20~50歲多見。臨床上以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和裡急後重為主要表現,與直腸癌易混淆。內鏡檢查可見病變黏膜呈彌漫性充血、水腫,黏膜表面呈顆粒狀,常有糜爛或淺小潰瘍,附有黏液和膿性分泌物。後期可見假性息肉.

②慢性細菌性痢疾:患者有腹痛、腹瀉、裡急後重、黏液膿血便、大便次數增多、左下腹壓痛等特征。本病有流行病學特征,大便培養痢疾桿菌陽性。腸鏡檢查黏膜除充血水腫、潰瘍外,黏膜呈顆粒狀,可有瘢痕和息肉,取腸壁黏液膿性分泌物作細菌培養陽性率高,應用抗生素治療有效。

③阿米巴痢疾:臨床表現與細菌性痢疾相類似,但阿米巴痢疾時大便有腥臭,糞便中可找到阿米巴包囊或滋養體。腸鏡檢查見到正常黏膜上有典型的散在潰瘍,從潰瘍底取材作鏡檢可找到原蟲。

④放射性直腸炎:放射性直腸炎屬後期放射反應。用鐳或深部X線作盆腔內放射治療子宮頸癌,可傷及直腸,若幹年後可出現裡急後重和血性腹瀉的癥狀,病理解剖檢查發現腸管增厚與僵硬、潰瘍形成、狹窄、血管損傷、浸潤及炎性病變等。

7、肛門疾病:如痔瘡、肛瘺、肛裂等。

①痔瘡:主要癥狀是無痛性間歇性便後出血,便秘、糞便於硬,飲酒是出血的誘因。內痔和混合痔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可有痔塊脫出,便後多數痔塊可自行回復。痔一般小會引起大便次數增加和大便形狀、性質改變,如有上述癥狀應行肛門指診或腸鏡檢查,以除外痔與直腸癌合並存在。

②肛裂:典型臨床表現為疼痛、便秘和出血。疼痛是肛裂的主要癥狀,排便時糞塊刺激潰瘍面的神經末梢,立即感到肛門灼痛。出血多在糞便表面或便後滴血。直腸癌除非晚期,一般很少有排便時疼痛癥狀。如診斷困難需作肛門指診或腸鏡鑒別。

(3)直腸其他良性腫瘤或惡性腫瘤:如直腸息肉等。

直腸息肉:低位帶蒂或亞蒂的息肉可出現大便周圍帶血或便後出血癥狀,當息肉並發感染或潰瘍可有黏液血便、大便頻、腹瀉癥狀。直腸指診可觸及單個或散在息肉。由於有的息肉可惡變,故需內鏡下作活組織檢查以便確診。

(4)其他:如直腸良性狹窄或肉芽腫,直腸鄰近器官腫瘤等。若經詳細詢問病史,認真體格檢查及肛門指診、內鏡以及病理學檢查不難與直腸癌鑒別。

如何治療直腸癌

(一)手術治療

仍然是直腸癌的主要治療方法。凡能切除的直腸癌如無手術禁忌證,都應盡早施行直腸癌根治術。臨床上將直腸癌分為低位直腸癌(距齒狀線5cm以內)、中位直腸癌(距齒狀線5~10cm)、高位直腸癌(距齒狀線10cm以上)。這種分類對直腸癌根治手術方式的選擇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手術方式分類

手術方式的選擇應根據癌腫所在部位、大小、活動度、細胞分化程度以及術前的排便控制能力等因素綜合判斷。①局部切除術;②腹會陰聯合切除術(Miles手術);③經腹低位前方切除術(Dixon手術);④腫瘤切除、遠端封閉、近端造口術(Hartmann手術);⑤結腸肛管吻合術(Park手術);⑥拉出術(Bacon手術);⑦後盆及全盆腔器官切除術。

2.常用手術方法

(1)局部切除術:適用於早期瘤體小、局限於黏膜或黏膜下層、分化程度高的早期直腸癌。可以經肛門括約肌及經骶部入路行局部切除。腫瘤周圍正常黏膜應切除lcm,局部切除時可采用邊切邊縫的方法,操作方便,出血少。局部切除治療早期直腸癌,可獲得80%~100%的5年存活率。

(2)腹會陰聯合直腸癌根治術(Miles手術):1908年首先由Miles報道。①適用於腹膜反折以下的下段直腸癌及病變較晚、浸潤較重的中上段直腸癌;②切除范圍包括乙狀結腸遠端、全部直腸、腸系膜下動脈及其區域淋巴結、全直腸系膜、肛提肌、坐骨直腸窩內脂肪、肛管及肛門周圍3~5cm的皮膚、皮下組織及全部門括約肌,於左下腹行永久性乙狀結腸單腔造口。Miles手術也有人用股薄肌或臀大肌代替括約肌行原位肛門成形術,但療效尚待肯定。

(3)經腹直腸癌切除術(直腸低位前切除術、Dixon手術):1939年首先由Dixon報道,是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多的保留肛門的直腸癌根治術。適用於距齒狀線Scm以上的直腸癌,亦有更近距離的直腸癌行Dixon手術的報道。但原則上是以根治性切除為前提,要求遠端切緣距癌腫下緣2cm以上。它的基本操作為經腹部切除腫瘤及其上下端一定長度的正常腸管,行結腸與直腸端端吻合術。由於吻合口位於齒狀線附近,在術後的一段時期內患者出現便次增多,排便控制功能較差。由於雙吻合器的應用,操作並不復雜。

20世紀80年代初,Heald提出全直腸系膜切除(TME)的手術原則,強調瞭直腸周圍結締組織中癌細胞擴散的問題是應該遵循的原則,其要點有三:①在直視下於骶前筋膜的臟層與壁層之間進行銳性分離;②不要損傷這兩層筋膜,尤其強調不要損傷臟層筋膜;③腫瘤下端以下系膜至少應切除5cm。

(4)經腹直腸癌切除、近端造口、遠端封閉手術(Hartmann手術):適用於因全身一般情況很差,不能耐受Miles手術或急性梗阻不宜行Dixon手術的直腸癌患者。

(5)結腸肛管吻合術(Parks手術):於1972年由Parks首先提出,即經腹部及肛門切除直腸,然後在會陰部行結腸肛管吻合。適用於距肛門5~6cm的腫瘤,腫瘤遠切端達2~3cm長,吻合口仍然可以位於齒狀線上,而且因經腹操作,可以達到良好的根治性,術後可以保證一定的肛門功能。

(6)腹腔鏡直腸癌切除術:屬於微創手術。自1992年以來,我國的腹腔鏡結直腸外科手術有瞭飛躍性的發展,並取得瞭令人矚目的成果。適用於位於腹膜反折以上,且腫瘤與骶前及周圍組織無浸潤的Dukes A期、B期直腸惡性腫瘤;距肛門5cm以上的直腸惡性腫瘤,且腫瘤與骶前及周圍組織無浸潤者。目前,由於技術的逐步成熟,手術的適應證已擴寬到Dukes C期。對於伴有梗阻或不可切除的遠處轉移的晚期癌,進行腹腔鏡近端造口或姑息性切除可促進術後早期恢復,提高生活質量。腹腔鏡直腸癌手術具有普通微創手術的切口小、出血少、術後疼痛輕、肛門排氣早、恢復活動快以及住院時間短等優點,治療效果明顯。

直腸癌根治術有多種手術方式。但經典的術式仍然是Miles手術和Dixon手術。許多學者曾經將Dixon手術改良演變成其他多種術式(如各種拖出式吻合),但由於吻合器可以完成直腸、肛管任何位置的吻合,所以其他各種改良術式在臨床上已較少采用。腹腔鏡下施行Miles和Dixon手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優點,但對淋巴結清掃,周圍被侵犯器官的處理尚有爭議。直腸癌侵犯子宮時,可一並切除子宮,稱為後盆腔器官清掃;直腸癌侵犯膀胱,行直腸和膀胱(男性)或直腸、子宮和膀胱切除時,稱為全盆腔清掃。

施行直腸癌根治術的同時,要充分考慮患者的生活質量,術中盡量保護排尿功能和性功能。兩者有時須權衡利弊,選擇手術方式。晚期直腸癌,當患者發生排便困難或腸梗阻時,可行乙狀結腸雙腔造口。

(二)化療

直腸癌的輔助化療或腫溜治療均以氟尿嘧啶為基礎用藥。給藥途徑有動脈灌註、門靜脈給藥、靜脈給藥、術後腹腔置管灌註給藥及溫熱灌註化療等,以靜脈化療為主。化療時機、如何聯合用藥和劑量等根據患者的情況、個人的治療經驗有所不同。常用藥物有氟尿嘧啶、絲裂黴素、阿糖胞苷等。

(三)新輔助放化療

在歐洲,直腸癌行新輔助放化療得到眾多醫療中心的認同。直腸癌在術前行直線加速器適型放療每次2Gy,5次/周,總劑量46Gy,同時輔以氟尿嘧啶為基礎的化療,如FOLFOX6方案、MAYO方案2~4個療程,術後再輔以化療。術前放化療能使直腸癌體積縮小,達到降期作用,從而提高手術切除率及降低局部復發率。多中心、隨機、大樣本資料顯示新輔助放化療對直腸癌的治療是有益的。

警惕直腸癌早期癥狀

直腸癌早期癥狀與痔瘡非常相似。很多患者因為忽視瞭這不疼不癢的便血,沒能及時確診。但實際上這兩種病還是有區別的。

首先,便血不同。痔瘡便血的特點是在排便時出血,血色鮮紅,排便完後便血自行停止;直腸癌則是大便帶血,很多情況下同時混有黏液或膿液,這種血的顏色比痔瘡出血顏色要暗一些。其次,直腸癌會出現排便習慣的改變,比如大便變細,次數增多或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此外,直腸癌常會伴有其他癥狀。比如腹部不適、腹脹感或持續性隱痛。由於腫瘤消耗,患者還可能出現貧血、無力、體重減輕、低燒等全身癥狀。如果是痔瘡,則很少引起這些不適。

一旦出現便血以及大便功能紊亂等可疑癥狀,不要輕易斷定自己是患瞭痔瘡,而應及時找專科醫生就診,做一下肛門指診、直腸鏡、結腸鏡等必要的檢查。

凡40歲以上有以下任一表現者應列為高危人群:1.一級親屬有結直腸癌史者;2.有癌癥史或腸道腺瘤或息肉史;3.大便隱血試驗陽性者;4.以下五種表現具兩項者:黏液血便、慢性腹瀉、慢性便秘、慢性闌尾炎史及精神創傷史。高危人群更應定期檢查,警惕腸癌的發生。

直腸癌飲食多吃什麼好

1.直腸癌患者應多攝入膳食纖維素,膳食纖維素的攝入能夠有效預防直腸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直腸癌的發病率,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善事纖維素有很強的吸水性,可增加糞便的體積,使糞便成形,利於排便,降低腸道中致癌物質的濃度,從而減少發生直腸癌的危險。

2.直腸癌患者應該多食用新鮮的水果和綠色的蔬菜,平時註重水果蔬菜的攝入可以有效補充胡蘿卜素以及維生素C,日常生活中適量食用核桃、花生、奶制品、海產品等,以補充維生素E,註意攝取麥芽、魚類、蘑菇等富含微量元素硒的食物。

3.大蒜和茄子也是直腸癌患者不斷的選擇,大蒜 性味辛、溫,有強烈刺激氣味,含有揮發油,主要成分是大蒜素,為一種植物殺菌素,含硫和硒、鍺,硒有抑癌的效能,鍺可以預防胃癌,有機鍺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病人病變細胞的抵抗力;多吃茄子,性味甘、涼,有散血止痛、利尿解毒等功效,主含龍葵堿,其含量以紫皮茄為多,動物實驗證明,此物質可抑制消化系統癌癥。

直腸癌術後護理

1、病人手術時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失血,采用輸血的方式補充血液遠沒有自身產生的血液好,因此,直腸癌術後可適當增加一些補血的飲食,含蛋白質和鐵質高的食物,如動物肝、瘦肉、禽蛋類、牛奶、鯽魚、鴨湯、桂圓、銀耳、甲魚等,都有利於病人康復。

2、由於手術中的出血和腎上腺皮質分泌功能的亢進,體內排鉀量增加,使血鉀和細胞內鉀濃度減少,所以病人在術後要註意增加含鉀多的食品,如肉汁、菜湯、帶皮水果等。

3、手術後的病人,胃腸較弱,一般會沒有食欲或厭食油膩,所以飲食宜清淡,盡量做些符合患者口味的小菜小粥,種類要豐富,可少量多餐。餐後30分可喝些水。

4、在飲食上還應多補充維生素,可將新鮮瓜果榨成鮮汁飲用。

5、適當的進行體育鍛煉,提高身體抵抗力。

6、冬蟲夏草所含蟲草素能吞噬腫瘤細胞,還能增強紅細胞黏附腫瘤細胞的能力,對於防止腫瘤復發和轉移有良好的促進作用。病人可在醫生指導下適當服用。